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镇(村)图

如歌

<h3>退休后,卸下了拼搏竞争的担子,没有了养家糊口的负重,我们老俩口驱车走过了祖国大陆所有的省区,这其中就包括数不清的乡镇村落。因为篇幅限制,虽然想尽可能地不落下全国所有省区,但也只能将我们游历的部分村镇展示如下。</h3> <h3>江苏锦溪古镇,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h3> <h3>江苏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畔,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十五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四十九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赢得“东方小威尼斯”之美誉。</h3> <h3>江苏千灯古镇,旧称千墩,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天下无数仁人志士。</h3> <h3>江苏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h3> <p class="ql-block">江苏甪直古镇,地处苏州城东南,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甪直丰富灿烂的文化。 水是古镇的灵魂,素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的美誉。在古镇区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架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可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p><p class="ql-block"><br></p> <h3>江苏枫桥,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沿河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枫桥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宋元之际,枫桥市肆已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清代,枫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进军苏州城,清军放火烧城,使十里枫桥塘化为废墟。</h3> <h3>江苏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h3> <p class="ql-block">婺源李坑,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h3>江西龙南围屋,属赣南围屋范畴,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村落中,时而婉约时而雄浑,象是一位历经沧桑却温情依旧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h3> <h3>安徽宏村,又名弘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辖镇,素有“画里乡村”之称。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h3> <h3>安徽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h3> <h3>安徽鱼梁老街,其鱼梁坝被誉为“江南都江堰”。鱼梁坝始建于隋唐时期,是古徽州的水路货物集散地。坝上,船通徽州六县;坝下,直抵杭州。坝身至今保存完好,鱼梁老街也是安徽境内九大古街之一。</h3> <h3>山西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之称。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开放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皆为黄土高坡上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h3> <h3>山西张壁古堡,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宗教活动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古堡整个村子遵循中国传统古代星象和堪舆理念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因此,张壁古堡还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h3> <h3>山西老牛湾村,位于晋蒙交界处,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村内古堡建成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坐落在紧靠黄河大峡谷的悬崖峭壁上,是明常常防御系统的屯兵城堡,古堡北端的望河楼是兵营望之处,全部用当地的石头、石片堆砌而成,石碾石磨石仓石柜随处可见,整个村庄可算是一个经典的石头建筑博物馆。</h3> <h3>山西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h3> <h3>山西常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是清代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常家大院古朴凝重的建筑风格,淳厚浓郁的民俗情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h3> <h3>山西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五公里处,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h3> <h3>山西后沟村,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h3> <h3>山西乔家大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又名在中堂,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h3> <h3>山西碛口古镇,也是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离碛口不远,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h3> <h3>云南建水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所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变不多见。所以建水从来就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h3> <h3>云南坝美村,位于云南文山州广南县北部八达乡和阿科乡交界处,村子四面环山,进出寨子以前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分别长800多米),村民们要摸着岩壁趟水、撑竹筏、划独木舟、坐小船,经过幽暗的水洞进出,现在从小法段公路修筑了一条3.5公里长的进山公路以方便生产生活。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难与外界交往,坝美村长时期与外世隔绝,处于封闭半闭状态,被称为世外桃源。</h3> <h3>云南喜洲镇,隶属大理市,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当时已是“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h3> <h3>云南沙溪古镇,云南四大古镇之一。唐前期南诏兴起之初,沙溪便是洱海流域北部的一个“诏”(矣罗实诏)。明代以前,沙溪曾被称为“杀退”、“杀腿”。明代后期,使用“沙溪”之称,《徐霞客游记》中称:“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所谓沙溪也。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此处的“剑川湖,在剑川州东,周数十里,流入赵州境”。</h3> <h3>云南诺邓古镇,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一千年来,村名从未更改,沿袭至今,古镇民居建筑依山而建,多为明、清朝时期的修建。诺邓古镇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曾经的富庶让诺邓在陡峭的坡地上长出了众多别致的居所,五滴水(即五层错落相叠的房檐)的风格是这里最典型的建筑形式。</h3> <h3>云南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和顺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h3> <h3>云南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自古以来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它依山傍江,是一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被称为“遗落的明清小镇”。一门一窗一铺台是黑井古镇街巷人家的典型特征,老街一带至今仍保留百余处,但早已失去了当年的使用功能。</h3> <h3>云南豆沙镇,现在的建筑都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一些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h3> <h3>云南八宝镇,原称八播,历史悠久,早在5千年至1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代先民在此开拓繁衍,先秦时期为“僚”“濮”等古代部族领地,古代部族领地,两汉时期属郡句町县,魏晋时期属兴古郡,唐为“僚子部”所辖,宋元属特磨道、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清改属广南府。民国29年改称八宝,1958年文山州人民政府成立而隶属广南县。</h3> <h3>云南丽江,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古城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nbsp;&nbsp;等景点。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h3> <h3>云南丙中洛,旧称“甲菖蒲桶”(藏语),意为怒江小康普。据说丙中洛普化寺隶属维西县康普喇嘛寺管辖,康普藏名为“菖蒲”。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洛”的音,意为“箐”或“地方”之意,于是就从“碧中”演变为“碧纠洛”。</h3> <h3>辽宁兴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中心。兴城古城是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形成了北方沿海风景旅游区独特的风姿。</h3> <h3>河北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因其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这里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房屋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木质门窗,碧瓦青砖,斗拱飞檐,气势宏伟,向人们展示着一代晋商曾经的辉煌。有人称之为河北的“乔家大院”。</h3> <h3>河北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中西部,据说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自先祖于谦起,繁衍至今已有26代。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h3> <h3>河北大名府,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现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解放后,曾建大名市。今天的大名县城,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这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h3> <h3>河北广府古城是一座水城,周围是万亩洼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四面环水,具有北方罕见的秀美水乡风光。古城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这里有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古城墙;有端庄秀丽、结构独特的弘济桥,号称赵州桥的“姊妹桥”;有历经风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有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闸――现仍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明代水利设施;有建于隋唐时期、用于战略防御的藏兵洞等。现存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 米、宽8 米,城内面积 1.5 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h3> <h3>河北鸡鸣驿,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驿站,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其山则因相传每夜有野鸡鸣于祠屋上,故谓之。《明•一统志》则说,唐太宗北伐至山闻鸡鸣,因名鸡鸣山。</h3> <h3>河北阳原县城东南20公里,有一古老村庄叫开阳堡。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开阳堡长宽约为300多米,土城墙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轮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城堡只在城南侧开城门一处。城门上下为青砖和条砖垒筑。门洞内的铺路石被行人车马踏得光滑如镜,至今仍是出入的主要通道。开阳堡内的街区为井字结构,分为9个部分,史称“九宫街”。目前,街区还保留着“乾三连”和“坤三连”的格局,其他街道仍能看到依照八卦图建造的一些痕迹。</h3> <h3>河南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在东汉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h3> <h3>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h3> <h3>四川西索民居,旧土司时期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民居建筑时间有待考证,据了解,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nbsp;”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h3> <h3>四川黄龙溪,古称赤水,县志:"赤水与锦江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溪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古镇不仅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还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影视摄影基地。古镇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素有“影视城”、“中国好莱坞”之称。</h3> <h3>四川甲居藏寨,位于四川丹巴县境内,“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以一种艺术品的形态存在。相比甲居藏寨的名声在外,丹巴的中路更显宁静一些,置身其中,让人有一种漫步世外桃源的感觉。</h3> <h3>四川索坡藏寨,藏语为“蒙古族”之意。据说古时曾经有大批蒙古人在此放牧,故名。梭坡是整个丹巴,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古碉最集中的地方,共有84座之多,其中包括世界上唯一的五角碉,其价值不言而喻。隔岸观碉,对面的碉楼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巍峨壮观,一座座经受了百年乃至千年风雨侵袭、战争洗礼和地震考验的古建筑群仍旧傲立在河谷两岸悬崖峭壁之间。</h3> <p class="ql-block">山东阳谷城关镇,如嫂的家乡,武松打虎的地方,依照水浒描述的故事,可以在这里找到狮子楼、紫石街等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h3>黑龙江雪乡,原名双峰林场,整个地区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雪乡雪期长、降雪频繁,积雪期长达7个月,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素有“中国雪乡”的美誉。严格地说,雪乡应该被排除的古村古镇之外,考虑到普遍性的原则,姑且也忝列于此吧。</h3> <h3>在海南五指山,可以看到七、八十的黎族老妪,她们的脸上、手腕上、小腿上……但凡裸露的部位,均有些深浅不一的图案,密密麻麻,纵横交错。这些图案既有圆点、长方形、三角形、虚线等几何形图案,也有蛙、蛇、蝎等动物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样的老妪在黎寨已经越来越稀有了。或许,她们身上带有的图案对于外人会认为非常的不可思议,但从黎族传统的审美观来看,这是最美丽的皮肤装饰。</h3> <h3>室韦,地处北疆,紧挨俄罗斯,是内蒙古北端的的一个乡镇,也是蒙古族的发源地。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它身边流过,隔岸便是静谧的俄罗斯小镇奥洛契。这里是不出国门,就能领略到异国风情的地方。(上面两张是我们当年去时的室韦,很破旧。下面两张是现在的室韦,摘自网络。)</h3> <h3>广东逢简,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约百年前成为集市,有“小广东”之称。水乡地处佛山顺德杏坛镇北端,锦鲤江畔,水资源以及水环境极优。绕村居水道达十公里有余,辖区水道达28公里之多。逢简水乡水光接天,碧波荡漾,曲折迂回有不尽之感觉。远离繁嚣,空气清新宜人,自然环境和谐,岭南古村格局犹存。古屋有百余间,古树遍布,石板古道纵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诗情画意。</h3> <h3>广东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沙湾古镇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好,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h3> <h3>广东侨乡村,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生态风景秀丽,民风纯朴,除了那遍地的油菜花,还有31座美轮美奂、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围屋。其中,有100多年历史的“南华又庐”是目前客家梅州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侨乡村的不少围龙屋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侨乡村俨然是个客家古民居建筑博物馆。</h3> <h3>广东桥溪村,一个保存得很好的客家小山村,极少有外人打扰过的痕迹。村子四面环山,高高的香炉峰在村子北面的远处勾出淡淡的痕迹,阻挡住北来的朔风;东面是客家神山阴那山的五指峰,从田间偶尔抬起头来,总会看到遗世独立的五指峰峦,把山外面的困苦、烦恼、不平一掌隔绝。</h3> <h3>广东赤坎镇,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全镇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远比开平老街庞大的洋楼群。沿江的堤东堤西路,里面与之平行的中华路,夹在两条大路间还有一条叫“二马路”的小路,这是与江平行的三横,还有许多纵马路与它们交叉形成城区的路网。赤坎镇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因此有“中国第五名古镇”之称。</h3> <h3>广东石城古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之地,其开基之年代,据考约为唐武德年间。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现有人口数千人,操闽南话。石寨地形奇特,实为罕见:群山环抱,小河蜿蜒,方圆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间突起一座形如雄狮之小山岗,石寨村落即置小山岗之上。小山岗高几十米,纵横几百米,却是峰阜,坑谷分明,俨然名山巨岳之模型。雄狮首尾相顾,蓄势待发,生机盎然。本自巨石嶙岣,荆棘满岗,石寨先人辛勤开拓,就地取材,采石筑城,而成“石寨”。城高约十米,环山而筑,宏伟雄浑,有如一道银环挂于雄狮颈项。城内民居依山势高低逐级而建,秩序井然。</h3> <h3>广东百侯镇,旧称“白堠”,民国以后改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百侯镇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明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诗书世家”、一腹三翰 院、一同怀四魁”的典故流传九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干部之乡”之美誉。侯山十二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h3> <h3>广东南岗瑶寨,历史悠久,可靠准确历史起源尚不清楚,需进一步考察。但至少起源于宋代,延续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故又称千年瑶寨。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现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个氏族。他们在明代时就建立了民主选举的“瑶老制”,并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严格管理山寨。现古寨只保留了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h3> <h3>广东前美镇,本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小村庄,因有“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而闻名。陈慈黉故居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历时近半个世纪还未最后竣工。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被誉为“小故宫”、“南国大观园”,是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村中还有一个古老村寨,名永宁寨。它是该村先祖陈廷光于雍正年间创建的,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寨体基本完好,系澄海市现存的稀有古建筑之一。</h3> <h3>西藏乃村,把房子盖在云朵里,把风马旗插在云朵里;在云朵里耕耘收获,将一生的期盼种植在云朵中。一个云上的村寨,一群生活在云中的人们。乃村,“雪山顶上的村寨”,“神灵开过光的圣地”。</h3> <h3>广西大圩,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大圩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h3> <h3>广西兴安,由于地处楚越之交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汉文化和岭南百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尤其是灵渠修通以后,成了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纽带,对促进中原与岭南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兴安这块神奇的土地因而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兴安这块土地上曾发生了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剧。秦始皇从这里统一岭南,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兴安堪称“济治之都”和“兴盛之邦,安国之都”。</h3> <h3>广西黄姚,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黄姚古镇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h3> <h3>北京爨底下村,全村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于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h3> <h3>甘肃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山形宛如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h3> <h3>贵州赤水丙安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古称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川黔闻名的大险滩,丙滩而得名。早在商殷时期,这里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h3> <h3>贵州隆里古镇,原名井巫城、龙标寨、龙里,建制前归属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建置的“龙标县”,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贵州四大古镇之一。</h3> <h3>贵州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因明朝屯兵而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h3> <h3>贵州镇远,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h3> <h3>贵州镇山,布依族山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居多为干栏式石木结构建筑,皆缘山而建,依势造形。从山顶到山脚,有一条两米来宽的石径连通,寨内除有古民居外,有武庙、屯墙、城门、表演场,保寨树。寨脚有码头,寨后有芦笙场。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毁于火。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h3> <h3>贵州三宝侗寨,包括车寨、恩荣堡、章鲁、寨头、英塘、脉寨、六佰塘、月寨、口寨、小堡等十村九寨,以侗族为主,亦杂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车江坝区是三宝侗族支系的中心,这里有一年三熟的万亩良田大坝,有清澈见底、透明如镜的车江,江岸上有一排排长长的护堤榕树,有清代侗乡独一无二、铭刻侗汉文字交流印记的车寨鼓楼,亦有新世纪刚修建的气势宏伟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三宝鼓楼。</h3> <h3>贵州云山屯,始建于明代初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也是“云峰八寨”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的雄奇、险峻和美丽,曾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它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砖碉、石雕、木雕浑然一体。</h3> <h3>贵州千户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h3> <h3>贵州宰荡侗寨,村寨四周古枫挺立,小溪潺潺,乡土田园风光,魅力独具。居于此地的侗族属于榕江侗族6大支系之一,寨内用青石板拼嵌巷道,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古朴庄重的韵味。这里的侗族建筑也很有特色,其中“干栏”楼房体现的是侗族传统的建筑风格。这里不仅有典型的侗族干栏木楼建筑、罕见的侗族八角鼓楼以及独特的侗族婚礼习俗,还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h3> <h3>贵州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h3> <h3>贵州报京侗寨,整个大寨从北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结构房屋,依顺地势,鳞次栉比,疏密相间,十分直辖市地布局在两册之间的狭谷中。群众习惯把报京分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两眼水蟛和水塘。中寨有棵白果树,树脚路坎边有石碑一块。碑文阴刻,碑额横刻"千古不朽"四字。碑右竖书"大小募化相贵成斯美保留古树一枝此世代不朽矣"。碑左竖书"大清咸丰四年六月旦"。上寨与中寨之间东侧,有一隆起小山,山头奇形怪状的石头,形若盆景。农闲晴朗之天,姑娘们便三五成群到此绣花、唱歌、幽会。寨的东、北、西三面,古枫、翠柏成荫,南是白岩寨。在白岩与报京之间,有一长满松树的山,群众称"火焰包"上栽满松树,四季常青,现已成为报京侗寨风景优美的景点。2014年1月25日23时30分许,镇远县报京乡报京大寨发生火灾,初步统计致使296户、1184名民众受灾,涉及房屋148栋,1000余间房屋烧毁、损害。(此图为火灾前拍摄)</h3> <h3>贵州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h3> <h3>贵州朗德上寨,朗德寨分上下两自然寨。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这里是有名有实: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一个都不少。节日期间或旅行团来到时会有热情的迎客仪式和盛大的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苗族歌舞表演。后来在各地兴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启发下建立的。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h3> <h3>贵州大利侗寨,大利特产丰富,楠木丛生,侗寨顺山沟溯溪而建,一色的栏杆式青瓦木楼,&nbsp;鳞次栉比,中有小溪潺潺,清流急湍,主要景观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五座花桥(又叫“风雨桥”,与鼓楼一样,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悠悠然次第横架于小溪之上,据说,这五座花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历尽沧桑,见证着大利侗寨的历史与荣辱。村寨四周古木葱茏,古楠木树达400多株,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 的传统观念。寨中民居全为杆栏三合、四合木楼,寨中有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风雨桥5座,木质结构,青瓦盖顶,均有百年历史。</h3> <h3>浙江西塘,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有九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八个板块,二十四座石桥将古镇的五块地区连接成一片,这些古桥大都为单孔石柱木梁桥,至今保护完整。&nbsp;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分为连通两条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后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内设在厅堂侧面的陪弄,122条巷弄交横纵错,构建了古镇的整体框架,并连接了新、老镇区,2000 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建筑最独特的标志。</h3> <h3>浙江安昌古镇,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因战乱,多次焚毁,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其特产安昌腊肠、扯白糖远近闻名,具有水乡风情的水上婚礼也是别具特色。是绍兴师爷的故乡。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古桥相连。河之南有带着顶棚的长廊,遮阳挡雨,各种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翻轩骑楼错落有致。河对岸则是青石板小路,古朴旧貌的民宅,逼仄幽深的小弄 。</h3> <h3>重庆中山古镇,原名龙洞场,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8年;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经几次建制调整后为现在的中山镇。</h3> <h3>重庆偏岩古镇,坐落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之间,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清代属江北厅礼里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始在此建场为镇,因镇北处有一岩壁倾斜高耸,悬空陡峭,故名偏岩镇。偏岩古镇是重庆通往华莹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镇,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容,名播川峡湖广。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h3> <h3>重庆龙潭古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氽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龙潭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相当于州县的分司或副职,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蛮不出洞,汉不入境”土司统治政策,造就了龙潭这一千年古镇独有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民族文化。古镇顺湄舒河而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现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鉴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时隐时现。50多座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形态美观。街上店铺林立,巷道相互连通。封火墙壁垒森严,气势恢弘。四合院古朴幽静,颇具特色。</h3> <h3>福建永定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永定现存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主要有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溪土楼群、初溪土楼群、石城坑土楼群等</h3> <h3>福建南靖云水谣,原名长教,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那里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千年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加之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h3> <h3>南靖土楼群大多数分布在书洋、梅林、奎洋这三个与闽西相邻的山区乡镇,是客家人聚居较多的地区。最著名的有田螺坑“四菜一汤”、“东倒西歪楼”之裕昌楼(最大斜度达到15度)、河坑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等</h3> <h3>新疆禾木,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最出名的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h3> <h3>新疆白哈巴,被称为西北第一村和西北第一哨,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距哈萨克斯坦东锡勒克仅1.5公里,有国防公路相通。白哈巴是个原始自然生态与古老传统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还保存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以图瓦人为主,位于阿尔泰山山脉的山谷平地上,与哈萨克斯坦的大山遥遥相望,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h3> <h3>新疆喀什葛尔古城,“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古称疏勒城,噶尔古城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张骞,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也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观。</h3> <h3>青海同仁四合吉,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热贡地区的六月会祭祀活动都会在一个名叫四合吉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而后,在隆务河流域的几十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展开。各村祭祀活动的天数也不尽相同,长则5天,短则2天。这是热贡地区藏族、土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1400多年,是一种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h3> <h3>陕西榆林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明成化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以后,曾多次修建。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历史上榆林还是首都北京的安全战略屏障,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与北京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安全共同体。</h3> <h3>陕西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h3> <h3>陕西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距韩城市城区九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h3> <h3>湖南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也是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h3> <h3>湖北鱼木寨,位于鄂渝交界处,东距利川市61公里,四周皆绝壁,鱼木寨占地6平方公里,居住着500多户土家山民。这里有土家古堡、雄关、古墓、栈道和民宅,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山寨,景区内城堡寨墙、古栈道保存完好,数十座古墓石雕精湛,隘关险道惊心动魄,村民生产生活用具古朴传统,民族风俗别有风味,素有"世外桃源"之美称。</h3> <h3>湖北杨梅古寨,地处来凤、咸丰两县交界处的三胡乡黄柏村,有保存完整的古寨、古庙、古戏台,是著名的杨梅之乡,有优质杨梅1.4万余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近1000多棵,最大树龄有1200年,被誉为“湖北杨梅第一乡”。</h3> <h3>湖北大水井,位于利川市区西北47公里的柏杨坝镇,由“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两大建筑组成,分别建于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大水井坐落于《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为清代晚期至民国的李氏庄园,其中宗祠的建筑模式模仿成都文殊院,祠堂依山建有石墙堞垛,上有炮眼;庄园距祠堂150米,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二十多个天井,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工艺精巧。&nbsp;</h3> <h3>湖北麻柳溪村,属咸丰县黄金洞乡,享有中国中部最后的一个香格里拉的美誉,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百年古塔倒映水中,令人流连忘返。麻柳溪村素有特色民居“吊脚楼群落”之美称,为数众多的干栏式特色民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生态建筑木构吊脚楼房,或依山傍水,倾听林涛水声;或掩蔽于绿林树丛,沐荫纳凉;或临于悬崖峭壁,展翅欲飞。</h3> <p class="ql-block">广东开平,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自力村,俗称黄泥岭,由三个方姓自然村组成,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园村,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既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巧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其连成一体,使人感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独具匠心,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