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助金沙索道,登至三清山中部,开启玉皇顶登顶之旅。</h3> <h3> 悟石</h3> <h3> 石与石的遇合叠加和彼此托举,形成纯粹意义的山,并使它的雄奇险峻不依附于海拔数值。三清山的石,多,大,奇。高高低低的山峰,拔地而起。不过是时光携风雨慢慢嵌入,才使它开裂,有的陷落,有的耸起。但没有一块石头肯脱离母体,长的方的圆的尖的石块,紧密相依。崖尖峰顶的石头,以惊险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呼叫中:小的圆石被挑在高高突起的石尖上,似乎风一吹就会掉落下来。三清山石是修炼入境的,任你如何纳罕,它绝不动声色,你眼中的奇观是它的惯常样貌,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度。再细品,三清山石是有故事的。巨蟒出山、神驼峰、国舅悟道、狐狸啃鸡……每一处象形石,都是岁月大书里关于风雨和时间的章节,刻写着世事沧桑,也描摹着数干年传统文化浸润的痕迹。你驻足与它对视,会听到它细细的述说,往事钩沉、轶闻传奇、佛道大化、人生思辨…</h3> <h3> 阅林</h3> <h3> 高空栈道,穿山绕石,苍苍林木徐徐铺展,展示着动态的画屏。三清山多古木,郁郁松林,阐释着大树的神性,它们通古今、知天意、佑福祉,是真正的得道者。参天古松随处可见,它们抵挡着强劲的山风,寂寞守候数百年,不悲叹、不苛求,依天道,顺天时。许多珍稀植物在三清山中安然落户,山鸡自在飞跃,松鼠与游人互动频频。三清山是天地极尽眷顾的宝地,即使是夏天,也是清凉无限。世间最温情的体贴莫若三清山。行走其间,不时出现的树木,姿态各异,让你眼前一亮,再一亮,心里一喜,又一喜。</h3> <h3> 访道</h3> <h3> 要碰触到更多源头上的东西,去三清宫吧。</h3><h3> 三清宫自葛洪开山以来,历时1600多年,源远流长。是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馆”,也是人文景观汇集地,景区平均海拔约1530米。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h3><h3> 仙踪神迹,是一座山的深度和厚度。伫立三清宫前,凝视着三清宫的砖石古木,瓦背上的绿草和泛绿的榫卯。它们在晨钟暮鼓、往来山风中,早已修炼得恬静安然。在这里,静是一种智慧。突然觉得,我离道并不甚远啊。</h3> <h3> 临顶</h3> <h3> 玉皇顶,是三清山的制高点。登上陡峭的石阶,穿过凌空栈道,到达玉皇顶。层叠而起的石崖,雄峙如城。群山大谷,都在脚下绽放;远处烟云缭绕,如仙飘举。本来晴好天气里是看不到雾海的,据说是由于前晚下了场雨,如此说来,我是与三清山足够有缘的人,亦是何等幸运之人。雾涛缠绕山腰,奔于山谷,波诡浪涌,走过飞天门,渡过渡仙桥,历了俗世的劫,“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这不正是你苦苦寻觅的蓬莱仙境吗?</h3><h3> 有了高度,便有了不同的视野和情怀,也便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人与山莫不如是。</h3> <h3> 朝而往,暮而归,身残志坚的一天,其乐无穷,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