〖分界线〗在整理这些手机照片时,脑海里忽然冒出“分界线”词句,那就作为照片的题目吧。

独山头

<h3>在自由自在的游走中拍摄——照片与现实当中存在着一条无形的分界线,与观看者有了距离而产生陌生感,那些真实与虚幻的,无序的无章可循的,迎面而来,随风而去,都形成了界线。<br></h3> <h3>摄影人修炼的不是技术眼力,不是器材,而是心胸与品行,结果在你的作品中呈现,所以摄影并非摄影而是修行的过程。</h3> <h3>见摄影作品如见人,摄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h3> <h3>一切真实皆禅</h3> <h3>有点不雅观,本想删除的。美与丑,巧与拙,是人为界定认定的,中国文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美的质疑,对巧的质疑,对拙的追求,对丑的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h3> <h3>秦是明月汉是关。入秦得古,入汉得雄,时人难得入古出新耳</h3> <h3>低头一族,生活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生活</h3> <h3>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h3> <h3>美腿也有防盗的功能</h3> <h3>好的东西只能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h3> <h3>遇见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给鸟投食</h3> <h3>人生旅途艰辛,冷暖自知</h3> <h3>怀美人兮不见</h3> <h3>农家物语</h3> <h3>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赵之谦说过,书画写得好的有两种人,三岁稚童与积学大儒,前者在于心性的本真,后者在于内涵的厚重。</h3> <h3>我心归处是吾乡</h3> <h3>观看,感悟,思考。有时候多看多思,比多拍更重要,决定一个人艺术成就高低的,绝不是勤奋刻苦,因为那是最后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缺乏心性的高格和博大的眼界,是不可能达到一定的境界。</h3> <h3>手机摄影更多时候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诉说,有时是诗意和浪漫,有时是孤独和惶恐。</h3> <h3>江边的风景,简约是让观者品味画面以外的东西,让思绪延伸。</h3> <h3>登山记</h3> <h3>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随意的即兴拍摄,或是对特定环境的某种反应,或有意模糊与现实之间的界线</h3> <h3>窥探是人类的天性</h3> <h3>梦露</h3> <h3>隐身术就是融合在自然的环境中</h3> <h3>想到杜尚的小便池《泉》,老百姓以为所有艺术都是高雅的。</h3> <h3>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h3> <h3>拍照片非得一定要与美有关</h3> <h3>优于别人,并不是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一一引用一下姚明的一句广告词</h3> <h3>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更多元,更丰富,更注重追求自然,这就需要摄者全面提高自身审美的理念,审美水平的进步,充实单一的拍摄路数,认识浅俗的审美观</h3> <h3>从美学范畴来说,美呈金字塔状的,有大众的唯美,还有凄美、残缺美、丑美、拙美等等,这些审美标准没有好坏之分,越到高处,越曲高和寡,像毕加索等可能表现的丑美一样。再中国传统美学的拙美,真真弄懂的人是一生追求的东西</h3> <h3>会心一笑</h3> <h3>有背景的人</h3> <h3>什么是味道,画面以外的东西,不经意的延伸,从而传递内心的声音</h3> <h3>陈丹青:一个民族忽然要来大谈“人文”,不是好事情</h3> <h3>三代人</h3> <h3>古人有联:夫复何为,莫非自然</h3> <h3>什么样的情怀可以成为一种梦想</h3> <h3>生活的模样</h3> <h3>纯粹的自得自乐,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h3> <h3>平平淡淡才是真,摄影亦如此</h3> <h3>破与立,不破不立</h3> <h3>小鸟本想着飞向蓝天,以为那里有诗和远方</h3> <h3>夏日魅影</h3> <h3>摄影也可以借鉴其他的一些模式,比方说形式感,构成,造型上的元素,因素</h3> <h3>一路同行,也总有到尽头的时候</h3> <h3>拍照片最终不是讲技巧、功夫、优美什么的,讲的是趣味,故事,韵味,当你一拿起相机,心里就感觉踏实了,那就对了<br></h3> <h3>年轻的人要有梦想,老年的时候才有回忆</h3> <h3>五色飘带,与酒柜上饮料罐也蛮协调的</h3> <p class="ql-block">感觉是梦境中的色彩(画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