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给我的写作启示

@薄荷书香

<h3><br></h3><h3> 作为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班》是有争议的,它的成败优劣,众说纷纭。而我,只观自己的影,任他人评去罢。总之,摒弃影片中一些过于夸张、经不起推敲的枝节,整体而言,它既使我忍俊不禁地笑出了声,又让我情难自已地哭出了泪。所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今天我且从该影片中撷取几点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h3> <h3>一、倒叙</h3><h3>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写作手法。</h3><h3> 倒叙是一种逆时序,在电影创作或者文章写作中,合理地使用倒叙,可以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情节曲折有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开端。</h3><h3> </h3> <h3>  《银河补习班》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叙述方式,选取的时间节点有好几个,以2019年12月银河号太空飞船兵临毁灭之际,宇航员马飞在太空中艺高胆大孤身修复飞船的情节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马飞在生死时刻的选择特写,渐渐打开了他过去一步步成长的思绪,自然转换到顺叙,从1990年马飞父亲作为火炬手、也是大桥设计者的情难以堪的画面,把整部影片的一经一纬,一点点娓娓道来。</h3><h3> 小学语文中的《灯光》一课,因一句话回忆往事,用的也是倒叙。</h3><h3> 但是要注意,运用倒叙,一定要做好衔接的处理,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过渡自然,交代清楚,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整体的布局谋篇和内容表达。</h3><h3> 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开头,以马飞在太空中想起了父亲从小对他的叮咛“一直想一直想”和随身携带写着父亲做人信条的小纸条,完美完成了太空与地面、2019与1990的时空转换,这是一种过渡衔接。课文《灯光》写了作者在天安门广场漫步时听到的一句熟悉的话“多好啊”从而顺理成章拉开了回忆的帷幕,这些过渡处理都水到渠成,不落痕迹。</h3> <h3>二、设置悬念</h3><h3> 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在文章开头或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一个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激发阅读兴趣。</h3><h3> 其实用倒叙法记叙事件,设置悬念和它是绝配。倒叙的情节因为不按常规出牌,往往就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如果再设置一个悬念,那么就成功拴住了读者的心,于是饱含热情,带着问题往下看。</h3><h3> 《银河补习班》开头,马飞准备升空时他的家人座位是空的,此时不仅片内还是片外的观众,都疑问重重,不由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往下看才能一探究竟。</h3><h3> 我们在写作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也能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环环紧扣,“设置悬念”与“解开悬念”行文,既有布局,也有解局,方能完整。</h3> <h3>三、夸张讽刺</h3><h3> 这应该是《银河补习班》里最显而易见的表现手法了,也是广大影迷诟病它的主要原因。影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显得夸张,甚至夸张得过了头。例如:</h3><h3> (1)宇航员马飞在太空中仅凭一腔孤勇和谨记父亲的教导叮咛就敢出仓修复飞船,而且经历惊险一撞还能顺利完成修复的一幕,就让人不可置信。 </h3><h3> (2)父亲作为火炬手庆祝大桥竣工的关键时刻,大桥坍塌了,令人出乎意料而目瞪口呆,更可笑的是,为大桥坍塌担责入狱的却是作为设计师的父亲。其实新建的大桥坍塌原因复杂,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设计轻易引起,坍塌后也不可能轻率把一个人判刑,父亲出狱后被旧同事们“文化大革命”一样的声讨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不合理的。</h3><h3> (3)父亲带着儿子逃学去看航展还能逆袭成学霸,路遇98年大洪水,仅凭父亲拿着喇叭一通喊叫,一句笼统的“一直想一直想”就能激使儿子瞬间创造了生死自救的奇迹。其实,这些情节都是经不起推敲的。</h3><h3> (4)影片中对于幼儿园园长、学校教导主任的刻画,都带着夸张讽刺成分,特别是教导主任的角色,一副教育唯我独尊的面貌,在演绎中有点极端。</h3><h3> ……</h3> <h3>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开始我说好了写的不是影评,仅是学习它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还是要回到主题上来,说说夸张讽刺在写作中的运用与作用。</h3><h3>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目的是突出事物本质,加强作者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并加深印象。</h3><h3> 讽刺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使人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h3><h3> 在语文课文中,夸张是常见的,信手撷来。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或者形容人愤怒“火冒三丈”,形容环境安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这些描述都属于夸张。</h3><h3> 讽刺的出场往往依赖比喻或者夸张,鲁迅先生最擅长运用这一点,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在小说《故乡》里对杨二嫂的刻画:“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段的人物描写,运用了比喻,略显夸张,活脱脱勾画了杨二嫂尖刻、势利的人物形象。</h3><h3>我们如能在写作中合理、适当地运用夸张讽刺,不仅在读者初读时容易被吸引,也能使人读后印象深刻,经久难忘。</h3> <h3>四、对比</h3><h3> 在《银河补习班》里,父亲马皓文和教导主任壁垒分明的教育观念的迥异,教导主任的严酷冷漠和班主任小高老师的温柔关爱,都在提示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善于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使读者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和启示,从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表现胜过许多句的具体描写。</h3> <h3>五、引用</h3><h3> 为了渲染气氛,点燃观众的怀旧情怀,《银河补习班》中时不时穿插响起几句老歌,《当年情》《快乐老家》《走四方》《弯弯的月亮》……这些都是部分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观影过程冗长,难免疲乏开小差,突然响起的歌声,会给人一点小惊喜,重新回到状态。</h3><h3> 写作也是这样,适当引用诗词歌词,可以为作文增添色彩,也能巧妙地抒发某些情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h3><h3> 但引用不是主要的,它只作为点缀,好比一个人在装扮中的首饰,恰到好处是画龙点睛,用力过猛则是画蛇添足,所以要注意适度运用。</h3> <h3>六、双线并进,一线到底</h3><h3> 影片中埋伏着两条线索:现在与过去,采用的是双线并进结构,明线是马飞从过去“缺根弦”的学渣逆袭成现在的学霸宇航员,暗线是一个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而贯穿整部影片的就是父亲对马飞的激励教育,这是主要线索,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架构在一起。就像小说《智取生辰纲》一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杨志押运生辰纲”为明线,“晁吴智取生辰纲”为暗线,双线并进进行叙述,最后通过松树林的较量将两线浑然天成地交接在一起。</h3><h3> 这样的写作是有点难度的,需要作者精心设计,处处作好铺垫。但它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的,运用得好,故事的情节、时空腾挪都有更丰富的余地。</h3> <h3>  以上,是我的一点观影启示。一不小心,职业病犯了,把电影表演看成了写作启示课,贻笑大方。但于我而言,看一部电影,笑了,哭了,思考了,受到振奋了,得到启示了,也就值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