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帅婚恋往事

<h3><br></h3><h5>朱德、彭德怀等开国元帅,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他们与夫人的爱情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本文撷取他们婚恋往事的一些片断,纪念八一建军这个难忘的日子。</h5><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朱德与夫人康克清<br></i><i>半世纪情缘从一个点头开始</i></h5> <h5>1929年3月红四军占领闽西长汀后,部队进行休整。期间,妇女组组长曾志找17岁的女红军康克清谈话:“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也希望你能跟他结合。”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康克清回答说:“他是个好军长,好领导,我跟他差得太远,论年龄,论水平,论文化,论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h5> <h5>当天下午,朱德自己找来了,直截了当地对康克清说:“我们是人民的队伍,不论军长还是战士都是革命同志。同志之间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h5> <h5>康克清被朱德这番真诚又恳切的话所感动,她抬起头,迎向朱德清澈明亮的眼睛,不由得有些心动了:他虽是个军长,却又和蔼可亲,同他在一起,自己有种平等的感觉,虽说他比自己要大二十多岁,却是个难得的好人……想到这些,她的心底涌起异样的感觉,但少女的矜持使她沉默不语。</h5> <h3></h3><h5>见此情景,朱德知道有希望了,于是轻声道:“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那就是同意了,可以吗?”康克清仍旧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表示。</h5><h3></h3> <h5>朱德又道:“那好,我再问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康克清垂首轻轻绞着衣襟,既不点头,也不摇头。朱德的脸上露出了喜色:“你没有摇头,那就是答应了?”康克清脸颊绯红,终于微微地点了点头。</h5> <h5>就是这微微的一个点头,开始了她与朱德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随相伴的情缘。</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br></i><i>从恋爱到结婚“速战速决”</i></h5> <h5><font color="#010101">彭德怀与浦安修相识于延安的一次聚会。那是1938年秋,年届四十仍是单身的他从前线返回延安,战友们都为他的婚姻大事操心,中组部副部长李富春特意邀请他参加了一次聚会。会上,李富春发现彭德怀的目光不时停留在一位清秀文静的高个子姑娘身上。这位姑娘,就是在陕北公学党总支任职的浦安修。</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看来有戏,李富春便为他们牵线搭桥。彭德怀了解到,浦安修原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读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春来到延安,是一个既受过高等教育又经受过斗争考验的革命青年。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姑娘,彭德怀自然是满意的。浦安修对彭德怀更是敬慕已久,加上组织出面促成,经过慎重考虑也接受了对方。</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我爱你也爱你的家乡,愿与你同归……”心里炽热的话语不好意思当面表达,彭德怀化作一封信交给了心爱的姑娘。北平是浦安修的生长之地,他愿与她一起战斗,打回老家去,赢得全民族的解放。他的博大胸怀和深厚情感,深深地激荡着浦安修的心。</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同年10月10日,在彭德怀离开延安前夕,两人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他们从认识、恋爱到结婚,可谓“速战速决”。</font></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林彪与夫人叶群<br></i><i>一见钟情定终身</i></h5> <h5><p>1942年春,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有一天来到女子大学,当时校长、副校长等领导都不在,教务处里只有一个年轻女子。双方寒暄之后,林彪和叶群认识了。</p><p><br>叶群忽闪着一双大眼睛,悄悄打量眼前这位不速之客:了不得,他就是智勇双全的抗日名将林彪啊,只见将军三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头不太高,但也算得上英俊,面庞清秀,鼻梁挺拔,眉毛浓黑,两只深不可测眼睛透着机敏、智慧、刚毅的神采。年轻女孩最是崇拜英雄,叶群也不例外,面对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心里不由得生起阵阵涟漪。</p></h5> <h5><p>林彪也在暗暗打量着对方,叶群这名字他听说过,知道她是当时延安的“八大美女”之一。眼前的她中等个儿,身材苗条匀称,肤色细嫩白净,弯月似的眉毛,一双美丽的眼睛,笑起来甜甜的,银铃般的嗓音也很迷人,心中不由得赞道:好标致的姑娘。</p></h5> <h5>真所谓是一见钟情,两人就在教务处里热情交谈起来,越谈越投机,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接下来的发展渐入佳境,延河岸边、宝塔山下,不时出现他们并肩散步的身影。一年之后,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h5> <h5><p>说到林叶之间的感情,有必要提一下二人在1970年5月的互赠题词。林彪给叶群的题词写道:“发不同青心同热,生少同衾死同穴。”叶群回赠林彪的题词是:“教诲恩情永不忘,他年定随到黄泉。”从字面上看,这两幅题词寄托了二人至死不渝的愿望。</p><p><br></p><p>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愿望很快成为现实。1971年9月13日,林彪和叶群等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算是实现了“生少同衾死同穴”的爱情誓言。<br></p></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刘伯承与夫人汪荣华<br>鸿雁传书结同心</i></h5> <h5><p>刘伯承与汪荣华是在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时相识的。那时,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汪荣华在总参谋部四局工作。刘伯承经常在忙完军务之后教汪荣华学政治、学文化,在艰苦的长征途中鼓励她克服困难勇敢前进。</p><p><br></p><p>1936年6月的一天晚上,刘伯承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信,让通信员送给汪荣华。不用说,这是一封滚烫的情书。汪荣华看过信后,又是激动,又是害羞。她钦佩刘伯承的才华学识和高尚品德,在万里征途中,能有这么一位知己,她从心里欢喜。当然她也有些顾虑,自己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只读了一年私塾,两年学堂,参加红军后经过斗争和锻炼虽有提高,但比起刘伯承来,不论资历和学识都相差很远。<br></p></h5> <h5><font color="#010101">两人在河边散步时,汪荣华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刘伯承听后笑着说:“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贫穷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尽力帮助你。”</font></h5> <h5><p>听了这样推心置腹的话,汪荣华顿时打消了心头的顾虑。</p><p><br></p><p>就在这一年,19岁的汪荣华与刘伯承喜结连理,两人恩恩爱爱携手走过了半个世纪。</p></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贺龙与夫人薛明<br></i><i>雨夜送行博得姑娘心</i></h5> <h5><font color="#010101">1942年春,46岁的贺龙看中了从天津奔赴延安的26岁漂亮姑娘薛明。当贺龙第一次见到薛明时,就主动发出邀请说:我那儿有一个会做天津包子的厨师,你可以到我那儿去玩,看看这个天津包子像不像。组织上得知贺龙喜欢薛明后,也有意撮合他们,但薛明却委婉拒绝了,组织上没有放弃,贺龙更没有放弃。</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h5>有一回,组织上派薛明前往贺龙驻地汇报学习整风文件的心得,汇报结束后贺龙送薛明回住处。贺龙在前,薛明在后。恰逢大雨,天黑路滑,薛明一只脚陷进泥沼里,贺龙赶紧回头拉她。她一抬头,正好天空划过一道闪电,她看到贺龙穿着长筒皮靴,白衬衣扎进灰裤子里,腿比较长,虽然年纪大了些,但还是很帅的……</h5></font></h3> <h5><font color="#010101">据薛明回忆,她对贺龙真正动心就是始于这次雨夜相送。</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抱得美人归的贺龙曾经在一次大会上得意地说:“我贺龙把一切都献给党了,包括生命、财产,只有那个青衣美人薛明是属于我的!”</font></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陈毅与夫人张茜<br></i><i>柔情蜜意尽在诗中</i></h5> <h5><font color="#010101">陈毅与张茜相识于战火纷飞的皖南前线。那是1939年的春节期间,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到军部观看战地服务团演出,被舞台上一位端庄秀丽、既能唱又会跳的演员所吸引住。她,就是军部战地服务团演剧队和歌咏组成员张茜。</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于是,陈毅一有机会便到军部观看演出,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便熟悉起来。交往期间,陈毅敞开心扉向张茜介绍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两次婚姻的悲剧。陈毅潇洒儒雅,文武双全,很得张茜的好感,而他光明磊落的胸怀更是打动了张茜的心,两人的距离渐渐拉近。</font></h5> <h5><p>而他俩开始相爱,则与陈毅写的两首诗大有关系。一首是以张茜的乳名“春兰”为题而写,叫做《赞春兰》:“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p><p><br></p><p>还有一首诗写道:“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p></h5> <h5><font color="#010101">诗是爱情的催化剂。张茜本是才女,素来喜欢文学和诗歌,她一遍遍地读着陈毅的求爱诗,只觉得那执着热烈、深沉似海的柔情蜜意扑面而来,不由得芳心萌动,感觉对方正是可以托付一生的知音。就在那个春风送暖的日子里,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font></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罗荣桓与夫人林月琴<br></i><i>好友牵线浪漫相亲心相许</i></h5> <h5><font color="#010101">罗荣桓与林月琴的恋爱,是从友人安排的相亲开始的。1937年初,罗荣桓的战友许建国与延安党校的刘桂兰喜结良缘。婚后,许建国与刘桂兰便操心起罗荣桓的婚事,说罗主任已经是35岁的人,还是个单身汉,作为他的老战友、老部下,应该帮他一把。刘桂兰当即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她的党校同学林月琴。于是,他俩精心筹划安排了一次具有时代特色的相亲会。那是一个星期天,刘桂兰邀请林月琴到家里做客,罗荣桓则由组织部的冯文彬陪着一块儿去,谭政、张爱萍等人也到场助阵。</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林月琴一进刘桂兰的家门,就见满屋子都是人。其中最活跃的是冯文彬,他主动地同林月琴搭话,询问她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脾气爱好等等。林月琴以为他是组织部的,便大方地一一做了回答。林月琴也注意到,在场一位戴眼镜的同志,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笑意盈盈地倾听着他们的谈话。</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以后,林月琴再去刘桂兰家,又见到了那位戴眼镜的同志,这才知道,他就是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是一个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并经过井冈山斗争严酷考验的领导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林月琴的心中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而原先并不打算考虑个人婚姻问题的罗荣桓,也发现自己竟喜欢上了这个姑娘。刘桂兰等几位热心的介绍人见他俩进一步深入交往的条件已经成熟,便纷纷隐退,罗荣桓和林月琴的恋爱生活由此开始。</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同年5月16日,罗荣桓和林月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新婚之日,前来祝贺道喜的红军战友络绎不绝,欢笑声语飘荡在延河两岸。</font></h5> <p></p><p><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center;"><i>徐向前与夫人黄杰<br></i><i>病中结缘相濡以沫</i></h5> <h5><font color="#010101">徐向前长期奋战在对敌斗争第一线,多次负伤,积劳成疾,身体状况一直不好。1945年4月,徐向前因病住进延安柳树店和平医院,进行了半年多的治疗,但身体仍很衰弱。就在这时,他遇见了时任</font>延安第一保育院院长黄杰。</h5> <h5><font color="#010101">黄杰是徐向前1927年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教时女生队的学员。与徐向前一样,黄杰也有过两次短暂的婚姻,两任丈夫先后牺牲,长时间孤单一人。</font></h5> <h5><p>这时,徐向前和黄杰都已进入不惑之年。徐向前望着眉清目秀、干练大方的黄杰,不由得隐隐拨动了心中沉睡了十年的情弦。黄杰看到当年英姿勃勃的教官如今疾病缠身依旧孑然一人,一股怜惜之情涌上心头。</p><p><br></p><p>从此,两人相知、相爱,于1946年5月4日洞房花烛,情定终身。</p></h5> <p></p><p><br></p> <h5><p></p></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i>聂荣臻与夫人张瑞华<br>秘密工作中收获爱情</i></h5><p></p> <h5><p>聂荣臻第一次见到张瑞华,是1926年冬在武昌中和里军委机关入党宣誓仪式上。初次接触,就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年后,聂荣臻在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再次见到了张瑞华,此时,张瑞华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的机要交通员,来往于国民党统治下的香港、九龙、广州三地之间,秘密传送党的机密文件。</p><p><br>在敌占区再次见到张瑞华,聂荣臻的心里泛起了涟漪:张瑞华不正是自己最理想的终身伴侣吗?他想了好久,决心试探一下姑娘的态度。</p></h5> <h5><p>一天,两人见面后,聂荣臻鼓起勇气对张瑞华说:“瑞华同志,我在武汉时就认识你了,以后在广州暴动中又碰到了你。你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坚定、勇敢。不知道你对我的印象如何?”聂荣臻一口气说完憋在心里的话后,便以热切的目光看着张瑞华。</p><p><br>聂荣臻的率直令张瑞华羞红了脸,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聂荣臻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期待:“我对你印象很好,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不能建立比同志更进一步的关系?你考虑考虑,过几天回答我也可以。”</p></h5> <h5>张瑞华的脸更红了,沉默片刻之后,低声回答道:“那好。”<br><br>聂荣臻走后,张瑞华一幕幕地回忆着聂荣臻的形象。第一次在武汉见到他,细高个,长方脸,虽然由于过分忙碌,神态略显疲惫,但双目炯炯有神,着装整洁,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广州起义中,他处理果断,指挥若定,英武神勇。这样的人,怎么不值得自己信赖呢?<br></h5> <h5><p>两天后,聂荣臻再次问张瑞华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br><br>1928年4月,聂荣臻和张瑞华结婚了。没有喜庆的宴席,没有欢闹的人群,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走在了一起。</p><p><br></p><p><i><br></i></p><p><i style="color: inherit;">根据相关史料整理</i><br></p></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