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荒情结(1)——夏锄

陶志良

1970年5月,我结束在上钢三厂五七中学(大同中学)的学业,被老人家的"12.22"指示感召,下乡赴北大荒务农。 那时正处于wg中期,整个社会还沉浸在崇拜、迷信和狂热之中。&nbsp; 我所去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6连,地处千里迢迢的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图为我们在上海北郊车站登车离别时的情景,车厢窗口的女青年是我的小学同桌唐金媛,她被分到32团28连。 图为我们当年的乘车证。(图片由唐金媛提供) 我们32团原名北兴农场,原是金沙农场(今八五五农场)的一、三、五分场,始建于1955年10月。1963年1月,组建新场,命名为“北兴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密山分局。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3师第32团。图为原32团6连部分北京、上海、哈尔滨青年。(图片分别由徐广顺、赵秋麟提供) 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复称北兴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图为我画的我们北兴农场的赵青山场长,兵团年代时任副团长。 图为32团6连的部分佳木斯青年。(图片由张波提供)&nbsp; 农场地处完达山北麓的丘陵漫岗地带,三面环山,西部为漫岗台状盆地。图为从七里嘎山俯瞰北兴农场区域。 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办有小煤窑、金矿、饲料加工和制材厂等。图为我们连队通往北兴农场场部的308公路。 场部所在地原称“北星”,曾是日本移民的开拓团开拓点,建场时将“北星”改为“北兴”。图中的老榆树是当年开拓团“日本围子”的遗存。 下图为我从谷歌卫星地图载图编辑的北兴农场(32团)部分地域图。 下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兴场部的会场,图片来自《北兴农场志》。 六连又名双桥,距场部5.8公里,东依小顺河,北望倭肯河,308省道在连队东部小顺河穿过,昔时建有两座木桥,由此得名双桥。 1955年已有人在东山下(8号地)那边开荒养羊,旧称老羊圈。图为东山下的草甸子。 1956年12月开始在现地建点,原为金沙农场一分场5队,1963年为北兴农场5队,1969年3月为32团6连。下图为6连一偶。 5月的北大荒春意料峭,寒意未消,当地老职工很多还穿着黑棉袄,但春耕已热火朝天。由于知识青年的到来,连队还要盖房子,那些时候,每天清早,我们都要参加义务劳动,搬石块填地基。图为6连的队部。 2016年夏,我在6连连部留影。 由于春天时,大田里的活如平整耕地、播种什么的,都已机械化了。白天,我们就打个杂活,在麦场灌袋装个车,在砖窑出窑装窑什么的,干的全是体力活。下图为我们北兴农场连队的春播场景。 图为麦场灌装麻袋。 到了6月,玉米已出苗,夏锄开始了,我们就把小锄板磨得铮亮上阵了。 锄地是我学的第一件农活,它的基本要求是间掉多余的苗锄去杂草,基本要领是“三锄两扒拉”。我们六连地块大的玉米地,一垄地得十来里长,锄的再快也得好几个小时。 6月的北大荒天气还不算热,但日头也是辣辣的,有青年人图凉快穿着个背心锄地,一天下来背部、肩上晒得鲜红,晚上睡觉疼痛难熬,几天后活生生的脱了层皮。 连里有几个青年人活儿干得快,只见垄上一溜烟,噌噌地就窜上去了。后来,连里一个老职工叫老宗头的,就编了首打油诗曰:“小锄板铮光瓦亮,玉米地尘土飞扬;呼凌贵跑来一看,跟没锄没有两样!”图为我们32团连队当年夏锄的情景。 呼凌贵是我们的连长,每天一大早拿把锄头,叫唤各排青年人出工,然后跑地里瞅瞅大家干的活。图为2012年初我(右)回连队中间者是我们老连长呼凌贵。&nbsp; 记得那时农业连队种的玉米不多,一般为耕地的占比为10%左右,我们连队15000多亩耕地,也就播种一、二千亩,半个来月锄地的活就结束了。 图为我们连锄地的女青年,图片由朱玲珍提供。 图为锄地搭车回来的6连68年北京、上海女青年。图片由谢樱(左2)提供。 夏锄时我们都在地里午餐,记得那时在田间吃饭是不用交钱的,夏锄吃的是白面馒头和炒大葱或炖豆腐之类的,也常常吃些包子什么的。 2016年夏,我回农场寻旧,图为在大豆地里锄地。 那些年,锄完玉米地后,大豆地的田间管理又开始了,所谓管理就是为大豆锄草、松土,但这些活都交由农业机械去做了。图为拖拉机在大豆地里作业。&nbsp; 我们农工排放下了锄头,又到连队仓库领回了小镰刀,因为又快到了打羊草的时节了。图为北大荒草甸子的羊草(小叶樟)。 大家在老职工的指导下,给镰刀装上了把,并磨刀霍霍,将它整得贼亮,只等哪天持刀上阵了。 1970年冬我到团部拍了张照片,寄回了家里,那年我17周岁。 图中我穿的军装是在空军杭州笕桥机场的舅舅送的,那时代军装算是流行服装,我舍不得当工作服穿,就放在宿舍炕头的箱子上。 没想到让来串门的一个我们团采煤队的上海青年给顺走了,着实让我心疼了一阵。<br><br>图为我的画作——知识青年的前辈《邢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