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8月4日,我们知青户的4个兄弟姐妹开心相聚,决定回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看一看。说走就走,第二天,带上一份份小礼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到了阔别44年的大裕生产队——当年我们7位知青下乡插队的一个深山沟里的小山村。那年,那时,那事,那情也一点一点地浮现在脑海里。</p><p> 1973年10月25日是在我心中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那一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号召下,告别父母和亲人,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乘船来到昭平县马江人民公社湾岛大队,而后步行数里到达大裕生产队,成了数以万计的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开始了与之前的经历完全不一样的砺炼。</p><p> 初到生产队时,面对着村子周围的大山,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人,我们这几个十六七岁正值二八年华的城镇小青年是既充满着好奇,又满是茫然。</p> <p>远在大山里的小山村大裕生产队。</p> <h3> 刚到生产队的第一“课”是参加生产队专为我们安排的忆苦思甜大会,大会先由贫下中农代表诉说旧社会的苦,痛批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记忆中队里还把村里维一被划为地主成份的村民弄到现场批斗),然后吃黄狗头和野菜;接着吃那香糯糯的油炸糍,讲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人们过上的好生活。如此程序的安排便是当时的“忆苦思甜”。</h3> <h3> 生产队的山多地少水田更少,除了村子前有几块稍大块点的水田外,多数水田是一小块一小块地隐在山沟沟里。生产队还有一岭一岭的山地,地里种着茶仔,木薯,八角,杉树和松树等。我们和村民一起,播种,插秧,耘田,施肥和收割,给木薯地和茶仔山铲草,拔木薯,摘茶仔,砍木头并把木头背上山或下山,待山洪来时借山洪的力量将木头运到山冲口的矿区换钱(村民把这活叫做“洗木头”,即人和木头都到山洪水里,当有木头卡在某处时就要靠人去把木头重新推到顺水流的地方,这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劳动),……,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就这样在这些农活的循环中,总也有干不完的活。很多时候,出工都是带上午餐的食物,午间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山沟,捡些干柴烧烧便吃。太阳下山后,农忙时甚至天入黑才收工回家做饭。在如此的环境中劳动有多艰辛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h3> <p> 有一次,队里派了含部分知青在内约10人到距离村子很远的高枧(山沟地名)收割由一小块一小块合计仅6分的水田里的稻谷。到那地方得翻山越岭,走长长的山路再下山到山脚下的山沟里。收完稻谷时太阳已下山,走在长长的山路时天已入黑,我们只能就着淡淡的月光,挑着谷子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那个黑,那个怕,至今还忘不了;有一次冬天给茶叶树修剪多余的枝叶,当我把手伸到树里准备修剪时,一根绿色的“树枝”慢慢地蠕动起来,细看是一条小青蛇,瞬间被吓得浑身发抖;还有水田里的蚂蝗更是可怕,又粗又长。那蚂蝗叮上你吸你血,软软的绕着你的脚踝,你又不敢去碰它,真吓人!记得几次被蚂蝗叮,吓得在田里跑来跑去哇哇哇乱叫,就是看到撒过石灰的田里那些蚂蝗的尸体我都会心里发毛,手心发凉,足底发软;类似的让那时的我感到害怕的事太多太多了,……</p> <h3> 当然,在插队期间,我们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暖心事。当时的大裕村不大,3O多户黄姓和卢姓两姓人家友好地住在一个村里,无论是谁家的大小事,只要需要都会相互帮忙。一次村里一黄姓人家的小孩入夜未归,全村能出动的人都打着火把和手电,在村里村外山沟里帮忙寻找;谁家有好吃的,邻里乡亲都可分享;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们似乎很喜欢下雨,下雨不用出工,妇女们或是纳鞋底或是做美食(木薯粑粑和介菜糍等),做好后会给我们送一些,或是直接叫我们几个青年(村民对我们知青的统称)到他们家享用;我们似乎也喜欢挑松脂,茶叶和山苍子到山冲口外的湾岛或更远一点的古袍(地名)去卖,因为到外面可以有机会花上一两角钱吃上一碗米粉,队长也会给我们派上这样的“美差”;队里说我们干活和他们比不了,但给我们计算超出我们实际劳动“创造财富”的高工分(记忆中一个工计10工分);我们不会梱柴,他们教我们;我们种的菜常不能自给自足,我们的厨房常会有不知是谁家送来的鲜蔬菜;我们当中谁身体不适了,他们或是帮忙请赤脚医生,或是用他们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土办法帮助我们;……。村民们的朴实和热心肠令我们这些远离父母兄弟姐妹的青年们感到了温暖,也使知青和村民间建立起了深深的乡亲情。</h3> <h3> 此次故地重游,感受到了山在变,路在变,村在变,人也在变,但那浓浓的乡亲情没有变!当我们看到当年的生产队长,计分员,仓库保管员,老一辈的乡亲们,还有当年村里的同龄小伙伴们,一种浓浓的亲切感由然而生。我们每到一户,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热情相迎,端出凳子倒上茶,拿出自产的水果,送上自产的竹笋等,在交谈中唤醒了我们许多逐渐淡忘了的记忆。</h3> <h3>村里的泥土路已变成了水泥路,多数泥砖房变成了火砖水泥楼。</h3> <p>拜访老乡,和当年生产队长,部分村民的合影</p> <p> 在当年我们挑水洗衣浸木薯的小山冲里洗洗手。</p> <p>当年的村小分校,如今已是人去楼空。看着这座破旧的教室,当年在此代课一个半月的种种经历浮现眼前。</p> <p> 在老乡家,热情的主人拿出纯绿色无污染清甜可口的大蕉招待我们,咬上一口,甜在口里暖在心。</p> <h3>带着乡亲们的情谊满载而归!</h3> <p>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在接受砺炼的同时,也获得意志力的锻炼,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谢大裕生产队的父老乡亲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