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顺着青海省人民医院对面的为民巷走进去就是马 步 芳公馆。马步芳没什么文化,民间叫他“西北王”。他最大的罪过就是一次屠杀工农红军1万多人。解放西宁时,他通过暗道逃跑,搭蒋介石飞机跑到了台湾。以前马公馆对外售票让人参观,如今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了,院子里面的房子看着也是破旧不堪,稍稍整齐一点的出租成了旅舍,只好照了一张破旧大门的照片。 </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马步芳是西北军阀。<br></b><b>王洛宾是音乐奇才。<br></b><b>……</b><b><br></b><b>有些人,是生命中必然出现的。<br></b><b>有些事,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安排。</b><b><br></b><b>两个人,在30年代末,一见如故,惺惺相惜。<br></b><b>马步芳,看见王洛宾,从他改写的西部民歌里,听到了欢乐和幸福。<br></b><b>王洛宾,遇见了马步芳,找到了知音和支持。<br></b><b>西宁有王洛宾纪念馆,太远了离城105公里,正在维修中,所以没有去参观。</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马步芳,字子香,经名呼赛尼,中国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早年马步芳随父马麒投西北军,历任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兼第100师师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曾派兵阻止英国经西藏向内地渗入的青藏战争。1936年10月,“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1937年8月,参与抗日战争;1949年5月,解放战争中又积极参加反共内战。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马步芳名列第40。解放后移居埃及,曾任台湾当局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7月在沙特阿拉伯病故。</b><br><b>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18万人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马家军马步芳部,马步青部对红军作战,马步芳派遣马元海,马步青派遣马廷祥(后被红军击毙)为前线总指挥,西路军失败。西路军的五军、九军和三十军共两万多人,只剩了四百余人,大部分同志都在作战中英勇牺牲了。</b></font></h1><h1><b><br></b></h1> <h1><b><font color="#ed2308">麦积山是秦岭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为什么那么多人一定要到甘肃天水的麦积山旅游呢?麦积山石窟5A级景区一定有它迷人的地方!走上山腰抬头仰望山壁确实令人吃惊石窟全部开凿在半山的陡峻悬崖之上,成百上千洞窟佛像这么多么庞大工程啊,曲曲折折凌空走廊连接每个窟洞感觉这些矗立在云端神佛那么神圣令人敬畏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1600年的历史,沉淀了太多太多的过往。爬到顶端一片翠绿尽收眼底,给眼睛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峰峦叠嶂,薄雾茫茫,真是一种视觉享受</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麦积山下有一个走廊,走廊右侧是玻璃框,里面详细介绍了麦积山建设历史以及佛像介绍。原来,麦积山始修于十六国后秦时代,西、北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距今约1600多年历史。麦积山下举目翘首,感觉麦积山像是拔地而起,山体中腰是空中栈道梯廊,犹如三条小蛇,贴腹在麦积山石壁之上,静听佛法。麦积山的栈道,是用水泥柱打进山体,上面托起水泥地板,外围焊接着钢管护栏。走在栈道,犹如空中栈道梯廊,向下望,下面是空的。再折上另一排台阶,临近眼前的就是石窟佛像,这三宗雕塑,神态自然,表情包满,体态圆融,一副慈悲相,体态中最显眼的是一对比一般人硕大的耳朵。在以前,这种面相代表福相,手指更是浑圆有度,非常美丽。再往上走,是凿在山体中的石洞,并排着一排石洞,石洞里面正中央盘坐一个菩萨,两边站着尊者,每一个石洞里菩萨,菩萨的相貌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副慈悲相。大多数佛像上面的色彩已不鲜亮,整个洞体上是不完整的佛家八宝祥云彩绘,佛家八吉祥图案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当然,这些也是看完石窟之后才知道的。</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不同朝代的佛像静静地,或坐或站在石窟内,以平静的目光、平和的姿态俯视着芸芸众生。<br></b><b>佛或者菩萨,长的都很好,天庭饱满,下巴圆润,脸型丰隆,五官端正,慈眉善目,笑容温润,看着看着,心就静了,世界就远了,俗事远遁,红尘消失。</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也许,这就是佛的力量!</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神农氏生于蒙峪,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世号神农。炎帝少而聪颖,三日能言,五日会走,三年知稼穑之事。他创耒耜,耕绩而作陶;尝百草,和药以济世;设日市,开贸易之先河;削桐制琴,练丝结弦,教化百姓懂礼仪,为后世所称道,被尊奉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与黄帝伏羲氏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r></b><b> 炎帝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南7公里的常羊山上,是国家风景名胜天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陵远吞山光,面瞰渭水,幽阒寥廓,不可具状,殿宇恢弘,气势磅礴,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王者之风隐然可见。<br></b><b> 陵园之内,但见飞檐斗拱,巧夺天工,钟亭、鼓亭相对而立,石桥、回廊比邻而居。桥下水常青,阶上盘龙舞,俨然有王宫的气魄。主殿高17米,大殿之上供奉着5米高的炎帝坐像,据说这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炎帝目光如炬,俯瞰众生</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这是中国人所说的:<br></b><b>三皇<br></b><b>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br></b><b>五帝<br></b><b>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法门寺分成新旧两个区,旧区法门寺供奉佛祖舍利,神圣,庄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家名刹,罕见的文物宝库。<br></b><b> 新区里面只有一条佛光大道,的确很壮观,但是与老寺庙相比,缺乏文化底蕴,发展法门寺,应该重点在弘扬佛法上,而不应该搞成基建工程;重点应该在发展和建设老寺庙,完善老寺庙设施,建设周边配套环境上,而不应该现代气息太浓了。</b></font></h1>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法门寺建筑颇显肃穆,座卧于风光旖旎的八百里秦川的宝鸡境内。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还叫“真身宝塔”,塔下葬有佛祖释迦万牟尼的手指一节,被佛门称为舍利子,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为了忏悔自己的罪孽而皈依了佛教,他役使鬼神,将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并建成84000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其中一座有意选择“周原”故地,这就是法门寺塔,因此,法门寺塔和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我不是佛教徒,对于佛教,一无所知,但来到法门寺,心中却不由得有仰视的感觉,<br></b></font><h1><b><font color="#ed2308">走进寺院的大门,是一条宽阔的大路,它的两旁是金壁辉煌的佛像与大堂。太阳照着这条大路与旁边的佛像、大堂,使它们金灿灿的,好似发着光。<br></font><font color="#ed2308">法门寺地宫里供奉的是佛舍利。传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左手中指第二节的骨头。<br></font><font color="#ed2308">法门寺,这座繁华的寺庙竟然可以让一个完全不懂佛教的人(我),也感觉到佛教的神圣!</font></b></h1></h1> <h1><b><font color="#ed2308">上小学知道了西岳华山,看五分钱一场电影(智取华山)知道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几年前几位朋友因为下雨与华山失之交臂,今天终于一偿夙愿。华山那蓝色的天,白色的云,淡淡的雾,绿色的树,灰白色的山体,陡峭悬崖峭壁,直上直下的天梯,直插云霄的连绵山峰,这些都是组成美景的元素,白云被山风吹动着,一刻都不停息的分散再组合,一刻都不间断的上演着山与白云的相恋。</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具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的华,华夏的华都源于华山的华。</font></b></h1>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称为西岳,是陕西(秦)、山西(晋)、河南(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地带。南面纵连秦岭,是秦岭山脉一部分;北面可直接鸟瞰到中华民族摇篮咆哮的黄河;西面扼守远古时代的吐蕃、匈奴进击中原腹地的天然门户;东接中原大地广袤平原。地质结构是地壳运动后隆起的一块巨型硕大的整体化岗岩,不仅雄伟壮观、险峻奇特;峭崖绝壁;岭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著称于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法。</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西岳庙是皇家祭拜华山的地方。站在西岳庙里能直接看到华山,这是五岳里面的唯一。</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 西岳华山因闻名天下游人如织,但其脚下有座“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的古建筑群—西岳庙,却鲜为人知。<br></b><b>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区东北端,是历代帝王供奉和祭祀西岳大帝“少昊”的庙宇,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132年),形成于汉魏,营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讫今2100余年。<br></b><b> 西岳庙坐北朝南,对峙莲峰,占地215亩,南距华山5公里。建庙历史为华夏最早,礼制规格等同泰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重要场所,曾有56位帝王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从华阴市出来上高速二十五六公里的路程看见高处有一座城池那就是潼关古城,下了高速公路不过几分钟就到了潼关古镇和潼关渡口。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为此城留下“第一关”的御书,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br></b><b>古镇里面中心挺大的一个广场修了一个女娲的雕像不知道有什么讲头?</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登鹳雀楼<br></b><b>唐代:王之涣<br></b><b>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r></b><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r></b><b>2002重建的山西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是黄河流域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四周平畴旷野,阡陌纵横,山色如黛,风景秀丽。鹳雀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听一位导游讲解:王之涣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来到蒲州登楼远眺黄河抒发胸怀,心里想着还是进步……</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感谢王之涣那首千古名作,让我多少次吟诵,多少次向往。</font></b></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祥地。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上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蒲州,作为关中的侧门,位居潼关背后,被人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从舜都蒲坂到唐代中都,一直地位显赫。关中锁钥蒲州古城的命运,直接系于一桥之上。桥兴则城兴,桥衰则衰。蒲津桥,连通山陕的古通道,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时间虽久,却始终是一座动荡的浮桥。维系浮桥的是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和一组七星柱。所以说蒲州城的命运也就维系在这一组铁器身上了。</b></font></h1><h1><br></h1>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蒲州是长安与河 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font></b></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被绿树古木环抱的山间,簇拥着一座古寺—普救寺。它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寺内假山叠石、飞檐跳脚的亭台,来到这里耳边似乎迴响着低沉肃穆的钟声,那梨花深院的缠绵爱情、莺莺塔奇特的蛙声,为幽静的寺院蒙上了神秘的面纱。</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br>一定看过《西厢记》吧,应该说耳熟能详,张生和莺莺的凄美故事让人同情,这一绝美故事发生在山西永济普救寺,一座寺庙让这一段典型的才子佳人故事而引得古无数文人墨客和痴男怨女在此感慨抒怀。<br>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br>普救寺在一座不高的山,但是台阶极陡,不知道当年老夫人和崔莺莺是怎么上去的呢?</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山西运城解州是关羽的故里,在解州有一座全世界最大的关帝庙就不足为奇了,关帝庙遍布全国北京就曾经有一百多座关帝庙。现在做买卖开饭店都在大门里面供上关公的雕像。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拥戴,更是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font></b></h1>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font></b></h1> <h3><br></h3><h1><b><font color="#ed2308"> 在运城,有个古代人物是陪受万民敬仰的。我一直都以为舜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在运城看到了舜帝的“户口本”,舜帝。姓姚名重华,生于诸冯(今永济舜帝村),迁于负夏(今垣曲县同善镇),卒于鸣条(今盐湖区西曲马村)。是4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领袖,中华民族杰出先祖之一,深受历代人民的尊崇和爱戴,名列“三皇五帝”之一。看样子是真有这样的一个人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农业学大寨是文革之前1964年发出的号召,不过文革时期登峰造极了。从山西回北京路过昔阳县拐个弯就到了大寨,现在的大寨和想象一点都不样,登上虎头山海绵田没有了,七沟八梁看不见了,放眼望去一片青翠,在大寨展室里参观后给我的感觉是“干”出来的,不是宣传出来的。大寨村一个小饭馆里面有铁锅焖面,四个人一锅面,没有吃完,不贵,很香,也许是饿了吧!</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虎头山另一处可看的景点是位于山腰的大寨展览馆,展示了大寨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其中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事迹令人动容和难忘。那一副副黑白照片中的人们,虽衣衫土旧,但个个精神抖擞,其浑身洋溢的质朴和乐观精神在现代人身上已不多见了。</b><b><br></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单以风景论,大寨其实没多大吸引力。以前到此参观的人,都是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来学习的。据统计,从1964年到1978年,累计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960万人来大寨参观。这其中,既有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墨西哥等19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如今到这里参观的人,其实大多持有一种好奇和怀旧的情绪。一段火热的岁月,一个创造人间奇迹的小山村,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农民宰相”,太多的故事和题材吸引着人们到此游览、怀旧、深思。大寨和陈永贵的功过自由历史去评说,我们不必从现在的角度去评判大寨,就如多年以后也不能脱离现在的处境评说今天一样。但无论如何,过去大寨人战穷山,治恶水,夺高产,先公后私交售爱国粮的永不服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大寨精神不仅是大寨的,更是全中国、全民族的。特别在今天,环顾四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现象严重,急需我们弘扬社会正气,重塑中华民族的道德荣辱观。</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大寨这个名字,现在许多人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名字却曾经响彻全国,随同其带头人陈永贵成为农村、农民的代表,缔造了一段那个时代特有的传奇。</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一趟长途跋涉的旅游最辛苦最累的是傅国胜从开始的策划,规划行程到旅游景点的安排真是费尽心思,国胜兄的付出给我们带来的福祉,谢谢国胜老兄!谢谢和我一起出游的各位兄弟姐妹。</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