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七月十一日迎来了二零一九年的暑假。</b><br></h3><h3><b> 七月十二日下午三点独自驾车驶入G30高速匝道,一路向东。三个多小时后进入民乐县城。在县城附近稍加游览,拍了几张留念照片后,便找了一家宾馆歇息。</b></h3> <h3><b> 十三日早晨,早餐等一切停当后,便正式开始一路向南。途径扁都口时,又见油菜花黄。由于今年气候比往年冷,所以,油菜花黄的不是那么黄,但依然能看出它要盛黄的气象。</b></h3> <h3>路途中的峨堡镇,海拔3685米。</h3> <h3>当天中午偏下,到达距离门源县城50公里的永安古城。并在古城墙根开伙做了路途中的第一顿正餐。</h3><h3>永安古城始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是抚远大将军年羹尧镇压罗布藏丹增叛乱后,为稳定西北边境,繁荣西部经济,在甘肃、青海通道咽喉之畔建立的永安营村。</h3> <h3>遇到的第二个垭口———景阳岭垭口,海拔3767米,属于低高原区域,但一点高反反应没有。在车上我备有各种常规性自救药物,其中,包括红景天。红景天是今年春节前准备的。当时为了躲避烦恼,准备春节去拉萨度过,三十晚上陪佛守夜,可由于一些原因,未能成行。</h3> <h3>那一刻,升起风马旗,<br></h3><h3>不为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h3><h3>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h3><h3>蓦然听见,你颂经时的真言。</h3><h3>—— 仓央嘉措</h3><h3>藏区随处可见的经幡与风马旗,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h3><h3>风,运送经幡上经文远行,</h3><h3>传播经文的,是无形的马。</h3><h3><br></h3><h3>风马旗之传说:</h3><h3>据一位藏族人说起,风马在藏语中叫“隆达”,隆是风、达是马的意思。关于它的传说也有很多种,流传最广的就是这一段:</h3><h3>“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它们在风中碎成了千万片,被风带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手中。凡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们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便用彩布制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经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h3><h3>所以,插挂风马旗象征着他们与神佛的沟通,可以达成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h3><h3><br></h3><h3>风马旗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游牧的藏族人,每次迁徙搬家搭好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周遭和帐篷顶系挂风马旗,祈愿神灵和佛陀的许可和福佑。固定居住的人家,在屋顶插挂上风马旗,并且每年更换新旗。春暖开犁时,耕牛角会绑上风马旗,表示向地母致敬和感恩。宗教节日时,更是满山遍野的风马旗。</h3><h3><br></h3> <h3>张龙游画写生作品《舞动的风马》,画芯尺寸:100x40CM。</h3><h3>这一刻,</h3><h3>我画下《舞动的风马》,</h3><h3>为了祈福,</h3><h3>也为你的到来……</h3><h3><br></h3><h3><br></h3> <h3>拜完风马旗,一路向南,继续前行。</h3> <h3>晚上行至珠固乡,天色已黑,天上乌云密布,人困车乏,实在行不动了,便选择在一小广场旁边,夜宿车上。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下雨事小,半夜有人敲车窗,爬起一看,车旁边不知什么时候又停了一辆红色的越野,一个美妞没客气的问大哥,有没有多余的盖头或者穿的,夜里下雨,山路难行,不敢走了就停下来,实在冻的不行,让我行行好。我只好把盖的递给救冷,把铺的盖上。谁知自己越来越冷,五点多的时候还没睡醒的自己只好坐起来,披着铺在身下的行头等天亮。谁知遇雨,天越来越不亮。等雨小些的时候就走路,计划今天赶到兰州,明天早早到达夏河拉卜楞寺。雨好像非要跟着捣乱,偏就不停。没办法,只好喝杯浓浓的咖啡走起,途径甘禅口,却走到了曾经来过的天堂寺。至时,已经人困马乏,只好先住下来。等住好后,天又不下雨了。只好出去画画,画画时,状态很是不好,脑子里好像灌上了拌汤。途中,偶遇兰大民族班大三践习学生围观,并热情邀请合影加微信,现将合影一并分享。</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