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5医院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45年11月25日。</p> <h3><br></h3><h3>40余个学科专业,1000余张床位。承担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辽宁医学院等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h3> <h3><br></h3><h3>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唐山抗震救灾、大兴安岭扑火、98抗洪、小汤山抗击非典、赴刚果(金)国际维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为东北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h3> <h3><br></h3><h3>建院初期(1945年11月下旬)当时的锦州铁路局局长马钧,陪同四野司令员林彪,视察冀热辽军区总医院(205医院前身)。</h3> <h3><br></h3><h3>美丽的营区。</h3> <h3><br></h3><h3>是战士、是母亲、是女神。</h3> <h3><br></h3><h3>圣池 _文革时期这里是一个高大的影壁。</h3> <h3><br></h3><h3>医院迁徏示意图。</h3><h3>《冀热辽军区总医院》于1945年11月25日始建于辽西省北票炭矿医院,隶属冀热辽军区。</h3><h3>《东北军区第五陆军医院》始于1950年02月,隶属辽西军区后勤部卫生部。</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O五医院》始于1954年12月,隶属辽宁军区。1966年移交沈阳军区后勤部,隶属沈后第四分部。</h3><h3>1955年10月迁入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重庆路二段九号。</h3><h3>番号延用至2018年12月。</h3> <h3><br></h3><h3>八十年代初期医院平面示意图。</h3><h3>图中可以看到长方形院落缺了一个角。据前辈们讲,205大院在辽西省党校进驻前,曾经是一个长方形的日伪兵营。1955年10月我院迁入的时候,医院的北面是农村(小喜屯);南面是铁路;东面是五金公司仓库;西面是大片荒地,堆满了废弃的油筒。</h3><h3>全院总面积198,314平方米。当时,院内杂草丛生,荒辟冷落。为了有点人气儿,医院把西北角割让给锦州日报社。以铁刺网为界。<br></h3><h3></h3><h3>后来,日报社迁到市里,住在这里的职工也陆续迁走。空下的房子便被流动人口居住。现在的阳光园南1栋(紧临我院院墙的楼)大部分住户都是当时流动人口的后裔。六十年代中期,墙外的孩子统称“报社”。。。</h3> <h3><br></h3><h3>医院不同时期的印章。</h3> <h3><br></h3><h3>冀热疗军区总医院时期院长、政委。</h3> <p><br></p><p>东北军区第五陆军医院时期院长、政委。</p> <h3><br></h3><h3>二0五医院首任政委 袁克章</h3><h3>二0五医院首任院长 杨克正</h3> <h3><br></h3><h3>李福淮院长是205医院第三任院长。他在任职期间,带领全院官兵在北山建农场、在医院的西南角开荒种地、在罗台子乡租借土地搞农业生产。组建生产队、打猎队、捕鱼队、开烧锅(酒厂)、办饺子馆、做豆腐、养羊、养猪、养鸡、养牛。。。</h3><h3>自然灾害期间(1959年_1962年),他带领全院官兵渡过了建国后 给养最困难的时期。全院不仅自给自足,还上缴国家七万斤粮食。</h3><h3>1963年,李福淮院长去世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为他为革命烈士。</h3> <h3><br></h3><h3>1948年9月13日,医院奉命组建医疗队,为辽沈战役做卫勤保障。共收治伤员11467人。</h3> <h3><br></h3><h3>鸭绿江渡江浮桥。</h3><h3>1950年10月我院奉命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1手术队”开赴朝鲜战场。</h3><h3>手术队的勇士们,就是在鸭绿江的这座浮桥上,头顶着盘旋的轰炸机到达朝鲜战场。</h3><h3>队长 孟广恵</h3><h3>队员 洪福祥 时景祥 黄维仁 黄振廷 </h3><h3> 韩庆成 叶明生 周忠海 刘永发</h3><h3> 汪三虎 张进才</h3> <h3><br></h3><h3>1950年11月17日欢送建院初期的日籍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18人返回日本。</h3> <h3><br></h3><h3>1951年2月11日,东北軍区第五陆军医院时期由辽西军区政治部开据的革命军人证明书。(第10690号)</h3> <h3><br></h3><h3>1952年全军开始扫盲,开办速成识字班。</h3><h3>这是上级在院里抽调的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系统速成识字训练班的文化教员。</h3> <h3><br></h3><h3>王士龙__205医院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前辈。</h3><h3>1963年以前,医院的外科以综合办公室分建。(综合外科)</h3><h3>1963年开始分科建制。</h3><h3>普外科首位主任 王士龙、刘志中。</h3><h3>骨科首位主任 王士龙。</h3><h3>胸、脑外科首位主任 王士龙。</h3> <h3><br></h3><h3>我院最早的车班 班长 (张殿忠师傅)</h3><h3>就是这位老人,在1955年10月的一天,赶着他心爱的“宝马”车,载着二O五医院的9位前辈,从解放公园后街23号院进驻铁道北敬业街1组1号(重庆路二段九号)。</h3><h3>从此,开启了二O五医院崭新的篇章!</h3> <h3><br></h3><h3>1955年,建院(进驻)初期的办公区、病区、家属区大部分是平房。照片中看到的烟囱都不是摆设,冬季全靠烧火墙取暖。烟囱很重要!</h3><h3>当时的中央路是一条宽4_5米的臭水沟。往返家属区和工作区需要过小桥。</h3><h3>1958年,在锦州市市政府的协助下,将中央路进行了修整,明沟变暗渠(现在的中央路下面依然是一条暗渠。中央路南面凉亭的底部是暗渠的出口)</h3><h3>从照片上看,很荒凉的样子。</h3><h3>前辈们正在修整路面。。。</h3> <h3><br></h3><h3>1955年12月3日院党委对全院干部进行军衔制教育。12月10日举行受衔仪式。</h3><h3>授街后拍照留影。(无具体数据及相关资料)</h3> <h3><br></h3><h3>1955年受衔的同时,军委决定编制非现役工薪制职员。全军6.2万名现役干部改为工薪制职员。办理转业手续,留在原岗位上工作。<br></h3><h3>当时,院里只有少部分人授衔,大部分人为非现役工薪制职员。</h3><h3>照片中的前辈刚刚转为非现役工薪制职员,她们头上裹着毛巾正在植树、修整院落。</h3><h3>这个位置大约在现办公楼东北方向。(凉亭与小挢偏东的位置)</h3> <h3><br></h3><h3>1954年眼科全体合影。</h3> <h3><br></h3><h3>1956年1月13日和6月5日,由当时的阎凤阳医生主刀,我院成功进行眼角膜移植术两例。这是阎凤阳主任的学士照。</h3> <p><br></p><p>1964年手术室合影。</p><p>一排由左至右 (xxx)、赵强、洪福祥、张连武、丁春玉。</p><p>二排由左至右(×××)、赵国兰、(xxx)、杨素玉、(xxx)、郭希勤。</p> <h3><br></h3><h3>这是一张1965年机关三处的合影。当时,机关三处的办公区都是和家属区一样的平房。(政治处南窗外)</h3> <h3><br></h3><h3>活跃在四分部、沈阳军区后勤部和辽西地区的蓝球队。冠军、亚军、季军大满贯!</h3><h3>后排左1 队长宮润国。</h3><h3>后排右1 教导员徐敏。</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代军娃的课外生活。</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建筑是家属住宅的南窗外。</p><p class="ql-block">最早期的日式住宅,窗被隔成九块,两边的立窗可以打开。中间的小窗可以打开通风。小窗的底边有窗钩。</p><p class="ql-block">每趟房的间隔很宽,最早期是成片的庄稼(玉米、花生、豆角等)。慢慢的,居住稳定下来以后,有人家用树枝、玉米桔为界。便有了个人家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大概在1973年前年后,为了整齐划一,院里统一购买了竹杆。照片的右侧可以看到各家用竹杆围成的栅栏。</p> <p><br></p><p>1963年俱乐部刘凯主任在图书馆拍的一张照片。刊登在当年的锦州日报上。</p><p>标题是:姐姐上学了!</p><p>(当时,锦州市许多学龄的孩子都不上学。市里征用了这张照片。鼓励家长们送孩子上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凉亭在我院迁入时就有,是否是日伪时期修建已无法查证。在凉亭的斜对面(东南方向)不远处有一盘石磨。凉亭的入口有一对漂亮的石狮子。偏西北方向是蓝球场。偏东北方向是服务社。</p><p class="ql-block">205医院的一代精英在凉亭的东侧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后面的平房是标准的日式住宅。</p><p class="ql-block">1973年拆除翻建,共建平房14栋。</p><p class="ql-block">凉亭的偏东北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勤务连的女兵在凉亭的东南侧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户外集会的主要场地。</p><p class="ql-block">各种活动、各种表演、各种比赛、各种拍照。。。</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上学要在这里集合。</p><p class="ql-block">放学了,父母还没下班,就在这里写作业。</p><p class="ql-block">这是凉亭西侧的蓝球场。</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的小房子是最早期的军人服务社。大院里所有人的生活用品90%都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图中所见是服务社的西房山。</p> <h3><br></h3><h3>这张模糊的照片,后面的背景有点像凉亭左前方(老服务社正南方向)的那盘石磨。</h3><h3><br></h3> <h3><br></h3><h3>墙外是报社旧址。照片中看到的平房是标准的日式住宅,外观和内部结构与家属区平房一模一样。</h3> <h3><br></h3><h3>传染科后院。</h3><h3>最早期的传染科,紧临大门东侧北墙。</h3> <h3><br></h3><h3>正门右侧(西侧)的办公楼(二层楼 外楼梯)</h3><h3>由南向北拍摄,后面的平房是最早期的门诊,门诊紧临大门西侧北墙。</h3> <p><br></p><p>大门西侧机关楼二楼(外挂楼梯)。</p><p>从一楼不能上二楼。</p><p>上二楼只能走外挂楼梯。</p> <h3><br></h3><h3>这张照片里面的楼和平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准确识别。(大概在营养灶和病区之间的位置)</h3><h3>欢迎提供信息。</h3> <p><br></p><p>这个时期的家属区还是日式住宅,一家一户的菜地。多种有玉米、向日葵、豆角、白菜、菠菜。。。</p><p>①住宅有配备家俱,比如写字台、椅子、方凳、床等。大概根据级别,各家配备的家俱不一样。</p><p>②各家各户的一日三餐没有任何私密性。两家共用一个厨房、一个火墙。</p><p>③最初入住时,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一样。大部分人家会取一些干净的土,在室内铺平夯实方便居住。随着老旧建筑的拆除,有人家捡拾一些旧砖铺地。室内条件逐步改善。</p><p>④住宅有南门、有雨搭。</p> <p><br></p><p>最早期的日式住宅,一趟三栋。</p><p>照片的左侧可以清晰的看到中间栋的东房山。</p> <h3><br></h3><h3>1972年医院的大门。</h3> <p><br></p><p>通往生产队的小路,右侧的房子是生产队的入口。</p> <h3><br></h3><h3>这是生产队的菜地。院里的干部战士都曾经在这里劳动。</h3><h3>生产队郭秋队长不辞辛苦,日夜守护。</h3><h3>白菜、萝卜、菠菜、黄瓜、茄子、豆角、香水梨、西红柿。。。应有尽有</h3> <h3><br></h3><h3>身后是生产队果园,有苹果、山楂和各种梨。香水梨最正宗,皮薄、肉厚、绵软、香甜。。。</h3> <h3><br></h3><h3>勤务连宿舍。</h3> <h3><br></h3><h3>平房时期的理疗科。</h3> <h3><br></h3><h3>日式工字楼。</h3><h3>南面一楼是药局,二楼是小儿科。</h3><h3>北面一楼是男兵宿舍,二楼是女兵宿舍。</h3><h3>日式地板(纯实木)走起路来咚咚响。每到冬天,在当时的取暖条件下,这里是全院最暖和的地方。</h3> <h3><br></h3><h3>1974年第四期护训队结业合影。</h3><h3>位于大门对面,北京路南侧的护校原址(沈阳军区军医学校第十队的前身),是当时第四分部 医生、护士的摇蓝。</h3><h3><br></h3> <h3><br></h3><h3>1975年8月医训队毕业合影。</h3> <h3><br></h3><h3>1975年,图书馆东门。</h3> <h3><br></h3><h3>路两旁的老杨树在1976年夏季的大风中被刮倒。照片中的小杨树是1976年栽的。</h3><h3>1984年8月的一场大风又把这批钻天杨刮倒。中央路两旁又栽种了国槐。</h3> <h3><br></h3><h3>正门的影壁。</h3><h3>矗立在正门入口的影壁、笔直的执勤战士和“军事重地闲人免进”的警示牌,让幽深的大院显得更加神秘。</h3><h3>影壁的宣传栏定期更换信息,大多是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很多干部、战士早操后都会在这里浏览国家大事和国际新闻。</h3> <h3><br></h3><h3>如花的年纪。</h3><h3>1980年春花烂漫的季节,机关三处的战士们在观音洞春游。(在观音洞石阶留影)</h3> <h3><br></h3><h3>送药下科室。</h3><h3>1978年前后,外科楼南门。</h3><h3>(现仅存的一栋自建楼)</h3><h3><br></h3> <h3><br></h3><h3>喷水池建于1984年。是当时科室留影的最佳取景地。</h3> <h3><br></h3><h3>1985年,晨曦中的医院的大门。起床号在医院上空萦绕,仿佛就在耳边。。。</h3> <h3><br></h3><h3>自建的病房楼。采砖、运砖全靠人工。要么背砖、要么抱砖、要么推砖。院里许多69年前后的女兵都会推独轮车,就是这个时候学会的。</h3> <p><br></p><p>这是205医院的第一代宝宝,他们是标准的大院孩子。服务社、生产队、大树林、小凉亭、俱乐部、蓝球场、猪圈、狗圈、锅炉房。。。到处都有他们神出鬼没的身影。</p><p>在大院里,他们生活得单纯而率性。除了踢盒子、打弹弓、翻墙、上树、爬烟囱等各种调皮捣蛋。余下的体力和精力基本消耗在与“铁道南”、“报社”的游击战中。他们中间一半以上被“报社”抢过军帽,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因此挂彩!</p><p>他们也曾经和年龄相仿的勤务连战士冲突不断。家属区菜地里带勾刺的中药果实是交火的有力武器。那个年代的女兵头发几乎都被苍耳子,钩腾,曼陀罗的带勾刺的果实亲吻过。一旦粘上,超级不容易拿下来。</p><p>偷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宝宝们的主要战术。不过,内部冲突基本上都是浅尝而止。神一样出没的他们从不恋战,不管是否打赢,基本上是打一下就跑。不然,家里就会有屁板子伺候。</p><p>当男兵、女兵们到家里吃饭(饺子)的时候,宝宝们不仅要有礼貌的迎接,还要不情愿的称呼对方为“阿姨”、“叔叔”。然后,躲在窗外流着口水悄悄的看着。。。</p><p>5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他们也已鬓发染霜。</p> <h3><br></h3><h3>曾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豆腐房。</h3><h3>每天中午这里都排着长队。不管有没有插队的,刘忠师傅都会不停的吆喝着“排队啦!排队啦!”</h3><h3>“捡豆腐” 是孩子们最先学会的一项劳动技能。</h3><h3>首先,豆腐票不能弄丢。然后,要学会耐心的排队。最艰巨、最最艰巨的是要安安全全的把豆腐端回家。路上即不能摔倒也不能偷嘴!经常有宝宝人还没有到家,豆腐就进肚儿了。</h3> <h3><br></h3><h3>1987年的幼儿园。</h3><h3>这是205的二代宝宝,他们比一代宝宝更聪明、更灵活、更有思想、更有胸怀、眼界更宽。他们不再和墙外的孩子发生冲突,不再和勤务连的战士们发生纠葛。他们悠然自乐、天南地北、海阔天空。<br></h3> <h3><br></h3><h3>1987年,左边是老专家楼及西院墙。右边由近至远10栋、8栋、6栋、4栋、2栋、母子间的西房山。</h3> <h3><br></h3><h3>1988年冬天的家属区。</h3><h3>最近处是9栋和10栋,最远处是1栋、2栋和母子间。</h3> <h3><br></h3><h3>食堂后院,资格最老的两棵梨树。</h3> <h3><br></h3><h3>老团级楼(技术九级)</h3> <h3><br></h3><h3>医院最西侧的老专家楼。</h3> <h3><br></h3><h3>1985年成功抢救五十三所大面积烧伤患者6例。手术进行中。。。</h3> <h3><br></h3><h3>基础护理有条不紊,精准细致。</h3> <h3><br></h3><h3>载入二O五史册的一代芳华。(为医院建章立制的老护士长们在图书馆合影)</h3> <h3><br></h3><h3>1989年医疗队战备集训。</h3> <h3><br></h3><h3>九十年代初,机关三处。</h3> <h3><br></h3><h3>1993年初夏,食堂门前的小路。路两边的榆树长得非常茂盛。</h3><h3>1995年开始,连续两年树上长满白色的大虫子。密密麻麻的成虫掉在地上,多得无处下脚。</h3><h3>榆树被伐掉后,有一段时间是芙蓉树。后来芙蓉树遭蚁害,现在是银杏树。</h3> <h3><br></h3><h3>老物件。</h3><h3>1995年,建院五十年纪念。</h3> <h3><br></h3><h3>巡逻的女战士。</h3> <h3><br></h3><h3>与医院大门相望。(凉亭的下面是暗渠的出口)</h3> <h3><br></h3><h3>花窖(几十年没有变化)</h3> <h3><br></h3><h3>食堂(曾经的干部灶和战士灶)</h3> <h3><br></h3><h3>满院丁香。</h3> <h3><br></h3><h3>遍地金黄。</h3> <h3><br></h3><h3>功臣垂柳__为几代二0五人遮风挡雨。有些树的主干己经干空了,树冠依然枝繁叶茂。</h3><h3><br></h3> <h3><br></h3><h3>花香满园。</h3> <h3><br></h3><h3>2002年,家属区平房改造。</h3><h3>路的右侧是瑞祥园一期 6号楼。</h3><h3>路的左侧是瑞祥园二期(2007年)</h3> <h3><br></h3><h3>雪后。</h3> <h3><br></h3><h3>体能考核中。</h3> <h3><br></h3><h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h3> <h3><br></h3><h3>2015年“再相聚”会务组。</h3> <h3><br></h3><h3>回家!回家!回家!</h3><h3>2015年10月,几代205人从祖国各地、从四面八方聚集。</h3><h3>栽树的人、盖房的人、修路的人、书写医院历史的人都回来啦!</h3><h3>大家欢声笑语!欢聚一堂!<br></h3><h3><br></h3> <h3><br></h3><h3>新外科大楼13楼向北俯瞰。</h3> <h3><br></h3><h3>新外科大楼13楼向南俯瞰。</h3> <h3><br></h3><h3>等待体检的战士。</h3> <h3><br></h3><h3>维和归来。</h3> <h3><br></h3><h3>隔着岁月的窗,将眷恋轻描。</h3> <h3><br></h3><h3>迎军旗仪式。</h3> <h3><br></h3><h3>《九六八》__陌生而不可阻挡。</h3> <h3><br></h3><h3>渐行渐远。。。</h3> <p><br></p><p>开启崭新编章。</p> <h3><br></h3><h3>各位前辈、各位战友、各位发小:</h3><h3>有限的范围内收集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采纳的照片均以背景建筑变化为主。一些内容是口口相传,不到之处敬请谅解,欢迎纠错。</h3><h3>这里不仅有医院发展壮大的脚步!也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和酸甜苦辣。有我们任性的、飒爽英姿的青春年华。</h3><h3>特别感谢马继良前辈、何玉燕前辈、邸艳敏前辈、陈阿姨(王旭妈妈)。。。<br></h3><h3>特别感谢赵光辉战友、高阳战友、庄晓非战友、吴淑文战友、杨建文战友。。。</h3><h3>特别感谢提供照片的各位发小。。。</h3><h3>感谢大家的支持!</h3><h3>感谢大家提供的非常珍贵的照片!</h3><h3>欢迎加入紧急抢救205老照片队伍!</h3><h3>赵春娜</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