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一.重返濮院古镇。 </b></h1><h3> 2019年7月25日,是我五十年后重返嘉兴参加发小聚会的日子,行程前就为濮院之行做了多方准备,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能够顺利进入古镇而不枉此行,并根据徐瑞平大哥的指点,将目的地导航确定在“翔云观”。</h3><h3> 7月24日,东北的刘伟建大哥在参加聚会前先期探路,由于古镇正在封闭开发,闲杂人员严禁入内,大哥费尽周折,才勉强在外围照了几张相片,带着遗憾而返。</h3><h3> 7月28日,聚会结束后,与哥嫂一同直接驱车直奔濮院古镇。因有前车之鉴,我们使用导航引路,目的明确,少了问路之苦,也无人打扰,直接穿过大门,很顺利就找到了“翔云观”。</h3><h3> 初到古镇,面对着杂草丛生,残墙断壁,一片荒凉的濮院老镇,感觉一时无从下手,很茫然,毕竟半个世纪过去了,对濮院镇的印象仍停留在五十余年前记忆中。</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父母从蚌埠部队转场到嘉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坐木船通过古运河,从嘉兴城摇摇晃晃,一路就到了濮院镇,住进了那个大院,并让我终生难忘。</h3><h3> 印象中的濮院古镇是小桥流水人家,清澈的河水,鱼儿在游弋,各异的拱桥,连排的木屋,长条的青石板路。</h3><h3> 港北的寺湾街和观前街当年临河全是水阁房子(就是房子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中),和对面铁栏杆整齐的石帮岸和单面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目前河两岸全是筑的整整齐齐的石帮岸,水阁房子已不见踪影。</h3><h3> 记得那时候经常在河边钓鱼,用随手抓的苍蝇做鱼饵,小镇上的居民在河边洗菜淘米,洗衣刷马桶,不时一条装满大粪的木船,随着船桨的摇晃,溢出的大粪很快就被清澈的河水稀释了。</h3><h3> 后来常在想,濮院镇不就像电影《林家铺子》拍摄的场景一样吗</h3> <h3>上图为观前街路牌</h3><h3> 如今的濮院古镇因封闭开发,早已人去楼空,但是,时常有怀旧的人背着相机徘徊于此,拍老井、残壁、古桥以及搬迁中人们遗留下来的物件,称这些照片为“物语”,用静物来讲述岁月的流淌和古镇的变迁。</h3> <h3> 我站在众安桥上,思绪万千,据说为了开发古镇,从2014年6月至2015年年底,古镇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大搬迁,如今居民已基本迁出,古街老巷一片萧条,只剩下树影婆娑,那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桥静卧河上,周边已经长满了杂草。</h3> <h3> 濮院自南宋建镇,绵延数百年,历经沧桑,古桥、古树、古宅等历史遗存混杂在新旧建筑之中,难以得到保护,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为此,当地政府启动了旧镇改建项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整修完善的濮院古镇会展现在游人的面前,与乌镇形成姊妹镇。</h3> <h3> 此街道居委会够简朴的了,连个牌匾都没有,却更接近大众,显得朴实素雅。</h3> <h3> 上图位置为原濮院小学校址,位于翔云观右侧,记得我也在此上过学呢。</h3><h3>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h3><h3> 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濮院三中原址位于福善寺即江南名刹香海寺旧地,当时,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都在此学校就读。</h3><h3></h3> <h3> 《东畲杂记》如是记之:“香海寺有银杏二株,一在千佛阁前,一在西园,轮囷离奇,皆凤手植也。”南宋濮凤亲手种植的两棵银杏,至今依然屹立在桐乡第三中学的校园内,郁郁葱葱,大哥哥大姐姐们至今仍然记得那二银杏树。</h3> <h3> 据当地对宋代古银杏的数据记载:一棵在校园场地中间,高约27米、干围4.15米,卓然独立。</h3> <h3> 因为濮院历史沉淀丰厚文化发达有着确切的历史记载,故能如此精确地断定古树的树龄,到现在已是889年了,2005年桐乡市人民政府设立保护碑,保护级别为一级。。</h3> <h3><b>濮院镇完全小学 :</b></h3><h3> 1950年8月,塘濮镇中心国民学校、桐濮镇中心国民学校合并成立了“濮院镇完全小学”,成立之初,规模达到18个班级,近千名学生,学校设有本部及三个分部(1952年设第三分部,1956年第三分部归入“永乐乡中心学校”,该校1964年9月更名为“濮院公社第二中心学校”),本部设在原敬业校址,一分部设在原端本校址,<b>二分部设在原濮镇中心校分部庙桥堍,</b>三分部(原南横街初小又称关帝庙小学)设在关帝庙。</h3> <h3> 1959年1月,学校更名为“濮院公社第一中心学校”,1961年9月,学校恢复原名,文革期间(1970年6月)更名为“濮院油米厂五七小学”,1978年8月重新命名“濮院镇完全小学”,一直延续至2005年7月。</h3> <h3> 2012年开始,濮院镇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古镇开发保护工作,老镇区整体拆迁改造全面展开,翔云校区由于地处老镇区,规模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整体搬迁工程成为古镇开发的首发工程。</h3> <h3> 原镇小因其前身为翔云书院发展演变而来,经过讨论,决定命名“翔云校区”。翔云校区建立后,学校以其百年文化底蕴和原镇小优质的教育条件为发展基础,将“端本敬业”与校训“立德健体,智慧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了“体艺兼修、厚学翔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尤其在“篮球、田径、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上成为桐乡市的佼佼者。</h3> <h3> 这位八十余岁坐地户老大爷身体健朗,思维敏捷,在向我们讲述大院的位置及变迁,在他的记忆中,大院后期是作为靶场存在了多年。当我们问起大院有一口井时,他毫不犹豫给我们指明了位置,并让儿媳带我们去辨认。</h3> <h3> 上图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曾经居住的大院位置,那口井仍在,只是井口用水泥砌起来了。</h3><h3> 后面成片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大院没了原来的模样,真不知古镇改造完成后,那口水井是否也能保留下来。</h3><h3></h3> <h3> 水井位于小楼东侧,相距十余米, 水井距街道有二十米,距河不到四十米的距离。</h3><h3> 当时还在疑惑此水井的位置,当把照片发给刘伟建大哥后,伟建大哥即刻回信,解答了我的疑惑。</h3><h3></h3><h3> ”龙江:祝贺你们找到大院和水井,你发的小二楼位置是在水井的东面距离10一20米,我家小楼进户门面向西只有门没有窗户,东、南、北有窗户,大院内有两口井,一口在我家附近,另一口在大院西面。两口井间距应由200米左右,一东一西。大院独立二楼只有我家。”</h3> <h3> 根据徐瑞平大哥画的草图,我们居住的大院应该就在圈内的位置吧。</h3> <h3>刘伟建大哥提供的为数不多的古镇照片。</h3> <h3>徐瑞平大哥亲自手绘的大院草图。</h3> <h3> 面对已成废墟的古镇,我们只有依据导航在向前搜寻着。</h3> <h1><b>二.镇名来历</b></h1><h3></h3><h3> 濮院镇古地名为李墟,又称御儿。隋朝始建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宋朝建炎以前系一草市,习称“幽湖”、“梅泾”、“濮川”。唐和北宋时为嘉兴县永乐乡地。</h3><h3> 濮院之名,始于南宋,其时属梧桐乡。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云翔(濮凤)随宋高宗南渡,以附马都尉驾临安(今杭州),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清《濮川所闻记》)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称“濮院”,后移作镇名。</h3><h3> 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濮鉴出资构屋开街,建四大牙行,收积机产,“召民贸易”,“远方商贾旋至”,无羁泊之苦,故又名永乐市。</h3><h3> 明宣德(1426~1435)后分隶嘉兴、秀水、桐乡3县,一镇而三分为嘉界、秀界、桐界。辛亥革命后,镇以市河为界,东北属嘉兴县,称嘉濮镇;西南属桐乡县,称桐濮镇。1950年5月,合并称濮院镇,隶桐乡县。1958年,属濮院公社濮院管理区。1959年6月,恢复县直属镇建制。1965年,改名“卜院”。1989年2月复称“濮院”。1992年6月,撤销濮院乡建制,并入濮院镇。</h3> <h1><b>三.濮院古镇</b></h1><h3> 濮院镇就是一个简单朴实的南方水乡小镇,我的许多记忆由于受年龄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也仅限于居住的大院内,大院外除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其他的都模糊了。</h3><h3> 好在网络上存有大量的图片,通过这些照片,能把现实与幻想勾连起来,让模糊变得更清晰。</h3> <h3><b> </b></h3><h3><b></b> 翔云观建于元代,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山门巍峨,砖壁高逾数丈,正门上额刻“翔云高眺”4字,为乾隆时(1736~1795)进士窦光鼐所书。两边为马蹄形门框,东额镌“春和”,西额镌“秋爽”。</h3><h3> 翔云观毁于洪杨乱,后又遭文革之劫难,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被人们移放至梅泾公园大门口。<br></h3><h3> 今观内建筑已改原貌,仅存山门,为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解放后,政府实行计划经济,翔云观变成了大仓库,真是个理想的囤粮之所。大大的石板天井,就成了晒粮广场。</h3><h3></h3> <h3> 这张图片体现出典型的水乡古镇特色,小桥流水人家,景色醉人,不知是哪一年拍摄的,真希望改造后古镇能保留古镇原有的特色。</h3> <h3> 出门就是路,路边就是河,骑着摩托车穿行在巷道中,很是惬意。</h3> <h3> </h3><h3> 狭长的巷道已人去楼空,静静地等在那里,或许将享受被拆除的命运,或者会被整修一新,我想古镇开发还是要保持一个古字,期待二年后还能看到它的模样。</h3> <h3> 想象中此处当年应是摄影家的首选地吧。</h3> <h3> </h3><h3> 此仿古建筑是“梅泾公园”的大门,梅泾公园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占地28亩,公园门前有一对从翔云观前搬来的石狮子,此地已划进了古镇规划区。</h3> <h1><b>四.濮院古桥</b></h1><h3> 濮院古桥梁群现有古桥梁9座,分别为:众安桥、女儿桥、栖凤桥、大德桥、大有桥、大积桥、定泉桥、秀桐桥及王板桥。</h3><h3> 濮院古桥群沿镇区市河分布,完整保存至今,见证了濮院的发展变迁,与濮院的建镇历史息息相关,并仍在发挥重要交通功能,是一批有着生命活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桥名上还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间传说,显示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水乡文化特质。 由于形制各异、保存完好,这批石桥梁具有重要人文和科技价值,对研究江南水乡的桥梁建筑技术也具有参照意义。2011年1月,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 <h1>1.众安桥:</h1><h3> 众安桥位于濮院镇花园街东河头,始建年代已无查考,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向跨东市河,单孔石拱桥。桥长16.9,宽2.2米,跨度6.9米。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有望柱、栏板,东西堍各16级石阶。</h3><h3></h3> <h3></h3><h3> 众安桥(施全庙),桥东堍原为纪念南宋爱国将领施全建有施全庙。现庙已毁,仅存亭。</h3><h3> 施全是南宋钱塘人,为殿司小校,秦桧谋害岳飞后,满朝文武慑于秦太师之威,无人敢言。施全愤恚于心,于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趁秦桧上朝时,挺刀直刺秦,不中,反被杀于市。</h3><h3> 濮院有他的庙祀是合乎清理的,岳飞冤死于风波亭后,其孙岳珂一支于孝宗年间迁居嘉兴。宋亡,岳氏族人又迁居濮院南三里(今嘉兴建设乡旧岳头村,这里曾经发现岳氏家谱,家谱现藏嘉兴博物馆)。从元代起,濮院一带即有岳氏后裔在此生活,直到现在。施全庙应是岳氏后人为感其忠义而建。</h3><h1></h1><h3></h3> <h1>2.女儿桥:</h1><h3> 女儿桥位于濮院镇南市河,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又名“语儿桥”,古为吴越分界处,单孔石拱桥。</h3><h3>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督兵拒越时,溪人有生子能语者,而吴兵适胜,遂命为语儿乡,左有语儿亭。还传,勾践入吴,夫人道产女儿于亭,故称女儿亭,亭傍桥称女儿桥。今亭已废,桥尚存。</h3><h3> 桥长17.4米,宽2.8米,净跨7米,拱矢4米。东15级、西17级石阶,两侧施石栏,桥顶望柱浅雕如意头,拱圈石以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桥顶栏板设吴王靠,外侧刻有捐建人名字与捐建金额。栏杆与抱鼓石相连。</h3><h3> 沈涛《幽湖百咏》诗云:“语儿桥下女儿嫁,南北苏家尽浣纱,王谢堂前春燕去,满街桑影夕阳斜。”桥西堍上有日军侵华时修筑的壕门一道,当年就如城门一般,昼开夜关,限制百姓的行动,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女儿桥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沧桑。</h3><h3><br></h3> <h1>3.枫西桥:</h1><h3> 栖凤桥,位于濮院镇西市河,宋濮凤始建,清道光二十二年重建。东西向跨西市河,东接北横街,西抵龙湾街。</h3><h3> 三孔石梁桥,桥长19.8米,宽2.18米,跨度12.3米,东西各13级石阶。竖壁形桥柱,有望柱、栏板,栏板外侧刻有“南无阿弥佛”和“南无观世音菩萨”和“禁止捕鱼”等字样。</h3><h3> 桥柱两侧有楹联,南侧为“彩汉璘彬人语家诸竹实,声闻节是溪流一径福桐荫”;北面“桥跨西河红枝标题栖凤古,坊联北里碧油逸呹晓江青”,整座桥保存完好。</h3> <h1>4.大德桥:</h1><h3> 大德桥位于濮院镇中市,俗称庙桥,跨庙桥河中段,元濮鉴始建,民国九年(1920)重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桥长16.4米,面宽2.65米,跨度7.5米,桥上有望柱、栏板,拱壁下部有多处仰覆荷叶莲花装饰题记,文字不辨。两堍无级阶,南接庙桥街,北接寺湾街。</h3><h3></h3> <h3> 大德桥的“桥额”清晰可见,大德桥北接寺湾街,寺湾街东与观前街相接。寺湾街名字的来源是与濮院的一座江南名刹香海寺有关了,就在这座幼儿园后面的濮院三中,至今还留存着两棵南宋古银杏树。</h3><h1></h1><h3></h3> <h1>5.大有桥:</h1><h3> 大有桥是一座三跨五拼的石阶石板桥,主跨桥梁两侧刻有“重建大有桥”的桥名,元濮鉴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桥长16.9米,面宽2.85米,跨度11.7米,主孔跨径4.90米。竖壁形桥柱,柱上有仰覆荷叶莲花组成长方形线框,框内有阴刻题记,文字不辨。两堍各18级石阶,南接南大有街,北接北大有街。</h3><h1></h1><h3></h3> <h1>6.大积桥:</h1><h3> 大积桥俗称新桥,跨庙桥河东端,元濮鉴始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陈宗重建,南北向,为单孔石梁桥,原在翔云观前直对黄家湾(今河下街当白场,1990年当白场盖满楼房,已无此名称),后移建翔云观之东港口。</h3><h1></h1><h3></h3><h1><br></h1> <h3> 大积桥上向东西两侧看,东边横向河道即女儿桥、众安桥和王板桥的所在河道。西侧有一座钢便桥,按照介绍那里就是大积桥最先建成时的位置,桥头正对着的是一座濮院古镇著名的翔云观,也是老街观前街名字的来源。</h3> <h1>7.定泉桥:</h1><h3> 定泉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与众安桥一样浑身均被藤蔓所包裹着。</h3><h3> 定泉桥,相传桥下有泉,大旱不涸。,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 跨北市河,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东西向,桥长17.2米,宽2.75米,跨度6.2米,矢高3.4米,上有望柱、栏板,两堍各18阶石级,单孔石拱桥。东为北廊栅,西接费家场。</h3><h3></h3> <h1>8.秀桐桥:</h1><h3> 秀桐桥位于现濮院仅存的北廊棚,跨北市河,在定泉桥之北,为三孔石梁桥,桥长19米,宽2.25米,跨长7米,18级台阶。</h3><h3> 桥两侧均刻有楹联,南侧为“星移秀水珠会彩,日照桐乡口蕴辉”,北面为“鸣凤翔来占运泰,卧龙口处颂时口”。</h3><h3><br></h3> <h1>9.王板桥:</h1><h3> 王板桥的确切建造年代现已无法考证,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根据这两座桥梁的施工工艺及建造用材确定其为清代桥梁。</h3><h1></h1> <h1><b>五.儒家思想成就了濮院古镇:</b><b></b></h1><h3> 濮院是著名的羊毛衫之乡,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濮院的纺织产业至少有了800年的历史,曾有“嘉禾第一镇”的美誉。</h3><h3> 说起濮院的历史,就不得不说道濮凤,<b>濮凤,字云翔,山东曲阜亲贤乡人,</b>官著作郎,兼羽林中尉、护圣军右骑尉。</h3><h3> 在濮院的传说中,濮凤贵为驸马,濮凤看中了濮院(当时名为幽湖)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购置了自己的庄园。后来濮凤的六世孙濮斗南因为帮助理宗皇帝登基有功,晋封为吏部侍郎,显赫一时。皇帝诏赐其第濮院,镇因此得名。这也就是濮院名称的由来</h3> <h3><b> 濮凤</b>是濮氏家族的祖先,直到濮凤定居于此,之后便翻开了濮院的辉煌,濮氏家族随着几代的人奋斗已经家业殷厚。</h3><h3> 而后其子<b>濮鉴</b>执掌濮家,濮鉴具有乃父濮振之风范,他修桥铺路、创建寺观、救济贫苦、体恤孤寡、办学兴教……诸多善举而形成的。</h3><h3> 元至大年间,<b>濮鉴</b>看到远道而来的丝绸客商在梧桐乡没有一个良好的采购环境和休息之处,他在市中构居开街,设立四大牙行,收积机织产品,以招徕商贾采购,铸就的“濮绸”独领风骚元明清600余年,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丝绸市场,濮院始有“永乐市”之名,且美名远播。</h3><h3> 人们都知道东北的山东人多是闯出来的,而濮鉴也同为山东人,南下江浙水乡,以儒为贾业,祖孙几代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濮氏家族成就了濮院历史上最伟大的儒商, 濮院之所以能够成为今日的濮院,人们安居乐业,富甲一方,与濮鉴所表现出的的儒家核心思想不无关系。</h3><h1></h1><h3>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h3><h3> 这种传统儒家思想,被濮氏家族几代人,以自己的博爱行动,融入到濮院的社会发展中,也正因为此,濮绸的美名传播到全国,成就了濮院几百年的辉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