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正当暑热难耐时日,“不安好心”的何校长在大学班级群里发了一个打卡定位——吉首<b>乾州古城</b>,挑逗我们,说吉首好看、好玩、好吃、还好凉快。我心里痒痒的,当即就在12306官网上抢到一张软卧票,来了个说走就走!</h3> <h3> 百度一查,早在6800多年前的高庙文化时期,<b>吉首</b>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人类活动频繁。这里的少数民族大多是蚩尤部落先民的后裔。</h3> <h3></h3><h3> 考古史料显示,乾州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h3> <h3> 我就住到乾州古城大门口右侧不到五十米远的一个小宾馆,开窗能见城楼,转身即入城中。</h3> <h3> 清晨五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我就走进古城,沿着古城老街径直走到万溶江边,天边泛起了红霞,我一个箭步冲到岸边。</h3> <h3> 天越来越红,走近江边,见一拦河水坝横亘江面,一长者正在用竹编捞筝抓鱼。</h3> <h3> 我沿着河边小跑,生怕错过一处光影,一幅画面。</h3> <h3> 变化的朝霞,清新的空气,哗哗的流水,带着心爱的宠物,好不惬意!</h3> <h3> 垂钓者早早选定心怡地点下钩。</h3> <h3> 一对夫妇坐在河边,享受阳光、空气和祥和的甜蜜的心境。</h3> <h3> 越来越多的人从两岸民居里陆陆续续来到河边漳洗衣服。</h3> <h3> 这么多人在河边洗衣服,我很好奇,他们说,已经习惯在河里洗衣,既省电、环保又快速,而且还锻炼身体,好多人家里都没有洗衣机。</h3> <h3>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河边手洗衣服都是一道风景线。</h3> <h3> 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甚至老年人嬉戏游玩的天堂。</h3> <h3> 一大清早,就有年迈的清洁工在清洁河道。</h3> <h3> 万溶江畔,第一天我就足足呆了十几个小时。迟迟不想离开。</h3><h3> 查阅资料得知,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衔生息,以后来了棘人,又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来了苗人,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h3> <h3> 乾州古城有八景,其中 “三王阁风雨桥”横卧万溶江上。此处原是专为鸦溪庙的三大天王出巡途中建造的休息场所。平日里路人常在此遮风躲雨,故又名“风雨桥”。由于其规模宏大,构造奇特,做工精细,便成了乾州古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再现了乾州古八景之一的“小桥烟雨”。</h3> <h3> 风雨桥设计非常精巧,几个巧合的数字寓意深长:一层檐高3.3米,寓含土家族三月三桃葱会;一层顶高4.8米,寓意苗族的四月八;两边阁高7.7米,寓意为七月七的牛郎织女会;阁长9.9米,象征百姓的幸福长久;三层阁高13.3米,寓意为“一百三十三米”,相传是天穹最高处,也是对三大天王的深深留恋和祝福。</h3> <h3> 跳岩是一种简单又古老的渡河工具, [1] 将一些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石块在水中排列成道,石块之间相隔约一步之遥,就形成了跳岩。</h3> <h3> 胡家塘,就是乾州古城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池塘由大塘和小塘组成,种满荷花。看这荷塘四围,人家、小桥、古井、垂柳映衬绿荷碧莲,千姿百态;</h3><h3></h3> <h3> 环塘的人家,居于青瓦土墙,自明清以来就在此繁衍生息,劳作耕读,正是地灵人杰,滋润和养育了许多文武英才。</h3> <h3> 小塘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深不可测,相传与万溶江相通,是荷塘的水源。这口井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还为保卫乾州立下了汗马功劳。民国十四年川军司令熊克武率兵围攻乾州古城,当时城内守军和居民五百余人靠这口井水来维持。同仇敌忾,奋勇抗战26天,川军死伤无数,只得绕城而过。为纪念这次战役,著名金石书画家杨味蔬特意题词于井沿之上。</h3> <h3> 乾州古城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期间,涌现了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和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苗族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h3> <h3> 我连续在那呆了三天,依然是依依不舍。</h3><h3> 再见,吉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