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百态—剑舞麦田摄影作品欣赏

剑舞.麦田

<h3>  遗鸥(学名:Larus relictus)鸥科鸥属濒危候鸟,中型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成鸟夏羽:整个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缘具有显著的白斑,颈部白色;背淡灰色。<br></h3><h3> 形态特征:</h3><h3> 遗鸥是中型水禽,体长为39-46厘米左右。成鸟夏羽:整个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缘具有显著的白斑,颈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色。肩、翼上覆羽淡灰色,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次端斑自外向内各羽逐渐扩大,至第6枚初级飞羽又缩小为一小黑斑;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第2、3枚初级飞羽外翈前部黑色,第1、2枚初级飞羽前部黑色次端斑后方各具一大形白斑;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淡灰色,具白色先端。体侧、下体均纯白色。</h3><h3> 成鸟冬羽:头白色,头侧耳覆羽具一暗黑色斑,后颈亦呈暗黑色,形成一横向带斑,直至颈侧基部。</h3><h3> 幼鸟:第1年冬羽似成鸟冬羽,但耳覆羽无暗色斑,眼前有暗黑色新月形斑;后颈有暗色纵纹,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羽白色,末端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h3><h3> 虹膜棕褐色,嘴和脚暗红色,脚有时呈珊瑚红色;幼鸟嘴、脚为黑色或灰褐色。</h3><h3> 栖息环境:</h3><h3>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滨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滩,湖周种植有沙柳、柠条的固沙林带。遗鸥每年春天都成群地来到这里,站立时头颈伸得很直。每当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刻,众多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嘻戏、欢娱,一片十分喧闹壮观的景象。</h3><h3> 生活习性:</h3><h3> 非繁殖的个体则自行结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虽然它在当地被称为“钓鱼郎子”,但事实上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为材。</h3><h3> 繁殖方式</h3><h3> 遗鸥的适应性很狭窄,尤其对繁殖地的选择更是近乎苛刻,它只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其他地方不繁殖。每年3月,遗鸥陆续北迁,这时,它们已更换了一身崭新而色彩绚丽的羽毛,为长途跋涉飞临巢区、吸引异性之一并结成配偶而做好了准备。有的在迁徙途中就相互结识、配合成对,而绝大多数却是到达繁殖地后,才相配成亲。</h3><h3> 迄今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无一不在湖中之岛上。湖心岛的中央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首选巢址。早迁到达的遗鸥的巢造得较为精致,先用嘴和脚在地面上掘出2-3厘米深的浅坑,然后摆放锦鸡儿、白刺等灌木细枝,内铺禾草类、绒草和羽毛,并在巢外围加一圈小石子固定。后迁来者搭建的巢往往相当简陋,有的只为一浅穴,内垫灌木枝叶和杂草。在孵化后期和育雏期间,遗鸥会集体护巢。如有人或天敌接近巢区,成千上万只亲鸟几乎倾巢而出,在巢区上空狂飞乱舞,大声惊叫,有的不顾一切地向下俯冲,有的居高临下排泄粪便对付入侵者。</h3><h3> 遗鸥的繁殖期为5-67月初,成群营巢繁殖,5月初即见有个体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荒漠和半荒漠湖中的或海子的湖心岛上,营建起成片的巢群,巢连着巢,巢间的最近距离有时仅有7厘米巢外径19-27cm,内径11-14cm,深2-6cm。主要由枯草构成,里面垫有羽毛。每窝产卵2-3枚,也有1枚或4枚的,孵化期24-26天。卵的颜色为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点。刚出壳的雏鸟体重为50克左右,全身被有浅灰色的绒羽,嘴、脚均为黑色,趾间有蹼。出壳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在亲鸟的嘴里啄食,但十分怕冷,时常依偎在亲鸟的翅膀下面,10月南迁。</h3><h3> 种群现状:</h3><h3> 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盘桓着著名的两大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在这两大沙漠的接壤处,分布着一些湖泊群,其中一个驼形的盐碱湖泊,叫作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1987年,由中国鸟类学者组成的考察队在这一地区获得了一对遗鸥的标本,他们推断这里可能有遗鸥的繁殖群。1990年春夏之交,他们又来到这里考察,终于如愿以偿,发现了湖心各岛上庞大的遗鸥巢群。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对遗鸥种群的研究工作,揭开了这一神秘鸟类的许多不解之谜。</h3><h3> 2019年5月25日,央视新闻报道: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多处湿地发现3000余只遗鸥。</h3><h3> 濒危因素;</h3><h3> 过度捕猎 ,拾取鸟卵。</h3><h3> 天敌动物:猛禽的活动对处於繁殖状态的遗鸥所造成的间接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湖周和沙丘上的中、小型食肉类可能对遗鸥更具危险性。</h3><h3> 种内生物学特点:育雏期,雏鸟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离巢走失的雏被其他巢的雄鸟啄死。此外,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可能也是部分雏鸟死亡原因之一。</h3><h3> 保护措施:</h3><h3> 据统计,在原苏联的繁殖种群数量在2000对以上,中国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湖中发现的繁殖种群约1200多对,截止至2006年,估计全球总的种群数量约有3000对左右。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已将其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国把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h3><h3> 在大量的物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能够在自然界发现较大的遗鸥种群,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幸事,随着对遗鸥鄂尔多斯繁殖群体的研究的开展,对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现在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湖畔已经建立起了很多标志牌,说明这里是珍禽遗鸥的重要繁殖地,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爱护它们。在这一地区建立以保护遗鸥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推荐其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工作也在积极筹划中。</h3><h3> 保护级别:</h3><h3>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生效年代: 1997。</h3><h3>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h3><h3> 2019年7月随岷江国际摄影俱乐部组团在,河北省康宝县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