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时值仲夏,酷暑难耐,依然挡不住寿光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修炼的脚步。8月3-5日,在市教研员王江山主任的带领下,由各校选派的数学骨干共11人不远千里来到浙江桐庐,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学习之旅。<br></h1> <h1> 本次研讨会大咖云集,有中学数学一线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等等.会议将解题教学与教材解读并重,以来自教学一线的大量翔实案例为载体,通过系统化、结构化、专题化的讲座,就初中数学教学展开深入研讨,展示与交流一线教师实践创新素养的探索实践及研究成果。</h1><h1>满满的课程安排,令我们期待收获满满!</h1><h3><br></h3> 第一篇 开幕式 <h1> 8月3日上午,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主持开幕式,他对“行者”一词作出简要说明:行者,好比《西游记》里一行人一样去西天取数学真经。鲁社长说道:暑期是教师的黄金时间,继续为西天取经做准备,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本次教研活动主旨在实践,共同研讨,推进数学教育的普及。</h1> <h1> 浙江大学数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盛为民老师致词:我们要注重中学教学、人才培养,让中学老师听大学老师是如何培养的,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了解知识。中学教学现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跳过很多教学过程,直接告诉定理,然后练习, 对数学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未起到好处。数学兴趣大大降低,被迫学习数学。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应该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值得思考。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学会循序渐进,学会推理,学会思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第二篇 专家讲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晓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史</b></h1> <h1> 古代数学的发展史,先秦时代:数与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左规矩,右准绳”就是对几何学的早期应用。诸子百家:逻辑……</h1> <h1>古代数学家……</h1> <h1>中国当代数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font color="#39b54a"><b>总结</b>:学什么,就要了解它的历史,学数学就要了解数学的历史,沿着数学的发展史,与伟人同行,我们的思维也会跟着丰富和活跃起来!与其他古代民族相比,中国的数学成就还是很值得骄傲的。尤其是在代数领域,即使与古希腊人相比,中国人的成就不见得逊色,甚至可能略胜一筹。</font></h1><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红权——初中数学解题研究</b></h1> <h1>王特指出不同阶段育人功能是不一样的。<br>●1.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br>初一是运算(字母运算),<br>初二是推理(几何证明),<br>初三是关系(函数/统计)。<br>●2.学习解题的目的<br>①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br>②开阔学生认识数学的视野<br>③使学习的数学知识逻辑连贯<br>④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得到升华<br>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研究精神,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成为有思维的课堂。</h1> <h1> 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特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解题。如何解好题,不仅老师要解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解题。<br></h1><h1> 王老师首先从代数入手,像变魔术一样就得以解决。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以及对图形变换的观察,引出了负角,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决此题,令人惊叹!</h1> <h1>紧接着又用几何证法,“让圆不再有隐形的翅膀”,使我大开眼界,并对“圆”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数形不分家,就是这个理儿!赞!</h1> <h1> 下题,王特说解出来了不等于解题,要明白出题人的意图,-1,0,1成等差数列,一定是线性的,根据直线的特性所以f(1),f(0),f(-1)亦如此。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知识,还要涉猎高中知识。要把有内在联系的题放在一块。建立起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聪明的人代数——几何不断转换,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文化自信——专业自信——个人自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金声——基于来路、思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路的问题探究</b></h1> <h1> 黄特用这一个讲座介绍了自己近3年的研究成果,确实不易。他研究的深度、他的创造精神刷新了我的认识,让我感受到黄特的一种像金刚钻一样的钻研精神,他的不断摸索题根、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让我为之敬佩,而黄特本人说处于摸索阶段……很是谦虚</h1> <h1>摸索前行……研题中的“勾股数”3,4,5<br>“三”项达成:<br>1.来路(你从哪里来)<br>问题结构:条件、结论<br>问题背景:模型、母题、题根<br>问题迁移:特殊化到一般化<br>2.思路(你是谁)<br>为什么会这么想:基于积累<br>为什么能这么想:基于分析<br>为什么要这么想:基于整合<br>3.出路(你到哪里去)<br>一题多解、通法通解<br>探本溯源、拓展延伸<br>拓展思维、视野,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br>“四”种预设:<br>1.学什么2.怎么学3.教什么4.怎么教<br>“五”个层次:<br>解题——讲题——变式——编题——原创(老师们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呢?越往高处越有挑战,也越有乐趣!)</h1> <h1> 对于下面这三个模型,黄老师的证明过程由特殊化到一般化,以不变应万变,抓住问题的本质属性,更深入的探究问题的本源,注重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探讨解法,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font color="#39b54a">(建议各位老师配合我收集整合的材料,详细看一下这三个结论的诞生过程,我们的思维会受洗礼,会真正体验到那种科学家的探究精神!不断的不断摸根,从特殊到一般!)</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万丰——聚焦几何直观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剖析作图原理</b></h1> <h1> 王万丰老师就网格背景下无圆规作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br>无刻度直尺作图网格题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命题方式,题目小巧玲珑,但里面蕴含的各种知识异常丰富,如利用纵横比构造全等(k1*k2=1)、相似,面积转化;利用全等或相似构造线段的位置关系,等量关系等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各方面有很强的示范引领功能。网格作图是学生认识数与形的好手段,网格中的图形具有特殊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注重全通法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最佳手段。</h1> <h1>王老师对网格作图问题的小结……</h1> <h3></h3><h1><font color="#39b54a"><b>总结:</b>其实,网格作图我们寿光也早已开展,教科研中心王江山主任早就重视并推广此项目,并印刷成小册,发到各学校中心教研组长手中,大家共同研究!此项目起源于一款几何益智游戏软件Pythagorea,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学科基本知识素养,非常消耗脑力,非常具有挑战性。<br></font><font color="#39b54a">知识真的是无界的,更是相通的!有如此优秀的、具有前瞻性的领路人,我们寿光的数学未来可期!</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亚权——核心素养下的</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b></h1> <h1> 特级教师王亚权,他对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设计进行了独到的阐述。首先我们要深入的研究教材,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王老师说道:文科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理科生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理解。<br>反思:我们要研究教材我,用好教材,有效设计。<br>一、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br>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br>1.把握三维目标。2.体会学习方式。3.挖掘思想方法<br>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br>1.密切联系学生实际。<br>2.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br>3.优化教学内容。<br>四、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适度、有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晓峰——图形认识的完整路径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静态”与“动态”的融通</b></h1> <h1>王特从图形的路径——“静态”与“动态”的融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br>静态数学观教学偏重于结果、论证、证实。<br>静——结论。<br>动态数学观教学偏重于发展过程,包含错误、尝试、改正的过程。动——规律。<br>过程性(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br>问题性(数学源于问题,数学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br>方法性(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我的不同方法)<br>我们要有探究意识,要真探究。</h1> <h3></h3><h1><font color="#39b54a"><b>反思:</b>听了王特的课后,觉得自己在数学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应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不局限于初中内容,还要涉猎高中知识。不停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学习,满足学生越来越广范的知识需求。通过数学学习,让不聪明的孩子,聪明起来。<br></font><font color="#39b54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辉——图形变换背景下的</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轨迹思想的研究</b></h1> <h1></h1><h1> 赵辉博士的研究从初中数学的最基本的三种全等变换说起,重点提升了转转图形的再认识<br>●共顶点的旋转变换——“单摆”旋转<br>●中心在图形外的旋转变换——“托马斯”旋转<br>即我们平常认识的“旋转全等”和“旋转相似”,然这仅仅是个开始……</h1> <h1>接下来的运动轨迹的证明问题才是真正烧脑的时刻,请大家静心欣赏</h1> <h1><font color="#39b54a"><b>总结</b>:通过学习,我感觉自己是渺小的,赵辉博士让我见识了另一个世界,让我深刻体会了数学课上只是因为弯腰捡一下橡皮,从此就再也没听懂过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听不懂时,那种迫切需要老师暂停⏸️一下,同学互相沟通交流讨论一番的真实心境!通过赵辉博士的课,我可能收获更多的不是学术知识(真的太高深),而是我更了解我的学生了,我的心更贴近学生了,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font></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宗余——从三节全国优质课</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课堂教学的变革</b></h1> <h1> 张特提供了三节全国优质课供大家学习和研究,分别是由吴威老师、白丽娜老师、宋瑶鹏老师执教的,这三节课都是讲授的《勾股定理》的新授课。三位老师都是从各省优质课第一名中走出来的佼佼者,能力非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三节课我均下载保存,存在压缩的资料集中,想研究的老师可以下载研究。)</h1> <h1></h1><h3></h3><h1> 张特都是以类比的形式,分别从课题引入、探究流程、概念给出、证明思路、例题选用、课堂小结、方法拓展等多个环节对三节课进行了中肯点评。张特说“一节好课,好似一宴大餐,一开席讲究如何入味”<br>1.入“味”三分;<br>2.韵“味”十足;<br>3.玩“味”经久;<br>4.余“味”无穷;<br>三堂课各有千秋:<br>1.白丽娜老师的“课堂引入”环节更胜一筹,入味三分,她从角的基本元素引入,从知识的本源出发,系统性更强,并且教师始终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文化的巧妙融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都运用的唯妙唯俏!<br>2.吴威老师的“概念给出”环节更胜一筹,她将文字语言、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三者合一,完美阐释,得到评委的高度认可。<br>3.宋瑶鹏老师的整体设计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认可,宋瑶鹏老师的这节课从整体上看,知识脉络条理清晰,课堂程序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很好的启发和引领学生,学生参与状态积极。整节课学习兴趣浓厚,师生合作效果明显,目标达成和评价反馈比较及时,是一节很成功的授课。</h1> <h1> 最后,张特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政府研究成果,针对性、可操作性强,非常值得我们各位老师了解、研究和实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于新华——数学教学中应当体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确定性思想”</b></h1> <h1>解题大咖登场!</h1> <h1></h1><h1>于特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数学教学中应当体现“确定性思想”,于特高屋建瓴的从四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思想。<br>一、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br>二、什么是“确定性思想”<br>三、“确定性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br>四、“确定性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体现</h1> <h1></h1><h1>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角形全等是如何体现确定性思想的,于特给的例子特别典型,好理解。比如,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夹角,那么这个图形就确定了,其他的量也就确定了,是一定能求出来的。这就是确定性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br> 于特学识渊博,也很幽默,紧接着他又给出了一个例子,就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老师们请思考,这样问对吗,严谨吗?学生们一般就去求了,而没有思考,这道题目本身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只给出了两个量,此图形是不确定的,那么第三边也是不确定的,不能直接求出来,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个问题,说只有当已知两边的夹角也确定时,才能求第三边。那么这才是我们追寻的数学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里有可能就有未来的科学家,我们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h1> <h1> 此处于特提醒,不要直接让学生求旗杆高度,而是换一种问法,问“你认为这些信息够了吗?”给学生一个思维活动的空间,是不是更有意义,别有一番滋味呢?</h1> <h1>这是一个典型例题,请大家自己思考,再看视频讲解。</h1> <h1> 来一道练手的题目,老师们能感受到这个角一定是确定的吗?这样无论我们中间添加什么参数,都是来帮忙的,最终都会默默退出舞台,留下本质。</h1> <h1> 这是解题名师段广猛老师对于特“确定性思想”在中考题中进一步应用的研究!高手就是高手!着重看段老师的反思。</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东坡——追求有高度的数学教育</b></h1> <h1> 著名数学行者黄东坡压轴出场!黄东坡国家骨干教师,数学教育学硕士,中国数学会会员,武汉市中数青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数学人文情怀,魅力从内而发!</h1><h3><br></h3> <h1><h1>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就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br> 黄老师极为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他强调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如果仅仅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刷题,那么你将陷入无休止的题海之中。学习数学不仅在数学的课堂上,你可以读一本好书、参加课外活动、参加数学实验,这些都可以为数学学习增添动力!<br> 下面请大家欣赏黄东坡老师的智慧魅力</h1><h3><br></h3></h1> <h1>几何教你设计得感觉,代数教你变换的技术,数形结合,相互依偎,缺一不可!</h1> <h1> 黄老师以华罗庚的“厚薄说”为例,读书要“从薄到厚”,也要“从厚到薄”。第一步“由薄变厚”,即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比这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能学会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就是“由厚变薄。”<br>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有效学习需要在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去感悟学习方法,从而训练思维,得到能力的提升!</h1> 第三篇 我的感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font color="#39b54a">谈一谈自己这三整天的学习感悟:<br></font><font color="#ed2308">1.</font><b><font color="#ed2308">研究精神</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b><font color="#39b54a">特级、名师的分享让我深深的感触到: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们对数学单纯的热爱,源于他们钻研吃苦的精神!<br></font><font color="#ed2308">2.</font><b><font color="#ed2308">自我的学习热情 </font><font color="#39b54a"> </font></b><font color="#39b54a">这次培训有很多老师是不远千里只身一人来到浙江桐庐,且多数是自费参加的,这样的学习精神实在让人震撼!感动我的不仅仅是名师大咖,每一个学习行者都是我的学习榜样!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位浙江温州的老师,自费学习,他说 从教20多年了,年年在重复,总得留下点东西,于是他做了三件事<br>①开始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和教参,从中受益良多!思路也拓展了很多!<br></font><font color="#39b54a">②将优秀的经典的题目,详细的解读,并自费扫描成PDF格式保存。<br>③每年他都将一位特别优秀的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扫描成PDF格式,老师也是学生,高徒造就名师!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甚至比老师还要优秀!<br></font><font color="#ed2308">3.</font><b><font color="#ed2308">今后我的目标</font><font color="#39b54a"><br></font></b><font color="#39b54a">①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r></font><font color="#39b54a">②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提升自己的站位,大局观,深度思考!王江山主任说:“</font><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果初中教师仅仅研究初中内容,高度一定是不够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初中数学教师应从更高的站位,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和想法一定是不同的,也定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与收获!</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39b54a">③研究于新华老师的12345模型,矩形大法,四点图形魔幻三角形等等,不断更新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br></font></span><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通过这3天的深度学习,让我领悟到专业的态度才能引起专业的思考,专业的研究才能提高专业能力。学习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数学研究之路却从未止步,而恰恰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别感谢王江山主任给我们搭建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与全市那么多优秀的教师相识,相知,共同钻研,共同成长!<br></font><font color="#39b54a"> 最后,特别想借助这个平台,衷心感谢我们文家中学李钦涛校长,刘淑云副校长,还有很多领导和前辈等,他们时时刻刻专注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和培养!在文家中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有这么多优秀的前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将永葆初心,奋勇前行,尽我们所能,为文家中学,为初中数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font></h1> <h3> 编辑:徐志梅</h3><h3> 李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