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印象

风玲

<h3>最近读到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h3><h3>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h3><h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h3><h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h3><h3>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h3><h3>恍然间忆起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曾在课堂中用他特有的方言普通话说:“鲁迅嘛,提起鲁迅嘛,人们就会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边说着还会一边挑起眉毛,带着笑意,眼睛灼灼有神的看着全班同学,这句话他曾在语文课堂当中多次讲过,以至于时过境迁,这句话竟在我的脑里烙上了一个印记,一想起鲁迅便想起了它,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然而它却牵引着我想去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那时我正上初中,那是一个信息相对封闭的年代,我对于鲁迅的了解,只能是从语文书上他的画像而得来的一点儿消息,模糊的记得不知是在小学还是初中的某业书上印着他的肖像:板寸平头,浓黑的八字须,身穿长衫,黑白的画像看上去严肃而不苟言笑,这便是我最早最早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了。</h3><h3> 然而我们对事物和人的印象总是随着成长会发生改变的,因为人总要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汲取许多东西,亦一路舍弃许多东西,我亦如此。那时我闲散的成长,如山上的野草闲花自由自在,父母给我绝对的自由,所以春天田野里刚抽出的嫩绿的毛毛针,剥开里面一层白如雪软如棉的嫩芯我不知尝过多少根;山上油菜花地里高大而结实的茶苞树,挂着脱了层外衣,露出白果肉的茶苞,我独自一人爬上去不知摘过多少回;冬季山顶上枯萎了的草丛堆里钻出的长耳朵野兔儿,我也曾和伙伴们不知追过多少次。在热衷于这些时,鲁迅被我远远的抛到脑后去了。直至一次放假我百般无聊跑到图书馆去,穿梭于几排书架前挑挑拣拣,眼光不经意间瞟到了《鲁迅文集》几个字,于是语文课堂上老师讲述鲁迅先生的动作,语言在记忆这块镜子里的影像愈发的清晰,仿佛水中的白月亮逸水而出跟你隔得如此之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取下《鲁迅文集》,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看了起来,先端详封面,封面上依然有鲁迅先生的肖像:消瘦而菱角分明的脸,线条如刀刻一般。浓黑而硬密的八字须,隔着遥远的年代似乎能感到那胡须的硬度会如钢针扎人。这样的人眼神应该是凌利而灼人的吧,仔细一看却不是,他的眼睛虽有些低垂着,但目光却看向前方,如慈善而祥和的老人,眼里散发出柔和而迷茫的光芒。那柔和的目光里藏着对浙江绍兴一带水乡明媚风光的回忆,也满载着对中国近代革命终会胜利的期盼,而另一半迷茫的目光里定装载着那个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热,受压迫却麻木不仁的国民的痛心!彼时,我对他已有些了解,知道他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便是对于这封面的肖像也不由的肃然起敬!</h3><h3> 打开书本白纸黑字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这是我喜欢的气息。于众多的文章中挑选了《故乡》一文来读。当读到先生回到故乡,面对萧索而没有活气的村庄时,心中不甚悲凉,我想也许见着闰土,应该是他此次回乡唯一的心灵慰藉,然而当中年的闰土如一个木偶一般见着儿时的伙伴时最终态度恭敬的叫了一声老爷,时间顿时静止,所有的一切倒退倒退……聚焦到儿时的初见: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像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鲁迅先生的印象中一个曾经健康活泼,充满生气的少年闰土跑到哪里去了吗?是消失在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漩涡里去了吗?是消失在帝国主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大肆掠夺中国经济的风暴里去了吗?是消失在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操纵内政,勒索赔款的耻辱中去了吗?那样的社会状态下,生活在最底的的闰土精神面貌不发生改变却是不可能的了。也许先生在1921年至1922抱着暴露国民的弱点,改造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宗旨去创作的《阿Q正传》我想一定跟他回到故乡所看到的这一幕有很大的关联,我是这样认为的,至此鲁迅先生在我的印象里便是有血性的中国人了!</h3><h3> 而 后几经辗转看了鲁迅的经典作品选,这是一本目录章节特别清晰的作品集,里面收录了很多先生的经典作品,其中最令我为之震惊的是,收录于呐喊一张里的《药》,说实话,起初我对于文中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那一章看的不大懂,于是反复看了几遍愈是看多了心中不禁孩然,这是怎样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竟迂腐至此。当先行的革命者在就义时不但没有得到国民的同情,反而大家都充当行刑的看客,革命者洒的一腔热血竟被华老栓买去给儿子治疗肺痨,华小栓在茶馆里吃药实是吃革命先行者夏瑜的血,这真是一个需要用药来治的社会呀!所以到后来看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心中那欢畅淋漓之感自是不言而喻!文中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在先生的笔下竟是破破烂烂的掩于湖光山色之间,雷峰塔的倒掉,自是对人民镇压之塔的倒掉,标志着人民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抗争到底的精神,这怎不令人欢欣鼓舞呢?于先生来说,他手中的笔已不是笔,而是刺向反动政府的利器!是唤醒民众的大鼓!所以再看到他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以及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透过这些文字影射到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演变出一个轮廓越发清晰的铁骨铮铮的鲁迅先生来!</h3><h3> 硬铮铮铁骨里会不会有些许的柔情呢?我想是有的,它零零星星散落在先生的散文里,闲散的躺着细腻如丝,又如温婉女子柔肠百结,先生的杂文散文都写得很好,也许这就是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不光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在韩国、日本也影响巨大的原因。犹记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兴高采烈的去向自己的母亲报喜,他的母亲问他中国的鲁迅先生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没有,他的母亲说那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川端康成便不作声了。不信你看他散文《秋夜》里的一段白描: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开着,但是更细小了,他在冷得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未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这段文字,我实在欢喜的紧,倘若它不是收录于先生的作品集里实难相信是出于他的手稿,在这段文字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需要永世庇护的弱者心中要有梦,要坚信光明和希望最终能够到来,所以哪怕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也依然要瑟缩的绽放。其实,即使摒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象征的写作手法,这段文字即使放在哪一个时代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多时候当我们心中迷失了方向,处于无涯的荒野中,四周仿佛一片漆漆的黑找不到一个出口时,不都在自己鼓励着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会好起来的,秋天已过冬天已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于是我们又充满活力的拾起丢下的行囊,昂首挺胸迈开大步向未来的某处走去走去……而和《秋夜》同收录于《野草》里《好的故事》,我也是读了好多遍,文笔明丽清新,有很强的散文气息面扑来,让你不得不在脑海中清晰地刻画出江南水乡,绚丽多姿,诗情画意的风光来。至此你不得不惊奇的发现原来在你心中铁骨铮铮的鲁迅先生还有一幅侠骨柔肠!</h3><h3> 于是读鲁迅的文章你不禁拍案而起:好一个有血性的鲁迅!好一个铁骨铮铮的鲁迅!好一个侠骨柔肠的鲁迅!</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