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如果你看过小话剧《一瓶开水》,或者说出它的故事,那一定是资深的下垄钨矿人了。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一个纯真的年代,艰苦奋斗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在时光奔腾的浪花里,是那最美的一朵!</b></h3> 五好职工:吴祖仁 <h3><b> 吴祖仁(1930一2006),江西崇义县龙沟乡人。本家吴建花同学的父亲,是1963年、1964年江西省“五好”职工;1965年国家冶金部“五好”工人。</b></h3><h3><b><br></b></h3><h3> 196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工业、交通企业中开展“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竞赛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五好”企业标准是:政治工作好、完成计划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干部作风好;<b>“五好”职工标准是: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b>“五好”竞赛要按月或按季进行检查,每年总评一次;“五好”竞赛的奖励原则,是荣誉奖和物资奖相结合,以荣誉奖为主。</h3> <h3><b> 吴祖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投入“五好”职工竞赛。</b></h3><h3><b><br></b></h3><h3> 当年中苏反目,加外经济封锁,很长时间井下爆破没有黄油做敷料,硝铵炸药一见水就化,经常产生误炮,既不安全,爆破率又低。吴祖仁为这事思虑了。他心里想,党号召我们<b>“发愤图强,自力更生”</b>。就是再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b>“路是人走出来的,没有黄油也要放炮”。</b>他日思夜想,连走路、吃饭、睡觉都想。终于想出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办法:取一节干竹筒,把雷管炸药装在竹筒内,然后用黄泥巴封住口,再点火起爆,效果良好,及时解决了黄油的困难。</h3><h3><br></h3><h3> 有一段时期,天井爆破出了问题,空炮冲天,材料消耗超支。老吴想“愚公”可以“移山”,我是爆破组长,就不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反复琢磨,发现问题在电桥上,于是大胆将导火药的铁壳改为纸壳,使每面炮节省了三个雷管,一公斤炸药。为解决采矿砂巷掘进工效低的“老问题”,他就和风钻工欧述成商量,试验打深孔直线爆破,一连几天,他跟班打钻放炮,使工效由过去的1.5米,提高到3米以上。</h3> <h3> <b>最动人心的一次,</b>是1964年4月,风钻工朱用林在大坪坑口430中段打天井,不幸穿了老窿,积水带着沙石,冲垮了天井,埋住了老朱。人们赶到现场时,只见老窿像张开血牙的厉口,垮下去足有20多公尺,大量的废石泥沙呲牙咧嘴吞噬了老朱,<b>“抢救阶级兄弟”,</b>热血在身上沸腾。可是采空区没有一根支柱,设有一个踏脚的地方,大家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吴祖仁忘记了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张开两臂,双手撑住岩壁,悬空滑了下去,手指划出鲜血,汗水浸透衣裳,只有一个心愿“救出老朱”。将埋住老朱的石块,飞快的一块块用手搬开,终于夺回了阶级兄弟的生命!</h3> <h3> <b>吴祖仁,在大坪坑口工作20多年,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故事……</b></h3><h3><br></h3><h3> <b> “掉在水里,也要捞起来”。</b>1964年5月的某天,井下加工房的锁匙,被一位同志不小心掉进水仓,有人说:丢了就算了,最多撬掉一把锁。吴祖仁说:同志,不要小看一把锁,是公家的两元多钱呀!他脱了衣服跳进水仓,在平肚脐的冷水里,左摸右摸,终于捞到了这把锁匙。他珍惜国家财产,工作间有废品收集箱,平日身上有“工具袋”,马钉、铁钉、螺丝、铁丝……见“破烂”就检,好的利用,旧的就修,仅1964年就回收“破铜烂铁”500多公斤。</h3><h3><br></h3><h3><b> “样样管,不得闲”。</b>他虽是爆破组长,但不分份内份外,见事做事管事。有一次坑口350中段二号斜井浇砼,拌好一大堆水泥沙浆没浇完,即到下班时间有些人准备走,正好碰上吴祖仁来了,他鼓励大家说:浇砼不比推车、装矿,它是有时间性的,不用会失效,不能浪费国家财产。来吧!鼓把劲把它浇完再走。他一边说,一边拿起铲锹就干,原来打算欲走的都动了起来,一窝蜂地战斗1个多小时,完成了浇砼任务。</h3><h3><br></h3><h3> 平日,他也不得闲。看见俱乐部脏了,他打扫来了,职工宿舍脏了,他打扫来了,家属区的沟渠堵了,他就疏通来了,上厕所的山路不好走,他修整好……十几年如一日,他就是这样,悄悄的来,干完就走,不做一句声,不讲一句话。</h3><h3><b> </b></h3> <h3> <b>“公家的开水,打一瓶也不行”。</b>1970年的某天,一次他的小孩到职工食堂打回一瓶开水,吴祖仁知道后,觉察到这件事不对头。心想:家里有柴有灶,为什么要到公家食堂打开水呢?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要斗私批修”,公是公,私是私,泾渭要分明,<b>不能让小孩养成沾公家便宜的坏习惯。</b>他及时召开家庭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教育爱人和孩子不再去食堂打开水,并愉快地补缴了1分钱的开水费。大坪坑口代表队将此事创编小话剧《一瓶开水》,该剧由陈元发(饰丈夫)、康韵梅(饰妻子)、龚才香(饰女儿),1971年1月,参加矿在下垄矿部举行的1970年度文艺会演,曾经轰动一时。<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箴言警句,耐人寻味。</b></h3><h3><br></h3><h3><b> 吴祖仁,1981年3月提前退休,小儿子吴嗣生顶替招工进下垄钨矿;2006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76岁。</b></h3> 风钻劳模:李忠 <h3><b> 李忠(1929一1987),江西崇义县扬眉镇小姑村人。1954年建矿时第一批井下风钻工,矿“二五”劳动模范;1959年、1963年获赣南区先进生产者;1965年国家冶金部“五好”工人。</b></h3><h3><b><br></b></h3><h3> 他从13岁开始,在家附近的鸭栖山吃水湾捡钨砂,打民窿。1954年7月,在扬眉寺钨矿平案脑坑口,由民工转为国家正式工。同年8月,作为矿里第一批选派岿美山钨矿学习的风钻工。1955年始,先后在平案脑、下垄坑口任风钻工;1957年作为风钻技术骨干,调入新成立的樟斗坑口,曾任该坑(全矿首个)1号竖井工程队队长、支部书记。</h3><h3><br></h3><h3> <b>他是生产上的闯将。</b><b>“上级任务必须坚决完成,只能提前,不许拖后;只能搞好,不能作坏”</b>的观点深深印在李忠的头脑中。1957年春节,工友都回家过年。本台班任务完成了,可是坑口的掘进任务还差一点,他感到全坑没有完成任务,回去也不光荣,走到半路又返回井下档头打了一面炮,确保了坑口任务全面完成。</h3><h3><br></h3><h3> 1958年3月,樟斗坑口由348中段转向295中段,岩石由软变硬,有的采掘台班不愿去,怕完成任务差,少拿计件工资。台班长李忠挺胸而出,亳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台班人员努力拼博,不仅坚持原定额,而且创造了平均2米的台班高工效。</h3><h3><br></h3><h3> 1961年,樟斗坑口1号竖井开拓下掘,岩壁坚硬,难打难崩,加上原材料供应困难,钎头少,机油缺,台班同志畏难松劲。“困难虽有,保住任务要紧”。他鼓舞士气,没有机油就用黄油肥皂水代替;钎头少,就交替换用,钝了自己磨,日掘进1.2米(竖井断面规格:长5.33米X宽2.8米),为计划的130.6%。</h3> <h3><b> 他是风钻工的标兵。</b>李忠1954年7月参加工作后,主动要求学打风钻,同年8月,选派岿美山钨矿学习风钻工5个月,同年底,回到矿里就单独操作兼任台班长。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及60年初调整时期,年年都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采掘工效居行业领先水平,1960年,被赣南冶金局技术表演团、矿风钻爆破训练班聘为技术指导;连续8年被为矿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矿“二五”劳动模范,先后出席省、赣南区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h3> <h3><b> 时代如潮,潮起潮涌。能让人一下子想起来的事情并不多,时间总是消失在了平凡生活中。不记得谁说的,人活一生,其实并不是活在每一天,而只是活在几个瞬间,几个令自己、令家人、令这个时代所铭记的瞬间。</b></h3><h3><b><br></b></h3><h3><b> 1987年5月,李忠年仅58岁,因患有二期矽肺合併肺结核病在家逝世。</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