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秋夹伏,这“四苦”一定要防

中医艾灸养生艾艾贴

有诗言:“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br><br>8月8日,节气的时光,流转到了立秋。此时,虽然"赫赫炎炎,烈烈晖晖"的暑热远未结束,但万物已经开始轮变。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br><br>今年是“加长版”三伏天,立秋刚好处在中伏,往后几天才是末伏,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的这段时间炎暑逼人,无异于盛复。<br> <br>这种“秋夹伏”的现象,会给人们带来“四苦”。很多人在头伏、中伏都没有被暑热击倒,但末伏时却撑不住了,这是由于伏天机体能量消耗大,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被这“四苦”击倒而致病。<br> <br>第一苦:浑身湿重易疲劳<br> 此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中,还没有出伏,又有频繁降雨导致的湿气过重,又闷又热的“蒸笼天”让人饱受暑湿困扰。<br> <br>暑湿会让人感觉浑身特别困重,像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尤其是四肢、关节和头,非常沉重酸疼,而且人还很容易感到疲劳、昏昏欲睡。 对策:祛湿最重要。艾灸丰隆穴、阴陵泉、足三里这三个穴位,不仅能健脾胃,而且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要加灸肚脐处的神阙穴,同样有除湿作用。<br> <br>做艾灸的时候身体会排汗,这也是祛湿的一个通道,艾灸过后可以慢慢喝一杯温水或温的蜂蜜水,促进代谢。 针对湿邪,适当的忌口也很有必要,譬如肥肉、甜的食物都容易助生痰湿,要少吃。可以适当多吃点赤小豆、黑豆、绿豆、扁豆,最好是熬粥食用;冬瓜、丝瓜等时令蔬菜,既具有养阴生津之效,又具有轻度的利尿作用,使得湿邪可以从小便祛除,也可以适当多吃一些。<br> <br><br>第二苦:脾胃失调常腹泻<br><br> <br>外界气候湿热较重,容易湿热困脾,从而阻碍脾的运化功能,体内的湿热也会越聚越多,胃肠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br> <br>湿热环境中,人容易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还容易拉肚子、呕吐,许多本来就有胃肠病的朋友,一到这个时期就容易犯病或病情加重,就是因为湿热环境的缘故。<br> <br>对策:养脾助升阳。立秋后祛湿养脾非常重要,每天摩腹十分钟,能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和改善胃肠问题的作用。摩腹也是公认的最简易的养生法之一,什么器具都不需要,什么时间都不限制,什么姿势(坐立卧)都可进行。 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立位、坐位、卧位均可,饭后、睡前也可进行。<br> <br>养脾助阳也少不了艾灸,常灸中脘、天枢、神阙、脾俞、胃俞,能调理脾胃功能,帮助改善肠胃不适,男女老少都适合。 第三苦:天气干燥嗓子哑<br><br> <br>秋季的主气为“燥”,燥邪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而肺为娇脏,属金,对应秋气,所以入秋后比较高发的就是呼吸系统问题,如嗓子干哑、咽喉肿痛、咳嗽等。<br> <br>对策:太渊、鱼际是肺经上比较重要的穴位,对于肺部保养和预防疾病都能起到关键作用,平常多艾灸、按揉这两个穴位,有助于补养肺气,缓解咽喉不适。 <br>饮食方面,《饮膳正要》中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立秋时节能起到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有山药、芝麻、粳米、白木耳、雪梨等,可以用来熬粥或煮糖水。 在作息上也要开始慢慢调整,尽量早睡早起,早睡乃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br> <br>第四苦:代谢变差腿脚肿<br><br> <br>暑湿邪气趋下,很多人容易腿肿、脚肿。此外,湿气会加重脾和肾的负担,使得湿气积聚在下肢难以代谢出去。<br> <br>对策:睡前泡泡脚。每天晚上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经常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睡前泡脚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困扰的朋友,可以用适量干艾叶加水煮开,放凉至40℃泡脚,能起到很好的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作用,对预防感冒、改善常年手脚冰凉、关节疼痛等问题也有帮助。<br> <br>参考来源:中国新闻网、大河报、健康时报、中青在线、羊城晚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