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全集【01】》随笔偶记 (一) 文/騢客

騢客

<h3>  张爱玲家世十分显赫,出身名门,1920年出生上海。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h3><h3><br></h3> <h3>  很早就知道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才情女子,七岁就能写小说,十二岁就能发表作品。张爱玲说:“我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人。”时过境迁,渐渐地,写作,成了她喜欢的职业,给当时上海的文坛送来一缕春风。她似上海文坛的一朵奇葩,在乱世的上海滩绚丽绽放,创作一发而不可收。</h3><h3> 莫名的好感,想拜读其作品的欲望,一直存在于内心,嘈杂的环境,聒噪的生活,疲于工作的奔波,终究没能静下心来。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张爱玲的作品终究是没有读成。</h3> <h3> 相“识”张爱玲,缘于偶尔读到白落梅著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之张爱玲的倾城往事一书。书中的她,在白落梅的笔下,颇具传奇,文采飞扬,倾国倾城。一个活脱脱的张爱玲的形象,时隐时现在我的眼前。想进一步了解认识张爱玲(作品)的冲动,心绪如滔滔江水,难以自抑。一套十本装的张爱玲全集,不久就摆在了案头。人是最富感情也最富表达的一族,一旦喜欢,便不想缘由,更不问因果,顺其自然便好。</h3> <h3> 书买来了,了却借书还书之忧。工作之余,呷一杯茶,扳开书,看着密密麻麻的铅字,恣意徜徉于书海,闲庭信步于书“院”,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一个身着旗袍、手掩书卷、风华绝代却煮字疗饥的民国才女张爱玲,走出书卷,款款鲜活起来。<br></h3> <h3> 周末的黄昏,在柔和的光线下,打开《张爱玲全集》的第一部,首篇《第一炉香》走进了我阅读的世界。</h3><h3> 卷首的一段文字:“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围着一尊家传的“霉绿斑烂”的铜香炉,燃着沉香屑,熏烟袅袅,在静气凝神中听娓娓道来的故事……作为读者,我便被这亲近、清新、自然地文字开头吸引住了。第一次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别管是开胃的“小菜”也好,还是文学饕餮的“盛宴”也罢,先读为快,再慢慢回味吧!<br></h3> <h3> 故事的梗概就是主人公葛薇龙,在姑妈梁太太的设计、诱惑下,从天真一步步走上堕落的过程。其中女主人公有这样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这样的爱情观,隐隐约约地有些张爱玲爱情的影子,后来她遇上了大她十九岁的胡兰成,义无反顾的爱情,正是验证了这一点。虽胡兰成转身就移情别恋,但她却“为他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对胡兰成的爱情,就像一杯毒酒,后来明知是毒酒,却一饮而尽,倾其所有。<br></h3> <h3>  《倾城之恋》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之战为背景,叙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苏为了生存,“以谋生而谋爱”追求男主人公范柳原,两人缘于初见时白流苏的“低头”,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爱恋。低头的温柔,让我想起徐志摩笔下流淌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白流苏正是以这种风情捕获了范柳原漂泊不定的心,结局圆满却透着苍凉。整篇故事,纠结着爱情、婚姻、人性的缠绕与挣扎,让人读来,心酸、无奈、同情……世俗的就像发生在现实中的昨天的邻家的故事。</h3><h3> <br></h3> <h3> 小说的最后,张爱玲这么写:“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这种乱世中千疮百孔的爱情,张爱玲虽在小说中是这么写了,却不是她生活中所追求的。她与胡兰成的相识、相知、相爱,不强求,也不卑微,爱了就用尽全力去爱,不爱了就决绝抽身,爱得有尊严,有自己。她赋予的白流苏爱情之路,是普通人所追求的。她不是白流苏,她是张爱玲!</h3> <h3>  读的本集的第三篇小说是《金锁记》。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以十年青春熬死了“骨痨”的丈夫,虽终挣得了些许财物,却在财欲、情欲的压迫下,致使性格裂变,行为乖戾,人性丧失,连儿女婚姻都让她摧毁了。曾经天真烂漫的少女,经过不幸的婚姻,灵魂沦为了金钱的奴隶。在二十几岁的张爱玲笔下,塑造了一个让人可恨又可怜的曹七巧这一悲剧人物。小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浮华的上海洋场,价值虚无,物欲横流,人性之恶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故事,充满了苍凉、悲情,少美而失人性。</h3><h3> 断断续续地读了本集的三篇小说,都是以爱情、家庭为主线的市井故事,有悲,有愤,有痛,有苦,有愁,有乐……人物、情节活生生于当时的年代。在我读后的记忆里,有模糊,有清晰,有的深入到内心…揉碎了,连缀成了笔下的偶记。(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