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郑彦芳(选自网络) <br>图/曹政(淮安日报社)<br><br><br>2019年8月6日,参加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举行的“飞瞰中国”——全国媒体无人机航拍大师邀请赛的摄影师们聚焦回黄村。<br><br> 回黄村位于和顺县城西北,属李阳镇管辖,向北与昔阳县接壤。据考,回黄的建村历史已逾千年,其村名出自南朝的民歌《休洗红》:“回黄转绿无定期”,意思是说世间的枯荣变化不可预料,很有哲理意味。<br> <br> 而回黄村真正声名鹊起的缘由是因晚清民国时期家势显赫的赵家。据说赵家早在晚明便已发达,到晚清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其祖上靠土地起家,后经营杂货贸易,在多地开设有钱庄,生意兴隆之时,北到内蒙南到广州,诸多地方均有赵家字号,当时在和顺县城范围赵姓财主的实力居于首位。民间相传,三泉财主刘喜才欲与赵家联姻,赵家当时的当家人“黑龙王”(当地人送的绰号)问及刘家的情况,媒人不无夸张地说:刘家的粮食能一口袋一口袋从三泉村摆到回黄。“黑龙王”听后微微一笑然后回道:我在每个口袋上各放上一个元宝,从回黄给他摆回去。如此既婉转地回绝了对方,也充分显示了赵家财力的雄厚。</h3> <h3>回黄村所处的地方,山川纵横,沟壑相连,素有“九沟十八峪”之说。<br> <br>车子七拐八绕地进了一条山沟,距离村子老远便能望见几处层次感很强的古建筑群落,它们均依着土崖而建,多呈独立式窑洞的形式存在。车迫不及待地停下来,一群人蜂涌而下。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座气派的拱桥和桥下清澈激越的流水,这应该是松溪河的又一个支流吧。<br> <br>流水从回黄村的中心经过,把偌大的一个村子一分为二,听说民国以前河的南面归属和顺,河的北面归属昔阳,村里人一早一晚喊爹呼娘,隔着一条河搭茬儿口音都不一个味。<br> <br>连接南北的是和赵州桥一个模子的石拱桥,桥体的工程设计者正是同行的赵宝兰老师,桥体上“胜利桥”三个遒劲有力的隶书题字显现桥梁落成的时代背景。</h3> <h3>古建筑群大多在河的南面,河北面的村舍却是一派新气象,此刻已非农忙时节,三两村民闲闲地坐在村口,虽然已是夏日,太行山习习的山风吹过,凉爽写在每个人的脸上。<br> <br>大多晋商在发达之后,都会回到家乡修房盖屋,高门大院,气势恢宏,用以彰显家族的荣耀。赵家也不甘落于他人之后。<br> <br>行走在古街老巷,有些感觉无从说起。在尘世上,有多少事物是不情愿去听闻的,又有多少情形是不得不去面对的?许多东西在流年岁月里经不起推敲承受不了打磨。</h3> <h3>从老人那里得知,赵成家族不仅方圆百里富甲一时,还是扶危济困的宽厚人家。当时村里年年有庙会,唱戏的所有铺排、十里八乡的社火文艺队等一切开销都由赵成家族承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驻扎村外,赵成时任回黄村长,想尽办法巧于周旋,村里所有规定粮饷由赵成家族替村民负担,既维护了村民利益,又坚守了民族气节……<br><br>但是赵成兄弟走了,景园走了,天真烂漫的四岁女孩,景园的女儿,赵成的孙女也走了,回黄至此撕碎的不仅仅是天真纯净,还有天地间的良善,淳朴的乡间情分。经历这段过往的回黄人再不可能回去赵成时代的辉煌了,而且这道阴影世世代代会罩在回黄上空,像一层层雾霾挥之不去。<br> <br>在许多特定的环境下,许多东西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许多悖逆的思潮借助时世的风挥洒的淋漓尽致。赵成能躲得过日军的铁蹄,却在他恩泽过的家乡罹难;景园有自己崇高的信仰,为了家族的兴旺,未能如愿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留在故土教书育人,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惨遭愚昧扭曲的戕害;人性是何其孱弱无常,对烂漫无邪不谙世事的四岁小女孩痛下毒手的,说不定还是孩子生前丫丫学语时曾喊过的伯伯或是叔叔吧?!<br> <br>终于没能等到能打开赵家庄园锁扣的人,然而立在高处眺望那气象恢宏的庄园,大门内的繁华便可想而知了。</h3> <h3>这儿大多建筑承袭了窑洞拱形门窗的式样,就连不起眼的茅厕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的小窑洞。路边,村头巷尾随处可见,令古老的村落横生出许多趣味。<br> <br>巷子很深,青砖砌成的门楼子老高,高的你站在巷子深处拍张完整的门楼面貌都很困难。<br> <br>深深的巷子走到尽头,一块块方方正正的沙石墙面渐渐拓展开来,顺着被时光无数次淘洗蹂躏的石阶,就转到庄园的后背,这座庄园像楼层很高的楼房,下层是依着土崖的独立窑洞,上层是两层高的窑房。<br> <br>石块筑就的墙体笔直耸立,石块与石块间的缝隙很是纤细,偶有平整度不妥的地方用破损铧犁铁尖做垫物,真是精工巧做。走进终深的巷道,像是走进古老幽深的石头城堡。<br> <br>巷道两米多宽,长达四五百米不止。午后的光影照不进巷里来,四周斑驳的青苔,霸王灰勾砌的石头缝,沿途简易素朴的拱形门洞处处爬满了光阴的故事。</h3> <h3>一路走来未见人迹,隐约里有铜铃摇荡在空谷里的回音,一时间像是穿越进赵成牛群遍野的时代。一阵阵青草粪便的味道扑鼻而来,是从巷子旁边低矮的窑洞传过来的,我走近门前,铜铃声从头顶直直地摇下来,抬头看见向下俯瞰戴着铃铛的一头毛驴,人们专注地寻觅赵成一家的生命历程,没有人发现它,我尾随在众人之后,与俯身望着一群不速之客的毛驴打了声招呼,它扬了扬前蹄,又摇摆了几下铃铛。<br> <br>一处篱笆门敞开,一位步伐蹒跚的老婆婆走出来,简陋的屋舍里里外外井然有序,到处摆放着生活的琐碎。<br> <br>有幸找到一位近年逾九十的老者,老人曾是村里的书记,也是村上现今赵家兴衰唯一的知情人,他父亲做过赵家的领上(管家),他是从父亲那里知道些赵家兴衰的原委。<br> <br>他的住所站在村子最高处,空旷的院落四周没有任何遮挡,他端坐在土炕上,给我们讲述血雨腥风的陈年过往。</h3> <h3>春来秋往,季节更迭,风雨不断侵蚀,如今已有些颓废的庄园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是否也会随了赵氏族人在这个烟火人间永恒的消逝而烟消云散?<br> <br>跨出巷口的时候,有一只喜鹊落在赵家庄园的屋脊上,它的一声啼鸣,令人莫名的伤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