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述说——编辑《父辈画传》的故事

小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传承红色基因&nbsp; &nbsp;&nbsp;</b></fon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牢记历史使命</b></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i>&nbsp; &nbsp; &nbsp; &nbsp; 一部新疆当代史,绝对不应忘记他们——这些绝大多数都已相继作古的“父辈”们。</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nbsp; &nbsp; &nbsp; &nbsp;他们从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金戈铁马中走来,在上个世纪中叶前后,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曾经唱过主角。</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nbsp; &nbsp; &nbsp; &nbsp; 25位被记录的人物,曾经在新疆的各条战线上风云际会,几乎都算得上是“高官”(几乎都是厅级、副省级以上的干部);阅读他们的历史,就是在阅读新疆上个世纪历史的一部分。</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nbsp; &nbsp; &nbsp; &nbsp;但是,他们却并未因其官高职显,而享受特权,相反,尽职、廉洁与忠诚成为他们留给后代的背影。</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 阅读他们的历史,犹如在接受一次灵魂洗礼;而这篇小文,可以作为这部算得上“鸿篇巨制”的索引,管窥“一斑”,可感全貌。</i></font></h1><h1><font color="#ed2308"><i>&nbsp; &nbsp; &nbsp; 历史不应忘记“父辈”们!新疆不应忘记“父辈”们!</i></font></h1>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我的案头摆着一本厚度730多页,内含2000多张图片和图片说明,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画册。这就是辛晓龙和我的同学们用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呕心沥血,饱含对父母亲及老一辈革命者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精心编撰出版的《父辈画传》。这本画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色彩的渲染,用最朴实的语言和黑白照片,为世人展示了我们的父辈最真实的历史轨迹。</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父亲黄沙,母亲章辩,都在1935年满怀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又都是在1938年参加八路军120师的。当时他们都是知识青年,父亲就读于天津北洋工学院机电系。他们投笔从戎,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里,父亲曾担任西北后勤军工部工程处处长,搞军工,办企业,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建国初期,父母亲舍弃生活条件较好的内地,投身新疆的开发建设。他在新疆省人民政府任工业厅第一副厅长期间,规划了新疆整个工业体系的建设,后来奉王震将军之命来到八钢,兼任八钢总厂厂长之职,他们是新疆工业建设的第一代开拓者。父母亲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付出了全部心血。两位老人过世后,我在整理他们的遗物和老照片时,特别是在读他们自己写的个人传记时,发现对他们的了解太少。那时父母在家里从不谈工作,不谈自己的过去。过去仅知道他们是领导干部,但是他们是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是做了些什么工作的领导干部……由此萌发了要把父母的东西整理成册,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h3> <h5><font color="#167efb">这是我们家全体兄弟姐妹历时5年编写的关于我们父亲母亲的两本书</font></h5> <h3>&nbsp; &nbsp; &nbsp;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辛晓龙交谈时,他说你的想法只是完善你们家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也是在完善新疆的历史。并且他建议我不要搞成自己家里看的书,而要搞成正式出版物。他说编辑书所花的功夫是一样的,你的这些内容又是可以公开的,干嘛不搞成公开出版物?我说你的建议不是没想过,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资料不够,真正好的历史照片就哪么二、三十张,很难做出一本书;二是我哪有钱出书。这时辛晓龙提出可以多联系一些为解放新疆、建设新疆作出贡献的,曾是老厅长、老地委书记、军内老干部、老军垦的后代,共同编辑出版一套以缅怀新疆第一代开发建设者为内容的大型画册。辛晓龙的父亲是曾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辛兰亭,早年过世。他已经为父母出版过一本传记,有一定的编书经验。</h3> <h5><font color="#167efb">我和辛晓龙的合影</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他的想法太好了!据我了解,和我有类似想法的同学还有很多,晓龙的办法可以使这些同学的夙愿得以实现。<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共同发起,在八一中学同学中发出编撰《父辈画册》的通知。同学们闻讯后积极响应,很快就确定了第一批传主的名单。<br></h3> <h5><font color="#167efb">书中的25位传主是:吕剑人、高锦纯、买买提•伊敏诺夫、武开章、柴汉生、褚南生、关鸥洛、王士英、白成铭、阿不都拉•扎克洛夫、李嘉玉、高燕先、谢良英、张邦英、刘子谟、温厚华、赵子和、武光、艾斯海提•伊斯哈科夫、刘敦、任生华、王季龙、艾买提•瓦吉地、黄沙、辛兰亭。</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传主之中有曾任自治区级领导的吕剑人、武光、买买提明。伊敏诺夫、白成铭等;有自治区厅局级领导高燕先、褚南声、柴汉生等;还有归侨谢良英和爱国将军张治中的少将秘书刘敦。他们分布在新疆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供销、民政、侨联等多个部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人的生平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而拼在一起就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开发建设初期的历史缩影。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h3> <h5><font color="#167efb">这是“造反派”抄家获得的所谓白成铭的"黑材料"。</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曾担任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重工业厅厅长的白成铭的家人,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由文革时期造反派专案组整理的档案。白成铭在文革中遭受了残酷迫害,他的家被抄了,所有的信件、照片都被抄走了。专案组拿着抄来的集体照,让他交代自己“黑线”上的人物。白成铭在牛棚里,写下了这些集体照中每个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文革后,在清理、甄别工作中发现了这份档案,看到里面都是私人的照片,清理人员就连档案袋一起还给了白成铭。我们得到这份档案时,白成铭已经重病在身,意识不清,不久就病逝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份40多年前由文革专案组整理的,由白成铭在牛棚里亲笔写下的交代材料,竟成了这些失而复得的珍贵照片的最真实的图片说明。<br><br></h3> <h5><font color="#167efb">书中有一张拍摄于1946年5月的平绥铁路西段管理处职工合影。这张照片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车头插的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而照片中的工人们却怀抱着毛主席的画像。人群中有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也有穿八路军服的女干部。有一名年轻的工人高举着一面“团结友爱,艰难创造”的锦旗。照片凸显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二个年头,国共合作尚未完全破裂的历史瞬间。这张64年前拍摄的照片,白成铭的儿子回陕北老家时曾见过,2009年他又专程到老家去找,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回来,使这张具有很高价值的照片得以抢救性保护。</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征集照片和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温历史,重新认识父母人生经历的过程。虽然在征集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怀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照片的来源,主要是传主家人保存、亲朋好友保存和档案馆查询三个渠道。我们在档案馆查资料时,很多资料已尘封多年,有的自从归档后,就从未见过天日。我们到传主家里和传主的亲朋好友那儿征集图片资料时,有些很珍贵的资料都是经过翻箱倒柜,反复寻找,才找到的。我们用极大的耐心收集、整理,同时也是在抢救这些宝贵资料。这2000多张图片资料的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h3> <h5><font color="#167efb">图中高琳(左2)和温厚华(左4)在1937年,重庆“歌咏大游行”中精彩亮像。</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原新疆大学党委书记温厚华是这25位传主中最后一个参加的传主。其实他们家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末班”。温厚华的女儿温小明在广州工作,她在看到征稿通知后就开始积极筹备,但由于联络不畅,她不知道新疆这边编书的进展情况,再加上她得知在这段时间晓龙的哥哥小虎病逝,她觉得此刻也不便打扰晓龙,她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可能搁浅了。不想此刻他哥哥温小军由北京回乌鲁木齐办事,我和他碰巧在公共车站见了面,他二话不说就问我这件事,结果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温厚华的资料就发到了我的邮箱;我同样又是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传到北京,传到晓龙的排版工作间。就这样,他们家赶上了 “末班车”。这多亏了他们家早有准备、多亏了电子时代。正应了那句老话:“上帝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br>&nbsp; &nbsp; &nbsp; &nbsp; 温小明在给我们的老照片中,有张照片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照片反映的是1937年重庆地下党组织在“九•一八”事变6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歌咏大游行”的实况。照片中的温厚华还是个青年学生,正在领着游行队伍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这张照片是街头的特务偷拍的。温厚华为此还上了特务的黑名单,险遭逮捕。具有戏剧性的是,解放后在整理敌伪档案时,温厚华的一个老战友,当时担任成都公安部门负责人,偶然在准备销毁的档案中看见了这张照片。因他认识温厚华,就收藏了此照片,并在后来赠送给了温家。这张照片连温厚华自己也没有见过。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在面临即将被销毁的时候,在偶然的因素下才得以保存并于今天公诸于世。<br>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就是温厚华于1936年和“重庆救国会”三名战友张西洛、罗焚、方木的合影。画面上的四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同样是这四人,五十年后在北京相聚,在同样的位置又拍了一张合影。两张照片的对照,半个世纪的沧桑,四人虽已白发苍苍,仍然精神矍铄,睿智坚毅。如今,这四位先辈虽已先后离世,但他们这两张震撼人心灵的对比照片,已深深镌刻在我们这些后辈的心中。<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最令我们惊喜的照片出现在原自治区侨办主任,归国华侨谢良英的家中。辛晓龙到谢家取照片时,谢妈妈告诉晓龙,在地下室里还有一些谢良英过去拍照时留下的底片。晓龙在满是灰尘的地下室耐心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在清理了一堆杂物后,在一个纸盒里找到了这些底片。晓龙把找到的底片冲洗出来时,不禁欣喜若狂。原来这些照片是谢良英1950年随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去越南时,在越南拍摄的。照片反映了陈赓大将、越南武元甲将军在奠边府战役期间的工作历程,它记录了60年前中越人民牢不可破的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友谊。还有极其珍贵的越南胡志明主席亲笔签名的送给谢良英的个人照片。</h3> <h5><font color="#167efb">谢良英拍摄的陈赓(中)和武元甲(左)的合影第一次面世。1954年3月,奠边府战役前夕,陈赓(中)和武元甲(左)合影,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之中越友谊。</font></h5> <h3>&nbsp; &nbsp; &nbsp; 武开章夫人温桂亭有三页朱德和康克清及张秋琴40年代在她小笔记本上的提字。儿女们虽然见过,但一直找不到。后来,已经放弃寻找了,不料在一本书里夹着的这三页小纸竟然被无意中找到!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提词在这本书内夹了十几年,如果不是这次收集,这些提词很可能就流失了。</h3> <h5><font color="#167efb">这是朱德和康克清及张秋琴在延安时,为刚刚担任延安市妇联妇女主任的温桂亭的题词。</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原自治区商业厅厅长柴汉生的公文包,从解放初期由西安用到了新疆,在新疆一直用到去世。用了40多年,边角都发毛了,一直舍不得换;原水利厅党组书记褚南声精心保存的抗大校徽,抗大毕业证,人民功臣纪念章;白成铭保存的七大代表证;扎克洛夫保存的三区革命工作证;原商业厅厅长高燕先保存的陕甘边区商业流通券,参加“建国10周年”庆典时的邀请函,50年代在苏联谈判期间,生活收支经费对照表;谢良英制定的周恩来、刘少奇在新疆时的食谱;原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刘子谟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亲手给自己的老伴李光明颁发的奖状。总之,每一张实物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如诗如歌,如诉如泣的感人故事,使读者在欣赏这些照片的同时,感受着老一辈革命者在开拓创业时的高风亮节和以苦为荣的高尚情操。</h3> <h5><font color="#167efb">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王震(右1)与高燕先围坐在火炉旁研究工作,在如此简陋的办公室里,并不影响他们思考、策划着新疆发展的未来!</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原自治区商业厅厅长柴汉生的公文包,从解放初期由西安用到了新疆,在新疆一直用到去世,用了40多年。</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本画传的作者,都是传主的子女或亲属。我们是怀着对父辈的敬重和崇敬之心,用真情来搜集、整理和编纂的。书中的字字句句,都体现出我们最真实的感受,每个篇章都凝结了我们对父辈最真挚的爱。出书的经费,是25名传主的子女自己出资的,有的子女甚至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如今,《父辈画传》第一卷已经问世了,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鼓励。这无疑是我们继续做好续集的强大动力。今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续集的筹备。我们完全有信心把这项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作坚持做下去。父辈们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史和新疆经济发展史的浓缩,我们要为这段历史的记录和传承留下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5><font color="#167efb">曾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阿不都拉•扎克洛夫家中,有一本珍藏多年的党费证。</font></h5>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收集整理历史图片的同时,我们还收集了许多和主人翁一起经历坎坷的珍贵实物照片。曾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阿不都拉•扎克洛夫家中,有一本珍藏多年的党费证。扎克洛夫在文革前就用这个党费证交党费。文革中,党组织受冲击,他本人受迫害,没有地方交党费,他就将党费证放在箱子里,每个月按时往箱子里存放党费,一直存了近10年。无论生活遇到再大困难,也没有动用过这笔钱。直到文革结束,他得以平反后,一次性将箱内存放的所有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反映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和高度的党性原则。这个党费证他一直保存在身边。扎克洛夫病逝后,又珍藏在了儿女们的身边。&nbsp;</h3><h3>(文/黄小禾 原载《新西部》2011年第2期)</h3> <h5><font color="#167efb">辛晓龙历时十余年才得以出版的他父亲的纪念文集</font></h5> <h1><font color="#ed2308">附:《父辈画传》人物与篇章</font></h1> <h5><font color="#ed2308">吕剑人:三秦边塞共流芳&nbsp; &nbsp;</font>1958年吕剑人在“大闹钢铁”的工地上砸矿石。</h5> <h5><font color="#ed2308">高锦纯:坎坷历尽志弥坚</font>&nbsp; &nbsp;1950年高锦纯与赛福鼎(中)徐立清的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买买提•伊敏诺夫:长空鹰击忆将军</font>&nbsp; &nbsp;1954年秋,伊敏诺夫在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时投票。</h5> <h5><font color="#ed2308">武开章:丹心似火终生燃</font>&nbsp; &nbsp; 1948年武开章与夫人温桂亭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柴汉生:汉芝凌风犹生香</font>&nbsp; &nbsp; 1948年柴汉生和夫人李芝香及女儿的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褚南生:水清石显见高风&nbsp;</font> &nbsp; 1965年褚南生在国庆大会上讲话</h5> <h5><font color="#ed2308">关鸥洛:不尽柔情应细说</font>&nbsp; &nbsp; 1949年关鸥洛和夫人穆廉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王士英:朔雪不寒捧日心</font>&nbsp; &nbsp; 老红军王士英离休后留影</h5> <h5><font color="#ed2308">白成铭:人生处处有青山</font>&nbsp; &nbsp; 1980年白成铭在伊犁草原上留影</h5> <h5><font color="#ed2308">阿不都拉•扎克洛夫:天山皓月映丹心&nbsp;</font> &nbsp; 196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扎克洛夫前往哈密,迎接来自安徽、江苏的支边青年来新疆。</h5> <h5><font color="#ed2308">李嘉玉——尽瘁鞠躬公仆情</font>&nbsp; &nbsp; 李嘉玉时常到农村在田边地头与当地群众促膝交谈</h5> <h5><font color="#ed2308">高燕先:运通货殖惠西陲</font>&nbsp; &nbsp; &nbsp;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周日,高燕先在家中学习。</h5> <h5><font color="#ed2308">谢良英:归侨赤胆映天山&nbsp;</font> &nbsp; &nbsp;1949年天津战役后,谢良英与夫人李守贤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张邦英:总是关山旧别情</font>&nbsp; &nbsp; 1951年张邦英(前右)与王震(后右)、辛兰亭(前左)、赛甫拉也夫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办公楼前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刘子谟:延河水映天山雪</font>&nbsp; &nbsp; 1950年刘子谟(右)与张希钦的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陕北的“红婆姨”:&nbsp; &nbsp;</font>她们是群众,却更为人先。上世纪50年代当了先进职工家属的“李氏”三姐妹:李光明、李桂娥、李英(左起)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温厚华:温润厚重气自华</font>&nbsp; &nbsp; 1952年温厚华与夫人张战英在重庆西南局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赵子和:浩气永存帕米尔</font>&nbsp; &nbsp; &nbsp;赵子和在克州下乡时的留影</h5> <h5><font color="#ed2308">武光:满目青山夕照明</font>&nbsp; &nbsp; &nbsp;武光离休后在北京的家中留影</h5> <h5><font color="#ed2308">艾斯海提•伊斯哈科夫:伟岸一躯亦蕴情&nbsp;</font> &nbsp; 1964年艾斯海提在库尔勒一户维吾尔族贫农家蹲点,离别时特意为依依不舍的房东小女儿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刘敦:丹心碧血荐轩辕</font>&nbsp; &nbsp; &nbsp;1951年刘敦与夫人郭晓宇的合影</h5> <h5><font color="#ed2308">任生华:愿以此生报国家</font>&nbsp; &nbsp; &nbsp;1962年任生华在南疆调研,解决羊毛、羊皮的收购问题。</h5> <h5><font color="#ed2308">王季能:目尽青天奇节见</font>&nbsp; &nbsp; &nbsp;1955年王季能在团场体验农具的使用</h5> <h5><font color="#ed2308">艾买提•瓦吉地:誓言无声胜有声</font>&nbsp; &nbsp; 1949年彭德怀与瓦吉地在进军新疆的地图前。</h5> <h5><font color="#ed2308">黄沙:投笔从戎志似钢</font>&nbsp; &nbsp; 1958年9月朱德特意到八钢视察,当年的老军工黄沙厂长向总司令报告当今八钢的生产与发展。</h5> <h5><font color="#ed2308">辛兰亭:清风正气满人间</font>&nbsp; &nbsp; 1953年辛兰亭新疆省财政厅办公楼前留影。</h5> <h5><font color="#167efb">2011年初,新华网特别访谈《父辈画传》编委会成员。右2起:雪克来提、李维青、辛晓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新华网访谈《父辈画传》部分编辑成员。左起:黄小禾、刘建新、刘向辉、刘亮。</font></h5> <p>(若需要阅读《父辈画传》电子版全文,请进入:</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嘉宾访谈直播-新华网兵团频道&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ttp://bt.xinhuanet.com/fangtan195.htm)</p><p>父辈画传 http://www.xj.xinhuanet.com/zt/fubei/</p><p><br></p>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记载父辈业绩</b></font></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讲</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述母校故事</span></b></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忆知青生活</b></div></font><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研究新疆历史</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