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是由“牛郎织女”传说而来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近年来,又被人们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内涵,概因“牛郎织女”传说是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共同凝结而成的中国爱情模式,他们的故事千年流传,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同身受、荡气回肠,情感波澜、心生共鸣。<br> 元氏县封龙山一带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其事其迹在历代编纂的《元氏县志》中均有记载,更有被誉为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遗迹,相传是梁祝二人在封龙山麓南佐吴桥旁的合葬之墓。梁祝故事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佐证,更于封龙书院有着不解之缘。据史载,位于封龙山南麓的封龙书院,有东汉李躬最早在此地结庐授业,唐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唐郭振、宋李昉、元李冶皆尝讲学于此,时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等齐名,为北方最早的书院之一。莘莘学子慕名来此读书,一时文风兴盛。 传说,在大宋政和年间,获鹿洨河岸边有个村庄名叫祝家庄,祝家庄的庄主祝太公年过半百,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祝英台。英台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生的肤白貌美如出水芙蓉,更兼品性活泼、孝顺,深得祝太公老两口儿的喜爱。祝英台很喜欢读书,祝太公也就随她,一直当男孩子养着,教她文化。由于家庭的熏陶,及长,她琴棋书画、针线女红样样精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十八岁那年,由父母做主给祝英台许下一门亲事,可祝英台就是不愿意,无论父母怎样劝说,甚至威逼、诱导。看看在家中呆不下去了,性格刚烈的祝英台决定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到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求学,一则读书学习长点知识;二则逃避婚姻。一天,她乘父母不备,逃了出来,沿路打问,奔封龙山而来。在路上,偶遇也来此求学的元氏南佐村青年梁山伯,两人一路相互照顾,来到封龙书院。<br> 就这样,梁祝二人在元氏封龙山的封龙书院开始了三年的读书学习生活,和南距封龙书院11里的马岭村马文龙是同窗。梁山伯出身于农家,长得一表人才,性格沉稳,好学上进,很得祝英台的喜欢。马文龙是赵州马知府的公子,因性格顽劣,到处惹是生非,马知府没有办法,才把他送到距老家不远的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来读书,以期让书院山长好好调教,长点出息。<br> 梁祝二人在封龙书院朝夕相处,白天一起去讲堂听课,共读诗文,讨论解疑,晚上就临榻而眠。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学业长进很快。生活上,梁山伯看到祝英台体格文弱,有累活儿、脏活儿都是抢着干,处处照顾祝英台,英台更加感激。闲暇时,二人就相约在封龙山四处游玩,试剑石、龙首峰、神龟探海、风动石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飘荡着他们的笑声。在封龙山的合欢谷中长满了成片的合欢树,每到春夏之交,合欢树上就开满了粉红的绒花,绿叶衬托着红花,煞是好看。有微风吹来,花香浮动,意蕴绵绵,梁祝二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祝英台情窦初开,心有所属,有意无意间用语言试探梁山伯,可梁山伯一心读书,心无旁骛,简直是书呆子一个,纯洁清澈,让祝英台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梁山伯越这样,祝英台竟越发的喜欢他了。 书院的读书生活虽然过得清苦、平淡,但还是颇有趣味的。不料,事情却出了岔子,横生枝节。游手好闲的马文龙在偶然间竟然看出了祝英台的女儿身份,垂涎于祝英台的美貌,百般死缠烂打的纠缠,祝英台拼命的抵挡、躲避,只弄得心力交瘁,而梁山伯却浑然不知。一天,梁祝二人到南佐村西北的吴桥游玩,青石砌就的吴桥嵌着精美的雕花栏板庄严大方,河水清清浅浅缓缓流淌,四周景色宜人。河岸边垂柳依依,像一对对恋人在相依相偎,窃窃低语。祝英台提议要和梁山伯结拜为金兰兄弟,梁山伯也早有此意,于是二人撮土为炉,折枝为香,双双拜下去。梁山伯说:“苍天在上,柳树为证,吾与英台义结金兰,誓同生死,一生扶助。”祝英台却在心里默默说着,“苍天在上,柳树为证,我祝英台非梁山伯不嫁,生死相依。”<br> 转眼已经求学三年,梁山伯就要进京赶考博取功名。祝英台推说母亲生病要回家探望母亲。山伯十八里相送,走一道道山来,过一条条河,诉不尽绵绵深情,山伯英台沉浸在同窗三载的情谊中难舍难分。临别,英台自许婚姻,托词说,家中有一同胞妹妹名叫九妹,可说媒于山伯为妻。山伯应允,又以信物相赠,答应赶考回来后即去提亲。<br> 半年后,梁山伯赶考回来,去到祝家庄提亲,这才知道义弟祝英台就是九妹,心中懊悔不已。可是,祝太公想攀高枝,又畏于马家权势,已经将英台许配给马知府的公子马文龙了,不久就要成婚。山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落魄而归,遭到这个变故,心灰意冷,回到家就病倒了,水米不进。不久后,山伯便忧愤而死。亲人们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吴桥旁边,那里是他和英台的结拜之地。 英台得知了山伯的死讯,悲痛异常,心如死灰。她给马文龙提出一个条件,她在娶亲这天要去祭拜山伯的坟墓,然后才肯拜堂成亲。她打定了主意,要头撞墓碑,死嫁梁山伯。娶亲那天,花轿来到梁山伯的墓地,英台下了轿,一步步走向山伯的墓冢,抱着山伯的墓碑泪如雨下,述说着三年同窗的情谊,她肝肠寸断,直哭的山河同悲,感天动地。她一跃而起,撞向山伯墓碑,众人都惊呆了。霎时,从封龙山顶飘来一大片黑云,遮蔽了天地,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吴桥河水汹涌澎湃,迎亲的人们纷纷躲避,马文龙却被卷入河中没了踪影。<br> 雨过天晴,人们可怜英台对山伯的一片痴情,把他们合葬在了一起,梁祝比翼齐飞,化蝶而去。马文龙被淹死后,变成了一只秃尾巴鹌鹑,经常向着天空悲鸣。 一百多年后,“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来到封龙书院求学,师从“龙山三老”李冶、元好问、张德辉。白朴在童少年时期遭遇蒙古军入侵,于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遍尝艰辛,幸父亲至交诗人元好问解救出白朴姐弟,并带到元氏封龙山一带避难。白朴在元氏封龙山生活多年,经常听乡邻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一次次被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他目睹过蒙古军的烧杀抢掠,经历过许多的生离死别,感触很深。于是根据这个传说故事创作了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成为他创作的16部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br> 元氏封龙山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发生地,那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流传至今。因此,元氏封龙山可称得上是一座爱情之山。如果你有闲到封龙山游玩,在蓊郁的合欢树的枝叶间看到双双的蛱蝶翩翩起舞,那或许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魂吧!特别是七夕之节,封龙书院的荧荧烛火说不定与天上闪烁的鹊桥在打星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