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金黄的东非稀树草原上,走来一队身披红色披风、手持木棍的马赛人。这是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外一道靓丽的风景。 无数游客不远千里来欣赏东非草原美景的同时,也被生活在这里的马赛人所吸引。作为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马赛人一直延续着游牧传统。数百年来,他们在非洲辽阔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围猎而生,过着游牧民族的本色生活。但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马赛人开始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h3> <h3>来到非洲肯尼亚,即看到大量的野生动物,也要眼见一下非洲土著人的生活,马赛人部落就是我们的一个目标。马赛人是非洲现在依然活跃的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旅游业中。</h3> <h3>我们走进马赛马拉保护区外的一个马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的马赛人民居。枯树枝围起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小院,几座由树枝、牛粪和泥巴堆起的小屋前站着十几个村民。男人们裹着被称为“束卡”的红色披风,手持一头细一头粗、用来赶走野生动物的马赛木棍。女人们穿着色彩绚丽的“坎噶”裙装,戴着精细彩珠串成的头饰和项圈。</h3> <h3></h3><h3>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一进村,有六个老婆的头领就领着他的村民们盛装欢迎我们。</h3> <h3>这是那位有六个老婆的“村长”,他送我一个短棍,并与他合影。</h3> <h3>这是他的六位夫人给我们表演舞蹈。</h3> <h3>以畜牧为生的马赛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几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为生。他们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构成,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h3> <h3>马赛人的村庄是由泥土堆砌成,排成圆环,圆环外用带刺的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圆形篱笆,每个村庄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马赛人的传统的屋子像倒扣的缸,开一个很小的门,人只能弯腰才能进去。</h3> <h3>这样简陋的房子,马赛人住惯了。一间房屋只有几个鹅蛋大的“窗”,在黑洞洞的房子里生活,作为现代人的确难以接受。</h3> <h3>马赛人都养着大群的牛。如果你要讨老婆,必须要有牛群,10头牛可以娶一位。</h3> <h3>马赛人的小孩子们。</h3> <h3>马赛人骁勇善猎,按照逻辑,马赛人生活在草原、丛林中,与野兽为伍,善于捕猎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马赛人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马赛人认为牛群是神的赐予,他们鄙视农耕生活,认为耕作使大地变得肮脏。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h3> <h3>马赛人的装束很显眼,男人批“束卡”,实际上是红底黑条的两块布,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这种衣着很像一团火,这正是他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在野兽遍布的大草原上,这样“一团火”能有效地驱赶野兽。</h3> <h3>马赛人有许多父系氏族集团构成两个等级或部落分支。社会结合的基本制度是年龄组制。按照这种制度,相同年龄的集团在相同时期接受割礼进入成人生活;由此形成的年龄组是个永久不变的集团,贯穿它的成员终生。他们透过等级制度晋升,每一级大约持续15年,包括那些低级武士、高级武士和低级长老,直到他们成为被授权为部落做出决定的高级长老。马赛人社会极平等,从未出现过奴隶占有现象。 年轻男子在大约14~30岁时,传统上称作“磨难人”。在这个生活阶段,他们孤独地住在丛林里,学习部落的风俗并锻鍊体力、勇气和耐力——马赛武士以这些特征闻名于世。礼仪大事由典礼专家主持,他虽然没有政治权力,却是马赛人的宗教领袖。</h3> <h3>“村长”的老婆们在空地上摆起了摊,兜售她们的工艺品。</h3> <h3>大老婆家的摊位。</h3> <h3>马赛村民为我们表演钻木取火。</h3> <h3>看看他的耳朵,那是马赛人追求的一种美。</h3> <h3>这个接发了的马赛人很潇洒。非洲人只长二三公分的头发,接发属于高级美容,那是要有钱的才行。这就是个走向进步社会的新马赛人。</h3> <h3>目前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正在鼓励马赛人定居务农,放弃磨难主义生活方式,接受正规教育和在更大的程度上同化。社的进步是必然的,马赛人也会通过与现代人的越来越多的接触,而进步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