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月3日早上8点,从四川汉中冒雨启程前往三门峡,一路上雨水不断,进入陕西秦岭,雨水突然就像从天上泼下来一般,天空也黑了下来,路面上的能见度也就有十来米,汽车都打着双闪,刮雨器打到最大档,用每小时二三十公里的时速在高速上缓慢行驶,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缓缓地驶进了秦岭隧道,进入隧道,我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秦岭隧道服务区停车休息吃饭,盼望着雨能够小一点。</h3><h3> 下午15点左右,从河南三门峡出口驶出,来到三门峡市区。原计划是在三门峡游览三门峡大坝、天鹅湖和地坑院,但由于一路上的大雨耽搁了不少时间,另外人困马乏,只好舍弃大坝和天鹅湖,驱车前往陕州地坑院。</h3><h3> </h3> <h3> 对于陕州地坑院,有如下描述:“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房”。</h3><h3> 步入地坑院,只见地面上有不少“女儿墙”,扶墙俯视,方知地坑院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小不一的四方深坑,在坑壁上挖出窑洞,再挖一条通往地面的隧道。</h3><h3> 地坑院里窑洞的装修风格和陕西窑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窑洞在地下,而陕西窑洞在朝阳的山坡上。</h3> <h3> 本着好奇的心思,沿着地面上的入口,进入地坑院。</h3> <h3> 可能是景区的缘故,这里的地坑院,高端大气上档次,不亚于任何一个地方的豪宅。</h3> <h3> 进入地坑院,地坑院的布局就相当于北方的四合院,有正房,厢房,客厅,书房,厨房,茅房,还有牲口房。</h3> <h3> 地坑院里窑洞的最大优点就是冬暖夏凉,据说,在夏季室外温度是三十六七度时,窑洞里的温度也就是二十来度。</h3> <h3> 地坑院子的地面天分两层,靠近窑洞口的一圈较高,中间部分较低,里面有一个地漏子,用于排水。</h3> <h3> 关于地坑院的排水问题,我特别请教了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大嫂,大嫂说,你别小看这个地漏子,它下面大得很,地坑院有多深,这个漏子下面就有多深,不管下多大的雨,院子里绝对不会积水,几百年来,地坑院从来没有被水淹过,下面的土渗水可好。</h3> <h3> 明白了地坑院的排水问题,心情就不郁闷了,于是,就像转迷宫一般,一会上,一会下,在地上与地下转悠起来。</h3> <h3> 陕州地坑院的最大特点就是,地面上有啥,地坑里就有啥!</h3><h3> 有曲艺院,陶艺院,结婚院,剪纸院,还有超市,医院,等等。</h3><h3> 当你从地坑院回到地面,不论你到地坑院之前多么清醒,回到地上,就一个感觉,晕煞了。</h3> <h3> 这是农家院。</h3> <h3> 这是厨艺院。</h3> <h3> 这是灯具院。</h3> <h3> 这是结婚院。</h3> <h3> 这是陶艺院。</h3> <h3> 这是书法院。</h3> <h3> 坐在农家院窑洞的炕上,体会一下陕西婆姨当家做主的感觉(虽然这里是河南)。</h3> <h3> 走出地坑院时,一些年轻俊俏的陕州美女,身着紫色旗袍,正在景区门前走秀,据说,她们中的有些人曾经在地坑院生活过,如今搬出地坑院,住到了楼房里。</h3><h3> 她们曾经生活过的地坑院,被当地旅游部门收去,重新整修,对外开放,就是今天看到的陕州地坑院。</h3> <h3> 再次在地坑院拍照留念,以后前往仰韶文化的发源地渑池住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