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剑桥Cambridge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在闽粤方言中音如“ 剑” 、普通话中音如“康”, bridge意译是桥, Cam+bridge就是剑桥,也称康桥。<br>剑河(River Cam)是一条环城河流,由西面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曲折蜿蜒兜了个弧形大湾,穿过了城市里的许多重要学院,向东北方向汇入大乌斯河。因为河上建了许多桥,所以,就把这个城市也命名为“剑桥”了。城市里的许多学院合在一起,称为剑桥大学。<br>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伦敦以北50英里以外的剑桥郡,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剑桥大学的前身是一个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八百多年的校史汇聚了众多的科学巨匠、文哲大师、政治人物(英国首相)等等……</h3> <p>2019年5月26日,抵达英国的第三天,我们去朝圣剑桥大学。大巴停在剑桥市的北面偏西,下车就看见剑桥圣彼得教堂(Saint Peter's Church, Cambridge)。<br>圣彼得教堂建于1781年,是英国的二级保护建筑。<br></p> <h3>沿着麦格达伦街(Magdalene St)走上麦格达伦桥。<br></h3><h3>麦格达伦桥(Magdalene Bridge),是剑河上最古老的桥。1236年初建时是木桥,1754年换成石桥,现在的桥建于1823年,由于交通流量大,需要定期加固。 <br>桥边的Galleria Restaurant,一家当地的餐厅,提供英国菜、各式西餐、酒水等。<br></h3> <h3>走过麦格达伦桥,同一条路这边叫做桥街(Bridge St),下到桥街的东北边,这里是斯库达莫尔码头区的撑船站(Scudamore’s Quayside Punting Station)。<br>码头对岸的草坪是麦格达伦学院。<br></h3> <p>以传统的砖式建筑风格著称的麦格达伦学院(Magdalene College),始建于1428年,直至1542年学院才以“圣抹大拉的马利亚学院”为名,正式成为剑桥大学的组成学院。</p> <p>麦格达伦学院是剑桥大学最后一个仅招收男生的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女生。据说,在开始招收女生的那一学期的开学第一天,全院的男士都带上了黑色的臂章,学院当天还下了半旗。</p> <p>整洁、干净、漂亮,是剑桥给我的第一印象。<br></p> <p>码头边众多的餐饮商店,意大利的(Prezzo Italian Restaurant)、法国的(Cote Brasserie)、日本的(Teri-Aki)、泰国的(Thaik-hun)……游客很多。<br></p> <p>走在桥街上<br></p> <h3>桥街上的圣约翰学院的边门<br></h3> <h3>桥街、圆形教堂街交叉口东边的圆形教堂(The Round Church)。<br>相传圆形教堂是由神秘的圣殿骑士于1130年修建的,是为了纪念耶路撒冷的同名教堂。圆形教堂是剑桥的第二古老的建筑,也是英格兰四座仅有的同类建筑中的一个。敦实的圆形诺曼式柱子,围着小小的中殿,相当的与众不同。<br>若不是十字架,我还不知道它是教堂呢!<br></h3> 我们从桥街拐进南北向的一条大街,这条大街向北叫圆形教堂街(Round Church St),我们向南,走高街。高街依次是圣约翰街、三一街、国王大道和特兰平顿街,它北起都铎时代的门楼,南至菲茨威廉博物馆,国王学院雄伟的礼拜堂位于正中。<br>走在圣约翰街(St John’s St)上,先看见圣约翰学院的教堂(St John’s College Chapel)。 <p><br></p> <p>圣约翰街(St John’s St)上,右边是圣约翰学院,左边的红房子是老神学院(Old Divinity School)(仅拍到一小角)。<br></p> <p>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的大门,始建于1511年4月9日。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的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学院的原址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br></p> <p>圣约翰学院沿圣约翰街的建筑<br></p> <p>那幢凸出的建筑是三一学院的礼拜堂,从礼拜堂往南走就是三一学院了,我们从圣约翰学院走到了三一学院的地界了。<br></p> <p>建于1555—1567年的三一学院礼拜堂(Trinity College Chapel),这条大街也从圣约翰街换叫做三一街(Trinity St)了。<br></p> <p>三一学院礼拜堂南边草坪上的牛顿苹果树(Newton's Apple Tree)。<br>砸到牛顿头的、从而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那颗著名的“牛顿苹果树”,生长在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Woolsthorpe,1820年它被暴风雨刮倒断成数截)。为纪念牛顿,在牛顿曾经学习、执教、生活过的地方栽种一棵苹果树,以表达人们对牛顿及他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的崇敬!<br>我们也膜拜一下!<br></p> <p>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Michaelhouse)和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经济实力、学院规模,在剑桥大学现在的31个学院中,三一学院都是名列前茅的。<br></p> <p>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令人捧腹的是: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拜伦(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br></p> <p>三一街(Trinity St)、三一巷(Trinity Ln)的交叉口,一大幢雄伟的建筑,便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 <br>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也称霍金学院)是剑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建于1348年,是剑桥大学历史上的第四所学院),也是目前第三最富有的学院(拥有剑桥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初始由牧师埃德蒙·冈维尔创立于1348年,他去世后,医生约翰·凯斯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并扩建了学院,担任了院长。<br></p> <p>霍金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医学教学传统,医学是其主要学科。学院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剑桥大学的第二名(第一名是三一学院)。其校友医生约翰·凯斯(John Caius,也就是第二位扩校者)设计了学院的徽章。著名的校友包括DNA结构的联合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爵士和研究盘尼西林的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爵士。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也曾是该校的数学名誉教授,学院的院士。<br></p> <p>走过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白色的建筑便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礼堂。<br></p> <p>现在的这条街又叫做国王大道(King’s Parade)了,剑桥大学毕业礼堂对面的大圣玛丽教堂。<br>大圣玛丽教堂(Great St Mary's Church),是1478年后在一座老教堂的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气势恢宏,拱廊极高,建有垂直线条的窗户。<br></p> <p>这座大学教堂很早就是剑桥的市教堂了,教堂的所有权归三一学院。在西塔外面的墙底部有一块铭牌,标志着这是剑桥中心的基准点。<br></p> <p>国王大道(King’s Parade)上,向北拍大街两旁的建筑:左边白色的剑桥大学毕业礼堂、尖顶的岗维尔与凯斯学院(霍金学院)、右边高高的是大圣玛丽教堂。<br></p> <p>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英国哥特式垂直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中世纪晚期英国建筑的重要典范,它那高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和荣耀了。<br></p> <p>国王学院礼拜堂对面的赖德和埃米斯(Ryder & Amies)礼品店,国王大道上热闹非凡。<br></p> <p>国王大道(King’s Parade)上向南拍,右边白色的建筑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礼堂、高高耸起的两尖顶建筑是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再向前的一大群哥特式门楼建筑是国王学院。<br></p> <p>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主要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特式门楼<br></p> <p>RUBY说,这里是整个剑桥大学拍集体照的最佳地。<br>果然出彩!<br></p> <p>成立于1441年的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学院的礼拜堂。国王学院建于亨利六世,完成于亨利八世,整个建筑前后落成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br></p> <p>国王学院漂亮的围墙<br></p> <p>国王学院围墙上的雕塑<br></p> <p>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又称基督圣体学院,建于1352年,是剑桥大学唯一一个由剑桥当地人建立的学院)最珍藏的宝贝是圣体钟(Corpus Clock),但圣体钟不在学院里,而是在学院外、学院大门北面的本尼特街(Benet St)的拐角处。<br></p> <p>圣体钟(Corpus Clock)是由约翰泰勒构思设计并出资百万英镑建造的,历经5年,2008年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揭幕。<br>圣体钟的钟面是24克拉镀金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4.9英尺)。一只巨大的昆虫蚱蜢被称为时间吞噬者(Chronophage,耗时)停在钟的上方,其躯壳表面是斑驳的金粉和血浆,意在提醒人们此物狰狞。大蚱蜢下颚每分钟张合一次,眼睛则无规律闪烁!每15分钟抬起毒刺,每一小时致命一蛰,发出链条敲打棺材的声音。圣体钟的钟面没有指针和数字,只是通过蓝色的LED灯显示时间。时钟行走忽快忽慢,寓意着人生短暂、生命无常,请同学们珍惜时光。<br>圣体钟,一个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地方。<br></p> <p>本尼特街(Benet St)上还有一个老鹰酒吧(The Eagle Pub)。 20世纪50年代,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经常在本尼特街上的这家酒吧吃午餐,他们以卡文迪什实验室为基地,建立了DNA结构的模型。1953年的某一天午餐时,他们在这里向大家大声宣布“我们已经发现了生命的秘密”,他们宣布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r>这座酒吧的墙上镶嵌了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克里克和沃森在这里宣布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br>老鹰酒吧相当红火,它是剑桥大学城最出名的酒吧,是所有研究遗传学的人的朝圣之地。<br></p> <p>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苏格兰皇家银行,简称RBS)<br></p> <p>圣体钟的对面、国王学院(临近凯瑟琳学院)的大楼墙体上看见的纪念阿兰·图灵的铭牌:<br>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 <br>数学家、计算机先驱和代码断路器(代码破译者)(mathematician,computer pioneer and code breaker)<br>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1952年,因同性恋被英国政府定罪,1954年6月7日,图灵把一个泡过氰化物的苹果咬入口中,告别世界,享年41岁。2009年起,不断有科学家致函英国政府要求为图灵平反。2013年12月24日,英国女王终于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br></p> <p>我们从桥街右拐进南北向的高街,向南我们依次走过了圣约翰街(St Johns St)、三一街(Trinity St)、国王大道(King’s Parade),过了圣体钟(本尼特街,Benet St),这条街叫做特兰平顿街(Trumpington St)。 <br>这是特兰平顿街的东面建筑。<br></p> <p>我们没有沿着特兰平顿街(Trumpington St)走,而是右转进了国王巷(Kings Lane)。国王巷很短,走到底左转就是皇后巷(Queens Lane)。迎面的棕红色建筑就是皇后学院。<br></p> <p>铁栏栅里一窥校园学生生活<br></p> <p>国王巷到底右边是国王学院的边门<br></p> <p>皇后巷(Queens’ Lane),左手边是凯瑟琳学院,右手边是皇后学院。<br></p> <p>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1473年由亚历山德拉·凯瑟琳创建。<br>这是圣凯瑟琳学院的边门。<br></p> <p>圣凯瑟琳学院最出名的校友就是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1666年出生,六岁时已懂得拉丁、希腊和希伯莱三种语言,九岁时上剑桥大学,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本科生。<br></p> <h3>皇后巷和国王巷都太窄了,拍个不高的学院边门楼要分二次才能拍完。<br>这是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的边门。<br></h3> <h3></h3><h3>皇后巷走到底是银街(Silver St),我们右转,走到银街桥(Silver Street Bridge)的东南边,斯库达莫尔的米尔巷平底船码头(Scudamore’s Mill Lane Punting Station),参加剑河上的撑篙(Punting)活动。<br></h3> 我们十八人分坐二艘平底船游览剑河。 <p>游剑河之前,让我们先重温一下现代诗人徐志摩那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br>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r>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br>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br>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br>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br>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br>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br>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br>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br>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br>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br>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br>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br>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 <p>满载着徐志摩的诗情画意,我们驶过了银街桥(Silver Street Bridge)。<br>桥边的锚⚓️酒吧和餐厅(The Anchor Pub & Dining)——剑河上的阳台(The Cam River Terrace)。<br></p> <p>眼前的景色像画布一样徐徐展开:剑河蜿蜒平缓、波光粼粼,学院后花园(the College Backs)丛林拥翠、绿意盎然……<br></p> <p>剑桥给我的新印象:祥和安宁、风景如画!是一个学习、恋爱的好地方!<br></p> <p>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坐落在剑河的两侧,学院风格十分特别,混合着中世纪和现代建筑。连接学院两岸的是举世闻名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又称牛顿桥)。<br>一座古老又耐看的木桥!<br>其实数学桥是它的非官方名字,它的正式名字相当土气,就叫做“木桥”,因其木料间的各种看似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雅号“数学桥”。<br></p> <p>始建于1749年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 <br>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因此,最初的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牛顿的学生认为:牛顿老师能做到的事,牛顿的学生也能够做到。他们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但这只是一个传说,说是牛顿设计建筑的,但与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生卒(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不符。牛顿故世后22年,才有数学桥。<br>我们现在看见的数学桥是1905年建的,用柚木、螺丝螺母重建的。<br></p> <p>银街桥上拍的皇后学院西岸和数学桥<br></p> <p>看见西岸的铁栏栅,这就到了国王学院的地界了。国王学院的后花园里(铁栏栅里,国王桥的附近),竖着徐志摩的纪念石碑(Memorial Stone For Xu Zhimo)。<br>2008年7月,为了纪念《再别康桥》问世80周年,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国王学院后园里树立了白色大理石的石碑。学校图书馆还收藏着一本英国汉学家理查德写的《徐志摩英伦趣事》,书中道出了诗人在国王学院只旁听一年的缘故——惦记着远方的心上人林徽因。<br></p> <p>再向前就看见国王桥了<br></p> <p></p><p>国王学院桥(King’s College Bridge),是一座几乎没做任何修饰的单拱平跨石桥,相当简约,但历史悠久。这座桥的第一次是15世纪建造的,现在的国王学院桥建于1819年。</p> <p></p><p>驶过国王桥,这边风光无限!<br>一大片草坪后,中间的是国王学院礼拜堂、右边的白色建筑是国王学院的图书馆,左边的一大整幢方形建筑是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p> <p></p><p>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国王学院中是最霸气,由亨利六世亲自设计,于1547年建成完工。<br>1446年7月25日,在雅各布节这一天,国王亨利六世为国王学院礼拜堂举行了奠基礼,时人一定比我们今天更觉得它宏伟,因为只有大教堂和宫廷礼拜堂才具有类似的荣耀。<br>国王学院唱诗班(The Choir)是在亨利六世建造礼拜堂的同时设立的,每年圣诞节举行的弥撒音乐会都会由BBC(英国广播公司)面向全英转播,是世界知名的圣诞音乐会之一。<br></p> <p></p><p>国王学院礼拜堂、国王学院图书馆、国王学院的建筑群<br></p> <p></p><p>船上的拍岸上的名校,岸上的看剑河里的风光,而你们都在我的景中。<br></p> <p>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创建于1326年,是剑桥大学现存学院中第二古老的学院。在建院的初期获得了爱德华一世的外孙女克莱尔·伊丽莎白( Elizabeth de Clare)女士的慷慨捐助。<br>卡莱尔桥(Clare Bridge),三孔石桥,这是剑河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桥梁(建于1638、1639、1640的说法都有)。<br></p> <p>卡莱尔桥的两侧有护栏,护栏上各立有7个石球,其中的一个石球缺了个角。据说是因为设计师总共只得到几先令的工资,出于委屈和不满,一气之下切掉了装饰在西南侧护栏上的第二个石球的一个角,让桥永远没法完工。<br></p> <p></p><p>卡莱尔学院是所有学院中最具有音乐氛围的,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演奏至少一种乐器。音乐配上同为卡莱尔学院最为出名的后花园——研究员花园(fellows’ Garden),难怪卡莱尔学校的乐团和歌唱队能够吸引到全英国最优秀的年青音乐学子来此就读。<br>与剑河两岸其他草坪一样,研究员花园的草地上也树着:私人领地不能着陆、停泊(Private No Landing、Mooring)的巨大警示牌。<br></p> <p></p><p>阁楼旅社桥(Garret Hostel Bridge,也称格蕾桥),建于1960年,是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的一名本科生摩根(Timothy Guy Morgan)设计的,当时他在一次公开的设计竞争中得胜,可惜桥未建成便英年早逝了。<br>格蕾桥是跨度24米的单拱桥,桥身轻盈,据说这座桥是英国第一座运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建成的桥梁。<br></p> <h3></h3><h3>阁楼旅社桥东边的仿古建筑,是建于1998的杰伍德图书馆(The Jerwood Library 1998)。<br></h3> <h3>过了阁楼旅社桥,就是三一学院的撑篙码头(Trinity Punts),每小时20英镑(£20 Per Hour)。同样这里也是三一学院的划艇俱乐部。<br>三一码头,别家的船是不能停泊(No Mooring)的。<br></h3> <p></p><p>三一码头岸边好漂亮,满墙的红、粉玫瑰。<br></p> <p>三一学院桥(Trinity College Bridge)是一座石砌的三拱桥,1764年由詹姆斯·艾塞克斯设计,1765年由波特兰斯通建造的,取代了1651年建造的一座早期的桥梁。<br>这是三一学院桥西岸的三一学院的后花园。<br></p> <p>三一学院桥(Trinity College Bridge)的东岸连着The Avenue路,通过The Avenue路可抵达三一学院的新庭院(Trinity College New Court)。<br></p> <p></p><p>三一学院新庭院北边的莱恩图书馆(Wren Library)。<br>三一学院的纳维尔庭院(Nevile's Court),是在17世纪晚期由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莱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的图书馆矗立起来之后才算完整。<br></p> <p></p><p>船过莱恩图书馆,剑河在此拐了一个弯,原来的河道正对着圣约翰学院的草甸(St John’s Meadow),草甸子的北面正好是圣约翰学院的新庭院(New Court)。<br></p> <p></p><p>建于1712年的厨房桥(Kitchen Bridge),是剑河上第二古老的桥。据说:之前的学院没有厨房,烹饪工作都是在此桥上完成的,所以这个桥叫做“厨房桥”;也有说,因这座桥通往学院的食堂而得名“厨房桥”;而Google地图上则标明这座桥叫“莱恩桥”(Wren Bridge),因为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克里斯托弗·莱恩(Christopher Wren,三一学院莱恩图书馆的设计者)设计的。<br>厨房桥连接着圣约翰学院西岸的圣约翰草地(St John’s Meadow)和东岸的圣约翰校园路。</p> <p></p><p>这是东岸的桥头</p> <p></p><p>一家三口,其乐融融!<br></p> <p></p><p>一船的歪果仁,若有所思的表情。没人拿相机或手机,只是静静地边看边享受。<br></p> <p></p><p>过了厨房桥,就是建于1671年的圣约翰学院第三庭院、面朝剑河的建筑面。<br></p> <p></p><p>紧挨厨房桥的是著名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建于1831年,连接着圣约翰学院剑河西岸的新庭院和东岸的老庭院第三庭院。<br>叹息桥是一座廊桥,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是个圆弧形的桥孔,横跨在剑河上;中间是一条拱形的通道,即长廊;上层是平顶的桥面。桥的两侧是相互对称的,五对钢筋拦护、拱顶水泥框架的玻璃窗,用来采光的。<br>这张照片是由南向北拍的。<br></p> <p></p><p>叹息桥名字的由来有各种传说:一说是剑桥大学的考试非常严格,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常来此望景叹息;二说是剑桥大学常会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此自省,学生在此悔不当初而叹息的;还有说是有些失意、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黯然叹息,想不通就一头裁进河里,后来学院请人将桥的两侧封起,成了现在的廊桥样式。而我一直认为这是正确的:此桥是模仿威尼斯的叹息桥而造的,并延用了其名。(威尼斯的叹息桥通往的是一座监狱,当囚犯经过那座桥走向监狱时,都会触景生情,为自己的前途叹息。)<br>不管怎么说,叹息桥是剑河上最出名、最漂亮的桥!维多利亚女王对这座桥也赞叹不已:这么秀丽!这么别致!<br>这张照片是船调头后由北向南拍的。<br></p> <p></p><p>过了叹息桥,与第三庭院相邻的圣约翰学院老图书馆,建于1624年,图书馆一面的窗户直接面对着剑河。<br></p> <p>撑篙游览剑河在圣约翰学院老图书馆前调头。如再往北去,就可以看见我们下车走过的第一座桥——麦格达伦桥了。<br></p> 回程我基本上拍的都是剑河西岸的后花园景色。<br>这是西岸的圣约翰学院的新庭院。新庭院(New Court),由Thomas Rickman和Henry Hutchinson于1831年设计建成的。 <p><br></p> <p></p><p>圣约翰学院新庭院,满墙的爬山虎,翠色葱茏,古意盎然。<br>养眼!<br></p> <p></p><p>西岸三一学院的后花园(North Paddock)和东岸的莱恩图书馆(Wren Library)。<br></p> <p></p><p>大树底下好乘凉!<br></p> <p></p><p>西岸三一学院后花园(North Paddock)和东岸的莱恩图书馆前的草坪(Scholar’s Lawn)<br></p> <p></p><p>西岸三一学院后花园上古老的参天大柳树<br></p> <p></p><p>西岸卡莱尔学院后花园(Fellows’ Garden)里的巨大的柳树。有没有想起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p> <p></p><p>好浪漫啊!</p> <p></p><p>又见数学桥!</p> 西岸皇后学院的小楼<br> <p></p><p><br></p> 回顾二张剑河上的英姿 <p></p><p><br></p> <p></p><p>上岸后拜访皇后学院的大门。<br>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是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njou,1430-1482)创建于1448年;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伍德威尔(Elizabeth Woodville,1437-1492)于1465年重新创建;1484年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之妻安妮·内维尔王后(Anne Neville,1456-1485)继续捐赠,成为学院第三位王后身份的保护人。1823年,学校名称的拼写正式从“皇后的Queen's”改为“皇后们 Queens'”。1983年,这所大学首次允许女性进入大学。</p> 跟团游的好处是:不走冤枉路。我们不用走回到停大巴的剑桥市西北面的圣彼得教堂,而是走过皇后学院大门,直接上大巴车。<br> 我们仅用半天的时间游览剑桥市,走了一个大致的长方形,二短边一长边的大街,加上来回一长边的水路。走马观花了:麦格达伦学院、圣约翰学院、三一学院、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国王学院、圣凯瑟琳学院、皇后学院、卡莱尔学院等8个学院;麦格达伦桥、银街桥、数学桥、国王桥、卡莱尔桥、格蕾桥(阁楼旅社桥)、三一桥、厨房桥、叹息桥等9座桥;还有一路值得铭记的地方:牛顿苹果树、剑桥大学毕业礼堂、大圣玛丽教堂、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的圣体钟、老鹰酒吧的DNA双螺旋结构铜牌、阿兰·图灵的铭牌等等。蜻蜓点水成属打卡。有机会再游剑桥的话,一定要优选几个学院,看看底蕴内涵、走走花园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