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7月22日,早饭后,我们告别套娃,继续北上。</h3> <h3> 今天主要游览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和敖鲁古雅驯鹿园,到达目的地大约三个多小时的行程。</h3> <h3> 导游口中的边防公路是904县道,也叫中俄边境公路,是一条紧贴额尔古纳河、沿着中俄边境的铁丝网行进的公路,被称为呼伦贝尔草原上最美的边境公路。由于事先拿到了出游行程单,所以对这条公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之所以被称为最美边境公路,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元素最为丰富:蓝天白云、山峦河谷、草原牧群、村庄油菜花还有白桦树、还有那湛蓝的额尔古纳河……</h3> <h3> 额尔古纳河,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联盟和俄罗斯联邦外贝加尔边境地区之间。它从南到西从北到东流动,蜿蜒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后与俄罗斯的施莱歇尔河汇合形成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在蒙古帝国和元朝北部曾是中国的内陆河,自1689年签署中俄尼布甲尼撒条约以来,已成为中俄的界河。</h3> <h3> 若即若离的界河沿着边防公路,在连绵空旷的草原上千回万转,浅浅的河水静静地淌过草地。</h3> <h3> 由于是跟团游,所以不可能沿路美景都下车欣赏,我们只好车览了。蓝蓝的天空上,大片大片的云朵变幻莫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群、马群、羊群悠悠地啃着青草;边界整齐的铁丝网一直延伸向远方。我不断地按着相机,在运动的大巴车上,尽最大努力把美景留下来。</h3> <h3> 终于到了33号湿地停靠点,我们下车短暂休息,才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h3> <h3> 这是凤妹发回的前方报导🤭</h3> <h3> 即使时间短暂,凹造型还是不可或缺的🤭</h3> <p class="ql-block"> 看到我们如此快乐,牛儿们也来凑热闹了。它们无视避让的车辆,悠闲的踱着脚步,大摇大摆的走在马路中间,仿佛在告诉过往的游人,它们是草原的宠儿。</p> <h3> 休息了片刻,我们继续前行。忽然左上方出现了一座山丘,指示牌显示彩带河。据说将车一口气开到山顶,俯瞰与俄罗斯交界的这段额尔古纳河,呈现九曲十八弯的形态,蜿蜒曲折的河流,宛若一把悠扬的马头琴,弹奏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乐章。因其位置在S301公路186号界碑附近,所以人称186彩带河,它完全可以媲美我们要去游览的额尔古纳湿地。可惜导游没让停车,我们与美景擦肩而过。为弥补遗憾,我从网上找到了一张关于彩带河的图片奉上。<br></h3> <p class="ql-block"> 正在为错过美景而感到遗憾的时候,边境马场到了,大家纷纷下车,更有一部分游客准备骑马啦。此时我的心也蠢蠢欲动:试想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策马扬鞭,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为不留遗憾,我想尝试。在征弟的陪同下,在驯马师的保护下,我勇敢地跨上马。</p> <h3> 训马师一手挽住自己马匹的缰绳,一手牵着我的马匹的缰绳,我则双手紧紧攥住马鞍,紧张而又忐忑,我们小心地走着。走了一会儿,只听训马师说,作好准备,我们跑一跑,话音未落,只见他双腿一夹马肚,轻呼一声“驾”,他的马就小跑起来。我的马似乎也听懂了口令,跟着“得儿得儿”跑起来。我蹬紧脚蹬,双手紧紧抓住马鞍,身体随着马跑的频率上下颠簸着,紧张而又刺激。咦,怎么和训马师骑的一匹马?</h3> <h3> </h3> <h3> 哈,实际是这样的🤗 这是徐征弟弟冒着被摔下马来的危险抓拍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h3> <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了紧贴省道301的鸿雁酒店,午餐吃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接待尊敬客人的一道传统的名菜。烤全羊宴有一套完整而充满蒙古民族风情的仪式,它不仅是食品的大餐更是蒙古民俗文化的大餐。在烤全羊上席时,专门的司仪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高吟全羊赞词,并介绍烤全羊的来历:烤全羊是元朝时期蒙古大国宫廷内的一道名菜,享用烤全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用烤全羊接待客人不但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崇,更用剪彩的仪式表达了主人的真诚。</p> <h3> 全团推举出最年长者,身着蒙古族盛装,为烤全羊宴进行开背仪式。</h3>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这么隆重仪式下吃烤全羊,感受源远流长的蒙古民俗文化,心情格外舒畅。</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有个既当管家又当保安的暖男弟弟和一个乖巧懂事体贴入微的妹妹,一路走来,真是好幸福😊</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p> <h3> 公园拥有亚洲原生木本湿地中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物种最丰富的湿地,享有“亚洲最美湿地”的美誉。</h3> <h3> 坐上电瓶车,向公园深处进发。</h3> <h3> 公园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支流根河两岸河谷地带,总面积12072公顷,是亚洲高纬度低海拔地区最大的一片原生木本湿地。额尔古纳湿地是由山地、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多样化生态元素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栖息生长着众多的野生动植物。森林葱郁,草茂花繁,清泉密布,河流纵横,鸟飞兽行,在亿万年四季轮回的过程中,无言的展示着迷人的风采。</h3> <h3> 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h3> <h3> 曲水环抱草甸</h3> <h3> 行走在栈道上</h3> <h3> 道边矮树灌木丛生</h3> <p class="ql-block"> 湿地上花草摇曳</p> <p class="ql-block"> 山间白桦林连绵成片</p> <p class="ql-block"> 徜徉花丛中,别有一番情趣</p> <h3> 这是朝鲜当归。</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凤妹选了个景,我们的御用摄影师按下了快门,哈哈,效果没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 凤妹,这个让我们出游充满欢乐创意的团长兼领队兼导演兼编剧兼摄影……几株长满苔藓的老树,她都能指挥拍出大片👏</p> <p class="ql-block"> 哥嫂,我们的欢乐之源。一路走来,不但细心的照顾鼓励着弟弟妹妹们,而且嫂子的睿智幽默常常引得我们开怀大笑。</p> <p class="ql-block"> 老公被姐妹们戏称为我们的御用摄影师。</p> <h3> 其实途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可不都是御用摄影师留下来的哟,不信从抓拍的镜头,大家看看吧!</h3>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两个帅气漂亮的暖宝儿👍</p> <p class="ql-block"> 边走边嗨,我们来到了湿地的“喊泉”处,远远望去,一帘飞瀑自山顶倾泻而下,山脚下有一水泉,它会随着声音分贝的大小忽高忽低。</p> <h3> 据说喊泉是一种地下水的毛细现象,这类泉多分布于石灰岩、白云岩地区的岩溶间,地下河与岩溶潭地带,靠声音或响声振动喷发。</h3> <h3> 我们站在桥边,看着远远的水泉在麦克风强大的呼喊声中,一柱比一柱窜的高,也来了兴致,扯着嗓子喊了起来,无奈太远,拼了老命泉水还是像丢了魂一样无影无踪了。</h3> <h3> </h3> <h3> 继续前行,偶遇了我们前面看到的朝鲜当归,哈哈,见识一下什么是招蜂引蝶🤭</h3> <h3> 看看集合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开始回返。这片花海是我们返回的路上发现的,当时我们违规从电瓶车上下来,扑进这片花海,嗨了个够🤗</h3> <p class="ql-block"> 嗨得差点忘了时间,起身匆忙赶往公园门口。带着对湿地公园美景的无限眷恋,启程去往下一站。</p> <h3> 正值呼伦贝尔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如同一块块织锦或一条条彩带,飘落在碧绿的大草原上。</h3>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停了下来,敖鲁古雅到了。</p> <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呼盟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大兴安岭深处的满归林区,现存着一个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如今,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只有雅库特人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 、 “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 ,它以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神秘的“驯鹿文化” 而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敖鲁古雅” 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三百年前,他们来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亚。他们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信奉萨满教,以“万物有灵”为信仰核心,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 敖鲁古雅温克族的“撮罗子”,也称“仙人柱”,鄂温克语意为“房子”的意思。是用30根左右的落叶松杆见到高约3米,直径大约4米的呈圆锥形的房屋,周围用鹿皮或桦树皮围好。里面建有火塘,可烧茶、做饭、取暖。地上铺有兽皮,可供人们休息或睡眠。</p> <h3> 按照鄂温克族的习俗,撮罗子内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级区别的。北面(正面)是安放神位之处,最为尊贵。平时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贵客才能在北铺坐卧。如果供人起居,也只能是家中长辈。家中的主妇和未婚女孩允许到北面神位前,而其他已婚妇女则不能,因室内中央是火位,他们不可以越过。火位两边的位置以右为上,儿子婚后与父母同住时,小两口只能住左铺,而且睡觉时应是男在北妇在南。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以北为尊、以男为尊。</h3> <p class="ql-block"> “撮罗子”有大有小,小的可以睡四五人,大的可以睡七八人。导游告诉我们,鄂温克族还有一项特殊的风俗,就是妇女生孩子时,必须移到原住撮罗子附近另搭的“产房”中去。这种“产房”也是撮罗子的样式,只不过矮小简陋一些,待新生儿满月后,产妇可回到原住撮罗子,产房随之拆除。这种做法的用意,并非特殊关照产妇,而是认为生孩子是“不洁”之事,应该避开家中供神和男人居住的地方。可见撮罗子不仅样式很原始,而且其使用风俗也带有许多古老观念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靠老堡”,是树上的仓库。鄂温克猎民在离住屋50至100公里范围内搭建“靠老堡”,存放工具、食物等给养,使猎民可以在这里进行休整和补充给养,功能类似于现代社会的高速服务区、驿站等。“靠老堡”内的物品族里所有人均可取用,用完后都会自觉补充回来,保障时刻都有充足的给养。</p> <p class="ql-block"> 驯鹿,鄂温克语称“奥伦”,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雌雄的驯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p> <h3>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由于在生活生产中大量使用驯鹿,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使鹿部落”。早在使用石器时代和骨器时代,鄂温克猎民生活于贝加尔湖和列拿河上游地区,在那里过着渔猎生活。那个地方森林下密布苔藓、石蕊、蘑菇,是野生驯鹿的原产地。在古代训鹿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取对象,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驯鹿性情温顺,生来就有依附于人的特点,有时为避免蚊虫的叮咬就走进猎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温克猎民早期就追随野生驯鹿,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同野生驯鹿结下了“不解之缘”。</h3> <p class="ql-block"> 驯鹿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由于驯鹿生长环境中喜食没有污染的苔藓、石蕊和食盐,需要人类提供,所以驯鹿已经习惯和依赖鄂温克民族的迁移和饲养环境。</p> <h3> 大家纷纷走进鹿群,与这些温顺的训鹿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h3> <h3> 哈哈,胆小的凤妹惊叫连连🤭</h3> <h3> 了解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观看了训鹿,我们乘车前往根河。根河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县级市,“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今晚我们住在根河的鹿鸣山庄酒店。</h3> <h3> 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酒店。所有房间均为木质结构,干净整洁,其舒适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h3> <h3> </h3> <p class="ql-block"> 收拾完毕,我们走上街头,去寻找东北特色的饭店,准备一饱口福。</p> <h3> 看着这么有特色的东北菜,我们早已垂涎三尺啦。</h3> <p class="ql-block"> 特色的美食、欢乐的笑语、幸福的旅程,注定会在今生留下美好的回忆……</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