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相会——内蒙研学心得体会

秋枫飘舞

<h3>7月25日至29日,我们一行11人,踏上了西安至内蒙的研学之旅。随着火车的前进,一路经过蒲城,富县,延安,绥德,榆林,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也逐渐裸露在眼前。七月的草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七月的草原明朗,清爽,感觉阳光不是照下来的,而是一泻千里,明媚而不炎热。到处飘散着丝丝青草的味儿,缕缕清凉轻吻着脸颊,幽幽花香随风轻扬......</h3><h3>有缘千里来相会,教育让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遇青城。让教育看见思考的能力。一场教育人的盛宴在这里拉开了帷幕,一场有思维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这就是“名师之路”学科思维导图实操训练工作坊浸入式培训。</h3> <h3>通过三天扎实密集的培训,积极发言,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乐学的前提是会学,会学的前提是善学。刘濯源教授倡导的让教育看见思考的力量,是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也就是交给学生如何善学,会学,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h3> <h3>本次培训的主讲人为南京濯源心智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思维可视化教育体系创建人刘濯源老师。学科思维导图是广泛应用于“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思维工具。</h3><h3>7月26日培训伊始,刘教授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荡开一笔,为我们揭示了现在教育观、教学关、学习观、学科观中陷入的误区。语文教学过度朦胧化,数学教学过度的情景化;浅学习,使我们看不到学习的问题;教育过于功利化,表面绚丽,却经不起挑战。培养出来的人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高学历比比皆是,高能力的较少,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教育泡沫。因此,提出转变“四观”,即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科观。同时,提出了教育的两种表现形式: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关注学生的心智全面发展,以期学习的真实发生。</h3> <h3>在教育观上,他把一个孩子的成长比作一颗树的成长。向上长为显性教育,向下长为隐性教育,两者都很重要。一个孩子的教育根基在于核心素养。心智发展即树根教育,需要隐性教育。刘教授指出心智发展水平是内在的能力。心即情绪情感,智即认知加工,理性思考。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心温暖而坚毅,智清晰而又有弹性的孩子。社会需要的是精选品和耐用品,教育中我们要避免产生危险品和淘汰品。心智通万事通,心智不通百事都受阻挠。因此,一个人心智的发展决定了他们的行为。</h3> <h3>在教学观上,刘教授指出效率不等于效能。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而效能是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指的是学生的成长,让能力长在学生身上,才是师者真正的成功。一个人大脑不思考,就等于灵魂已死亡。因此,刘教授指出教师应该从效率导向型转向效能导向型。策略一是知识入框。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入框,也可以是在结尾3分钟左右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二是策略生成。可以是化知为能:概念化知,类情景迁移,跨情景迁移,自动化生成。也可以是转化策略。三是获得正向体验。使学生获得收获感和胜任感。</h3> <h3>在学习观上,他主张阅读可以代替陪伴。选成长型的书,用正确的方式,先精读,再泛读。海量是适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切不可贪多,囫囵吞枣,嚼不烂。他认为减负是减学习中的痛苦体验,而不是减学习。我觉得都非常有道理。自己喜欢的事做多少次,我们也不会痛苦,厌烦。只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有趣味的事来做,他一定不会厌烦。因为虽然是学习,但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任务是不同的,可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应该不会厌烦,不会痛苦才对。所以,只要让孩子善学,会学,乐学,那学习就都不是事儿。</h3> <h3>首次听到青春期延后综合症。我觉得很贴合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类人。一把年纪了,还跟个孩子似的,总也长不大。生活中既折磨他人,又折磨自己。折磨他人是表象,折磨自己却是心智问题。想象力的开发和秩序感是培养孩子心智发展的必备品质。教育是化解孩子内心向下的能量,唤起向上的能量。即心智化的教育。心智化的教育必须是高品质的陪伴。高品质的陪伴必须细心,必须具备追问策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察生活,触摸生活,了解生活。在不断的追问,观察,再追问,实践,再观察,再探索中,让孩子感知世界,了解自然,发现规律,学会生活,产生新思维......</h3> <h3>学科思维导图指以图示(以层级结构为主)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表征(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科思维的本质及规律性,最终实现学科思维的内化,促进学习者心智结构的发展。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h3> <h3>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思维指路径,结构,策略。可视化指图示,图示组合。图示不等于图像。图像指大脑视觉成像中枢对事物表层的,笼统的反映。图示指由概念及概念关系构成的思维结构。教学体系必须与学科内容融合,与教学效能融合,与考试支持融合,与核心素养融合。可视化是手段,结构化是内核。结构化是系统论+建构主义。即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功能。</h3> <h3>思维可视化有着多重价值。可以深化文本加工,可以降低工作记忆负荷,可以促进思维发展。通过比较阅读,有共性的可迁移,无共性的找差异,深化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h3> <h3>刘教授强调工作记忆不等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指的是那些能够维持几秒至几分钟的记忆。而工作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执行认知任务中, 对信息暂时储存与操作的能力。工作记忆就犹如一个“思维的黑板”,能提供一个界面,我们可以在之上暂时放置信息,使其“浮现在脑海”。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多个短时记忆,然后将这些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或转换为新的信息的处理方式。例如,工作记忆允许我们记住电话号码、完成心算和计划接下来的事情。这些过程通常都在秒级的时间内完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主要用工作记忆。可视化+结构化还可以降低工作记忆负荷。</h3> <h3>林书扬教授通过将博赞的思维导图与濯源的学科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使我从形、神、用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到学科思维导图弱化图像和色彩;指向高阶认知(深层理解);强结构。注重结构化思考和本质性概括,人们总是先挑战,后迷恋,它与学科能力正相关。使我彻底明确学科思维导图不等于思维导图的原因。明白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思维导图有交集,又有各自的发展。学科思维导图基于结构化思考,在于趋同,思维导图弱示结构化,在与求异。</h3> <h3>林教授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 ,从向上追溯,横向拓展,向下延展三个方面,讲了如何从点状思考变成结构化思考?向上要找到他们的家,向下要找到他们的同类。上顶天,下顶地,中间腰杆要硬(要有概括性)。有了高度的概括力,知识就会被领起来。如果一个学科学不好,一定是建构不清,概念模糊。这点我深有体会。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学的不好的同学,当你给他辅导时,问啥啥不会,尤其是概念,你反复说了多次,问他任然不会,这就是对概念的首次建构不清,理解不透,认识不到位,死记硬背,出现的概念模糊,是是而非,导致用到时一知半解,是事而非,犹豫不决,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习很不理想。</h3> <h3>要学好学科思维导图,就必须修炼内功。第一项要修炼结构化思考意识。结构化思考就是由点到面,向上追溯,向下延展,横向拓展。他强调思考意识比思考策略更重要。思为筋骨,言为血肉,筋骨不存,血肉模糊。结构化思考的基本流程是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关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思维的不自由才能实现思维的自由。结构化思考避免结构塌陷。第二项要修炼提炼概括能力。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抽象的结果也是人脑进行抽象思考的第一元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反映的是事物本质及内部规律性。高度的提炼概括能力,要求每个关键词都要指向主旨。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旨。结构化思考注重用意群分割法。第三项要修炼分层分类的能力。结构化思考分上下级关系和同层级关系。上下级中又有四种关系:包含与被包含,诠释与被诠释,证明与被证明,结果与原因。同级层有广义并列,对比关系,辩证关系,顺序关系四种。分类标准没有唯一,但必须统一。</h3> <h3>思维导图出现的问题:思维奔逸(跑题),表层分割(图是必要手段,思维是内核,色彩可以刺激大脑的兴奋度),本末倒置,末梢神经坏死(不能想到即合理,必须想对才合理)。</h3> <h3>学科思维导图外形表彰6条:“一图一中心,主题要突出”(中心图),也就是说一张学科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中央图,不能多中心,主题要明确,不能又想说东,又想说西。“主干不超七,记忆好管理”(主干),是指一般学科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好不超过七个,因为人脑同层级记忆宽度大概是“7 ± 2”,超过 7 个容易乱,但主干也不宜过少,那样说明思维广度不够。“由粗向细画,曲线求水平”(引导线),线型粗细指的是在体现思维过程有中心向下一层级开展时的外在符号形象,由粗向细,要体现层级关系,为了便于标准、阅读,曲线要追求水平。 “关键词精准,增减都不行”(关键词),优质学科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要精练到增一字多余,少一字不明,绝不能是大句子,因为罗列句子并没有启动思考。&nbsp;“层级三至七,宏观到具体”, 学科思维导图的内容比一般思维导图的信息量大,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深加工和理解而非强调记忆。层级主要是指思维深度,学科思维导图层级三到七层最好,层级过少,知识信息加工不到位,层级太多容易跑题。“难点要标注,云朵飘起来”(标注),思维导图讲求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但不妨碍重难点的体现,通过标注的形式让难点呈现在学科思维导图上,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h3><h3>比“形”的6条标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6大意识。第一是“目标意识”,画学科思维导图首先目标要清晰。比如绘制一篇课文,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可用“识读”消灭字词,“理读”理清文章结构,“品读”欣赏里面精美的词句等。“问题意识”,这是更重要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展开一定是由问题引导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淘金式发问就是不断追问的递进式思考。“要素意识”,指什么样的体裁就要提什么样的要素,比如说明文,其要素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概况意识”是在提要素的时候,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是表象的罗列,而是本质的体现,切同一层次的概念要标准一致,处在并列逻辑关系上。“关系意识”指同层级及上下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同层同标准,上下逻辑关系要正确,不鼓励个性化的随机发散。“规律意识”强调一张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一定要把考试规律(包括题型意识、考点意识、解题策略)和学科规律融入学科思维导图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h3> <h3>刘濯源根据学科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将学科思维导图分为三种类型</h3><h3>一、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理解性记忆,将零散知识归纳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个最好由学科备课组集体完成。</h3><h3>二、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精析学科概念,系统分析问题情境,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发现学科内在的本质及规律;</h3><h3>三、创作型学科思维导图,用于基于结构化思考的考场式写作、校园文化创设、教学系统建构,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局限,生成思维创见。</h3> <h3>通过三天的浸入式集中培训,我们一行11人,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参与研讨,课堂表现出了积极,认真的良好学习状态,最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h3> <h3>看,参会的教研室各位领导,正在认真绘制思维导图。</h3> <h3>这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大家都在积极的筹划绘制中......</h3> <h3>瞧瞧,这是我们的作品......</h3> <h3>通过三天的集中培训,我觉得学科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它可以用在一本书的知识整理归纳上,也可以用在一篇课文,一个段落,一句话的提炼概括上,亦可以用在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问题,一幅图等的拓展延伸上。涉及多种学科,多个方面,学会学科思维导图对我们的教学,生活意义极大。相信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们各位老师对学科思维导图一定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行动......</h3> <h3>七月,青城相会。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专题培训虽以结束,但它如教育界的一缕清风,在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定会让各位同仁如沐春风。一路追寻,一路探索,前进不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