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石匣去的多了,就有种归家的感觉。</h3><h3>这一次是踩着节日的鼓点来的。</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正值盛夏,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深处会有什么样让人心神激荡的节日?此时,打动我的是一个对我来说既新鲜又陌生的词眼——过半年,而这“年”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虽说这个年龄,对年的奢望已趋于平静,然而,一个远离繁华都市的深山之地,传奇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h3><div><br></div><div><br></div><h3><br></h3> <p>石匣过半年由来已久。过半年,顾名思义,“年”之一半,指的就是夏季时分。我国各地大都有类似的习俗而演变的节日。因为此时,忙完夏收,有了闲暇时间,手里又有刚刚打下的粮食,一为庆丰收,二为丰富精神生活,杀猪宰羊,载歌载舞。而这样隆重的节日里,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石匣的唱大戏却是最具特色的,那就是石匣人自己独创的戏曲——章丘梆子。</p><p><br></p><p><br></p><p><br></p><p><br></p> <h3><font color="#010101">石匣,这是章丘南部山区的一块宝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泉流叮咚,草木葳蕤,石头小屋,冬暖夏凉,民风淳朴,古韵悠悠。据说,石匣居民先祖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至此。这其中有许多从山西、陕西而来的艺人,这些靠卖艺为生的艺人们,他们把自己本地的戏曲剧种带到这里,并在当地语言、风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剧种——章丘梆子。说石匣是宝地,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而更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也许,从有人的踪迹开始,就给这块青山秀水之地注入了文明和艺术的种子,并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font></h3> <h3><br></h3><h3>幼年和少年时代艺术表演形式以戏曲盛行,那咿咿呀呀的唱词总会像勾魂似的,让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打了鸡血一般的昂扬,搬着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凳子,挤到一起看戏。偌大场院里,台上热闹非凡,台下黑漆漆的一片,有时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有时震天一声吼——好!那是为台上演员出彩表演喝彩,或是为戏里动人的情节叫好。我那时年幼,虽然经常听不懂台词,看不明白剧情,但锣鼓声响,角儿亮相,浓妆艳抹,唱念做打,尤其是那身古代戏服装扮,常常使自己想入非非,人生便如失真一样。其实,戏曲里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希望。</h3><h3><br></h3> <h3>石匣村的过半年是在阴历六月二十日开始,连续三天的一个吉庆活动,吃全羊,看大戏,祭先祖,请媳妇,隆重而热闹。今年的过半年,比往年更要引人注目。除了在外参加工作的子女和亲属带着全家回来,第一书记韩霞书记和村委领导景华书记、于亮兴主任还特别邀请了章丘故事文学团队成员参加。在村中广场,布置了欢庆的会场,“中国石匣首届半年节”横幅、“过半年民族文化节”等标语格外醒目,布置一新的戏台、穿着一身金黄色队服的虎虎生威的锣鼓队、用大红顶篷搭起的就餐点、古红色的桌子和椅子,会场工作人员穿着印有“过半年”字样的白汗衫,与会人员手里拿着一把正面写着“石匣过半年”、背面写着“古韵石匣,乡里乡情”字样的扇子,大幅的宣传栏以及兴致勃勃前来观戏赏景的人群……这一切的一切,都渲染出红红火火的过节气氛。<br></h3><h3><br></h3> <h3>趁大戏还没有开,王院长带着我们沿村中主干道漫行赏景。来过多少次了,依然感怀簇新。一条瀛汶河弯弯曲曲向前延伸,把主街劈成两半,一半住人家,另一半也住人家。小河弯弯,向前延伸;小桥悠悠,你来我往。小河的历史可谓悠远,天然偶成,人皆其用;小桥的历史亦为悠远,它们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h3> <h3><br></h3><h3>在这古风古韵的山庄,总会生出无限个多情多意的遐思和万份惊喜。每一次踩着青石小路,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和感受。比如冬天有凉水泉的温暖,秋天有红野果的酸甜,春天有迎春花的嫩润,而此时,一簇簇开得红艳艳粉艳艳的指甲花,勾起年少时期那些欢乐时光。指甲花染指甲,惊艳了多少少女爱美的心思。它们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刻意种出来的——在院子里找一块刻意种花的空地,松土,施肥,撒种子,浇水。然后看着它们慢慢长大。石匣的指甲草像是随意长起来的。也许头年在某个地方种了,生根、发芽、开花、结籽,成熟的种子会被山风吹起、山雨冲刷,跌落到路边的石缝里或是河岸的峭壁上,然后,就那么美美地野性地开着,释放着爱情一般的热情。于是,忍不住,真的是忍不住啊!拔下几株肥嫩的小苗,准备回家栽种在我的花盆里和院子的花池里,让这美好的爱情——对石匣的痴爱之情,长久地驻扎在我的心里。</h3><h3><br></h3> <h3><br></h3><h3>石匣出人才,是因为石匣这块土地,从一开始根植的就是文明文化底蕴丰富的种子,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这里有戏曲才子张立忠、张立祥、于万圣等,有文学才子景元华、景学、景滢等,坚守这片热土,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建设家园的景华书记,为抢救章丘梆子做出重大贡献的于亮兴,章丘梆子传承人、军队精英张德启、公益人士张德新等,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最朴素最真挚的石匣精神。</h3><h3><br></h3> <h3><br></h3><h3>站在这个普通的小院子,我看着三棵笔直的银杏树,听着一位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的感人故事。这是景学的家,那三棵树是父亲亲手为他的三个女儿所栽种的希望之树。三姐妹中,景学是最小的女儿,那棵最小的、代表着她人生之路的银杏树也已长成参天大树,她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出众的才华,足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h3><h3><br></h3> <h3><br></h3><h3>从石匣走出去的青年,他们的肩膀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他们飞行,开拓人生最灿烂的一面。</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石匣,这个并不繁华,有着古朴风貌的偏远小山庄,承载了多少雪雨风云,书写了多少华美诗篇!正如这舞台上的铿铿锵锵,听得出岁月的稠浓,品得出人生的蹉跎。吼一嗓梆子戏,喝一碗伏羊汤,豪情壮志冲云天,人生得意最精彩!</font></h3> <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