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老部队

平平淡淡

<h1> 我有一个难以忘怀的老部队。虽然这个部队早己在27年前就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了,但那里的大山,那里的营房,那里的战友都令我铭记一生,难以忘却。</h1><h1> 说起这段往事,就要追溯到1988年6月至1992年10月。我在这个部队任职期间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也参加了部队的许多重大活动。时值建军92周年之际,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这个老部队的往事。</h1><h3><br></h3><h3> </h3> <h3>高炮旅郭来昌政委及部分军官与二营退伍战士合影。一排左起:王建春、林景义、张海滨、杨凤东、万朝发、王维平、宋杰、郭来昌、董伟、李友章、楊爱国、李景林、李福有、王润林、孙秀山、张耀文、腾义山。</h3> <h3>郭来昌政委和部分军官与二营四连退伍战士合影。其中,二排的干部为:王建春、张海滨、王维平、郭来昌、李景林。</h3> <h3>旅首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h3> <h3>旅常委、旅党委委员全体合影。前排左起:葛明辉、宋志民、[李新生]、孙万福、郭来昌、、王汉义、翟中生、孙继宽、高清祥。后排左起:周增光、徐建业、王维平、周广文、赵俊峰、徐文学、张良、董伟、张志、李桅</h3> <h3>前排左起;王家坤、李桅、郭宝峰、徐建业、宋志民、王维平、毕远清、范国生、邹立颖。后排左起:张海权、宋希明、史常国、李全龙、杨荣、范崇波</h3> <h3>高炮旅二营宿舍大楼。(原64军机关办公大楼)如今景物依旧,面目皆非。(图片由飞翔拍摄)</h3> <h1><b> 难忘历史点滴记忆。</b>我是1988年6月由64集团军通信团政治处副营职干事提职到64集团军高炮旅政治部任宣传科长的。在这个部队工作期间,任过宣传科长和旅政治部副主任。高炮旅驻地是在辽东山区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县城附近,最早是64军的原军部驻地。在原64军军直高炮团的基础上扩编组建而成,部队代号是81069部队。1985年,正是百万大裁军的时候,部队员额总体上裁减100万,但部队在精减调整中,有减有增。我所在的这个旅是由团扩编而成。实际上这个旅从组建到撤销只在我军序列中存在了7年时间。共经历了两任旅党委班子。第一任旅长是郭连,第一任政委是孙延习。第二任旅长是孙万福,第二任政委是郭来昌。第一届班子在建旅初期把架子搭起来,把从四面八方调来的人员安顿下来,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一阶段我没赶上,但也能体会到当时工作的不易。我在旅任职时,正赶上第二届旅班子工作时期。在那个年代,部队遇到的艰难困苦还真不少,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困难和管理松散。所说的经济困难,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全旅经济拮据,造成了连续几年官兵物质文化生活缺口大。从建旅初期到1988年的上半年,全旅欠内外债124.74万元,仅欠各连队伙食费就达28.8万元。这些数字是在1988年治理整顿中核查后得出的。经济的困难,导致了该办的事办不了,干部战士在吃、住以及文化娱乐上受到不少影响,也制约了训练和教育管理。具体点说,有3个营住在山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因经费不足错过了订报时间,全旅半年没有订上报纸。所说的管理松散,就是在建旅初期,不少关系没理顺,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没有走上正轨。少数人员还犯了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旅班子带领全旅官兵艰苦创业,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创先进,彻底改变了部队建设薄弱的状况。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加强,部队训练管理和战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连年完成了赴大连营城子靶场的高炮实弹射击任务。后勤建设水平有明显提升,弥补了亏空,还创收了几百万元搞部队建设。1992年9月在这个部队撤销前,集团军主要首长在大会上讲话,肯定了这几年部队建设的历史,其中讲到了"四年迈了四大步,跨入了集团军部队的先进行列"。时任部队党委一班人怀着强烈事业心责任感抓部队建设,使这个部队从后进成为先进的历史,不会因为部队撤销而消失了,会永远留在那一时期官兵的心中。当时旅机关撒销,旅属的五个营分别转隶到另外几个部队,我曾随旅首长分别把各营连送至本溪小市火车站。旅政委郭来昌在各营连登车时,在队前讲话,他说:"我们这个部队撤销了,是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全局上考虑作出的决策,我们要坚决服从命令,一个部队撤销是局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会不断加强,到新单位,你们要发扬老部队光荣传统,把部队建设得更好,我们这个旅汇入了更广阔的大海,希望不断听到你们的佳音”。一曲"送战友,踏征程……",官兵依依惜别泪涟涟。火车汽笛一声长鸣,满载全旅各营连的火车专列,把官兵送到了新的部队。</h1><p><br></p> <h3>高炮旅精简调整其间全体军官合影留念。(局部)旅长孙万福、政委郭来昌等旅常委都在合影之中。</h3> <h3>高炮旅全体军官首次授衔留念。照片拍照于1988年9月26日,这一天,在高炮旅驻地本溪小市的旅部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为全旅军官授予军街仪式。集团军首长、本溪市领导参加了授衔仪式。时任旅长郭连、政委郭来昌等共三百多名现役军官被授予军街。首次授衔时,我被授予少校军街。</h3> <h3>1990年初冬,旅在二营召开小菜腌制现场会,旅首长到二营参会时留下的照片。左起:旅政委郭来昌、后勤部长葛明辉、旅长孙万福、二营营长董伟。(董伟提供)</h3> <h3>旅在二营召开小菜腌制现场会的现场照片(董伟提供)</h3> <h3>1990年2月旅组织队列会操评比时二营营长董伟任会操的评比人员照片。(董伟提供)</h3> <h3>左起:杨勇山、王维平、宋志民、郭宝峰</h3> <h3>左起:王维平、宋志民、闫中伟。</h3> <h1><b>  难忘工作一团火。</b>在老部队工作时,旅首长也就40出头,我才30出头的年龄,那真是火红的年代,灿烂的青春。工作起来从不叫苦,从不喊累。我是身处其中,印象深刻。</h1><h1> 班子成员工作热情高。旅长孙万福家在本溪市,他带部队很少回家,站在一线抓工作落实,尤其是在创收上,操了不少心。政委郭来昌4年多时间,很少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几次患肠炎,他都是晚上输液,白天照常工作。副旅长翟中生、副旅长王汉义,分别抓部队管理和后勤工作,创造性抓作落实,赢得官兵好评。副政委[李新生]抓纪检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负责。参谋长孙继宽、政治部主任宋志民、后勤部长葛明辉,各负其责抓好分管工作,使全旅那一时期的工作出现了齐心协力抓基层打基础,协调发展创先进的良好局面。</h1><p><br></p> <h3>1989年冬季在旅俱乐部合影。左起:崔东、袁长生、刘铁、王维平、平兴中、刘长军、刘广杰。</h3> <h3>休息日,在大连购物时所拍摄。左起:杨勇山、宋志民、郭宝峰、王维平</h3> <h3>政治部欢送转业干部。拍摄于1988年。前排左起:李桅、王德贵、王文学、郭来昌、阚联义、毕学奎、洪岩、王维平。</h3> <h3>左起:王维平、王德贵、王文学、郭来昌、阚联义、毕学奎。</h3> <h3>大连海滨高炮靶场留影</h3> <h3>大连海滨留影</h3> <h3>原"军人俱乐部”(大礼堂,座席1450个)。(图.片由飞翔拍摄)</h3> <h1>  领导作风朴实,工作务实。那一茬班子,注重打基础抓工作落实。在工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郭来昌政委,四年时间,我随他带的工作组多次到连队蹲点调研,吃住在连队,不搞一点特殊化。最近我还找出了那一时期他带我到二营四连蹲点时留下的两张照片,也收入了美篇之中,因那次是指导营连抓好老兵复员工作,营连安排了合影照,才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照片,平时很少留下工作时期的照片。记得1990年的春节前后,天气奇寒,据说是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远离旅部驻地的四营锅炉房输暖管线被冻坏,10连官兵宿舍都结了冰,郭来昌政委带机关的同志蹲点在连,现场指导,忙了两天两夜,由于他在外面现场时间长,他的脚都冻伤了,终于在大年初二恢复了供暖。这种与官兵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种深入一线抓落实的作风,对我影响很大。他平时经常利用星期天去连队不打招呼地检查,检查时临时起早给我打电话,问我吃完饭没有,他家吃饭早,有时我没吃完饭,为了不误事也只好随他去下连队检查。说来也巧,有一次冬季星期天检查,在走到指挥连食堂时,发现连队的早饭刚吃完,饭堂卫生没打扫好,饭堂空无一人,于是就到饭堂一侧敲炊事班的门,因宿舍里面的插销插上了,怎么敲也敲不开门,后来绕到窗外,向内一看吓了一跳,有6名战士横趟竖卧,口吐白沫,这是典型一氧化炭中毒症状,于是我随郭政委把门揣开,又找连部安排连队干部打电话,找旅卫生队,经过及时救治,这几个战士都脱离了危险,也没有留下后遗症。原来是这几个兵做完饭后,从炉灶中取出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煤炭,放入行军锅中,抬到宿舍取暖,没想到很快就被薰倒了,真是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出不到的事啊!回想起来,那一天如果不是很早就到连队检查,或者第一个不去这个连队检查,可就出大事了,几个鲜活的生命很可能就没有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h1> <h3>原旅"军人服务社"。包括百货、粮油供应,军人浴池等。(图片由飞翔拍摄)</h3> <h3>原高炮旅旅部大门。1992年春天开工建设而成,当年9月底部队撤销。如今大门仍然矗立,周围一片庄稼地了。(图片由飞翔拍摄)</h3> <h3>原旅首长及旅司令部办公楼。(老军部时期是四号会议室)(图片由飞翔拍摄)</h3> <h3>海滨靶场合影。刘斌、王维平、邹立颖。</h3> <h3>左起:王维平、宋志民、程绍毅</h3> <h3>与小车班司机赵炳友在我家门前合影</h3> <h1><b> 难忘真挚的战友情。</b>在高炮旅工作的四年多时间,我感到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官兵之间的感情很真挚,友谊很纯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真是共事一回,友谊一生。政治部的宋志民主任,部队撤销的次年,就转业到辽宁省政协研究室做主任工作,官至厅级,己退休多年,至今仍有联系。与我共事的几名同期科长、干事,对我的工作给予不少帮助和支持,至今都仍然有联系,互通音信,交流互动。我在锦州工作期间,又与原老部队的战友杨勇山、李友章、董伟、周昆、王润林等相遇,推杯换盏,共叙友情。在南京、哈尔滨以及辽宁不少城市等地都遇到过在高炮旅时期的战友,他们都很难忘记留在本溪小市大山中的记忆,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了,"聚起时是一团火,散开去是满天星"。在旅工作其间,老首长郭来昌政委,对我帮助不小,工作期间对我传帮带,在我离职到军队的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学习时,经常通信联系,向我介绍部队的情况,鼓励我安心学习,许多与我一起学习的战友学员,都羡慕我们部队的首长关心在外学习的同志。我和老首长的友谊也一直保持至今。他在部队撤销后,先到步兵第190师任副政委,而后又到黑龙江省军区的伊春军分区任政委,直至在二十年前退休回到家乡山东省济南市,进了干休所休息。据我了解,他是六十年代初入伍,与雷锋身世差不多,很小时的时候就没了父母,是人民公社把他养大。参军后他对党忠诚,对军队热爱,对工作认真,有一股拼劲。清正廉洁,办事公道。1989年以前,家里还是用14吋黑白电视机呢。在他身上始终有一种共产党人的正气。部队官兵对他都很敬佩!说来也巧,在2001年8、9月间,郭政委带夫人到沈阳军区五龙背疗养院疗养,我因那时新任职命令刚下,还没到新单位报到,所以有了接待他的缘份,陪同他在丹东几处景点走一走,看一看,回忆过去在老部队的一些人和事,好象就在眼前一样。</h1><p><br></p> <h3>与同年兵的同事程绍毅合影</h3> <h3>精简整编其间,安排了一个撤销前的座谈会,旅长、政委到集团军参会,旅副职首长参加并组织了这个会。主席台上左起:王维平、孙继宽、葛明辉、翟中生、[李新生]。</h3> <h3>在大连海滨靶场高炮阵地上留影</h3> <h3>在高炮阵地上合影。刘斌、王维平</h3> <h3>在高炮阵地上留影。</h3> <h3>原旅部通往本溪县城的红卫桥,修建于1966年。</h3> <h3>如今在红卫桥原址上修建的新桥。</h3> <h1>  我工作在老部队时期的战友情,真挚而纯洁,真实的感受可见一斑。那时的同事相互支持。我当宣传科长时,与组织科长李桅、干部科长毕远清、保卫科长王德贵战友情谊都很深,工作有时分工不分家,合作共事很愉快。生活上小事也很关心。买冰箱缺钱,找李桅借一千元,他二话没说,告诉我有钱就还,没钱就不要了。想起那时办事处事,就两个字"爽快"。那时的首长也特别信任我,曾给我赋予了很多任务,回想起来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人生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少了那一环都不会完整。令我感动的是领导对我的知遇之恩。1990年初前后,以前与我在通信团一起共事的老战友程绍毅,(此时他己调任到军机关组织处任干事一年有余了)介绍推荐我去本溪市军机关组织处工作,集团军机关首长同意后下发了调动通知,被时任政委郭来昌挡住了,不同意我调出,当时我还不太理解,但后来才体会到了这是对我很大的信任。还有一次是在1990年年底左右,郭政委给我往院校写信,告诉我要有到外单位工作的准备,后来又告诉我不去了。事后才了解到,我是在宣传科长任上免职学习,上级安排学习回来后在本旅任政治部副主任,中间出现了变化。上学期间,上级要把我提职到步兵第568团政治处任主任。旅首长得和这一预案后,郭政委、孙旅长一起去本溪市找上级主官,说明要留我在原部队工作的理由,说服了上级领导,又一次把我留在了原部队任职。想起这些,我更要感谢首长对我的知遇之恩。至于后来又去步兵568团工作,是在两年之后高炮旅撤销之时了,看来去568团工作也有定数啊!</h1> <h3>本人与王景鹏在阵地上合影</h3> <h3>在高炮靶场留影,背影方向就是双砣子岛,靶机就是从这个方向进入阵地的。</h3> <h3>2001年夏天,陪同老首长郭来昌政委及夫人在中朝友谊桥留影。陪同人员有田兵、刘兴臣、王维平</h3> <h3>陪同老首长及夫人参观中朝友谊桥</h3> <h1>  在回望军旅之时,有幸读到了来自新华社的一篇文章,即"人生最难的一切,终将成为日后成就你的砝码"。感到概括的非常好,尤其是对于走过人生上半场的人来说,体会一定会是深刻的。文中概括了人生"七难”。即:人生最难保持的是——健康;最难解释的是——幸福;最难处理的是——关系;最难做好的是一一细节;最难改变的是——习惯。最难平衡的是——心态。最难找到的是——知音。</h1><h1> 我感到没有不难的人生,如果把人生“七难",化为人生"七易",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好其中的几项,克服几难,也并非易事。但人一定要尽早觉悟,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如果真的从年轻时就努力去做,到老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藏和珍惜,就如同我们在军旅岁月中经历的那些曾经难以跨越的沟壑,终会被踏平一样,成为幸福的回忆,那些失误和教训也会变得弥足珍贵,成为不能忘却的故事,永久地留在心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跨过了人生“七难”,是不是会成就人生的“七福”呢?</h1><p><br></p> <h3>田兵(时任团政治处主任)陪同郭政委在游船码头前合影</h3> <h3>参观友谊桥</h3> <h3>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前合影</h3> <h1><b>  时光如一条流动的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留在我们脑海中和心灵深处宝贵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过去而随意丢弃,反而会时间越久,记忆越深。我会永远记住我的老部队,记住在那段岁月里经历的人和事。永远感恩部队!感恩战友!祝福战友!</b></h1><p><br></p><p>注:必竟是近三十年左右时间的往事了,以往那么执着那么努力共同奋斗的二千多名官兵,如今有不少人都成了退休队伍中的成员,还有一些人已经离世,往事成为故事,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了。个人军旅回忆,如有不准和错漏之处,见谅为幸,并请函告为盼!在收篇之时,向昔日共同在大山的军营中奋斗的战友们致以崇高的军礼!</p> <h3>在游船码头前合影</h3> <h3>在友谊桥合影</h3> <h3>在中朝友谊桥桥头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