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往事】铁马冰河入梦来(上)

铁马冰河

<p class="ql-block"> 邵闽/文</p> <h1> </h1><p>四十年前,我曾在铁道兵第九师特务连服役。那时,在内蒙古赤峰市火车站右侧斜对面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曾有许多战士的身影成天在忙碌着,这是铁九师特务连的营房。这样的楼房在当时的赤峰屈指可数,是这个塞外城市的起点也是终点。</p><p><br></p><p>我在二楼的第五个窗户里住了一年又六个月。在当时对于我来说,那是一年零六个月炼狱般的日子。在赤峰日日夜夜,在连队的点点滴滴,曾经是我多年的惊梦。但是,不知从何年何日起,那些旧日所有的景象和感觉变成了全然生命的愉快和欣悦。战友那一张张充满活力的笑脸,连队那一件件回味无尽的故事,和着赤峰的红山,伴着哲里木盟的碧水, 连同我埋葬在那儿的青春, 一起留在了我的梦里……</p><p><br></p><p>四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这小楼是否还是早先的样子……</p> <h5><font color="#167efb">铁道兵第九师特务连通讯排全体战士于1978年</font></h5> <br><h1> <b>《实弹演习</b><b>》</b></h1><h3><br></h3><h3>当兵好几年,每年实弹演习时,一轮到女兵班,便每人发一枚木头手榴弹,意思意思完事。可是这一年,由于前方对越自卫反击战打的火热,自然不能等闲视之,要真枪实弹地干!</h3><h3><br></h3><h3>战争刚开始那些天,南方不断地传来形势紧张的消息,听说中越边界的老百姓开始后撤,部队正在悄悄地聚集,已经压上去了。广播、报纸上的消息让我们义愤填膺又激动万分。</h3><h3><br></h3><h3>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特务连是我们师的尖刀连,平时项项任务都走在最前列,何况战时。宣布战争开始时,部队搞了一次大点验,所有的枪支弹药,甚至连老兵攒下的子弹壳也登记造册。原来女兵班只有一支冲锋枪,由班长保管,现在每人都配了一把步枪,十颗子弹。 <br></h3><h3><br></h3><h3>军令一到,全连就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老兵们立即停止了探亲。军事训练要求钉是钉,卯是卯,一丝一毫不得松懈。枪呀子弹的擦了又擦。班长们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战场还不知在哪儿呢,大家已经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了。战争好象离我们越来越近了。</h3><h3><br></h3><h3>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前方捷报频传,队伍开始后撤,英模报告团已经到各地巡回演讲,我们却仍按兵不动。战士们本来期待着建立功勋,可是至今捞不到仗打,别提多窝火。</h3><h3><br></h3><h3>终于有一天,师首长下达了实弹演习的命令。</h3><h3><br></h3><h3>演习的那天早晨,女兵小梅收到前方哥哥的来信,信中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万一我为国捐躯,你要代我尽孝-------”,信未看完,只见小梅已经鼻涕眼泪抹了一脸。女兵们传着看,谁看谁哭,大家抱作一团哭声一片。最后还是班长一句 “化悲痛为力量!” 使大家收住了眼泪,各个摩拳擦掌:要给越南点颜色看看!</h3><h3><br></h3><h3>“赤峰、赤峰,红色的风。”那个初冬的早晨,天空像如今的沙尘暴一样,灰暗灰暗的,漫天的黄沙扑打在的脸上像被鞭子抽一样的生痛。大家坐着解放牌大卡车来到赤峰红山靶场,狂风卷着黄沙吹的大家东倒西歪。</h3><h3><br></h3><h3>前面的几个女兵顺着山坡甩了几枚手榴弹,山脚下雷声阵阵,浓烟滚滚,开了几朵蘑菇似的花,女兵们忍不住欢呼雀跃。</h3><h3><br></h3><h3>轮到平日里弱不禁风的小曹时,大家都为她捏了把汗。此时只见她紧咬嘴唇,抓起身边的手榴弹,前后晃了晃便肉包子打狗一般地抛了出去。大家紧盯着她的手却立刻楞住了:“手榴弹呢?”</h3><h3><br></h3><h3>突然一声大喊:“卧倒!”</h3><h3><br></h3><h3>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指导员一个箭步扑向小曹,像英雄王杰一样把她压在了身下。“一秒、二秒、五分、十分-------”</h3><h3><br></h3><h3>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爬在地上的战士们纷纷壮着胆像乌龟一样慢慢地探出头,只见四川籍的一个男兵已经战战兢兢地拎起了手榴弹,正使劲地吐着嘴里的沙,懊恼地呸道:“郎个没有拉环嘛?!”<br></h3> <h5><font color="#167efb">总机班部分女兵</font></h5><h3></h3> <h1> 《紧急集合》 </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凡是当过兵的人,大概都听说过“老兵怕号,新兵怕哨”。我当兵时最害怕和头疼的也是半夜里的紧急集合号,至今想起来仍是一阵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连队之后不久,南面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部队大有箭在弓上,一触即发的架势。我刚下到连队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军事训练中,摸爬滚打,平时松散惯了的我一下子尝到了“甜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傍晚,在总机台上值班的副班长冯丽偷听了连部的电话,说晚上可能要紧急集合。大家心里一阵窃喜,偷偷地关起门打好了背包,穿着衣服睡在床板上,各个蜷缩的像大虾米,半夜冻醒了好几次,集合号就是不见响。一直睡到了大天亮,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害得大家白白地冻了一晚上。第二天整个班的人都打喷嚏、流鼻涕,哑巴吃黄连谁也不敢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后的一个深秋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黑幕笼罩着的大地已经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夜,一针急促的号声划破夜空。只听班长大声说道:快! 快!紧急集合!大家动作快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班立刻就像凉水掉进了油锅,全炸了营。穿衣服,打背包,黑灯瞎火又不许开灯,大家全像熊瞎子。只听有人急切地问:我的鞋呢?鞋跑哪里去了? 也没有人搭理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长不愧是老兵,第一个开门冲了出去。待女兵们一个个跑出去时,那些男兵们早就整齐地列队向我们行注目礼了。女兵们都尴尬的低着头,目不敢斜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长走到女兵班前面,大声命令道: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原地跑步走!只听一阵叮叮咚咚的响声,也不知从哪里发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定!连长阴着脸走过每个女兵的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邵闽,帽子哪?</p><p class="ql-block">你!林豆豆,鞋子哪? </p><p class="ql-block">你!杨丽英,你的腰带上哪去啦?……</p><p class="ql-block">你!说你哪!背包打成什么样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长边说边走到孙晶的面前。你们就这样子上前线啊! 说着解下小孙的背包,轻轻地一抖,背包立刻就散了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周末的班务会上,我们每个女兵都进行了深刻地自我检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大年三十,大家总算松了口气。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塞外的雪花大如棉絮,被风刮得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晃晃地在天上飞舞,就是不肯落下。窗户的玻璃结成一朵朵厚厚地冰花。兵营门口堆成的雪人比真人还要大。傍晚时分,辞旧岁迎新年的鞭炮在天上一惊一乍。用水桶做的冰灯眨着眼睛一闪一闪,就像家乡的亲人在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清清楚楚记得那天晚饭前,我是和战友们一路唱着歌一路敲着碗碟走向食堂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里的火墙烧的滚烫,一掀开厚厚的棉门帘,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全连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十个菜一个汤,大保温桶的啤酒可了劲地造!主食是大家盼望已久的炸油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时, 娇生惯养的我并没有觉得油条有多么好吃,可是当兵几年来,天天苞米馇子二米饭,吃的我嗓子眼都变粗了。别说炸油条,吃个白面馒头都比见了毛主席还幸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炊事班的那几个伙头军,其实都是今年的新兵,在家时从未做过饭。山东籍的李白菜就曾经背后发牢骚说:“早知道到部队是做饭,不如让俺娘来,俺娘做饭可比俺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炸油条更是新媳妇上轿——头一遭。炸油条的面也未放点面起子,炸出后的油条粗细长短不一,奇形怪状不伦不类,味也不地道,咸不咸甜不甜。但是,大家的食欲未受到丝毫的影响,仍旧一边舔着手指头,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一边在打逗嘻闹中渡过了大年三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夜,沉醉在欢乐中的战士们好不容易进入了梦乡,我也正梦着那一根根油条象枕木整齐地排在路上,一直伸向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一阵急促地紧急集合号划破寂静的夜空,战士们还在梦中便稀里糊涂冲了出去。</p><p class="ql-block">此时,连长和指导员早已冒着凛冽的寒风,全副武装地站在高高的土台上,他们的表情庄严肃穆。大家立即感到今天的紧急集合非同寻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导员的讲话严肃而坚定:“同志们!刚才我们查哨时,发现路边有半根被丢弃的油条,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想想吧,台湾人民还没有解放,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之中,却不知道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些同志不注重思想改造,自甘腐化堕落,性质非常恶劣!……这件事,我们要好好地查,认真地查,要一查到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连的战士们在寒风中哆哆嗦嗦,如同掉进了冰窟的小羊羔,一直抖到天边泛白。终于,隐隐约约地看见远处起伏的地平线,渐渐地房屋和树木也涌现出来了。指导员的讲话也伴着天亮而结束。之后,连长又命令战士们列队去参观那半根害得大家做不了美梦的油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讯员王大宝在路过那根罪魁祸首时,一边偷偷地窥视着连长,一边忍不住抬腿恶狠狠地踢了它一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知躺在地上的“油条”懒洋洋地向前滚动了几圈,突然散了架,它仿佛在嘲笑我们似的在地上快乐地颤抖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家定睛细看,哪里是什么油条,不过是老乡家的狗儿留下的半截狗屎撅子……</p> <h5><font color="#167efb">总机班的部分女兵于赤峰,1978年。</font></h5> <h3> </h3><h1> <b>《站 岗》</b></h1><h3><br></h3><h3>有一年元旦的前夜,特务连的弹药库突然被盗,为了加强警卫,防范阶级敌人的再一次破坏,连队命令女兵也要参加站岗。不过是两人一组,两小时一班。</h3><h3><br></h3><h3>这天晚上正轮到我和新兵孙梅站岗。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很圆,无奈北风也大,我俩找了个背风的地方刚刚站稳,脚边飞窜出几只惊慌失措、壮如小猫的老鼠,惊的我们出了一身的冷汗。</h3><h3><br></h3><h3>看来此处非久留之地,只好围着营房转起来,不知不觉地转到了炊事班。有一扇平时用硬纸板挡着的窗户,此时被风吹出了一个黑洞,我探头往里面一看,眼前顿时一亮,只见月光下泛着几朵金光,那是晚饭时剩下的被硷面烧成黄绿色的“军用馒头”,我心里一阵窃喜:哈哈!饥肠正响如鼓呢。小孙放哨,我立马伸手去够,可惜手臂太短,眼睁睁地盯着美味而无可奈何。</h3><h3><br></h3><h3>天助我也,脑子突然灵机一动,我端起了手中的枪,果然一枪刺中一个。</h3><h3><br></h3><h3>谁知得意忘了形,我俩只顾低头拼命地往嘴里塞,噎得眼水直冒时,忽听背后一声大喝:“口令!”我吃惊地张着大嘴回头看,原来是炊事班长,噎在喉的馒头下不去上不来,我只好心虚地指指黑洞。</h3><h3><br></h3><h3>班长探了下头,转身象拍一匹马儿一样使劲地拍了下我的肩,说:“好样的,胆子也忒大了,药老鼠的诱饵也敢吃!”</h3> <h1> <b>《校外辅导员》</b></h1><h3><br></h3><h3>一天,赤峰市教育局来了几个领导,到我连聘请校外辅导员。我和修理所的大老郭很荣幸地被派到昭乌达盟小学。这一夜我兴奋地没有睡好觉,几次梦里我好象又戴上了红领巾,坐在教室里,梦里都笑出了声音。</h3><h3><br></h3><h3>没几天,昭乌达盟小学的陈校长来连队,说是请我们去学校给同学们讲革命传统讲故事,我一听头就大了。平时在班务会上发个言都脸红,让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做报告,这不是难为我吗。于是,我去找大老郭,想不到他很却痛快地一口答应下来,“小菜一碟!”</h3><h3><br></h3><h3>一大早,我和大老郭就来到了昭乌达盟小学。远远就看见学校大门上方的红色横幅上写着欢迎解放军辅导员的标语。陈校长早已带领同学们站在大门口两旁。一看见我们,同学们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锣鼓敲得惊天动地。大老郭在前,我在后,笑呵呵地挥着手走进会场,然后在讲台前坐了下来。看着台下的小朋友们,感觉脸在发烧,激动得心脏快蹦出来了。</h3><h3>陈校长满面笑容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学校的解放军辅导员给大家讲传统讲故事。大家欢迎!”没说完他就带头鼓起了掌。</h3><h3><br></h3><h3>大老郭欠起身把话筒往胸前挪了挪,手还在上面拍了几下。然后清了一下嗓子,说:“同学们!你们是多么幸福啊!”</h3><h3><br></h3><h3>他原先准备好的开场白这时突然忘了,他楞了一下,然后机敏地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水,立直身体接着说:“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传统。什么是传统呢?传统嘛就是革命传统,革命传统是什么呢?革命传统就是艰苦朴素嘛。好!</h3><h3><br></h3><h3>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讲雷峰叔叔艰苦朴素的故事。有一次吧,雷峰上街去玩,走着走着,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个螺丝钉,他想,螺丝钉虽然小,但是机器少了它可就转不了。于是——咦?小同学有什么事情?”</h3><h3><br></h3><h3>一个小同学举着手站起来说:“雷峰叔叔不是上街玩,他拉肚子——”</h3><h3><br></h3><h3>“对,雷峰叔叔是去看病!”另一个小同学也站了起来。</h3><h3><br></h3><h3>我的心腾的一下揪了起来。斜眼看了看大老郭,他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陈校长赶紧站了起来,他摆着两只手说,“同学们!静一静!静一静!下面请解放军叔叔给我们讲讲部队里战斗的故事。好不好?!”</h3><h3><br></h3><h3>于是,大老郭就把我们上次实弹演习时,指导员救战友那惊险的一幕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只不过这次指导员变成了他自己。他舍身忘己英勇救战友光荣负伤轻伤不下火线立了三等功,被评为五好战士,师首长亲自接见,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鬼,好!好!好好干!</h3><h3>这一次,台下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h3><h3><br></h3><h3>我和大老郭站了起来。两个小同学上台来给我们戴红领巾。大老郭将身子弯得像个煮熟的大虾米。我暗暗地吁了口气,不得不佩服大老郭的胆量和口才。呵!到底是老兵,吹牛都不用打草稿。晚饭时,我向大家讲起今天的故事会,直惹得一桌子人喷饭。</h3> <h1> <b>《面条🍜记》</b> </h1><p><br></p><p>自从来到特务连后,每天除了高粱米还是高粱米。记得那时的我就想,如果让我一辈子不吃高粱米我也不会想它。(不过高粱米汤还是很好喝的耶)。 </p><p><br></p><p><br></p><p>话说有段时间,每天晚上修理所的几个兵都要来总机房修总机。那几台总机就像老病号,总也修不好。他们在机台后面鼓捣着,一弄就是一夜。有时到了后半夜,他们就会弄些夜班饭来吃。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最好吃的莫过于炸馒头干。这炸馒头干是杨文波技师的拿手好戏,经常他那高大的身躯蹲在小煤油炉子旁边,大手笨拙地翻动着馒头。馒头是炊事班自产的军用馒头,碱面放多了黄的发绿。不过用油一炸,便一香遮百丑,相当的好吃。 </p><p><br></p><p>有一天晚上,修理所的刘刚和万技师又来修总机。刘刚那年还是新兵,却因办事老练稳重而著称。据说刚到新兵连就被比他晚来一步的新兵称之为班长,还向他敬了个不地道的军礼。</p><p><br></p><p>那晚上,他和万技师在机台后鼓捣着,很快就到了后半夜。总机班因为每天都有夜班,便准备了个小煤油炉用来热晚上剩的饭菜。这天晚上到了后半夜,我坐在机台上百无聊赖,就有些支持不住地昏昏欲睡。</p><p><br></p><p>不知刘刚什么时间出去的,而他进来时,我的眼睛忽然一亮,只见他一手托着一把挂面一筒午餐肉罐头,另一手攥着几个鸡蛋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动作十分麻利干脆,一看就是个老手,不一会儿锅里的香味就一阵阵飘了过来,很快地满屋子里都蔓延着诱人的香气。 </p><p><br></p><p>开始本人还矜持着,一边装作不屑于顾,一边又纠结着拒腐蚀沾不沾。但是到底经不住香味的诱惑,拿出了自己的碗筷盛了满满的一碗,坐在机台旁狼吞虎咽起来。</p><p><br></p><p>而刘刚他们是临时加班,值班室没有碗筷,看着热气腾腾的面条干着急。这时,万技师钻到机台后面拿出了一个镊子,夹起面条就吃。刘刚一看急眼了,再不下手就没有我的份啦! </p><p><br></p><p>他也立即钻到了机台后面。大家猜猜他拿出了什么?</p><p> </p><p>是一把剪子,一把大号的剪子。 </p><p><br></p><p>他拿起剪子对着锅里的面条就是一剪子。哈哈,同志们,战友们,你们想一想,你们只要用脚趾头想一想,就可以想象出面条的悲惨命运。面条不但没有夹起来,反而拦腰剪断了。</p><p><br></p><p>这时的他一下子变得穷凶极“饿”,他的剪子在锅里剪了又剪,面条是断了又断,被分尸万断。后来,他终于饿相毕露,对着面条伸出了魔爪…… </p><p><br></p><p>这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碗面条,也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夜晚,不知刘刚你还记得吗?</p><p><br></p><h1> <b>《做好事》</b></h1><p><br></p><p>赤峰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那天又刮起了大风,满天黄沙,气温骤然下降,穿着棉衣棉裤还冷的哆嗦,而我们的训练照常不误。</p><p><br></p><p>顶着大风来到靶场练描靶,各个身上滚的像泥猴一样。没有手套,端着冰凉的钢枪,不一会儿,手就硬如钢钎,没有知觉。偷偷地戴上眼镜,一哈气,镜片就蒙了白雾一层,没多久就冻在了鼻梁上。瞄靶都一点多了,副连长仍铁青着脸,冲着大伙挥着手,说:今天这一关过不去,谁也别想回去。</p><p><br></p><p>爬在冰凉的地上,可怜我们肚子里唱着空城计,身子骨是五更寒。我心里暗暗祷告着:连长,你发发善心吧!</p><p><br></p><p>好不容易描靶归来,趁同屋的人都去洗澡的工夫,我去隔壁的房间找来了小林。然后偷偷地拿出一瓶水果罐头,想犒劳一下自己。俩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开了一个小缝,对着瓶口便你一口我一口地喝了起来。水吸干了,看着里面的果肉干瞪眼,心里不甘,又找了把剪子撬。谁知一不小心,手上划了个小口,这一下我俩都傻了,因为我晕血啊!赶快捏着手指往外跑,刚跑到班长门口就瘫在了地上。</p><p><br></p><p>当我醒来时,已经横躺在大通铺上,只见连里的卫生员郭隆华正伏着身子给我测血压,身边围了一群人,全都惊出了一身冷汗。</p><p><br></p><p>班长一个劲地追问小林:怎么搞的?我只管闭着眼睛张着大嘴使劲地哭。再看小林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班长说:“咳!本来瞄靶回来就很累,她还一个人爬上窗户擦玻璃,不知乍搞的把手划破了,真是太不小心了!”</p><p><br></p><p>这次“做好事”让我第一次获了一个嘉奖。那张奖状至今还躺在我的档案里,充分地证明,我那时是一个好兵!</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