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王图子兄弟之约,我最近一段时间投入到今体字入印的探索,通过对汉印与今体字对比,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发现有如下的问题:<br>1、 今体字变形难。今体字变形不可能有篆字那么丰富。毕竟,篆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入印后,经过变形处理,便更显得形态多样,变化万千。今体字,自隶变之后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形体,它无法做过多的变形。有此字一旦变形,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无法辨识。当然,这并非否定今体字变形,今化字变形还必须在理性的范围内,做到易辨识才好。我看今人的篆刻创作,有人将行书的特征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却并没有显得突兀。因此,我想,今体字入印的创作,也不妨引入一些行书甚至草书的符号。只要不引起误识,易于辨识,都是值得尝试的。<br>2、 汉印(白文)大致有个特征,那就是,几乎人所有的篆字经过变形后入印,都可以写得方方正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体字,你会发现,很多今体字你不可以这么变形。因此,今体字入印往往陷入两难之境:写白文不够方整,做朱文不够圆转。翻翻那些今体字印谱,这些问题也不难发现。不少的篆刻家们已经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通过细心的观察、体会、思考与总结,我们在今体字入印的创作中,必将能够走的更远更深入更理性。<br>3、 偏旁部首不可移动。在篆刻中,由于章法的需要,时常会对篆字的偏旁部首进行移位处理,如把左右结构移位成了上下结构,如“梅”字,“松”字等,还有把上下结构变成了包围结构如“岱”字。更有甚者,部首移位并非全移,只移动其中的一部分,如:功字,“勤”,再如“道”字。由于今体字的形体基本不变,在入印的创作中,是不可以随意对字的部首进行移位的。我们不可以把“体”写成“本与人”,把“道”字写成“首与之”,这是今体字入印的局限。<br>4、 今体字的笔划多向性。细心的人往往会发现,汉印的大部分文字,经过笔划的变形基本只有两个方向:即横向与纵向。这么做的好处是利于把篆字写的更方正。方正是汉印的正大气象。今体字则不同,笔划是多向性的,因此,很多的今体字入后想刻出汉印的效果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不可取的。<br>综上所述,今体字入印,如果以某一种章法形式与面目作为创作的导向,是不可取的。比如,把所有的今体字印都创作成汉印的风格或圆朱文的风格,在实际的创作中,你会发现这很牵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今体字入印应该做到顺应印文的需要,做到因“文”而异,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印文格式与章法,切不可呆板,被形式与章法所缚。此则缪矣!<br>今体字入印,如单行字印,则对字体无要求,随便什么字体均可入印,行、楷、草、隶,都可以。两行字与多行字入印:<br>a、 如果印文中的文字笔划较多,则可以对文字进行隶化处理或简单变形,使文字的笔划趋于横向与纵向,便可以创作出汉印的风格。<br>b、 如果印文中的文字笔划较少,且笔划的冲突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两种章法形式来化解文字的笔划冲突。其一,界格法;其二,采取古玺的形式。<br><h3>c、如前所述,引用一些行书与草书的符号来化解这些矛盾。</h3><h3>d、布局时通过错位来化解或减少这些矛盾。</h3><h3>e、通过变换体势来化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