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br>第三节 生逢乱世 各位宗亲:<br>目前,我在研究唐末、五代十国历史,理清《铁砚堂传奇》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尝试编写故事。<br>衷心感谢桑学让宗亲提出的疑问,桑建国宗亲提出的建议,桑应林宗亲的理解,桑宗仁、桑辉、桑柯辉等宗亲的关注。<br>请各位宗亲继续不吝赐教、支持和鼓励。本人五十世孙,打算坚持若干年,把这件事情做好。 一、国运维艰<br>公元八世纪中叶以后,因为安史之乱、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丹药之祸,大唐国运由盛转衰。<br>天灾人祸不断,催生了王仙芝、黄巢起义。《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记载:“上(僖宗)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楯。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指潼关以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州县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每与盗遇,官军多败。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今河南长垣县)。”<br>王仙芝、黄巢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战乱持续九年多,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此后王纲被解钮,冒出四十多个藩镇,藩镇之间相互混战,战车再也刹不住了。此起彼伏的战火,烧得王朝千疮百孔,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要塌了。<br>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大唐终于走到了末期,轮到昭宗闪亮登场了。昭宗曾经雄心勃勃,想重振帝国雄风,要展现天子威严。但是,正如《文中子·事君》所言:“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昭宗的所有理想,最终被现实击的粉碎。<br>昭宗李晔(867-904年),当寿王时名李杰,即位后改李敏,后又改为李晔。懿宗李漼第七子,僖宗李儇弟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外),在位十六年(888-904年)。<br>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叩开潼关,兵锋直逼长安,僖宗逃往四川。李杰随侍左右,参与了机要事务,待人沉稳、处事干练,朝庭上下都看好他。<br>唐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僖宗病危,皇子幼不更事。群臣议立吉王李保,神策军(中央禁军)中尉、观军容使宦官杨复恭,先下手为强,迎李杰入少阳院,立为皇太弟,即日监军国事。据《新唐书》卷二记载,群臣见李杰“体貌明粹,饶有英气,亦皆私庆得人。”六日僖宗崩,八日李杰即位,是为昭宗。<br>此时黄巢已经失败,但帝国也已分崩离析。宦官把持朝政,控制神策军,随意废立李氏子孙。藩镇军阀各据一方,目无天子。州无刺史、县无令长。<br>为挽狂澜于既倒,扭转“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的被动局面,昭宗实行“驱除权宦,削弱藩镇”的方略。处心积虑,寻找驱除权宦理由。招兵买马,“欲以武功胜天下。”《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三)记载:“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登基)之始,中外忻忻焉。” 二、举措失当<br>即位四个月后,随性招讨西川。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四川广元刺史王建,互相争抢地盘,致使贡赋中断。昭宗下诏,叫双方罢兵,陈敬瑄不奉诏。昭宗心里清楚,是田令孜在作怪。田令孜前朝权宦,拥立僖宗有功,骄恣不法,揽权鬻(音:遇)爵。到了人神共愤,天下不容的程度。只好投靠同母兄弟陈敬瑄,自任西川监军使去了。提起田令孜,昭宗仍耿耿于怀。当年随僖宗奔四川,疲惫足痛卧于石上,田令孜竟敢鞭子相向,这次新账旧账要一起算!<br>讨伐西川的结果,王建取代了陈敬瑄,并杀了陈敬瑄、田令孜。权宦是除掉了一个,但削藩目的没有达到,朝庭仍然无法控制西川。<br>即位第二年,盲目讨伐河东。唐大顺二年(890年)二月,李克用攻打云州(今河北赤城县)。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求救于卢龙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今北京及周边)李匡威,共同抵抗河东军,李克用没有讨到便宜。幽云上表请求伐河东,朱全忠也上言:“克用终为国患,今因其败,臣请帅汴、滑、孟三军,与河北三镇(范阳、成德、魏博)共除之,乞朝庭命大臣为统帅。”朱全忠口号喊得响,实战时未押上主力,想演一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好戏,这是后话。<br>朝议多数认为不可行,只有宰相张浚等,几个没有头脑的,才以为是难得机会。昭宗嘴上说:“克用有兴复大功,今乘其危而攻之,天下其谓我何?”心里想的却是削藩,典型的心口不一。在张浚等人窜掇下,五月份下诏,除去李克用官爵。建立了讨伐联军,从东、南、西三路进攻。给事中牛徽说:“国家以丧乱之馀,欲为英武之举,横挑强寇,离诸侯心,吾见其颠沛也!”果然被牛徽说中,此役联军被各个击破,朝庭禁军折损大半。李克用陈兵河中,随时可以西取关中,附表讼冤,朝野震恐。昭宗不得已,贬张浚官级,恢复李克用爵位。不但没能除掉李克用,反而被天下人笑话。<br>即位第三年,驱除权宦欠缜密。杨复恭凭拥立之功,获得免死铁券,全面掌控神策军,做出许多不臣行为。独揽朝政不可一世,竟将天子当门生,还敢谋害国舅王瑰。《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四)记载:“上知复恭所为,深恨之。”<br>无论是权力争夺,还是个人恩怨,杨复恭已成最大敌人,昭宗决心将其驱除。唐大顺二年(891年),褫夺杨复恭兵权,派去凤翔(今陕西凤翔)当监军。杨复恭抗旨不遵,逃入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及周边)。杨复恭侄子杨守亮,在山南西道当节度使,叔侄公开与朝庭对抗。此时,昭宗没有了脾气,当初考虑欠缜密吧? 三、见欺茂贞<br>山南西道位于川陕之间,被米仓山、大巴山隔开,北部与凤翔等地相连。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早就对它垂涎三尺。机会终于送上门了,招讨叛臣理直气壮!《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五)记载:唐景福元年(892年)正月,“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五节度使上言:杨守亮容匿叛臣杨复恭,请出军讨之,乞加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br>李茂贞(856-924年),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年轻时参加博野军,以军功升任队长。参与击败黄巢部将尚让,又升任神策军指挥使。唐光启年间,以护驾僖宗之功,拜武定节度使,晋升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唐大顺元年(890年)封岐王(陇西郡王)。<br>如果山南西道易手,与凤翔等地相连,将对京师构成半包围圈,堵塞通往四川的驿道,更加难以控制李茂贞。所以昭宗不同意招讨,要求和平解决争端。然而却是“皆不听”,李茂贞等擅自出兵,攻打山南西道。昭宗不得已,任他为招讨使,朝庭威望荡然无存。<br>李茂贞赶走杨氏叔侄后,要求以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昭宗为避免他坐大,想出“以二换一”的办法,以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换取他离开凤翔老巢。李茂贞肯做亏本买卖?当然是不奉诏。此后,对朝庭逾加骄横,表章屡见不敬词语:“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极九州,不能戮复恭之一竖。”“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br>昭宗勃然大怒,决计要讨伐李茂贞。唐景福二年(893年)七月,命宰相杜让能筹划讨伐。杜让能却谏道:“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夷,茂贞近在国门,臣愚以为,未宜与之构怨,万一不克,后悔无及。”昭宗大骂杜让能:“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此乃志士愤痛之秋,……朕不能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食,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不以责卿!”<br>战争倒是打响了,朝庭以失败告终。李茂贞大获全胜,并乘势兵临长安,逼迫昭宗杀杜让能。可怜宰相老杜,用自己的性命,为昭宗化解了危机。官宦们深感心寒,开始暗中依附外藩。李茂贞凭借武力,频频干预朝政,一时权倾朝野。 四、初被挟持<br>唐乾宁二年(895年)年初,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侄子王珂与儿子王珙,争夺节度使位置。王珂是李克用女婿,李克用表请立王珂。王珙投靠关中势力,李茂贞等请求立王珙。昭宗以已应允李克用为由,未准李茂贞等之请。李茂贞等感觉被羞辱,发三镇兵进犯京城,企图废昭宗立吉王。李茂贞杀宰相韦昭度等,其义子李继鹏,故意纵火烧宫门,打算挟持昭宗去凤翔。<br>走到石门(今咸阳附近)停下了,原来李克用摒弃前嫌,率蕃汉勤王大军,已到了关中渭桥(今西安东北)。李茂贞害怕了,斩义子李继鹏,上表向昭宗请罪,求与李克用和解。李克用意欲直捣凤翔,昭宗却叫他休兵息民。反而担心李克用坐大,要留李茂贞作为掣肘。策略上也许是对的,但君臣相处时时提防,总感觉不那么厚道吧。<br>李克用慨叹道:“观朝庭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从河东来到关中,按理要入朝觐见,李克用怕上下担心,还是直接回去算了。《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记载:“臣总帅大军,不敢径入朝觐,且忧部落士卒侵扰渭北居人。”李克用引兵东归,李茂贞骄横如故。<br>被人强制带离京城,皇上的威严何在?昭宗安全感尽失。所以在神、策两军之外,新募了安圣、捧宸等数万禁军。以延王等诸王为统领,驻扎在三桥(今西安市区)。李茂贞感觉受到了威胁,上表言词蛮不讲理。《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记载:唐乾宁三年(896年)七月,“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 这话霸道得像螃蟹说的,真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皇帝老儿点灯了。仅仅相隔了一年,再次引兵进逼京师。他哪里来的底气?原来关东正在混战。李克用亲自在攻打魏州(今河北邯郸),朱全忠则全力在救魏州。<br>昭宗被迫离开长安,欲前往河东李克用处。到了渭北(今陕西富平)一带,华州镇国节度使韩建,多次请昭宗幸华州。表章字里行间,诚意掩盖着恐吓。《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记载:“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渡过黄河),无复还期。”<br>昭宗及身边的大臣,对河东本就有顾忌,经韩建这么一夸张,所以就在华州落脚了。韩建果然不肯安分,想“挟天子以令诸候。”《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记载:“宰相畏韩建,不敢专决政事。”“韩建移檄诸道,令共输资粮诣行在。”之后,以八王要谋杀他,劫车驾去河中为由,杀八王并解散所带军队。<br>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明面上装出尊重模样,各藩镇中大有人在。丙午,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上表请昭宗迁都江淮。剑南西川副大使知节度事王建,上表请昭宗幸成都。<br>九月,宰相崔胤受韩建排挤,即将被外派去湖南。便暗中向朱全忠求援。同时提醒朱全忠,可修复洛阳宫殿,上表请迎昭宗车驾。<br>东都洛阳宫殿,在洛阳城的北边,以邙山至伊阙(龙门)为轴线,背靠邙山翠云峰,面对伊阙(龙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隋朝后期的都城。唐朝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和玄宗期间,曾作为帝国首都,前后断续将近五十年。<br>但宫殿只剩废墟,秦宗权横行中原时,富丽堂皇的洛阳宫,巍峨壮丽的万象神宫,就已经毁于战火。几重石阶之上,庄严肃穆荡然无存。断垣残壁之间,皇者之气已然飘逝。<br>洛阳仍是水陆都会,是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驿道陆路四通八达,运河水路密如蜘网。东贯山东,南通杭州,西达关中,北抵幽州。有利于调兵遣将,转运粮食,补充兵员。<br>皇上出巡东都,怎么说都顺理成章。而舍近就远去江淮、四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宰相崔胤的建议,无论公私都很有道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朱全忠确实听进去了。<br>首先要表明态度,朱全忠与张全义上表,请昭宗迁都洛阳。允许派出二万士兵,去华州迎接车驾。并说崔胤是忠臣,不应该被外派。这下韩建有些害怕了,不敢再为难崔胤了。 <p>五、修建宫殿</p><p>朱全忠与张全义合计,要尽快修复宫殿,并由张全义负责实施。修建宫殿工程浩大,需要专门人才和工匠。而那帮有技艺的人,都聚集在长安城里。所以张全义决定,派桑拱前去招募。<br>桑拱匆匆赶到长安,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却是满目疮痍,一副破败落漠的景象。朱雀大道两旁,市肆、房屋成片毁损。从宫门、御院、寿春殿、思政殿,到乞巧楼、承天楼,一路都有过火的痕迹。《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六)记载:“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也就是说,长安在唐中和元年(881年),被黄巢毁坏以来,十五年间恢复建设成果,又被李茂贞付之一炬了!<br>桑拱对兵灾深恶痛绝,洛阳遭兵灾碾压多遍,自己的家也曾被毁坏。很反感李茂贞的作为,身为岐王(陇西郡王),没有恪守臣子本份。上不替朝庭考虑,下不为百姓着想。处心积虑想着自己坐大,一言不合就兵革相向。导致都城严重毁坏,陷皇上奔波在外,害百姓流离失所。<br>为把招募到的人,尽快带往洛阳。先走了一段水路,坐船经广通渠到潼关,再改走陆路到洛阳。过完年,桑拱又被派往江南,去采购大木料。等再次回到洛阳,废墟已经清理,基础工程也已开挖。<br>若昭宗落到朱全忠手里,对关中势力极为不利。李茂贞等致书李克用:“言大驾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奖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宫室。”和平来的有点快,“功劳”要归于朱全忠。<br>唐光化元年(898年)正月,《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七)记载:“上下诏罪已息兵,复茂贞姓名官爵,应诸道讨凤翔兵皆罢之。”呵呵,涑水先生司马光,也有不够严谨的时候。把乾宁五年(898年),正月里发生的事情,记作了光化元年正月。是年八月二十四日,昭宗返回都城长安。二十六日,改元并大赦天下,以乾宁五年为光化元年。也就是说,前大半年年号还是乾宁,后小半年年号才是光化。<br>昭宗当时可能这样想,年号叫“乾宁”吧,乾坤终不得太平。那么换成“光化”吧,光天化日之下,看你们这些乱臣贼子,还敢不敢胡作非为!<br>在桑拱儿子满月酒宴上,张全义告诉属下的好消息:“皇上就要回长安了,修宫殿可以缓一缓了”。各位看官还记得吧?我们已经绕回来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