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传统木榨油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北宋时期大型的楔式木榨出现,当时已是十分先进了,到解放后的1959年,全国尚有木榨15万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机器榨油的普及,这种木榨设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革期间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传统木榨工艺也面临失传的边缘。2012年,木工出身的安徽省宣城市王保善先生在扼腕痛心的同时,多处筹集资金,从各地收购了三十多台有百年历史的古法木榨设备,又四处找寻,聘请为数不多的木榨工艺守艺人,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口传心授,接力传承,在宣城敬亭山附近的养贤乡建起了中国木榨油博物馆,并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将皖南木榨油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2014年5月 ,王保善先生领衔的皖南木榨油生产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7月宣城木榨油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h3><h3><br></h3> 皖南木榨机的制作工艺是我国古代木器加工业的典范,由油鼓、鼓搭、千斤、锲子、精路等10大主件和托盘、钩听、门听、退脑、板尖、饼槽、油撞、马角支等24个附件组成,辅以竹环、蒸籽锅、石磨、榨刀等32种配件。皖南木榨机及配件的制作发明都取材天然,巧夺天工,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r> <p>“中国木榨王”是木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考证,该榨的木料树龄超过1300年,两百多年以来,一直由民间榨油匠人收藏传承至今。<br></p> 这里每一台收藏的木榨机都有它的“来世前生”!<br> 皖南木榨油生产技艺深得“南方榨”技术之精髓,通过选料、车籽、炒籽、磨粉、蒸粉、结草、铺粉、圈饼、踩饼、压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沉淀、缸醒等16道工序100多个流程,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靠师徒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很难为现代技术所替代。下面展示的是其八大最基本工序。<br> 木榨油工序之一:风车去杂。油菜籽经晾晒后,以风车除尘,摇动风车把油菜籽中夹杂的杂物出尽,保证油菜籽洁净。<br> 木榨油工序之二:炒锅煸香。将洁净的油菜籽放置锅中,温火慢烤,不停翻炒,煸出油菜籽特有的香味。<br> 木榨油工序之三:入槽碾末。将炒熟煸香后的油菜籽上磨碾碎(现在都大都改为机器磨制了),要求粉末不粘不黏,易于包饼成型。<br> 木榨油工序之四:稻草蒸煮。选择经清洗后的干净稻草,上木屉经高温蒸煮除菌。<br> 木榨油工序之五:蒸锅包饼。将碾末后的油菜籽粉末,以铁圈和稻草制成饼状,并用脚踩结实匀称。<br> 木榨油工序之六:上圈装榨。将籽饼运送装入木槽内,有序排列,以木楔初步固定。<br> 木榨油工序之七:铁杵(或石杵)冲榨(又叫撞榨)<br> 木榨油工序之八:沉淀沥油。出油经无菌漏槽,流入定制容器,汇集沉淀。<br> <h3><font color="#010101"> 撞榨既是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十多度的高温环境下,累并快乐着!</font></h3> 木榨讲究一榨一人,相互相守,一撞一锤,滴滴出油。<br> <h3><font color="#010101"> 论效益,木榨油的百斤出油率比机榨少5-6斤,但是这一群守艺人仍在艰难地坚守着,滴滴木榨油依然散发出最原始的味道,愿我们一起不忘初心,共同助力让这带着文化的醇香代代相传......</font></h3> 本篇图片均为作者近三年度现场拍摄,工艺及数据由厂家授权发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