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去了三所大学,意义各不相同。

如意羊

<h3>18年5月去了重庆师大。我们65年毕业分配到重庆,老孙曾在重师工作近8年。</h3> <h3>看到重师,倍感亲切。65年,作为一名中文系助教,才22岁。不能忘怀的青葱的岁月!</h3> <h3>72年调回浙江,至今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真的是老了,青丝已变白发。</h3> <h3>我在重庆市35中学工作,家安在重师。</h3> <h3>65年的山城,交通不方便。现在沙坪坝已在造地铁,可我们享受不到这地铁的便捷了。不太可能再去遥远的重庆。</h3> <h3>校门前的小树多漂亮,叫巴拿利海枣,当时没有这种树的。</h3> <h3>再访重师,变化很大。去退休教师管理部门,难以找到旧时友:有的去世了,有的住进养老院。</h3> <h3>健在的两位,随退教部门组织的旅游去了。总算找到了一位,随女儿(川大教师)安家成都。马上通电话,约好成都见。</h3> <h3>不变的只有操场上的年轻学子,每年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还是那么的生气勃勃。</h3> <h3>专心练习投篮。</h3> <h3>最开心😊的事来了——找到了我的同龄好友邓文珍。她老伴是后勤部门的老师,可是去世已20多年了。</h3> <h3>邓妹子不容易,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都已成家,她和二女儿住一起,还有个外孙在澳大利亚留学呢!</h3> <h3>孩子带大了,她自己也老了。有了自己的信仰——在家里设了个佛堂。对老年人来说也是好事,安下心来过晚年。</h3> <h3>7月底,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了“哈工大星”,长知识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他们的校训。</h3> <h3>“哈工大星”。这是国内以高校命名的小行星之一。发现后,要申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h3> <h3>整洁而干净的道路。</h3> <h3>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李昌校长1953年提出的,2008年正式定为校训。</h3> <h3>由于在教学上严格要求,哈工大才成为了“工程师的摇篮”。经探月专家三年的努力,“嫦娥一号”脱颖而出。</h3> <h3>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这只是部分。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的负责。仅3分之差就不予毕业。</h3> <h3>透明的玻璃球。</h3> <h3>学苑楼,好像是用餐的地方。</h3> <h3>哈工大“国际合作”与“国际教育”展览。</h3> <h3>学校很大,没人带路,随便兜兜。</h3> <h3>司令街(看来是主干道)。牌子上面很干净。</h3> <h3>校园街(也是主干道)。也很干净。</h3> <h3>法院街。(有点脏了)。</h3> <h3>工建街。(最脏的)。</h3> <h3>学校大得有班车站。</h3> <h3>四处边走边看。</h3> <h3>此楼里有许多研究所。</h3> <h3>准备迎接新同学。</h3> <h3>怎么会儿园都放假了?</h3> <h3>空无一人。</h3> <h3>哈工大老师或员工的孩子在滑梯上玩。</h3> <h3>只见车,不见人。</h3> <h3>桃李园,是毕业生留给学校的纪念。</h3> <h3>七九学子林。</h3> <h3>精密仪器系90届毕业20周年还留恋着母校。</h3> <h3>又是二十年返校留念,表示”争上”的信念。</h3> <h3>种满了各种丁香,真称得上“丁香园”。</h3><h3><br></h3> <h3>哈工大1955年组建了小卫星技术研究团队,开始从事小此项研究工作。</h3> <h3>发现日期1996年4月7日。</h3><h3>名称1996LN 永久编号:55838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h3> <h3>2010年3月30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小行星通报》第69493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将该星命名为“哈工大星”</h3> <h3>在11月底,去了一百多年前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山大学。时间关系,我们只看了有孙先生题词的校训部分。</h3> <h3>校园内以先生名字命名的道路,制作的指示牌。</h3> <h3>进南门就是外国语学院。</h3> <h3>最初办时的中山大学,有中山先生亲笔写的校训。值得一看。</h3> <h3>留个影吧!</h3> <h3>可看出树龄之长。</h3> <h3>树干下部都刷了白色的石灰水。</h3> <h3>树干上爬满了,开着艳丽小花的藤状植物,使古老的大树显出新的生机。</h3> <h3>逸仙路是那样的肃穆庄重。</h3> <h3>心中升起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h3> <h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是其一。</h3> <h3>后人会把校园建成花园。</h3> <h3>现在的中山大学有70处地方。有南校区,东校区,北校区。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法学院,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等等。不是我们想要看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