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致在武字243部队610研究所</b></p><p><b> 长大及默默奉献的人</b></p><p><br></p><p> 作者:陈芳 陈倩清 赵学志 李小红等</p><p> 摄影:陈倩清 陈璇</p><p> 时间:2018年寒假</p><p><br></p><p>襄阳市隆中附近的花梨木店山沟沟里 </p><p>曾驻扎着一个叫610研究所的军工单位 </p><p>那里三面环山一面迎水 </p><p>一条蜿蜒不宽的马路通往外界……</p><p>登上南面高高的架子山顶</p><p>天地辽阔 </p><p>顿时会让你 </p><p>心旷神怡 </p><p>襄阳市的全貌尽收眼底 </p><p>独特的地理位置 </p><p>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p><p>登高俯瞰 </p><p>山峦起伏跌宕中 </p><p>由里至外分布着办公区与生活区 </p><p>科研楼、车间、厂房</p><p>食堂、洗澡堂、灯光球场 </p><p>单身楼、干部楼、招待所</p><p>子弟学校、幼儿园、汽车库 </p><p>还有车库旁边的小水库 </p><p><br></p><p>在这里 </p><p>还有技校、俱乐部和离休办</p><p>有水泵房、开水房、冰棒房、豆腐房 </p><p>还有自己的服务社和医院 </p><p>一应俱全 </p><p>依然是 </p><p>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小国家 </p><p>世外桃源 </p><p><br></p><p>那些年 </p><p>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父母们 </p><p>携着简单的行囊 </p><p>带着活泼好动的儿女 </p><p>肩负着国家三线建设的重托和希望</p><p>进驻到这艰苦的荒山野岭</p><p>化腐朽为力量构建出美好的家园 </p><p><br></p><p>那些年 </p><p>房子是公家的 </p><p>按人口资历分配 </p><p>不要钱 </p><p>家具是公家的 </p><p>相同样式登记在册 </p><p>不花钱 </p><p>人也是公家的 </p><p>610研究所是大家的 </p><p>大家一起植树 </p><p>门前小杨树同我比高</p><p>一起长大 </p><p>大家一起打扫公共和家庭卫生 </p><p>最清洁、清洁、不清洁</p><p>一起呵护着这个大家庭 </p><p><br></p><p>那些年 </p><p>我们都有兄弟姐妹 </p><p>普通话是小伙伴们交流的唯一语言</p><p>跳房子、弹玻璃球</p><p>过家家、踢毽子、下军棋</p><p>抓石子、滚铁环、翻头绳、丢手绢</p><p>抓沙包、藏猫猫、踢沙包</p><p>跳皮筋、摇大绳、攒糖纸</p><p>玩法多多不花钱 </p><p>灯光球场用处多 </p><p>看球赛、看电影、春节再当游乐场 </p><p>上山採野花、酸枣和地皮</p><p>下河摸鱼、抓虾和游泳 </p><p>帮助父母种菜、做煤球 </p><p>奖品当然是610自产自销的汽水和冰棍 </p><p><br></p><p>那些年</p><p>天天渴望着过春节</p><p>过年是小伙伴们最大的幸福</p><p>年三十</p><p>帮着每周工作六天的父母除污祛垢</p><p>拆洗被子、抹门搽窗户……</p><p>窗明几净</p><p>除夕夜</p><p>锅碗瓢盆交响曲</p><p>绿色食品</p><p>好吃不过饺子</p><p>家家飘香</p><p>过大年</p><p>欢天喜地</p><p>穿新衣戴新帽</p><p>花围巾棉手套</p><p>麻花辫子蝴蝶结</p><p>吃糖果嗑瓜子</p><p>水果花生兜里装</p><p>鞭炮烟火伴着欢笑声</p><p>等待来年美好的春节好漫长</p><p><br></p><p>那些年</p><p>咱们没有手表 </p><p>只有珍贵的小闹钟 </p><p>大喇叭最辛苦 </p><p>军号嘹亮山谷回荡 </p><p>新闻、简报、革命歌曲 </p><p>红歌、电影插曲我们都会唱 </p><p>我们随嘹亮的军号起床 </p><p>从不懒床 </p><p>熄灯号呼唤着我们准时回家 </p><p><br></p><p>那些年</p><p>最盼望的还是那电影通知 </p><p>扛凳子占位置 </p><p>晚饭早吃快吃 </p><p>电影不等你 </p><p>欢天喜地</p><p>无问西东有影必去</p><p>不畏风寒拖家带口 </p><p>兴高采烈地去看</p><p>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p><p>样板戏反复放 </p><p>英俊漂亮的是好人 </p><p>贼眉鼠眼的是坏蛋</p><p>做人就是这么纯真简单 </p><p>从电影中知道了 </p><p>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p><p>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p><p>列宁在十月、宁死不屈</p><p>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p><p>影片的名字串起来</p><p>真有趣</p><p>外国人的讲话都一个腔调怪怪的 </p><p>中国电影新闻简报</p><p>朝鲜电影哭哭笑笑</p><p>越南电影飞机大炮</p><p>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p><p>寒来暑往 </p><p>披着皎洁的月光 </p><p>在綴着璀璨宝石的穹隆下 </p><p>或在凛冽寒风中 </p><p>或在清风吹拂中 </p><p>能够背下台词的银幕前 </p><p>家长们唠嗑 </p><p>孩子们嬉戏</p><p>弟弟妹妹常常在 </p><p>爸爸妈妈怀抱里睡着了 </p><p><br></p><p>那些年 </p><p>有家庭作业小组 </p><p>学雷锋小组 </p><p>学毛主席著作小组 </p><p>不爱红妆爱武妆 </p><p>英雄偶像正能量 </p><p>雷锋、王杰好榜样</p><p>人人加入共青团 </p><p>吃的少活动的多 </p><p>物质短缺日子计划过 </p><p>粮票、油票</p><p>肉票、布票、棉花票…… </p><p>家家餐桌很相似 </p><p>缺肉少荤 </p><p>户户铺盖很相同 </p><p>外布里棉</p><p>人人穿戴很分明 </p><p>蓝灰与黑白</p><p><br></p><p>那些年 </p><p>有最童真的年华 </p><p>照片是黑白的 </p><p>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p><p>跳舞练功唱红歌 </p><p>那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p><p>宝贝的小人书 </p><p>它是我们安静增智的源由 </p><p>通往城里的大卡车 </p><p>我们爬起来个个是能手 </p><p>二八自行车是件大玩具 </p><p>小腿叉在横杠下面骑 </p><p>酷暑骄阳到汉江 </p><p>搏击浪涛戏汉水 </p><p>老三篇天天读 </p><p>张思德、白求恩 </p><p>愚公伯伯能移山 </p><p>有限知识由此来 </p><p>没有培优作业轻 </p><p>收音机是陪伴我们作业的好伙伴 </p><p>毕业后 </p><p>不愁没工作 </p><p>岗位不分贵与贱 </p><p>都是为人民服务 </p><p><br></p><p>那些年 </p><p>没有外来的陌生人 </p><p>大家彼此都熟悉 </p><p>没有秘密 </p><p>治安环境相当好 </p><p>财物被盗没听说 </p><p>团结友爱讲真情 </p><p>邻里互帮是常事 </p><p>大动干戈没见过 </p><p>一派安定与祥和 </p><p>谈恋爱讲的是感情</p><p>对象都是本所职工和子弟</p><p>结婚向组织写申请 </p><p>就会分配住房 </p><p>那会儿我们受教育 </p><p>爱党敬业好好工作乐奉献 </p><p>从没有想过索取与贪污 </p><p>唯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p><p><br></p><p>那些年 </p><p>我们都傻傻的很单纯 </p><p>头发是直的 </p><p>裤缝是直的 </p><p>心肠也是直的 </p><p>我们觉得世界很小 </p><p>小到眼里只有我们610研究所 </p><p><br></p><p>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岁月…… </p><p>我向您致敬 </p><p>学农、学军还学医 </p><p>学习雷锋好榜样 </p><p>汗如雨下割麦忙 </p><p>立正稍息向前看 </p><p>扫厕所、擦楼梯</p><p>帮厨最欢喜 </p><p>阶级斗争天天抓 </p><p>思想觉悟年年讲 </p><p>批林、批孔、再批修 </p><p>永远做颗螺丝钉 </p><p>跟党走 </p><p>实现四个现代化 </p><p>青春已逝永不回 </p><p>往事如烟难忘怀 </p><p>怀念我们的子弟学校 </p><p>想念同甘共苦的老同学 </p><p>感谢辛勤的老师 </p><p>更忘不了简陋的三办集体宿舍 </p><p>红墙、小院、平房、宿舍、食堂 </p><p>我的老同学们 </p><p>你们现在好吗 </p><p>岁月无情的把我们推上了通往老去的列车 </p><p>但是 </p><p>那段共同走过的日子忘不了 </p><p>岁月无情人有情 </p><p>感恩有你同学情 </p><p>愿我们永远一起同行</p><p>优雅地老去 </p><p><br></p><p>住过山沟的乡亲们 </p><p>你们还记得吗 </p><p>酷夏的夜晚</p><p>家家搬出竹床、凉席 </p><p>到马路上纳凉 </p><p>那芭蕉扇的呼哒声</p><p>时常挟带着蛐蛐的叫声 </p><p>在夏夜里形成美妙的小夜曲 </p><p>您一定还记得 </p><p>无论谁家 </p><p>做了美味佳肴 </p><p>定会拿出来与邻居们分享</p><p>它不是大鱼大肉 </p><p>更不是山珍海味 </p><p>只是自家自留地种出的新鲜小菜 </p><p>或是自己腌制的咸菜 </p><p>但那种味道 </p><p>真可算得上舌尖上的610 </p><p>无以伦比 </p><p>那时的隔壁邻居 </p><p>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 </p><p>不光是孩子直接交给邻居照看 </p><p>家里的钥匙也会一同交其代管 </p><p>这是对邻居何等的信任啊 </p><p><br></p><p>时光飞逝容颜改</p><p>芳华不在鬓发衰</p><p>如今</p><p>山还是那座山 </p><p>水还是那汪水 </p><p>但是</p><p>我们都老了 </p><p>昔日的610研究所 </p><p>早已不复存在 </p><p>原来的小社会 </p><p>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搬进城区 </p><p><br></p><p>这些年</p><p>老邻居们你们还好吗 </p><p>在此 </p><p>轻轻地道一声 </p><p>珍惜彼此</p><p>各自珍重 </p><p>人生中因为有你 </p><p>才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与怀念 </p><p>你们是平凡的 </p><p>你们又是伟大的 </p><p>因为 </p><p>是你们用时间和生命</p><p>将航空报国的伟大理想</p><p>铸刻在了610的丰碑上 </p><p><br></p><p>想当年 </p><p>一群风华正茂的三线人 </p><p>秉承艰苦创业的三线精神</p><p>为了心中的梦想 </p><p>无私奉献 </p><p>献了青春献子孙 </p><p>鞠躬尽瘁 </p><p>毫无怨言 </p><p><br></p><p>到现在才知道 </p><p>也许一世的擦肩 </p><p>下一辈子就不会再见 </p><p>也许一别就是一世 </p><p>再也无法谋面的亲人们 </p><p>您们在天堂还好吗 </p><p>在此 </p><p>深深地向您述说 </p><p>想您啊 </p><p>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p><p>山河不会忘记您 </p><p>大地不会忘记您 </p><p>610所的子民不会忘记您 </p><p>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 </p><p>透过泪蒙的眼眸</p><p>看见您化作战鹰翱翔在祥云间 </p><p>庇护着</p><p>在610研究所长大及默默奉献的人儿……</p> <h3> 今年是武字243部队610研究所建所50周年!特此拙文表达我们的纪念和缅怀之情。<br></h3> <p class="ql-block"> 610研究所是中国航空工业部六院第十研究所,简称610。照片为当年610所的大门,出了这个门右转便是汽车库,进了这个大门,便进入了当年保密度非常高的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1971年4月随父亲由江苏徐州九里山下的空军2481部队转业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北省襄樊市武字243部队,1971年4月21日</span>乘2481部队2团4连的苏联平头卡车穿过1969年建造的襄樊一桥到达现樊城火车站,开始了航空救生设备的研发工作,是最早一批来建设的人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79年我子弟学校初中毕业,有幸进了省重点襄樊四中读高中,从这个大门进进出出约200来回,进入时记得都是跑进去,出去时总是恋恋不舍,四年后最终我告别了这个大门,走进江苏科技大学(原镇江船舶学院)的大门。</p> <h3> 这是进入610大门后通往12号楼的“大路”之一。</h3> <h3> 记得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催我起床,这条马路每天清晨有我跑步的身影。</h3> <h3> 眺望西山,怀念童真的故事。西山是我们去609研究所和古隆中玩耍必翻的山,也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时我们看黑白电视的地方,山下有一池塘,我和姐姐妹妹就是在这个池塘里跟父亲学会了游泳,大爱无疆心细如丝的父亲从小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很多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h3> <h3> 这条路有我晨跑的汗水和脚印,那几年,每天嘹亮的军号一响,我就会立刻起床,一秒钟都不耽误,草草洗个脸就飞奔出去,在此马路上跑步学外语,呼吸吸鲜空气从不知道累。</h3> <h3> 食堂,多么熟悉的烟囱。平时的食堂,节假日我们看电影和文艺演出的地方,那时候我是舞蹈老师小闵阿姨喜爱的学生之一,栾秀荣,陶荣,王艳芳,孙虹,赵雪萍和我乖巧柔软,悟性高,模仿能力强是我们的优点,自然也是逢年过节610所舞台上的主力军。</h3> <h3> 装有白色铝合金的那间房,是当年教我们跳舞的闵阿姨的办公室,也是610所的广播室,是我们跳舞的小伙伴经常去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珍贵最快乐最怀念的记忆!</h3> <h3> 看完露天电影,通往12号楼,回我家的路。</h3> <h3> 洗澡堂,那时候,进门左边是女洗澡堂,大家都在一个大房间洗淋雨澡,彼此不知害羞,从不遮挡,也不关注彼此的身材,不过,也许那时我太小,只是自己的感受吧。</h3> <h3> 灯光球场兼作露天电影院。在这里我们看过无数的电影,看过无数场篮球比赛,我五年级时就是在此,叶茂子叔叔教会我骑28的大自行车,从此我也就是其它女同学的自行车“教练”。</h3> <h3> 当年我们就是坐在这个楼梯台阶上看电影,看“大人”们篮球比赛的。</h3> <h3> 灯光球场,那时候几乎每周有二到三场电影在此放映,那个年代的电影几乎都看过。记得在四中读书时,听说晚上所里有好看的电影,比如印度电影《流浪者》和《大篷车》等,我和小伙伴们会编出一下子就会被班主任听出破绽的理由,而班主任会哈哈笑着摸着我的头说"去吧,去吧!",乘晚班车回家看电影,第二天起大早做早班车返校,虽然耽误了不少晚自习和早自习时间,但是我们多看了很多好电影,也算是一种纯真吧!</h3> <h3>站在12号楼上看到的架子山。</h3> <h3> 当年的三线单位都建在隐蔽的山沟里,610所三面环山,架子山是最高的山,很少有人去,比较危险,因少有人去,山上有不少野果,我们姐妹曾冒险去爬山摘野山楂和红枣。记得有一个闷热的夏天,姐姐带着我不畏艰难爬上了此山,不久便电闪雷鸣,眼看一场暴雨就在眼前,那时我十岁左右,恐惧占据了幼小的心灵,我们不顾一切向山下跑着……远远听见有人在喊“小梅,小红”,是爸爸在山下呼喊着我们姐妹,我们一面应声一面快跑,有惊无险地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父亲还不知找了我们多久多久,不知为我们担了多大的心啊!父爱如山!</h3> <h3> 这是通往小闵阿姨广播室的楼梯,旁边便是食堂,兼作室内电影院和我们演出的地方。</h3> <h3> 一号家属楼西房头,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着歌跳皮筋、跳房和踢沙包等游戏的地方。</h3> <h3> 那时候,每幢楼房头墙面都有着各类毛主席语录。</h3> <h3> 那些年我们就是搬着椅子和凳子坐在这些台阶上看了无数电影和篮球比赛的灯光球场及露天电影院。<br></h3> <p> 单身楼,记得哥哥从农村下乡抽回来后,国家恢复高考政策,为了有更多时间自学和复习,他下班后吃食堂,住宿舍,1977年考上了文革后第一届名牌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安电讯工程学院)雷达工程专业,也为我们妹妹们树立了榜样和建立了目标,1978年姐姐顺利考入东南大学(原南京铁道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p> <h3> 站在此可以看到我初中读书的校园,熟悉的教室和水泥乒乓球台,我的乒乓球爱好从此地产生。</h3> <h3> 这三张水泥乒乓球台是我急盼着下课的原因,下课铃声一响,往往也是我第一个冲出教室,站好位置的人,记得打乒乓球只有我一个女生,排队的以及对手都是宣飞张涛黄昭慧等男生,很是有趣,课间10分钟总是那么短暂,课中45分钟总是那么漫长!至今乒乓球拍子还在,想想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父母能给我买球拍和乒乓球,我是多么幸福和幸运啊!</h3> <h3> 当年我家阳台后面的枇杷树,如今还在,睹物思人!</h3> <h3> 我家从2号楼搬到此楼即12号楼一楼两室一厅,住进了有自家厕所厨房的楼房,后又调换到12号楼二楼的三室一厅。</h3> <h3>将军楼门前的菜地。</h3> <h3> 在1980年,所里建了新的教学楼,一楼二楼是初中和高中部,三楼是技校教室,1982年技校迁往肖湾。</h3> <h3> 我们班教室,中间是老师们的办公室。</h3> <h3> 记得曾经有几个同学家住在这里,他们离学校最近。</h3> <h3>爬东山的通道。</h3> <h3>这是我们放学后爬东山的通道之一。</h3> <h3> 通往子弟学校的楼梯。走进大门,左侧有三间教室,分别是七七 、七八、 八零届初中毕业生,右侧是七九届初中毕业生和教师办公室,校园里有五张水泥乒乓球台和一个小花园,记得还有一个可主持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的平台。</h3> <h3> 子弟学校牢固的围墙,这里即培养出无数航空报国的各类人才,也造就了不少其它领域行业的人才。</h3> <h3> 我们七九届初中毕业生的教室,那里充满了团结欢乐的气氛,拥有浓浓的互帮互学的氛围。是老师们精心教,同学们认真学,课间闹成一锅粥的地方。</h3> <h3> 子弟学校的围墙,多么扎实啊!就像当年老师们教的基础知识一样扎实牢固,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们为报效祖国的航空事业大显神威。</h3> <h3> 远处望去的子弟学校和技校的新老教学楼。新教学楼不记得是哪年竣工的,我没有享用过,至今没有进去过,只能门口拍照做纪念!<br></h3> <h3> 这是我们初到243部队居住的第一幢楼,即二号楼一楼主楼东头,随着建设者的陆续到来,我家东侧盖起了副楼。</h3> <h3>站在校门口看到的0号楼及1、2号楼。<br></h3> <h3>放学后回家之路。</h3> <h3> 三号楼后面的假山,是当年610所最早的人工景观建筑。<br></h3> <h3> 三号楼后面的小松树,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h3> <h3> 眺望已封的幼儿园大门,回忆着曾经在里面的幼年时光。</h3> <h3> 走进所大门左转,可见一、二、三号楼,随着研究所的慢慢壮大,职工越来越多,一号楼前盖起五层楼的一幢新楼,因所处位置而起名零号楼,是那个年代最高的楼房。</h3> <h3> 大路左侧是汽车库。</h3> <h3> 当年的汽车库。</h3> <h3> 远处白房子西侧的一排红色平房是1972年建的六百平方,武字243部队最早的子弟小学。</h3> <h3> 这是当年我们学游泳和夏天戏水的池塘。<br></h3> <h3> 池塘边的小路,是通往西山之路,另一条路是走出610所的,走出山沟的“大路”。</h3> <h3> 那时候,大家居住的房内均无卫生间,此处便是每天早上最“热闹繁华”之地,曾经是610所最中心的十字路口,被子弟学校、幼儿园、汽车库和家属楼所包围,也是当年我们学雷锋,天刚亮就抢着打扫的公共厕所。</h3> <h3> 这张照片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离休办的工作人员和部分离休老干部的合影。一晃也就八年的时间,照片中第一排第一位宋志荣叔叔、第四位李荣煊叔叔、第五位潘崇山叔叔和第八位陈信才(我父亲)等四位610所同志都很熟悉的老干部相继离开了我们。他们是610所的创始者,怀揣着航空报国的梦想,不计个人得失,靠着人拉肩扛,为610所的发展壮大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们是支援祖国"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一辈军工人的缩影,做为儿女我们为有这样的长辈自豪和骄傲!<br></h3> <p>小学毕业戴着红领巾,天真无暇,无忧无虑,快乐阳光的我。</p> <h3> 这是戚云叔叔保存并提供的最早一批1970年颁发的工作证,当时还是武字243部队。</h3> <h3> 1978年5月14日,第六院第610研究所首届科学大会合影留念。</h3> <h3> 1975年4月25日,共国共产党第610研究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留念。</h3> <h3> 1986年1月5日中共航空工业部第610研究所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 1981年子弟学校(我已在襄阳四中读高中)所有共青团员合影留念,记录着光荣、神圣与使命!</p> <h3> 学雷锋活动在我们上小学时已蔚然成风,每天放学,有时天刚亮,同学们就会自发的组织起来争先恐后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扫马路、打扫楼道、扫厕所、打扫食堂及捡牛粪倒进农民的地里。大人们总会表扬我们,我们刚做完这次好事,就急盼着下一次活动。照片上(从左至右从上排至下排)孙虹、赵晓燕、陈红青、张春华、金雁、李小红就是一个学雷锋小组的成员,呵呵,我时任组长。一张照片留下了我们少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br></h3> <h3> 610所子弟学校80届高中毕业生,珍贵的毕业照。那时候相机有120与135两种型号,能拍张照片可是不容易啊!至今我们没有找到一张同学们一起跳舞的照片,非常遗憾!</h3> <h3> 610所第一届子弟学校高中毕业女生合影,即79届高中毕业生。此届之前的小伙伴们子弟小学毕业后,12岁左右便离开父母,集体住校,就读于市里的襄樊四中,姐姐是最后一届610所集体就读四中的子弟。照片中的八朵金花是610所第一届自办初中也就是第一届子弟中学的高中毕业生。</h3><h3> 那时候,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乃至匮乏,我们的部分老师往往由刚进所工作的年轻人任教,英语老师尤其稀缺,记得初中英语课程一年内就分别由杜国泰老师、葛建新老师、方易之老师及王老师(名字不记得了)等教师授过课,因我嗓音分贝高,音色尚好,发音较准,经常被老师指定领读和朗读,所以英语基础打得牢,兴趣浓,成绩好!</h3> <h3> 这是80年首届航联技校开学典礼合影,那年开设有电子班、机加班和缝纫班。<br></h3> <h3> 当年在幼儿园里唱着跳着亚克西的孩子们,如今已顶天立地年至半百。那时候穿花裙,擦胭脂,涂口红,描眉毛,跳舞唱歌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可惜我没有留下一张跳舞表演照片。</h3> <p>攒糖纸,刻剪纸都是那个时代孩子的潮流和乐趣,就像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那个年代虽然清贫,逢年过节才会有糖果吃,但是我们家喜欢甜食,所以攒糖纸不少,五花八门,各色各样,金纸的,腊纸的,玻璃纸的……平整后小心地夹在书本里,“她们”现在身在何处?但是一直深藏在记忆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情趣!有时看到金光闪闪的透明玻璃纸或听到哗哗的玻璃纸声都会联想到小时候的糖纸……</p> <h3>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拮据的年代,父母能给我们买下宝贵的乒乓球拍,让我们的兴趣得以发扬,可见吾辈之幸运,父辈之智慧,感恩父母培育之恩!</h3> <h3> 母亲前几天找到我曾经的地理课课本,呵呵,那时候,只喜欢数理化课,语文、政治及地理和历史课教材至今还非常新,如果不是写着我的名字,还真不记得有此教材呢。</h3><h3> 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以不学语文政治等文科课程为荣的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经过拼搏,结果还行!感恩我开明的父母!感恩我哥哥姐姐的支持!感恩我老师的鼓励!</h3> <h3> 收藏或者说保存了四十多年的杯子。</h3> <h3> 当年我们用过的盘子,同样的盘子,不一样的食品。</h3> <h3> 这是李勇、李亮、肖洋等同学2019年冬季在610所怀旧录的视频。</h3> <h3> 转载刘国荣大姐微信群里的评价:</h3><h3> 刚刚仔细看完了陈倩清等编制的花梨木店的610的回忆文章。图文并茂、乐美字韵,在我们眼前展开了那难忘的岁月、那难忘的情景,看得人热泪盈眶,看得人浮想联翩!谢谢你,倩倩,你不愧是610所子弟的娇娇者,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大学,即学到了文化知识,又提升了综合素质,你虽然在外拼搏,事业有成,但仍没有忘本,仍没有嫌弃,把花梨木店处的610的精华进行了挖掘,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在610所长大的子弟,作为我们这些一参加工作就到610的一批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深藏于山沟的环境,独成一体的生活小区,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艰苦的工作条件,老一辈忘我的奉献精神,使我们这一代人具有了坚韧、实干的航空人素质。就因为有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才有了如今航宇公司的发展,才有了航空花园、北院那一幕幕幸福、和谐的生活场景!这一代人现在也陆续退休在家了,但仍在为家人的幸福而忙碌着,上孝下爱,还在默默地做着奉献!登高而望远,孜书且深思,才有了开扩的胸襟,才有了真挚的感悟,愿大家幸福、和谐、安康!<br></h3> <p class="ql-block">如今的610已成为许多书画家们书画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三线厂1。</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三线厂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