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盘山、九山顶和府君山

中国人

<h3>盘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盘山距北京88公里,天津110公里。盘山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道寺院与皇家园林共处。历史上曾建有72座寺庙和13座玲珑宝塔,一座皇家园林──静寄山庄。盘山旅游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h3> <h3>北山少林寺</h3> <h3>上方寺</h3> <h3>盘山素称“京东第一山”,主峰海拔864.4米,谓云根。因秋夜山高月低,玉盘高悬峰颠,故名挂月峰。登峰远眺,晨可观东海日出,夜可望京津灯火。</h3> <h3>定光佛舍利塔</h3> <h3>塔旁峰壁刻"去天五尺"、"一览众山小"等摩崖题记。定光佛舍利塔传说因山顶显现佛灯而得名。塔为3层八角形,下为石砌须弥座,塔身砖砌,中空如亭,通高13米。建于唐代,辽、明两代重修,1985年又大规模修整。定光佛舍利塔凌云指天,百里可见,成为盘山风景区的标志。</h3> <h3>古佛舍利塔是辽代建筑,明代重修。重修时曾发现塔内藏有石函、舍利和佛像等物。塔高22.63米,边长3.38米,八角十三层。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复莲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密檐角上挂着104个铜铃,山风徐来,叮有声。塔前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柏,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树。塔西有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下有“善蛇洞”。传说有72条护塔的蛇。塔往西有飞帛涧。涧西可通西浮青岭。</h3> <h3>主峰前有紫盖峰,形如伞盖;后有自来峰,与挂月峰相连,峰顶建有八角重檐钟亭,内悬巨钟;东有九华峰,状如莲花;西有舞剑峰,峰顶一平如砥。五峰攒簇。</h3> <h3>峰下有云罩寺,唐代道宗大师建,因地临绝顶,云掩雾罩,被敕赐此名。</h3> <h3>新修的石阶从朝天坊到南天门。</h3> <h3>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来,带兵驻扎盘山,写诗:“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康熙、乾隆皇帝在盘山留下的诗篇、楹联、题匾更多。武将咏盘山的诗歌也不少。李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而还,登盘山西台,拔剑起舞,高咏《舞剑歌》:“陟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为后世留下了“舞剑台”景点的美名。</h3><h3>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在盘山留下千古绝唱《登盘山绝顶》诗:“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曾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诗中抒发对唐代爱国将领李靖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h3><h3>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盘山、吟颂盘山者更多。晋代《三国志》作者陈寿,文学名家陶渊明,北魏《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唐代诗人陈子昂、高适,明代文学家方孝孺、袁宏道、米万钟、王世贞、刘侗,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洪升,文学家王世祯、朱彝尊、高士奇、李蔚等都曾游过盘山,他们留下诗作不下千首,从不同侧面,渲染了盘山的壮美风光。</h3> <h3>万松寺是盘山最大的庙字。旧称李靖庵,为纪念唐初名将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后来认为不宜直呼前贤的名字,改卫公庵。明神宗朱翊钧为此庵题写“清心”二字,后因寺旁松树满山,清康熙皇帝赐额“万松寺”。</h3> <h3>盘山寺庙肇始魏晋,兴盛于唐。在唐朝鼎定之后,唐太宗为了悼慰将士亡灵而颁诏天下,在昔日交战之地,建立寺庙。于是在蓟县腹地建立了独乐寺和盘山双峰寺,后又在盘山建起佑唐寺、云罩寺、天成寺等。辽、金两朝皇帝信佛,建寺成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期,盘山有庙72座,僧众500人。而僧人圆寂后,遗骨、骨灰又要藏入佛塔,因此,盘山的佛塔、僧骨塔达百余座。</h3> <h3>吉祥罗汉</h3> <h3>天成寺始建于唐。《天成寺诗序》说:“寺门有楼,下瞰山麓,如深巷屈曲,涧泉台石,历历可数。远眺林峦攒簇,天成画图。”寺名即取“天成画图”之意。清朝康熙、乾隆几代皇帝都曾巡幸天成寺。乾隆巡游次数最多,他的替身僧就在这里出家。</h3> <h3>银杏树,下部径1.2米,高30米。树龄约800年。</h3> <p class="ql-block">卧云楼对联:</p><p class="ql-block">三五人可作千军万马</p><p class="ql-block">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p><p class="ql-block">横批,全是假的</p> <h3>《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h3> <p class="ql-block">漱峡</p> <h3>九山顶。玻璃栈道。</h3> <p class="ql-block">野谷通幽</p><p class="ql-block"> The Peaceful Valley </p><p class="ql-block">常州沟组二段石英岩状砂岩,此处通道狭窄,仅4-5米宽碎石铺路,荆棘丛生,人迹罕到,幽深莫测、故称之野谷通幽实为岩石垂直节理所造成,两侧岩石陡峭平直,中间为崩塌下来的碎石,与一线天,登天缝成因如出一辙,只是规模不大而己。</p> <h3>登临山顶,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雾灵山(2118米),东观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h3> <h3>九山顶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h3> <p class="ql-block">杨穆庵。庵名似与杨再兴、穆桂英有关。</p><p class="ql-block">据说早在北宋年间,杨门女将穆桂英为抗击辽寇英勇奋战,受伤后曾在此療伤,古人为纪念保家卫国之巾帼英雄,杨穆庵由此得名。原庵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僚房组成。</p> <h3>蓟州县城东北的府君山公园</h3> <h3>据搜狗百科:</h3><h3>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典故流传甚广。《庄子·在宥》说: 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是道教的始祖),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了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很惭愧,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br></h3><h3>关于黄帝问道之所的崆峒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以司马迁《史记》中的寥寥数语(西至于空桐,登鸡头)作为定论,认为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就是黄帝问道之所。其实,汉朝距黄帝时代已有三、四千年,司马迁为考证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虽然西到甘肃、北过涿鹿、东到海滨,南渡江淮,踏寻了黄帝诸多足迹,写了《史记·五帝本纪》。但是,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到过燕山腹地,没有找到轩辕黄帝的"根"。当然,他不可能对全国地理进行全部踏查,因此也就不知道其他地方也有崆峒山。学者考察全国各地有崆峒山八、九处之多。其中,甘肃3处,河南2处,四川、江西、宁夏、天津蓟县各1处。近年来,经过学者查阅大量史料和所作的一些考察,认为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崆峒山,就是蓟县城北的府君山。</h3><h3>  1、蓟县的府君山坐落于县城北,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云洞、山顶洞、白大洞等较为有名。崆峒积雪,为古代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lt;蓟州志&gt;和&lt;钦定盘山志&gt;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lt;名胜志&gt;、&lt;太平寰宇记&gt;、&lt;光绪顺天府志&gt;、&lt;天府广记&gt;、&lt;畿辅通志&gt;、&lt;日下旧闻考&gt;等志书也大都肯定了&lt;蓟州志&gt;关于黄帝问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说法。清代道光年间&lt;蓟州志&gt;里附有一幅&lt;崆峒山图&gt;,清晰地标明了广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沿用至今。</h3><h3>  2、&lt;山海经&gt;为先秦古籍,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它记述了黄帝至夏商周先祖们在燕山一带活动的情况。清代毕沅在校&lt;山海经&gt;序中说:"&lt;山海经&gt;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屈原在&lt;楚辞·九歌·云中君&gt;说:"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君"就是轩辕黄帝.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轩辕黄帝特别关照冀州?冀州,自古即指燕山一带,为九州之首.明代史学家孙承泽说:"黄帝都冀"。明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lt;日知录&gt;中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黄帝都城在冀州,因此特别关照冀州、经常在燕山一带活动,是情理之中的事。据&lt;礼记·乐记&gt;记载:周武王伐纣成功,未及下车,立即封黄帝之后于蓟(当时的"蓟"指北京地区;清华大学任重远教授认为在河北玉田县),表明至西周时期,燕山一带仍是黄帝后裔活动地带。原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轩辕国在燕山一带很有道理。"他在&lt;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gt;(1994.4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前期活动中心是燕山南北。"蓟县地处燕山腹地,理应是黄帝经常往来巡幸之地。</h3><h3>  3、清华大学任重远教授经过数年考证研究,认为燕山一带是黄帝活动中心,并著作了&lt;迁安黄帝古都&gt;一书(香港利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书对甲骨文&lt;小屯·乙编·7171正片&gt;进行了破译,该片记载了"黄帝在幽州无终山中习武练斧"的史实。由此,黄帝经常在蓟县一带活动,得到了证实.任重远教授还对郭沫若编纂的&lt;卜辞通纂·天象·第四三一片&gt;进行了重新诠释。此片明确写道"黄帝在无终山中的空同山上问道于广成子"。同时,此片还记载"商代之王,在北京平谷南10里气鼓山第一次冒出气后第十一日(甲日),在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蓟县崆峒山),用"帝牛(洗涤三个月的牛)"祭祀"甲"名为首的十位先祖"商代,距黄帝年代较近。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记述的黄帝在无终山舞斧、问道的史实最为真实可信。这为黄帝活动区域及问道之所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证据。蓟县,古为无终子国,今日的县城就是当时国都所在地,这已为史学界所公认。蓟县区域内的燕山余脉古代曾统称为无终山,而府君山则是这一地区无可争议的崆峒山。</h3><h3>  4、&lt;尔雅·释地&gt;说:"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这句话意思是:齐州(冀州)南部为丹穴,北部为空同。明确指出&lt;庄子·在宥&gt;中的崆峒山在冀州北部而不是在河南.明代史学家孙承泽所著的&lt;天府广记&gt;载:"蓟州东北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处。"康熙宠臣朱彝尊非常赞同孙承泽的说法,在&lt;日下旧闻&gt;中,对黄帝问道甘肃崆峒山之说,提出了质疑,也可以说予以否定。文中提出:"然稽之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空桐之人武。司马彪注&lt;庄子&gt;亦云:"空桐当斗之山。则空桐宜在北矣."且问道之文载于庄子,其初往见广成子,谓帝不足以语至道,退而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要之。当日帝邑于涿鹿之阿,去蓟甚迩,故不难复要之。"乾隆年间于敏中等人编写的&lt;日下旧闻考&gt;引用了朱彝尊的这段原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lt;尔雅&gt;之说,崆峒山应在北方。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现河北省涿鹿县),离蓟县较近,黄帝第一次问道碰壁,闲居三个月后,又去蓟县见广成子不是难事,比较符合&lt;庄子&gt;记载的史实。该学者粗略计算一下,涿鹿离蓟县还不足200公里,而离甘肃平凉直线距离也在2000公里以上,且还隔着太行、吕梁等众多山脉和黄河、汾水、渭水等天险,在当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落后的情况下,黄帝怎能在三个月内轻易两度远涉甘肃平凉呢?</h3><h3>  &lt;光绪顺天府志&gt;还记载:"蓟县有笄头山,空同、笄头相去不远"。符合&lt;史记&gt;所说黄帝到空同登鸡头之说。</h3><h3>  5、黄帝问道蓟县崆峒山,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诗文中得到印证。&lt;陈子昂评传&gt;(1987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载:公元697年三月,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孙万荣,驻扎在渔阳城(蓟县)。前锋指挥王孝杰轻敌冒进,在山海关中计,17万将士死亡殆尽。消息传来,全军震恐,不敢进。危难之际,陈子昂挺身而出,两次进谏,不但不被理睬,反而被降了职。苦闷与悲愤交加的陈子昂,驱马出蓟门,登蓟丘(崆峒山),到平谷渔子山(鱼山)拜谒黄帝陵,作&lt;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gt;七首,以抒愤慨,并在序文中写道:(这里)亦有轩辕遗迹也!许多人在注解陈子昂这部分诗文时,误把渔阳当成北京。其实,在隋朝大业末年,无终县就改名为渔阳县(此前的渔阳在怀柔、密云一带,即陈胜、吴广戍边要去的那个地方)。隋朝以后,渔阳即指蓟县。唐代,北京改称幽州.渔阳县(蓟县)历属玄州、幽州、营州、渔阳郡,直到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置蓟州.陈子昂随军驻渔阳,就是驻扎在蓟县。古代北京有蓟门、蓟丘,蓟县境内,古代也有蓟门、蓟丘,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明代嘉靖年间熊相撰的&lt;蓟州志&gt;云:"蓟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唐置蓟州,意取此。"&lt;日下旧闻考&gt;云:"开元十八年,析幽州之渔阳、三河、玉田三县置蓟州,取蓟门关以名州.&lt;太平寰宇记&gt;也说:"古蓟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一名蓟丘,今遗迹尚存。"1995年,北京文物研究所所长齐心说,80年代末,蓟县建火力发电站,挖地基,挖出一座汉墓.墓主遗言上说,古蓟门距他的墓有xxx尺,并在墓里放了一把尺.据&lt;河北古代历史编年&gt;载:"闻(王)孝杰兵没,三军震恐,不敢进.契丹乘胜攻幽州、踏定州、屠赵州."由此可知,当时的幽州已沦为敌占区。&lt;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gt;诗七首,是陈子昂两次进谏受阻后不久之作,在当时战争环境下也不允许他去北京览古。"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思广成子,遗迹白云隈."这首诗是诗人登上蓟县城北崆峒山,参观广成子洞之后吟写的感慨之作.公元697年6月,突厥攻克了契丹老巢新城(辽宁朝阳一带),与唐兵相持的孙万荣闻此消息,十分恐慌,仓皇撤退,被部下杀死,契丹兵溃。七月,陈子昂随武攸宜回到东都洛阳,途经北京时作了一首著名的&lt;登幽州台歌&gt;.六百年前的&lt;大明一统志&gt;,引用了陈子昂"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的诗句,确认陈子昂所登崆峒山就是黄帝问道之所,轩辕台就是平谷渔子山(鱼山)上的黄帝陵。</h3><h3>  6、据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考证,黄帝死后葬于平谷。明朝嘉靖年间修纂的&lt;蓟州志&gt;和清代&lt;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gt;记载:平谷渔子山,上有大冢,俗称轩辕台,传为轩辕黄帝陵,上有轩辕庙。&lt;天府广记&gt;载:"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根据远古条件,都和陵不会离的太远。明代&lt;长安客话&gt;、&lt;大明一统志&gt;,清代&lt;日下旧闻考&gt;等志书也都记载了平谷轩辕黄帝陵.北京清华大学任重远教授通过对北京平谷渔子山(鱼山)地形地貌进行分析,认为北京平谷区山东庄北部的鱼山、白浅山组成的独立小山系,就是&lt;山海经·海外西经&gt;中提到的黄帝"龙鱼陵"。鱼山有九个小山峰,轩辕黄帝陵就在鱼山第六峰上。在第一峰上有轩辕黄帝庙。明代刻有"重修黄帝庙碑记"残存半块石碑还在。碑上还刻有陈子昂"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的诗句。公元752年,唐代"诗仙"李白,为报答唐玄宗对他的恩宠,来到蓟县、平谷查探安禄山谋反虚实。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清考证,蓟县独乐寺"观音之阁"四字是李白所书(1984.11.17&lt;光明日报&gt;&lt;独乐寺李白署书&lt;观音阁考&gt;&gt;),从而证实了李白到过蓟县。通过调查,李白发现了安禄山种种谋反迹象,写了一首&lt;北风行&gt;,揭露安禄山谋反行为,布告全国。在&lt;北风行&gt;这首诗中李白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明确指出轩辕台(黄帝陵)在燕山,说明李白的确拜谒过平谷渔子山上的黄帝陵。1995年5月18日,苏秉琦老先生在平谷黄帝陵说:"全国几处的黄帝陵,我都承认,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呀!"平谷距离蓟县仅有几十华里,西有黄帝陵,东有崆峒山,不能说这仅仅是一种巧合。</h3><h3>  从以上诸多史料考证表明,黄帝问道的崆峒山应该就是蓟县的府君山。</h3> <h3>这几天来,在蓟州断续观察到的中、上元古界地层的世界标准剖面长度约24公里,地层总厚度9197米。沉积时间大约为17.3亿年前到7.8亿年前,平均每万年沉积大约0.1米厚度的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亦可表述为华北地台东北边缘在这10亿年期间震荡性升降,地壳总体下降和岩石填充的平均速度为每百万年10米。</h3><h3>地球形成于大约37亿年之前,在蓟州地表沉积的这套地层记录了这一区域地质生物演化的历史。往事越17亿年,人类很渺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h3> <p class="ql-block">府君山公园简介</p><p class="ql-block">府君山位于蓟州区城北、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云洞、山顶洞、白大洞等较为有名,崆峒积雪,为古代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lt;蓟州志&gt;和&lt;钦定盘山志&gt;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名胜志》&lt;太平寰宇记&gt; &lt;光绪顺天府志&gt; &lt;天府广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gt; &lt;</span>畿辅通志&gt;、&lt;日下旧闻考&gt;等志书也大都肯定了&lt;蓟州志&gt;关于黄帝问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说法。清代道光年间&lt;蓟州志&gt;里附有一幅&lt;崆峒山图&gt;,清晰地标明了广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沿用至今,府君山乃道教文化之古山。</p><p class="ql-block">府君山公园总规划面积 11320 亩,园内设有完善的道路、停车场、开放的运动场、路灯、地质景观石碑等设施。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天津市“后花园”和中等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大对府君山公园的投入,特别是2008年新修景观路和地质博物馆的相继完工,进一步提高了府君山公园的档次。现在对府君山公园的基础设置和景观景点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修建和完善。2003年11月府君山公园被划为天津蓟州区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天津蓟州区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现在府君山公园作为天津蓟州区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也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随着府君山公园绿化工作不断进行,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府君山公园将形成春来万物吐绿、山花烂漫,夏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秋至硕果高悬、红叶竟艳,冬临松相长青、黄绿之间的四季浑然一体,季季景观独特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成为蓟州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蓟业区城市名片中厚重靓丽的一笔,成为蓟州人民引以自豪,热切关注的百姓乐园,书写建设管理的和谐篇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