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新疆大环线行(11)

笨笨

<h3>8月6日,早上八点,匆匆吃完早饭,继续前行,今天的目的地坎儿井和库木塔格沙漠!</h3> <h3>路上的风景骤然发生变化,裸露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戈壁,由于其干旱炎热、没有植被而被命名。干沟位于吐鲁番的托克逊县城和库尔勒的库米什镇之间,314国道纵穿其中,上下干沟大概有50公里的路程。</h3> <h3>午饭又来了一碗丸子汤,牛肉丸子非常正宗,还好,20元,带一个花卷。</h3> <h3>到了坎儿井小镇,看到一排整齐而又特色的房屋,清一色的黄,别有一番风味!</h3> <h3>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br></h3> <h3>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br></h3> <h3>这是明渠!</h3> <h3>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br></h3> <h3>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br></h3> <h3>长方形的指南针!</h3> <h3>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br></h3> <h3>新疆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与城市零距离接触的沙漠,也是与天池、博斯腾湖并列的新疆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h3><h3>“库木塔格”在维吾尔语里是“沙山”之意,库木塔格沙漠就是指“有沙山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自天山七角井风口的西南风和来自达坂城风口的东南风,沿途经过长风程,携带着大量沙砾,最后在库木塔格地区相遇碰撞并沉积而成,南面的觉罗塔格山也促成了这两种方向的风力减弱和风沙的沉积。因为环境艰苦、道路险远,库木塔格沙漠在唐代被称为“大患鬼魅碛”,至今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br></h3> <h3>沙路悠悠长,不闻驼铃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弯,征车出汉塞,归雁入新疆。<br></h3> <h3>带上这个帅哥,彪了越野车,感受下风驰电掣的感觉!</h3> <h3>卖家秀和买家秀</h3> <h3>一辈子,说长也短,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拍一些美得想哭的照片,留给老年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