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br></p><h1><b> 目 录</b></h1><h1><b> (上册)</b></h1><p><br></p><p><br></p><p><br></p><h1><b>第一节p4</b></h1><h1><b> 我骑上了《罗马假日》的那辆摩托</b></h1><h1><b>——上海-巴黎-罗马</b></h1><p><br></p><h1><b>第二节p 10</b></h1><h1><b> 这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署名的雕塑作品吗?</b></h1><h1><b>——袖珍小国梵蒂冈</b></h1><p><br></p><h1><b>第三节p 27</b></h1><h1><b> “有斗兽场就有罗马”</b></h1><h1><b>——游览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和许愿池</b></h1><p><br></p><h1><b>第四节p39</b></h1><h1><b> 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不会如此繁星璀璨</b></h1><h1><b>——致敬佛罗伦萨</b></h1><p><br></p><h1><b>第五节p 60</b></h1><h1><b> 是汉武帝逼就了她的诞生吗?</b></h1><h1><b>——荡漾在威尼斯</b></h1><p><br></p><h1><b>第六节p 73</b></h1><h1><b> 真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居吗?</b></h1><h1><b>——维罗纳游记</b></h1><p><br></p><h1><b>第七节p 83</b></h1><h1><b> 米兰大教堂是一首用大理石写的诗</b></h1><h1><b>——时尚的米兰</b></h1><p><br></p><h1><b>第八节p 102</b></h1><h1><b> 摩纳哥王妃殒命天使湾应了什么诅咒?</b></h1><h1><b>——风情万种的尼斯</b></h1><p><br></p><h1><b>第九节p 113</b></h1><h1><b> “如果没有男性继承王位就并入法国”</b></h1><h1><b>——摩纳哥印象之一</b></h1><p><br></p><h1><b>第十节p 127</b></h1><h1><b> 王室家族为何笼罩在咒语下?</b></h1><h1><b>——摩纳哥印象之二</b></h1><p><br></p><h1><b>第十一节p 139</b></h1><h1><b> 《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笑死人</b></h1><h1><b>——电影城戛纳</b></h1><p><br></p><h1><b>第十二节p 153</b></h1><h1><b> 法国国歌《马赛曲》出自马赛吗?</b></h1><h1><b>——上海姐妹城马赛</b></h1><p><br></p><h1><b>第十三节p167</b></h1><h1><b> 梵高为何割掉自己的耳朵?</b></h1><h1><b>——他在阿尔勒创作《向日葵》</b></h1><p><br></p><h1><b>第十四节p 181</b></h1><h1><b> 教皇为何要从梵蒂冈迁到这里呢?</b></h1><h1><b>——第二教都阿维尼翁</b></h1><p><br></p><h1><b>第十五节p196</b></h1><h1><b> 小山村用石头造房子的历史可以上溯千年</b></h1><h1><b>——石头村勾禾德</b></h1><p><br></p><h1><b>第十六节p 210</b></h1><h1><b> 有两百多家古董店的风情小镇</b></h1><h1><b>——索尔格一瞥</b></h1><p><br></p><h1><b>第十七节p 217</b></h1><h1><b>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为世界添了一门新艺术叫电影</b></h1><h1><b>——发明家之城里昂</b></h1><p><br></p><h1><b>第十八节p230</b></h1><h1><b> “我的心灵是安娜西的流水荡涤至净”</b></h1><h1><b>——动画文化城安娜西</b></h1><p><br></p><p><br></p><p><br></p><p><br></p><p><br></p>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一节</b></h1><h1><b>我骑上了《罗马假日》的那辆摩托</b></h1><h1><b>——上海-巴黎-罗马</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19日,星期四,晴,今天是中秋节。</h3><h3> 筹备了几个月的欧洲之行今天终于成行,一行七人一早赶到浦东国际机场VIP贵宾室候机。这里环境优雅,室内一圈满是沙发,三明治、糕点、牛奶、果汁、巧克力、水果、茶、咖啡都免费自助。一会儿就要坐这架法国航空的波音飞机飞往巴黎。</h3><h3> 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总部位于法国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2004年收购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组成了法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集团(Air France-KLM),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公司拥有380架飞机,平均机龄9.3年。80年历史中发生3次死亡事故,其中2009年法航一架空客A330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途中在大西洋上空坠毁,200多名乘客和全部机组人员遇难。</h3><h3> 上午10点40分法航AF117航班起飞。飞机上没有“空姐”只有“空叔”、“空嫂”和“空大妈”,他们笑脸相迎,服务细致。在机舱里看见一家人,爸爸是老外,妈妈是中国人,带着一个婴儿,非常忙碌,“空大妈”不时来帮助他们。</h3><h3> 上海到巴黎9,700公里,经过12小时飞行,于当地时间9月19日下午4点半到达巴黎戴高乐机场,由于时差“赚”了6小时,不过返程就会“亏”6小时,老天爷是最公正的。在戴高乐机场候机楼转乘法航18点35分的AF327航班从巴黎到罗马。在航班上又见到“空爷”级服务员,态度十分和蔼。</h3><h3> 经过2小时飞行,于9月19日20点40分到达罗马达芬奇(费米奇诺)机场。地接小叶先生驾驶一辆蓝灰色奔驰8座中巴接机,这辆车将陪伴我们一行度过19天旅程。驱车30多公里到达位于市中心的罗马索菲特Sofitel五星酒店,它属于总部设在巴黎的雅高集团。</h3><h3> 罗马索菲特酒店坐落在罗马最豪华的七丘城区,立于世界闻名的威尼托大街和西班牙台阶之间,周围林立众多个性十足的设计师精品店、葡萄酒吧和特色餐厅,紧临罗马鼎鼎有名的波各塞花园。</h3><h3> 酒店建筑前身为19世纪的波斯顿酒店,酒店的餐厅曾是罗马一个皇室家族的原址,现在酒店被公认为“意大利历史文化遗产建筑”。</h3><h3> 罗马索菲特酒店整体设计采用了19世纪的宫廷风格,经改造后,加入了现代罗马装饰元素。无论是其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外型、传统的门栋装扮、酒店墙壁上陈设的多款壁画、地面铺陈的经典马赛克图案,还是置于公共空间的沙色墙面和胡桃木壁板之前的斑纹套椅及充满宫廷风格的大步梯,皆为酒店打造出纯正的贵族气息。</h3><h3> 酒店大堂布置气派,墙上照片显示社会各界名流在索菲特酒店留下身影。</h3><h3> 索菲特酒店大堂还陈列着一辆摩托车,它可不是一般的摩托车,首先它是电影《罗马假日》中赫本和格里高利的道具;其次,它来自意大利飞机制造商比亚乔家族的灵感、名牌产品VESPA。二次大战结束后飞机的市场需求锐减,家族的发展到了一个艰难的瓶颈时期,必须要开发新的产品。身为家族第二代的Enrico Piaggio 有了一个灵感:制造一个用2个轮子驱动的产品。他认为这种产品可以更适合于正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意大利人来作为代步工具。1946年VESPA诞生了,非常受市场青睐,让困境中的公司看到了些许光明。我骑上《罗马假日》里的那辆摩托拍照留念。</h3><h3> 现在VESPA已经成为意大利现代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标志,2015年为了纪念乔治·阿玛尼公司成立40周年和比亚乔集团诞辰130周年,设计了Vespa 946 Armani的特别版本,为了配合Armani的标志性柔和调色板, 这款摩托在特定的光照下,可以看到车身呈现奇特的灰色和微妙的绿色。</h3><h3> 索菲特客房均采用古典的装饰风格,古香古色的布艺、精心绣制的提花流苏窗帘、胡桃木饰面的床头板、木底软装古董椅、精工制作的毛织品、清雅的花饰和翡绿、清蓝、玫红色相间的地毯将整个房间的格调定格于古典氛围之中。每间一天180欧元。</h3><h3> 酒店楼梯和走廊呈现薰衣草紫色,十分诱人。酒店最为知名的安提可·波斯顿餐厅居于一个金色的十字拱顶笼盖的空间里。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地中海佳肴。酒店的英式酒吧在当地颇有人气,藏书室和开放式壁炉是其设计魅力的灵魂所在,摆设于旁的英式传统高背椅,以极强的诱惑力吸引客人前往小坐,一边喝着奶香味的英国茶,一边欣赏着罗马城夜景,城里灯火星星点点,没有摩天大楼,谈不上光怪陆离,最醒目的是远处建筑物顶上的“肉包子”,圆形拱顶,典型的罗马式建筑。</h3><h3> 夜里稍有点渴便想喝点热水,房间里不供应热开水,也没有热水壶,好在我们出发前做过功课,自带便携电热壶,注意到欧洲电压和插座式样与国内不同,我们带了多国插头派上用场。盥洗后很疲倦地躺下睡觉,迎接第二天在罗马观光。</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二节</b></h1><h1><b> 这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署名的雕塑作品吗?</b></h1><h1><b>——袖珍小国梵蒂冈</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0日,星期五,晴。上午。</h3><h3> 罗马索菲特酒店提供精美可口的自助早餐,培根、沙丁鱼、烤肉、煎蛋、新鲜蔬菜、水果派、起司、花色面包、各类果酱、鲜果汁、乳制品等琳琅满目。餐厅出口的方桌上放有一些昨天剩下的面包干点,供顾客免费打包领取,自助餐的食品只能堂吃不能带走是世界惯例,但是也不能浪费,索菲特物尽其用的做法值得点赞。</h3><h3> 早餐后在酒店周边的市中心溜达观景。罗马被称为“狼城”有何故事吗?</h3><h3> 公元前8世纪,亚尔巴龙伽国王有个弟弟叫阿穆留斯,他取代了哥哥的统治,杀死侄子,强迫侄女当祭司,不能结婚,他以为这样就能绝他哥哥的后代。</h3><h3> 想不到神与祭司生了一对孪生儿子,阿穆留斯下令把侄女处死,把两个婴儿扔到河里。扔婴儿的奴隶把孩子装进篮子,篮子放在河岸上就走了。河水汹涌上涨,婴儿并未被冲走,因为篮子给树枝挂住了。一条母狼来到河边喝水,它听到哭叫声奔到双胞胎身边,用长长的舌头舐干了小身体,并用自己的奶喂养了他们。</h3><h3> 一位牧人把这对孪生子带回家去抚养,还起了名字叫罗慕路斯和勒莫斯。兄弟俩长大后练就一身好武艺,牧人把他俩出身的秘密讲出来。兄弟俩听了立即带着队伍杀死了阿穆留斯,把政权交还给了还活着的外公。</h3><h3> 孪生兄弟在完成了这番事业之后,决定建立一座新城,地点正是从前差一点淹死的地方——帕拉丁山冈。后来双胞胎罗慕路斯杀死弟弟,用他的的名字来命名,叫做罗马城Rome。传说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古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h3><h3>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意大利部落就居住于此。在凯撒的统治下,罗马征服了高卢和埃及。凯撒被刺杀以后,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击败了埃及女王,于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罗马帝国,</h3><h3> 酒店离西班牙台阶不远。西班牙台阶上方的山丘上,是由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资助建造的圣三一教堂。从教堂的一对钟塔和窗子,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所谓哥特式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圆尖形拱门、大窗户及花窗玻璃。不同于罗马常见到的巴洛克式的建筑,即豪华柱子和精雕细琢的感觉。</h3><h3> 三一就是指三位一体,基督教徒相信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所以全世界有许多圣三一教堂,上海汉口路有一座英国传教士建于1866年的哥特式圣三一教堂,</h3><h3> 罗马圣三一教堂前是埃及方尖塔。罗马是古建筑之都,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方尖塔之都。耸立在罗马的方尖塔大大小小,形形色色,一共有13座。这些方尖塔多半是在公元1世纪由罗马皇帝克服了种种困难,想方设法从埃及弄到罗马来的。在古埃及,方尖塔本来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时也显示着法老的威严,而在罗马,方尖塔则成了权利与胜利的象征,多半用来修饰竞技场、神庙和坟墓,完全忽视了刻满古埃及方尖碑碑身的铭文。</h3><h3> 西班牙台阶是法国人造的,有138级台阶,每个台阶都有它自己的样子,而得名是因为旁边是西班牙大使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驻外使馆。法国人挺冤的,自己出了钱却叫西班牙台阶,听说有些导游捣糨糊说这是西班牙人建的。</h3><h3> 我们早上走上空空荡荡的西班牙台阶,可是到了下午5点钟,我们再次来到西班牙台阶,看到变成熙熙攘攘的了。这种游人如织的场面,很大部分要归功于美国影片《罗马假日》无可匹敌的号召力。《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扮演的安妮公主和穷记者,在西班牙台阶吃冰淇淋的镜头早已成为经典。不过罗马市政府早有规定,禁止在台阶上吃东西,所以不能像赫本那样在此吃冰淇淋了。</h3><h3> 台阶的投资者是法国人,而台阶的设计者是意大利人,非常出名,他是17世纪杰出雕塑大师罗伦佐·贝尼尼,他最伟大的成就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台阶的出资修建者则是时任法国驻意大利的大使先生。18世纪石阶建成后,因离西班牙驻梵蒂冈使馆距离近,人们竟口口相传成了“西班牙台阶”,台阶下的广场也因错而错,地图上也印成“西班牙广场”。尽管花费了不菲银子的法国人十分气愤,终因既成事实而不了了之。我特地走到西班牙台阶附近的西班牙驻罗马大使馆拍了一张照片。</h3><h3> 上午9点半出发去参观梵蒂冈。梵蒂冈城国Vatican City State位于罗马西北,是作为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北京故宫五分之三,是世界上最小国家,有500多人,人均GDP却是81,000美元,世界排名前五。</h3><h3> 梵蒂冈国旗是两把交叉的圣彼得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是19世纪初教宗确定这面旗帜的。</h3><h3> 圣彼得广场是世界著名意大利建筑雕塑大师贝尼尼花去10多年时间建成的杰作。广场呈椭圆形,长300多米,宽250 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h3><h3> 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环绕广场的柱廊也是世界一绝,这个巨大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在复活节和其他特殊场合容纳前来聆听教皇祝福的群众。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柱廊共有近300根圆柱和近百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h3><h3> 圣彼得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0多米高的埃及方尖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这座方尖碑来自公元前2000多年的埃及,由罗马皇帝命令运到罗马,放置于竞技场,成为圣彼得殉教的见证。16世纪教皇西斯图斯把方尖碑迁到广场中央。</h3><h3> 广场两侧的喷泉象征着基督的永生,一座是贝尼尼将马德诺的作品迁移而来,另一座是贝尼尼本人所设计。</h3><h3> 电影《达·芬奇的密码》描述过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梵蒂冈教廷重地500年来一直是由忠勇的瑞士籍士兵守护的。我亲眼目睹了这些身着红黄蓝三色军服的瑞士籍卫士,据说这装束是米开朗琪罗大师设计的,至今看来仍给人以典雅庄重之感。</h3><h3> 前廊通往教堂大殿一共五扇门,其中“圣门”平时不开放,只有在“圣年”的时候由教皇亲自开启,圣年规定每25年一次,所以“圣门”几百年来仅开过不到20次。</h3><h3> 圣彼得教堂建于公元一世纪,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造型非常传统而神圣,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建于圣彼德墓穴的正上方。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h3><h3> 圣彼得教堂有三件“镇堂之宝”,第一件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的哀伤》。1971年有个疯子敲坏了圣母面部,所以现在罩上了玻璃罩。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人,他的职业很多: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出生于15世纪,13岁开始学画,成绩优秀,连老师都不敢教。一年后,他去了著名的美第奇家族,这是一个对文艺复兴有巨大贡献的家族,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个家族,文艺复兴就不会如此灿烂辉煌。他在家族的雕塑学校学习,后来又去威尼斯、罗马等城市。由于他的水平得到了当时当权者的认可,所以经常被历任教皇差遣。</h3><h3>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伟大作品,可以称为母爱或者圣殇,是圣彼得教堂里最著名的雕刻,米开朗琪罗在不到25岁的年纪就完成了如此伟大的作品,耶稣躺在玛利亚怀中,圣母毫无悲哀表情,而是平静祥和。这是米开朗琪罗唯一署名雕刻,名字刻在玛利亚胸前的绶带上。</h3><h3> 细看展品,在青春永驻的童贞圣母的膝盖上,躺着的似乎是沉睡着的基督,而不是死去的基督。雕像中基督的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雕像中的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似乎在问上帝:“这是我儿子吗?”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在无限的悲伤之中,又洋溢着一种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之情。</h3><h3> 《圣母的哀伤》采用了稳重的三角形式的构图,让圣母穿上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遮掩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米开朗基罗认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所以作者突破了以往将母亲表现的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这不仅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而显现了美丽的身躯让悲伤的情绪所包裹一种特殊的场景。悲哀是深沉的,美丽是直观的,而青春是永恒的,这大概是作者的一种追求。</h3><h3> 第二件“镇堂之宝”是圣彼得宝座,是与米开朗琪罗同时代的贝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也是构成梵蒂冈国旗图案。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别国所赠。</h3><h3> 第三件“镇堂之宝”是青铜华盖,即圣彼得教堂的主祭台,祭台顶端的铜制华盖也是贝尼尼的杰作。祭台上方是圣彼得大教堂高耸的穹顶,祭台下是圣彼得墓地。</h3><h3> 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前面两位设计师先后在工作中去世,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圆顶廊檐上有12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h3><h3> 圣彼得大教堂藏有20万件以上作品,如英诺森十二世教皇纪念碑,两边的人像象征爱情与正义。</h3><h3> 还有格利高里十三世教皇纪念碑,格利高里历法因他而得名,教皇雕像下的浅浮雕描绘了关于制定新历法的场景,两边人像分别象征宗教和刚毅。</h3><h3> 我还看到格利高里16世教皇墓碑,两边人像代表智慧和谨慎。</h3><h3> 还有克莱芒13世教皇纪念碑,上面跪着祈祷的是教皇,左边的女性象征宗教,右边则是死神,两边各有一只石狮。</h3><h3> 参观圣彼得大教堂是免费的,登顶每人6欧元。大教堂顶上有许多锅盖似得半圆顶的房子,皆为高级神职人员住所。在圣彼得大教堂顶上可以看到面积仅0.44平方公里、只有500多人的梵蒂冈城国内的建筑物和街道。</h3><h3> 今天上午游览梵蒂冈,下午继续在罗马的行程。</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三节</b></h1><h1><b>“有斗兽场就有罗马”</b></h1><h1><b>——游览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和许愿池</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9月20日,星期五,晴。下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上午游览西班牙台阶和梵蒂冈后,中午走进一家网上介绍是正宗意大利披萨店,进门就能看见最里边的厨房,厨房是开放式的,餐厅和厨房没有隔栏,后面是人工烧柴的烤炉,直见一位皮肤有点黝黑的非欧洲裔中年男厨师,没有带手套和口罩,直接用手在披萨坯子上面放牛肉片、香肠、蔬菜和起司,然后用长长的夹子夹住放到后面烤炉中,讲究的人觉得很不爽,不过手工烘焙的披萨味道确实与上海吃的不一样,奶香浓郁,非常可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午餐后赶往罗马斗兽场,斗兽场的真实名称叫做“佛拉维欧圆形剧场”,始建于公元72年,古罗马提图皇帝完成于公元80年。可以说没有一部罗马史不与斗兽场有关,它简直已演变成为罗马人生活和罗马人需求的标记。罗马皇帝、贵族和平民最喜爱的娱乐,就是对血淋淋的角斗场面作壁上观。大批的角斗士被驱赶上角斗场,相互残杀,或与野兽肉搏,在角斗士的流血牺牲中获得一种野蛮的快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200多米,短直径150多米。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柱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我们参观那天,斗兽场有部分建筑外墙搭着金属脚手架,古迹日常维护各国皆十分重视。我们在意大利旅行时,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还是意大利,中国排在第二,当我写本美篇时中国已经排名第一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公元8世纪时,罗马一个叫贝达神父曾预言:“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 这三句话,后来历史证明前面两句是正确的,第三句话是错误的,罗马灭亡,世界并不会灭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公元11世纪,即中国宋朝时期,北方日尔曼人打进南方罗马城。北方民族打败南方民族在中国发生多次,比如5世纪中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鲜卑族,统一中原建立北魏,12世纪蒙古人打败宋朝建立元朝,以及17世纪北方满族人推翻明朝建立清朝一样。古罗马城被日耳曼人洗劫一空,斗兽场也被人遗弃,那里一时曾成为人们挖掘大理石寻找建筑材料的资源宝地,真的应验了贝达神父的前面两句预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斗兽场,已经无完整的看台,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们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人们想象,当斯巴达克带领斗兽人冲破了藩篱,奴隶解放运动便深入人心,腐朽的罗马王朝离灭亡就不远了。今天的遗迹告诉人们,文明进步必须淘汰野蛮和落后腐朽的文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罗马也有凯旋门吗?有,就是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斗兽场的西边,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国王提早3年打败他的对手马克森蒂乌斯而建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外貌格局与巴黎凯旋门有所区别,前者高25米,宽22米,后者高50米,宽45米;前者有三个拱门,中间大两边小,后者仅仅一个拱门。两者浮雕图像和镌刻文字当然不同,前者建于公元4世纪,而后者建于19世纪初,前后相差1,500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公元312年不列颠总督、大将君士坦丁驻兵罗马城外,即将与另一位罗马大将打响争夺帝位的决战。决战前夜,君士坦丁看见天空中出现燃烧的十字,于是皈依基督教,果然在第二天的决战中大获全胜。这次“米尔万桥之战”后,君士坦丁占领罗马,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这个凯旋门就是为了纪念米尔万桥的胜利而建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君士坦丁凯旋门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来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其中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拆除迁移过来的,这也表明罗马的艺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历史和雕刻史。我们参观那天巧遇正在修缮中,金属脚手架遮掩住一半威严的凯旋门尊容,就像阿拉伯女士常常露出一半面容一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古罗马广场位于威尼斯广场与罗马斗兽场之间,它曾是古代罗马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罗马帝国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昔日辉煌的殿堂和神庙只剩下乱石、破墙、石柱、残门、基座。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只剩八根柱子的萨图尔诺农神庙,最初建于公元前500多年,是废墟中最古老的建筑,如今残留的是公元3世纪后第二次重建的遗迹。除了供奉农神,这座庙一度被用来存放国家档案和国库的金银,恺撒当政时期曾贮有13吨黄金、114吨白银和3,000万枚银币于此。萨图尔诺农神庙在当时曾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殿堂,每年12月祭祀农神的日子里,破例允许奴隶们和主人一起开怀畅饮。据说这是圣诞节传统的由来。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农神庙右边残留的三根柱子是“韦帕芗与提图斯神庙”遗址,公元80年,罗马皇帝韦死后,他的儿子提图斯即位后开始建造,7年后建成,萨图尔诺农神庙遗迹把人们带回到了2000多年前。</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罗马胜利广场的主要建筑是17世纪兴建的阿基坦门,广场右边的纪念碑中央高台上,矗立着艾马努埃尔二世骑马的镀金大铜像。艾马努埃尔是曾经领导人民赶走外国占领者、统一意大利的国王。这座纪念碑被意大利人称为“祖国祭坛”。在胜利广场看到耸立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纪念碑,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打败了法国、奥地利,统一了西西里和威尼斯,1848年建立罗马共和国。他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由于他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站在罗马广场的市政厅大楼平台上,俯瞰古老的罗马城市建筑,发现几乎没有摩天大楼,大多建筑物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且建筑物顶上有一个一个“肉包子”,建筑术语就是圆形拱顶。古希腊依靠许多石头柱子来支撑建筑物,到了古罗马时代发明了用火山灰岩、石灰和水搅拌成浆料,用于支撑大跨度建筑物,如大圆顶、大拱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混凝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有一个古罗马诗人说过,我们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人,可是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所以罗马的建筑就是在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加上拱顶。上海外滩汇丰银行(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就是罗马式的圆形拱顶建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许愿池就是特雷维喷泉,当地有个传说,朝喷泉里扔2个硬币,就能实现2个愿望,一个能让你回到罗马,一个能让你和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我看到游客纷纷扔硬币,而且只扔一个硬币,因为第一个愿望与大多数人无关,实乃期盼第二个愿望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特雷维喷泉总高约30米,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电影《罗马假日》中莫妮公主游览许愿池的镜头,让这个景点风靡全球。池中有一个巨大的海神,驾驮着马车,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栩栩如生,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傍晚我们来到万神殿,这是我在罗马看到的最令人惊叹的、保存如此完好的2000年前的建筑。体量巨大,饱经沧桑,斑驳的巨石,残损的石柱,仍然支撑起完美的穹顶,就像一位隐藏在闹市楼群中的巨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万神殿是罗马帝国第三任哈德良皇帝在公元初期建成的,供奉的是传统诸神,所以才得名万神殿。7世纪以后变成了基督教堂,此后也历经战乱、掠夺和破坏,也许教堂的身份才能保留到如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万神殿从外表看平淡无奇,前方后圆,像一座敦实的城堡,正面则是古希腊神庙风格,八根石柱支撑着顶角为120度等边三角形门廊,后来把这种“柱式”建筑风格称古希腊式。19世纪后经过改良的古希腊式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式”建筑风格,如建于1923年的上海外滩12号的上海汇丰银行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部驻地。在上海像汇丰银行大楼这种“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还有好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万神殿有个惊人的巨大穹顶,直径近50米,如此宏大的穹顶,会产生巨大的水平推力,古罗马的建筑师用厚厚的墙来抵挡,2,000年来稳如泰山,不能不说是建筑奇迹。穹顶顶部中央是一个直径约10米的圆孔,万神殿没有窗户,除了采光,也可减轻拱顶推力的问题,下雨时地面上的排水孔可发挥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神殿里面有几位意大利伟人的坟墓,最著名的就是文艺复兴美术雕塑三杰之一的拉斐尔,还有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还安葬着意大利国父、开国国王,以及他的儿子、第二任国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罗马这样伟大的城市,人们可以感受圣彼得教堂神圣的气氛,可以细品梵蒂冈博物馆无价的宝藏,可以体会斗兽场血腥的前世,可以陶醉于许愿池浪漫的情调,也见识一下万神殿无可匹敌的沧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们在街头看到马车载着游人在罗马城兜风,似乎回到了19世纪。马车后面是一辆红色观光公共汽车,与上海南京路观光车一模一样也是双层的,上面一层是敞篷,坐在上面真的是“兜风”了。还看到街头艺人表演东方“轻工夫”,还有卖炒货摊贩,好像是板栗,看上去生意不太好,也不敢购买。我们晚餐喜欢吃披萨,花销90欧元,孙女悦悦不适烦躁想早点休息,回到索菲特酒店房间发现床上有一袋服务员发的巧克力,颇感温馨。第二天目的地是佛罗伦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四节</b></h1><h1><b>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不会如此繁星璀璨</b></h1><h1><b>——致敬佛罗伦萨</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1日,星期六,晴。</h3><h3> 连续两天在罗马索菲特酒店享用早餐,这里环境优雅,一边用餐,一边欣赏舒缓的背景音乐,食品极其丰富,制作精良,色香味俱佳。</h3><h3>8点半驱车前往佛罗伦萨。罗马到佛罗伦萨距离275KM。佛罗伦萨(Florence)民国时期诗人徐志摩翻译称为“翡冷翠”,多么动听而有诗意的地名。佛罗伦萨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h3><h3> 我们到达佛罗伦萨已经下午1点,在“您好酒楼”中式午餐,老板是温州人,来意大利10年了。午餐消费84欧元,点了香酥鸭7.8欧,蚝油牛肉6.8欧,古老肉6.2欧等。</h3><h3> 佛罗伦萨连接意大利北部与南部铁路、公路网的交通枢纽,阿诺河横贯市内东西,南北两岸跨有7座桥梁。</h3><h3> 在一座桥上看到一尊雕像,他是伟大的美第奇家族的代表成员,这个家族对佛罗伦萨的文化作出巨大贡献。我们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没有美第奇家族,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艺繁荣面貌。</h3><h3> 佛罗伦萨最早兴建于罗马共和国凯撒在位时期,公元前一世纪佛罗伦萨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后又被伦巴第人统治。伦巴第人是北方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今瑞典南部,经过4个世纪的民族迁徙,伦巴第人最后占据了亚平宁半岛,今意大利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13世纪时,佛罗伦萨因羊毛和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成为当时意大利的重要城市。</h3><h3> 15世纪时,佛罗伦萨这朵玉簪花就被当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这只“狮子”所守护,这一守护就是300年,而美第奇家族的红色“药丸”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罗伦萨的市徽,Medici 就是医药的意思。15-18世纪中期,长达三个世纪的佛罗伦萨历史可以说是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家族掌握了当地实际的政治和经济权力。</h3><h3>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提香、薄伽丘等都是。而正是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个统治者去世,佛罗伦萨又陷于奥地利的统治。</h3><h3> 19世纪中期意大利统一后佛罗伦萨曾经是意大利首都,直到10年后首都迁往罗马。</h3><h3> 维琪奥桥以前是乌菲齐宫通往隔岸碧提王宫的走廊,桥两边都是特产专卖店,以贩卖宝石、贵重金属和艺术品为主。它是阿诺河上7座桥梁中唯一的廊桥,像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碧提宫连成一体。这座饱经沧桑的老桥建于古罗马时期,这座古桥之所以出名并不全在于它古老而是传奇的历史,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古代意大利版本的“廊桥遗梦”,而它的主人公正是被世人所仰慕的伟大诗人但丁。</h3><h3>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诺河上,波光闪闪,把河上的廊桥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高贵而美丽的18岁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老桥走来。</h3><h3> 此时,但丁正从廊桥的另一头迎着18岁少女走上廊桥,两人在桥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18岁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18岁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直视前方,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里放射出的异样的光芒和脸上泛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息。</h3><h3> 200年前,意大利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在他的油画《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仔细描绘了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但丁身穿深色袍子,头戴咖啡色编织帽子,双目凝视前方少女。贝特丽丝身穿奶黄色连衣长裙,左手拿着鲜花,眼睛看着正前方,旁边身穿红色衣裙的侍女正在与主人讲话。</h3><h3> 我回家整理照片时发现,现在拍的照片的背景,与200年前油画背景几乎一样,河流、桥梁、街道和房子皆无变化,可见,佛罗伦萨的城市更新改造有超前保护意识。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老城区应该维护保持原始面貌,而发展城市规模和经济可以通过开发新城区来实现,所以佛罗伦萨的做法值得称道。</h3><h3> 百花圣母大教堂是佛罗伦萨的地标,外观以粉红色、绿色和奶油白三色的大理石砌成,展现着女性优雅高贵的气质,它与罗马帝国的万神殿、文艺复兴盛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古代欧洲的三大穹顶建筑。</h3><h3> 百花圣母大教堂是13世纪末建造的,与上海国际饭店差不多高的乔托钟楼在百花大教堂旁边,由建筑家乔托于1334年开始建造,外观是一个四角形的柱状塔楼,把粉红、浓绿和奶油三种颜色,以几何学的配色方式调合,与旁边的百花教堂十分和谐,底部还有精致的浮雕,内部有楼梯可达顶部,共有300级台阶。</h3><h3> 米开朗基罗广场位于阿诺河对岸,是眺望佛罗伦萨的最佳据点,广场中央有大卫雕像的复制品。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原“大卫像”收藏在学院美术馆,那里除了藏有“大卫像”,还有米开朗基罗四座未完成的“奴隶像”,第二座“圣母哀子像”和其它艺术家的作品。</h3><h3> 我读中学时就从画册上知道雕塑作品《大卫》,想不到退休后真的看到原创真品。《大卫》是16世纪初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花了3年时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高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具有强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液的流淌和脉搏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h3><h3> 《大卫》取材于《旧约》中的神话故事。大卫是公元前1010年至970年的以色列王。他在位时推翻了异族非利士人的统治,使以色列得到统一。</h3><h3> 这位英雄在年轻时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以色列王扫罗在位,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入侵者中有一位武士哥利亚,身高2米,身穿铠甲,所向披靡,以色列人死伤无数。大卫的3个哥哥都到前线打仗了,他年幼不能参战,就去前线送饭。当他看到敌方哥利亚冲了上来,以色列人抵挡不住时,大卫满腔怒火要求出战,扫罗王见大卫信心很大,就把自己的铠甲给他。大卫拒绝盔甲,一身牧童打扮,率众走上战场,大声地痛骂哥利亚,等到哥利亚被骂得头昏脑胀时,大卫用甩石机打昏了哥利亚,冲上前拔出利刃割下了哥利亚的头,挽救了以色列。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500多年前的雕像充满正能量。</h3><h3> 参观但丁故居也是游览佛罗伦萨的重头戏,故居位于古城中心的圣玛格丽塔路1号,是一座中世纪塔楼的建筑,辟为博物馆已经超过100年了。</h3><h3> 但丁是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h3><h3> 14世纪初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卡罗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但丁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白党,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并宣布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h3><h3>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他将自己一生相思的恋人贝特丽丝,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h3><h3> 对教皇揶揄嘲笑,对梦中情人的爱恋都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神曲由三部构成,地狱、炼狱、天堂,它是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诗人自叙在1300年春天,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当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时,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强暴和贪婪的母豹、雄狮和母狼拦住去路。诗人惊慌不已,进退维谷。值此危急关头,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突然出现,他受已成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恋人贝特丽丝之托,救但丁脱离险境,并游历地狱和炼狱。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首先进入地狱,地狱分九层,状如漏斗,越往下越小。居住于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们的灵魂依罪孽之轻重,被安排在不同层面中受永罚。这里有贪官污吏、伪君子、邪恶的教皇、买卖圣职者、盗贼、淫媒、诬告犯、高利贷者,也有贪色、贪吃、易怒的邪教徒。诗人最痛恨的卖国贼和背主之人,把他们放在第九层,冻在冰湖里,受酷刑折磨。 </h3><h3>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伟大的诗人在异乡又被教皇判了死刑,但丁也永远不能回到他的家乡。1321年但丁客死离佛罗伦萨几百公里远的拉文纳,安放遗体的石棺一直保存至今。</h3><h3> 500多年以后,但丁的历史地位早已得到确认,佛罗伦萨撤销了对但丁的判决,颁给他该城最高荣誉,并希望把但丁的遗骨迁回故乡。但拉文纳不肯放,迎回的只是一个空棺。无奈,佛罗伦萨当局答应长期给拉文纳但丁墓前长明灯提供灯油。 </h3><h3> 佛罗伦萨给现代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记忆。我看到许多街头艺人在广场上表演,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单簧管,看上去演奏者的年龄不小了。我还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双膝跪在地上,在马路上画蒙娜丽莎,地上放着一本画册画像和一大盒油画棒,蒙娜丽莎头部差不多画好了,看上去画得很像,没有一定绘画水平的人是绝不会在街上当众作画的。</h3><h3> 来到佛罗伦萨,不能不认识了解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家族,最主要代表人物为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我们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是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会如此繁星璀璨。为什么呢?</h3><h3> 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原为托斯卡纳的农民,后以经营工商业致富。13世纪成为贵族,参加佛罗伦萨王国政府。</h3><h3> 美第奇家族的金底红球徽章,就是由凹痕的盾牌发展而来的。正如他们的名字Medici翻译为医药,所暗示的那样,他们本来是药剂师,是给民众分发药品的,他们徽章上的球形,事实上是药丸。</h3><h3> 乔凡尼·美第奇使美第奇家族走向兴盛,他的银行赚得巨额利润,成为佛罗伦萨的首富。乔凡尼也是美第奇家族第一位赞助艺术的人,他援助过马萨乔,正是这位早逝的天才在透视法等方面对绘画做出了彻底的改革,并将一个世纪以前乔托的气息传递给后来的巨匠们。乔凡尼还委任卓越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修建佛罗伦萨的百花圣母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圆顶建筑在乔凡尼之子科西莫的继续支持下完工,在样式及结构上达成了划时代的重大革新,影响欧美建筑500余年,至今仍是佛罗伦萨的象征。</h3><h3> 其长子科西莫·美第奇曾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1433年,由于对外战争失败,科西莫被判流放10年,但次年即被新的长老会召回,他依靠民众支持,科西莫在佛罗伦萨建立起“僭主政治”,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僭主”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地区,是指那些未经过合法的政治推选程序而进行统治的人,依靠武力、财富或非法手段取得僭越权利的专制头领。</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 乔凡尼去世时,留下了179,221块金币,而从1434年到1471年的37年中,美第奇家族为文艺复兴事业付出的不下663,755块金币,仅科西莫一人负担的就有40多万块金币。科西莫赞助许多最有名的艺术家,他也是学者的朋友和保护人,将自己一栋住宅送给艺术家,他去世时备极哀荣,全城为他送葬,他的石碑上刻着“国父”的字样。</h3><h3> 科西莫的儿子洛伦佐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是无与伦比的。比起先人,洛伦佐的文化修养无疑更胜一筹。他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艺术评论家,身旁聚集着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他仿效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宴会篇》,组织学者做哲学讨论。他赞助过的艺术家中最有名的是达·芬奇,而米开朗琪罗,更是一生都和美第奇家族密切相关。</h3><h3> 洛伦佐最先注意到了才华早露的米开朗琪罗,对他倍加重视和爱护。这个14岁的少年出入洛伦佐的宫殿,学习、观摩大量的艺术品,并与当时最有名望的人文主义学者、诗人交往相处,这对一个少年的技法、视野及价值观的影响不言而喻。或许正是在美第奇宫廷中接触到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得为几代美第奇家族服务的米开朗琪罗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一个“御用艺术家”。</h3><h3> 中年的米开朗琪罗受出身于美第奇的教皇利奥10世委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这项工程断断续续进行了15年。著名的《昼》、《夜》、《晨》、《暮》四座雕像就安放在陵墓的石棺上。现在这组雕像存藏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洛伦佐礼拜堂。</h3><h3> 《昼》是一个似乎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的男子,左手在背后支撑着身体,眼睛圆睁着,向前方凝视。《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右手抱着头,正在沉睡,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晨》的形象是一位少女,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暮》被表现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上了年纪的脸沉浸在平静的反省中,或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h3><h3> 陵墓还有一座雕像,表现的正是洛伦佐·美第奇,英俊的面容,华美的衣饰映衬着深沉的忧思,及时行乐的放纵与精明睿智的沉思并行不悖,或许这就是艺术家对他第一位保护人的理解吧。</h3><h3> 事实上展览的许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有不少画像和雕刻,就是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来源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也是这个家族的遗产。</h3><h3> 美第奇家族修建教堂及公共设施,奖掖文化,网罗并资助艺术家,收藏图书、手稿并对公众开放,广泛涉及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所以说,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不会如此繁星璀璨,佛罗伦萨也不会如此美丽。</h3><h3> 今晚有幸下榻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MEDICI五星酒店,每间120欧元。美第奇酒店的玻璃门上有美第奇家族的徽章图案。酒店有个大花园和游泳池。老牌酒店是不用电子卡片钥匙的,铜吊牌钥匙似乎有绅士派头。夜晚这幢三层楼高的美第奇家族酒店,彩色霓虹灯勾勒出建筑物的轮廓,我们在酒店门前停车场依此为背景拍照留念。</h3><h3> 早上,我站在美第奇酒店的阳台上,看着街道行驶着稀稀落落的车辆和行人,城市一派悠闲安逸,不禁让我想起650年前的佛罗伦萨可不是这样的,那是一幅充满恐怖死亡的画面,我是从一本书上的描写知道的。</h3><h3> 这本书就是意大利大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鼠疫黑死病,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小说歌颂男女爱情,反对等级特权,宣扬人类平等,揭露贵族的腐朽和愚昧,抨击僧侣的虚伪和荒谬。</h3><h3> 1348年欧洲爆发大规模鼠疫,夺走了2,000万人的生命,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就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有80%的人染病而死。亲历者薄伽丘写道:“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h3><h3> 他还写道:“在瘟疫来临之时,佛罗伦萨的亲情,友情,爱情都不值一提。富人丢掉了财产,逃离这座诅咒的城市。穷人为了口食,只能做掘墓人,他们抬起棺材,拔腿就跑,将棺材送到最近的教堂中,随便找个空墓穴,就把人扔了进去。</h3><h3> 晚餐又选择在“您好酒楼”品中餐,再次品尝“意大利版”的中餐,开销90欧元。期待第二天目的地威尼斯。</h3><h3><br></h3><h1><b> </b></h1><h1><br></h1><h1><b> 第五节 </b></h1><h1><b>是汉武帝逼就了她的诞生吗?</b></h1><h1><b>——荡漾在威尼斯</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2日,星期日,多云。</h3><h3> 早餐是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酒店的自助餐厅,这家只有三个楼层的小型酒店给我留下深深印象,像走进一个大家族大家庭,比如有一个大草坪和露天游泳池,房间布置简洁温馨,服务员大多上了年纪,男士绅士般风度翩翩,女士笑容可掬,拒绝使用电子门卡,房门钥匙是连在一块铜牌子上的。毕竟历史上美第奇家族像一只无形之手,掌管佛罗伦萨300年。</h3><h3> 8点半驱车出发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到威尼斯距离257KM,行驶4个小时后到达。午餐在威尼斯水城外“新雅大酒楼”尝中餐,不过此“新雅”不是南京路新雅,“大酒楼”不大,清洁卫生,皆家常菜,7人共支出68欧元。</h3><h3> 我读书时就知道威尼斯这个城市名字,因为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想不到退休后真的来到威尼斯。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 去威尼斯主岛必须在亚得里亚海边码头坐船进入,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她的风情总离不开“水”。</h3><h3> 为什么说是中国汉武帝逼就了威尼斯的诞生呢?</h3><h3> 威尼斯的历史开始于公元5世纪,1,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布满了芦苇的沼泽地,当时陆地上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崇武厮杀、刀兵相见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转而逃往亚德里亚海中的几个小岛。而把人们逼到这荒无人烟之地的是什么游牧民族呢?原来是匈奴人。</h3><h3> 公元4世纪末,古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被汉武帝追杀的匈奴人侵扰西罗马帝国的亚平宁半岛,当地人们开始逃跑,不管逃向哪里,都躲不过匈奴人的杀戮。可怜的人们向神祷告,天上传来一个声音:“登上塔去,从那里看向大海!你们所见之处,便是今后的家园!” 依照神谕,人们逃到一片长满了繁茂芦苇的沼泽地。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城。威尼斯人以投票的方式选出了第一位总督,被称为威尼斯共和国,直到1797年灭亡,存在了1,000年。所以也可以说,是汉武帝逼就了威尼斯的诞生。</h3><h3> 如果空中俯瞰威尼斯外形像海豚,25万人,城市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与上海静安区(两区合并前)面积相当。威尼斯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和420座桥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其间,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陆地连接。</h3><h3>进入威尼斯水城仅有一种交通工具就是船,当地居民和旅行者出行没有出租车,“打的”只有出租船,上海人不妨叫“船的”,威尼斯是全世界唯一用船作为TAXI的城市。</h3><h3>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无论城市还是乡野都不可能没有汽车,然而,威尼斯没有汽车,汽车在这里既没有容身之处,也无用武之地。威尼斯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没有汽车、没有马路、没有红绿灯,甚至连摩托车、自行车、人力车也没有。有的只是运河、水道和拱桥,运河是大马路,水巷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共汽车,小型汽艇是出租车,新月般的黑色“贡多拉”小舟是自行车。威尼斯城内每家每户都有船,我们一行7人租赁一条船可以水上观光,游览名胜,还包括进出酒店和往返码头,搬运行李等,两个半天,租金620欧元。</h3><h3> 我们坐船第一站是BOSCOLO五星酒店,酒店临水而建,四层建筑,看上去并不起眼,进门却气势不凡。酒店大堂华丽高雅,水晶吊灯璀璨大气,墙上有许多反映威尼斯历史事件的大型油画。</h3><h3> 放好行李立刻坐船到圣马可广场。威尼斯主岛是被一条大运河以反S形劈开,圣马可广场在反S形运河的尽头,它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h3><h3>总督宫是以前威尼斯最高行政长官总督的官邸,是一个长长的三层建筑,外墙是白色大理石,每一层各有20多个拱门,有60多个厅堂,各厅都以油画、壁画和大理石雕刻装饰,十分奢华。</h3><h3> 威尼斯为什么是总督,而不是国王呢?原来威尼斯以前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附属国,9世纪获得自治权,得到了“总督”(Dux)的封号,成为“共和国”,本质上是商业寡头统治的“共和制邦国”。</h3><h3> 圣马可广场东西长200米不到,最宽80米,最窄50米,呈梯形,面积相当于上海人民广场的十分之一。广场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东面耸立着高百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h3><h3> 圣马可广场全部由浅色花岗岩铺就的地板上,有数不清的鸽子在游人中间散步,也吸引了各国小游客喂食嬉耍,鸽子的羽毛颜色真多,白色,灰色、黑色,白鸽的眼睛像红宝石,灰鸽的眼睛像蓝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鸽子飞起飞落,与游人和平共处,广场有一对像是来自中国新人在此拍婚照,背景和平鸽象征和和睦睦。</h3><h3> 我看见几个皮肤黝黑的好像北非青年,脚穿拖鞋,手里拿出一把鸟食小米给5岁孙女,孙女就喂鸽子,我正想领孩子离开,一个北非模样青年走过来要钱,我说NO,他缠住我,后来儿子看见过来给了10欧他才走,花钱买太平。</h3><h3> 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1世纪在埃及殉难,700多年后,两位威尼斯的富商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偷出来运回威尼斯,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h3><h3> 威尼斯总督宫后面的叹息桥是已判决的犯人去往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过桥时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h3><h3> 威尼斯叹息桥有个传说:有个男人被判了刑,走过这座桥。“看最后一眼吧!”狱卒说,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棂雕得很精致,是由许多八瓣菊花组合的。男人攀着窗棂俯视,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多拉,正驶过桥下,船上坐着一男一女,在拥吻。那女子竟是他的爱人。男人疯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没有撞坏,只留下一摊血,一个愤怒的尸体。</h3><h3> 血没有滴下桥,吼声也不会传出,就算传出,那拥吻的女人,也不可能听见。血迹早洗干净了,悲惨的故事也被大多数人遗忘。只说这是“叹息桥”,犯人们最后一瞥的地方。</h3><h3> 圣马可广场花神咖啡馆是一家开设于1750年的欧洲第一家咖啡馆,许多国家元首来此喝过咖啡,不过价格也是世界第一,每杯160欧元,所以咖啡馆难得有满座的时候。</h3><h3> 圣马可广场经常会水淹,我们看到广场旁边有防汛的铁架和木板,一旦洪水来袭,用铁架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离开地面50厘米,供人们行走。</h3><h3> 威尼斯一直都是以其独特浪漫的水上风情而闻名于世,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但是曾是威尼斯保护神的水如今却成为城市最大的“敌人”,由于全球变暖,威尼斯的海平面不断上升,每年冬天洪水也经常“光顾”该市,近几年圣马可广场遭受大小洪水袭击近百次。最严重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966年,当时整个意大利都发生了水灾,而威尼斯最高水位高达2米,3,000多人被迫疏散,许多历史建筑遭到毁坏。科学家表示,威尼斯人口在减少,如果再拿不出有效办法,到2100年,威尼斯将成为一个无法居住的地方。</h3><h3> “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水城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就像上海人骑自行车。</h3><h3> 贡多拉其名称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一些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 11世纪时的贡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贡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之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贡多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h3><h3> 我们来到一家玻璃制品作坊,威尼斯玻璃制造业有千年历史,基本原理和工艺千年不变,看到一位老年工匠在炉子边,向游客表演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晶莹剔透,色泽艳丽的玻璃制品和造型别致的小摆设非常可爱。</h3><h3> 威尼斯建筑物几乎皆浸泡在水中,这些房子是如何造起来的呢?原来是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在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石头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这里的土地是海水冲击而成,所以特别肥沃,先民们用就地取材的石块建房子,用邻近内陆的木制作小船往来其间,建在淤泥中的威尼斯城有了雏形。</h3><h3> 在威尼斯,我想最壮观的是水道里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桩。这些难以计数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些木桩是用来停泊舟船的,就像汽车的库房一样。有的木桩上涂有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标志出木桩的公有或私有。如果说威尼斯是一首古老的诗,那么这些木桩就该是惊叹于这美好意境的感叹号了。</h3><h3> 威尼斯,这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不但以其建筑的独特吸引着游客,而且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让游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有《威尼斯商人》的特定环境,有著名文学巨匠的足迹,这些为威尼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让其因此而声名远扬。</h3><h3> 我读高一时看过小说《威尼斯商人》,还想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去威尼斯看看,果然几十年退休后真的来到这里。</h3><h3> 这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末的一部讽刺性喜剧。宽厚为怀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朋友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3千金币,夏洛克趁签订契约之机设下圈套,如果抵押物商船未到 要割下借款人的人肉一磅代替。后来商船不知去向,夏洛克要执行契约的关键时刻,安东尼奥的朋友的未婚妻女扮男装成律师,在法庭上,机智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割下欠款人身上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就用借主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为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夏洛克财产。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典型形象,以致后来“夏洛克”成了唯利是图和高利贷者的代名词。</h3><h3> 游览了一天威尼斯,觉得和苏州是完全不同的水城特色,苏州还是建造在陆地上的城市,而威尼斯真的是建造在水上的城市。苏州搞了两个高科技工业园区,环境破坏不言而喻,而威尼斯水城内绝对不允许搞工业,看不到一辆汽车,水城几百年面貌保持不变,非常难能可贵。</h3><h3> 晚餐是在威尼斯水城BOSCOLO酒店餐厅品尝法国餐,标准三道式,前菜是海鲜,主菜是牛排和鸡排,主食是意大利面和炒饭,最后甜点是提拉米苏和水果,花费179欧元。</h3><h3>第二天行程目的地有两个,上午去维罗纳,下午到米兰。</h3><h3><br></h3><h3><br></h3><h1><b> 第六节</b></h1><h1><b>真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居吗?</b></h1><h1><b>——爱情的故乡维罗纳</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3日,星期一,晴。上午。</h3><h3> 在威尼斯水上BOSCOLO酒店自助餐厅用早餐,餐厅环境优雅,落地大窗户面对亚得里亚海,看到两艘小型汽船满载蔬菜、瓜果和肉类靠在酒店码头卸货,几个中年人忙得不亦乐乎。</h3><h3> 早餐后在酒店附近沿着小河散步观景,走到一家蔬菜水果店铺前了解一下物价,黄瓜每磅2.5欧,刀豆4.9欧,辣椒2.9欧,葡萄1.99欧,桃子2.5欧,如果按1欧元兑8元人民币计,我觉得比较贵,但是按当地人均年收入32,000欧元看,其实很便宜,也就是说也许威尼斯恩格尔系数比较低,经济学上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吃的东西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准越高。</h3><h3> 威尼斯有118个小岛、177条运河和420座桥,像蛛网一样密布其间,并组成交通网络。没有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只有船。所以出门过桥是司空见惯的,看到一位胖胖的老妇人非常艰难地走着上桥,我真担心腿脚不方便的人的行走问题。</h3><h3> 上午9点半我们坐包租的TAXI船离开酒店到码头,坐渡轮过海,然后驱车向西北行驶120KM到维罗纳。</h3><h3> 维罗纳Verona拉丁语的意思为“极高雅的城市”,维罗纳有27万人,那里气候宜人,交通四通八达,是意大利和欧洲铁路、公路的主要枢纽,因此被称为意大利门户。</h3><h3> 先在一家中餐店“如意楼”午餐,看看中餐价格吧,芋头扣肉8欧,牛肉煲7.5欧,空心菜3.5欧。</h3><h3> 维罗纳早期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驻防地,当时被称作维罗纳奥古斯图斯驻防地,城内罗马时代的建筑大多修建于公元一世纪,城中心地带仍保持着古老的网状结构,古罗马时代的三条主要大道:奥古斯图斯大道、高卢大道以及波斯突米亚大道都要经过维罗纳,被视作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罗马化城市,所以也被称为“罗马第二”。城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从古代、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建筑,如著名的阿雷纳圆形竞技场、大教堂、罗马剧场和大量纪念碑。</h3><h3> 维罗纳是葡萄酒、水果和大理石的集散地。2000年维罗纳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阿雷纳圆形竞技场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三座圆形竞技场之一,另外两座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与尼姆。据说罗马人在征服欧洲的时候共建了60余座竞技场,阿雷纳圆形竞技场即其中之一。</h3><h3> 竞技场长约150米,宽100米,高30米,上下两层,各有近百个拱门,50级石阶,可供近3万个观众入座。圆形竞技场尽管时隔2,000年,曾经的斗兽场的腥风血雨不在,而这里依旧上演着激情澎湃。许多知名剧团会来到维罗纳演出,俨然从斗兽场变成了露天剧场,场场爆满,人们在古老的竞技场里观看现代歌剧的心情,其中感慨成分一定比例很大。</h3><h3> 德国诗人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维罗纳竞技场是我所见到的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宏伟建筑。当我踏入其中,在顶部边缘石阶上漫步时,感觉好象有些古怪,除了它的巨大无比,真的没有什么可观之处。空荡荡的建筑未必吸引人,除非整个竞技场淹没在人海之中……” 事实证明了歌德透彻的判断和真实的感受,人声鼎沸的维罗纳竞技场才彰显出恢宏的气势。每年夏季在这里举办的大型歌剧节,无疑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歌剧盛典,歌剧节献给观众的是精彩纷呈视听盛宴,欢欣鼓舞的人们则为古老的竞技场注入了青春的血液和现代的激情。</h3><h3> 在古罗马时期,维罗纳竞技场如罗马斗兽场一样,是角斗士与猛兽生死拼搏的战场,呐喊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血腥悲剧。如今,流血的情景不会再重现,罗马角斗士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只有在电影中才能看到那些英勇悲壮的战士。</h3><h3> 1913年为纪念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威尔第诞辰100周年,第一次在维罗纳竞技场上演了威尔第著名的歌剧《阿依达Aida》。</h3><h3> 古埃及法老王和埃塞俄比亚打仗,埃及王手下战将拉达梅斯出征,埃及王女儿爱恋着战将,而战将的心上人却是公主的女奴阿依达,女奴正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埃及胜利了,阿依达却在被拉达梅斯所虏的囚犯中发现了伪装成士兵的国王父亲。埃及国王则忙于准备赘婿招夫,非常痛苦的拉达梅斯不愿意与公主结婚,又为阿依达而焦虑,他毅然决定放走阿依达父女。不料公主察觉了他们的行动,将拉达梅斯判决活埋,阿依达事先来到墓穴,决心与心上人相伴生死。</h3><h3> 感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豪华的舞台设计把观众带到埃及情调的爱情悲剧之中,首演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这次演出改写了维罗纳竞技场的历史,使之真正成为无与伦比的圆形露天剧场而闻名于世。每年在这里举行规模空前的歌剧节,除了《阿依达》,还有《卡门》、《图兰朵》、《命运之力》等,在这里不断演绎出新,达到顶峰。</h3><h3> 小小古城维罗纳风靡全球,得因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h3><h3> 意大利维罗纳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前者的儿子罗密欧喜欢后者的女儿朱丽叶,在神父的主持 下准备婚礼。罗密欧因杀人被驱逐出城,朱丽叶去找神父,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后就像死了一样,但42小时后会苏醒。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他半夜掘开了墓穴,吻了朱丽叶就服毒死去。朱丽叶醒来见到死去的罗密欧,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神父向两家父母讲出实情,双方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h3><h3> 500年前的莎士比亚小说中虚构的故事,为何维罗纳变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呢?而且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呢?</h3><h3> 在这个小小的、陈旧的院子里,有一座与真人同比例大小的朱丽叶铜像,轻柔的长裙裹着她那婀娜多姿的身体,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左手弯曲,右手轻轻提起裙子一角,深情而又略带哀怨的双眼注视远方,仿佛正在等待心上人罗密欧。铜像后面的墙上,贴满了祝福爱情的誓言的粘纸,很多人还在写,还在贴,看的人也不少。</h3><h3> 院子里铜像左侧有一栋三层楼高的红砖老房子,被称为“朱丽叶故居”,外墙斑驳脱落,用水泥修补过的痕迹非常明显,少量绿色爬山虎一直长到房顶,二楼还有一个令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大理石小阳台,阳台水泥围栏外面雕刻着拱形图案,这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著名阳台,许多游客可以从拱形大门进入上楼到阳台眺望和拍照。</h3><h3> 在朱丽叶故居这个“爱的圣地”的小院里,白天一年到头的每个小时几乎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要想拍一张没有游客的清清爽爽的朱丽叶故居小院的照片,那可实在是件难事。</h3><h3> 人们传说触摸塑像的右胸能带来美好的爱情,如今朱丽叶塑像的右胸,被人们抚摸到得显得尤为锃亮,还有地上铺的鹅卵石,也被人们踩得油光发亮。</h3><h3> 我想,看上去这栋“朱丽叶故居”不像是500多年前莎士比亚写这出戏的时候就有的,也许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篇名作而建造的,但是,不管这个古迹是真是假,人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文学巨著的情感是真实的,情侣们的纯洁爱情也是真实的。</h3><h3> 为什么要去维罗纳呢?这里没有威尼斯的水景,没有罗马的庄严,没有佛罗伦萨的文艺,但是这里却让人们觉得像是一个想让你停留,让你在这里生活的小城。天空蔚蓝,走过磨得发亮的石板路,有提着一篮蔬菜水果的老夫人,有手捧一束鲜花的俊男,有邮递员骑着POST自行车穿过,我们就这样慢慢地穿行在这个古城里,体验着短暂的维罗纳情节。</h3><h3>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世纪流传,到底是否真实变的不再重要,爱情成了维罗纳的一种象征。匆匆一瞥维罗纳,下午2点半赶往下一个城市米兰。</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七节</b></h1><h1><b>米兰大教堂是一首用大理石写的诗</b></h1><h1><b>——时尚的米兰</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3日,星期一,多云。下午。</h3><h3> 下午2点半驱车离开维罗纳,4点半到达米兰,行驶130KM。米兰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足球、旅游、金融等闻名于世,它也是前西罗马帝国首都,伦巴第王国首都,米兰公国都城,现为世界最为前沿的“时尚之都”。</h3><h3> 米兰MILANO是中世纪早期意大利境内兴起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之一,12世纪中期在同神圣罗马帝国的两次战争中,整个米兰城几乎全部毁坏,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了14世纪后半叶,米兰又成了米兰国的首都。1796年米兰城被拿破仑占领,次年被建为米兰共和国的都城,一直到1861年并入意大利王国。</h3><h3> 在米兰乘坐有轨电车慢慢看一圈城市风貌,是一种不错的交通方式,看到喜欢的景点就下车,走累了再上车坐一会,车上没有几个人,不像上海公交车那么拥挤,不过急着赶路可不行。米兰的有轨电车有1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有轨电车轨道最长的城市。</h3><h3> BERNASCOONI、LOUIS VUITTON、ARMANI等世界一线品牌,在米兰时尚中心高级时装大街——拿破仑街,一排排精致优雅的专卖店非常醒目,这些世界颇具声誉的流行服饰,风姿绰约的模特女郎,五彩缤纷的四季鲜花,临街摆设的咖啡长廊,使人目不暇接。</h3><h3> 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极高价值的城市品牌,同时也是公认的世界时尚和设计之都,每年的米兰家具展、米兰设计周等,是全世界时尚、家居、服饰的风向标杆。</h3><h3> 那么,为什么米兰可以引领世界呢?对全球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呢?我想有两大因素,即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顶尖的艺术设计教育。 </h3><h3> 意大利的艺术、设计、时尚类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诸多设计类名校聚集在这里,是众多艺术设计求学者的殿堂。</h3><h3> 比如,我亲戚的孩子在米兰的马兰欧尼学院(Istituto Marangoni)获得艺术设计硕士,建于1935年的这所学院是意大利第一所服装学院,时尚界公认的服装设计最高学府,全球时装教育的最高殿堂,世界级设计大师云集之地,世界服装设计的标杆。70余年来学院已成功培养3万多名时装设计人才,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DOLCE&GABBANA的创办人Domenico Dolce先生、MOSCHINO创始人Moschino先生和华伦天奴设计总监,世界著名的服装公司Versace和Prada的 80% 的员工毕业于马兰欧尼设计学院。除了世界时尚中心米兰的马兰欧尼本部,另外,在传统时尚中心巴黎以及新兴时尚之都伦敦的中心时尚街区设有两个分校,第三个分校开在中国上海南京西路波特曼37 层,也是亚洲首个国际水准的时尚培训中心,目前尚无第四家分校。</h3><h3> 米兰还有创立于1863年的米兰理工大学,,是米兰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艺术设计在全球排名第七。多莫斯设计学院它既是一所研究生院,也是一个专注于设计、美学和设计营销的研究型实验室,被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评选的全球十佳杰出设计学院之一,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时尚圣经”《Vogue》时尚杂志日本版编辑Anna Dello Rosso。</h3><h3> 我们来到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这是一个带顶棚的商场,两条玻璃拱顶的走廊交汇于中部的八角形空间,顶部是一个玻璃圆顶。它座落在米兰主教座堂广场北侧的显要位置,并连接斯卡拉广场。长廊得名于意大利统一后第一位国王埃马努埃莱二世,最初建于1861年,即意大利统一那年。</h3><h3> 这个时尚长廊顶部覆盖着拱形的玻璃和铸铁屋顶,这是19世纪流行的商场设计。这座4层商场已经使用了130多年,售卖从高级时装到书籍的各种货品,以及餐馆,咖啡厅和酒吧。米兰超豪华的嘉乐利饭店紧邻长廊,提供米兰最豪华的客房。 </h3><h3> 这座长廊连接着米兰最著名的两大地标:主教座堂和斯卡拉歌剧院。我在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中心浏览时,看到高大帅气的意大利警察,赶紧拍照,警察不以为然,还点头笑笑以示友好。</h3><h3> 斯福尔扎城堡是米兰的一座著名城堡,也是米兰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它是统治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的遗产。城堡气势十足,四周高墙环绕,墙外有深沟,极具沧桑感。精致的庭院,繁多的房间,从中可见当时斯福尔扎家族的奢华生活景象。参观城堡是免费的,现开辟数个博物馆,花一天时间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浏览。不过,作为镇馆之宝的达芬奇的天花板画《Sala Delle Asse木板室》和米开朗基罗在去世前数日制作的雕塑《圣母哀痛耶稣》,是两件不得不看的稀世藏品。</h3><h3> 我们在佛罗伦萨看到美第奇MEDICI家族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出巨大贡献,想不到在米兰又看到斯福尔扎SFORZA家族,同样资助艺术家,对文艺复兴也作出贡献,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中世纪“土豪”的鼎力相助,文艺复兴不会如此群星璀璨。当然,与声名显赫的美第奇家族不同,这个曾经雄踞一方的斯福尔扎家族似乎并没有那么为人所知,毕竟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长达3个世纪,斯福尔扎家族在米兰的统治连100年都不到。</h3><h3> 13世纪斯福尔扎家族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心理战术,说服民众在城里建造一座城堡,以便组织民兵来抵御威尼斯人的攻击。</h3><h3> 斯福尔扎家族中的卢多维科执政20年,使米兰达到经济和文化上巅峰,他与美第奇家族一样,仁慈慷慨地资助艺术家和学者,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其德行受到人民敬佩。达·芬奇在美第奇家族举荐下来到米兰任宫廷画师,创作大量的艺术珍品,其中包括以卢多维科的情妇为原型的《抱银鼠的女子》、位于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内的壁画《Ultima Cena最后的晚餐》、斯福尔扎城堡木板厅内的天花板壁画《Sala Delle Asse桑树林》——枝桠纵横交错的桑树林。桑树的果实在意大利语里又被称作是Morone,借此来象征“摩尔人”卢多维科的威信与声望。</h3><h3> 后来法国国王路易12联合威尼斯共同打败米兰,卢多维科随后被驱赶出米兰后去世,米兰公爵爵位由路易十二继承。尽管几年后,卢多维科的儿子曾短暂得夺回米兰统治权,由于没有正统的继承人,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统治权落入他人手中。</h3><h3> 城堡的后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许多市民在草地上晒太阳休闲。大片的绿地后面是一个大理石的凯旋门,我以前一直以为凯旋门只有巴黎一座,其实欧洲有100多个凯旋门,只是各自见证的历史不同而已。米兰的凯旋门是纪念拿破仑征服米兰而建,高25米,顶上矗立着几个武士和战马车青铜雕塑。凯旋门建到一半,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失败,不久丧命,后来米兰统治者斯福尔扎家族将它改名为“和平门”。</h3><h3> 沿着诺尔多车站前的一条街走200米,往左拐,能看见一座茶色的,有大圆顶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教堂已有800年历史,达·芬奇的伟大的传世之作《Ultima Cena最后的晚餐》,就画在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于1496年开始动笔,2年多后才完成。这幅巨画宽10米,高5米,画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半,画面描绘的是耶稣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的情景。画面中13个人物均在一个水平线上,3人一组,构成视点中心,构图特殊,使画面纵深感,透视感强烈。</h3><h3> 耶稣说:“你们中的一人出卖了我。” 这时,门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画面准确地反映了12个门徒的不同表情,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正中的耶稣微摊双手,表情淡漠,显出无可奈何之状。叛徒犹大听到这句话后,神情紧张,身向后仰,却仍然紧紧抓着钱袋,显得贪婪而惶恐。其余人物依各自年龄、身份不同而有贴切的表现。画面富有节奏感,人物间彼此联系,互相呼应。壁画显示了画家善于描绘人物心理的才能。</h3><h3> 这幅画是画在泥灰墙上的,达芬奇摈弃了当时传统的湿壁画画法。首次大胆尝试把自己调制的颜料直接画在干燥的墙面上,结果此画多舛的命运就开始了。米兰空气潮湿,70年后画面就已经开始出现酸腐蚀和霉斑,后来墙上还开了个门,画中耶酥的脚被损坏,这里还曾被改成马厩使用。几百年来多次修复,最后一次是1982年开始的,用最现代化的技术分析,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露出了原作,修复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h3><h3> 关于犹大的原型,有一则趣闻:其他人物画好了,唯独犹大这个人物让达芬奇冥思苦想,有时甚至对着墙一整天都没动过一笔。修道院院长耐不住了,总是催促画家“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并向公爵抱怨这个艺术家如何拖延时间。得知此事后,画家对卢多维科说:“我还在寻找一个长着极为阴险毒辣的脸的人作犹大的原型,但如果实在找不到,我一定会用那个不够善解人意,又缺乏耐心的院长的头部作为模型。”</h3><h3> 二战时市民们用沙袋将教堂的墙保护起来,使这一杰作得以保存。几百年来进行了多次修复,长期的修缮工作现仍在继续,但是可以参观,但因为是敏感的作品,所以禁止拍照。</h3><h3>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还有4个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1386年开工建造,100多年后完成拱顶,400年后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500多年后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教堂长160米,最宽处90米,塔尖最高达110米,可容纳35,000人,她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h3><h3> 这座哥特式白色大理石教堂巍然瑰丽,显示出夺人的魅力。所谓哥特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尖形拱顶、肋拱、飞拱以及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它大大减轻了拱顶的重量,摆脱了厚重的墙壁,窗户得以扩大,高度大为增加。哥特式一般用于教堂,塔越往上分划越细、越玲珑,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使整个教堂建筑轻盈灵巧,垂直上升,飞向天国。这鬼斧神工的雕刻,各个细节都那么精妙、精细、精巧和精美,从每个角度观看都那么美。马克·吐温评价这座世界上最华丽的大教堂是一首“用大理石写的诗”。</h3><h3> 1386年这座教堂开始兴建时,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米兰国王希望这一举措能感动上帝.赐他一个男性继承人。上帝施恩于他,不过国王的后代——残暴的乔瓦尼·马里亚在上台后不久就遭暗杀。</h3><h3> 这一建筑工程持续了约5个世纪,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筑,开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参拜。</h3><h3> 教堂正面被6个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铜门,完成于1896年至1965年,共70年。左边第一个铜门于1948年完成,表现的是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君士坦丁大帝4世纪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将该地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禁止佃农离开土地变成了农奴,奠定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第二个铜门是1950年所作,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第三个最大的铜门位于正中,是1906年完成,重37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第四个铜门是在1955年完成的,讲的是从德国皇帝菲德烈二世灭亡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第五个铜门1965年完成,表现的是从圣·卡罗·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 对于我们旅行者,最不能错过的地方是教堂的顶层,教堂有6座石梯和2个电梯通往屋顶,顶上纵横交错着33座大理石桥,连接堂顶各个部分,登上堂顶可鸟瞰全市风光,在晴朗的日子里,还可以看到远处绵延到马特峰的阿尔卑斯山脉风光。</h3><h3> 教堂顶部建有100多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每一塔顶立有塑像,另有150个水道,400多个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装饰有浮雕。尖塔之林直立挺拔,给人以飞腾升华、超脱尘世之感。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称大教堂“活像一只刺猬”。</h3><h3> 100多米的中央塔为教堂的最高点,建于15世纪,由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建造。中央塔上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已有200多年历史,高5米,为镀金铜像,圣母身裹5,000多片金叶片,重几百公斤,整个圣母像在阳光下光辉夺目,她代表爱,是所有米兰人的共同标记。</h3><h3> 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3,000多座位于建筑外部,是外侧雕刻,雕像的主题多为圣经故事等宗教题材,各种雕像千姿百态。</h3><h3>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h3><h3> 教堂乘坐登顶电梯需支付10欧元,可以登上教堂顶部鸟瞰米兰风光。</h3><h3> 大教堂内还藏有许多艺术珍品和米兰名人的陵墓。一直以来一些闻名的神父,选择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兰大教堂可以堪称神圣的圣殿。教堂大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用科学方法不会腐烂。</h3><h3> 大祭坛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重点,是佩莱格里尼于16世纪设计的,正中圣体龛外有8根镀金铜柱,支撑着一个凯旋基督铜像的顶盖,将他罩于其中,其下由四个小天使抬着。</h3><h3> 祭台后共有4座大型风琴造于16世纪,后来扩充成为一个有200个调音器和1万多个音管的大风琴,声音柔扬悦耳,雄浑有力。</h3><h3> 传说屋顶藏有一枚钉死耶稣的钉子,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三天。当时著名科学家和画家达·芬奇为取送这枚钉子而发明了升降机,原来达·芬奇还是一位机械设计师。屋顶上还有一小洞,地上固定着一根金属嵌条,每天中午阳光由小洞射入,正好落在金属条上,被称为“太阳钟”,200多年每天都可准确地标出正午时分,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科技含量。</h3><h3> 我们晚餐选在米兰大教堂对面的购物中心顶层露台品尝法国简餐,同时可以欣赏大教堂夜景,付费88欧元。</h3><h3> 今晚入住米兰梅里亚MELIA五星酒店,每间180欧元。大堂豪华气派,客房简洁温馨。</h3><h3> 第二天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将跨三国:离开意大利米兰,上午到法国尼斯,下午到摩纳哥王国,非常期待。</h3><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八节</b></h1><h1><b>摩纳哥王妃命殉天使湾应了什么诅咒?</b></h1><h1><b>——风情万种的尼斯</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4日,星期二,晴。上午。</h3><h3> 早餐安排在意大利米兰梅里亚酒店自助餐厅,8点半出发经过法国尼斯,再到摩纳哥。</h3><h3> 尼斯Nice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是一片大自然赐予的纯净天地,有着世外桃源的味道。尼斯全年气候温和,阳光灿烂,石滩上常常可以看到进行太阳浴的人们。尼斯有18家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是夏加尔博物馆和马蒂斯博物馆。尼斯老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17世纪的建筑。</h3><h3> 尼斯英文Nice,中文名称却不是“纳爱斯”,是地中海边的一个迷你城市,我们浏览了几个小时,印证了人们说的:“Nice is nice!尼斯很棒!”</h3><h3> 法国向来是浪漫的,蔚蓝海岸更是风情万种,沿岸的每座城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尼斯具有海洋和山脉并存的独特景致,有古罗马历史文化的复古气息,也有初秋留存的夏天紫色薰衣草田的浪漫芬芳,以及异域风情的地中海美食。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尼斯都称得上是一个度假天堂,但我最喜欢的是尼斯有别于现代化大都市的“慢”。虽然尼斯是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旅游城市,但这座古老的城市并没有被现代化快速侵蚀,比如像老上海的台阶路,还有大大小小的街区和房子簇拥在一起,似乎显得有些拥挤凌乱,但这恰恰是它原有的典雅样貌,也是城市管理者保护历史的功劳。</h3><h3> 初秋仍然炎热,广场地面上会喷起水雾,让熙熙攘攘的老广场看起来凉快不少。在广场上可以看见远处的山脉,山上有不少楼房,这是依山傍水的尼斯一大特色。我在海边滨海大道上看到一位看上去上了年纪的老人,古铜色皮肤,长满胸毛,头戴黑帽子,右手扶着自行车在小跑步。让我觉得好奇的是,老人光着上身穿短裤,上海人叫“赤膊”,这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上海里弄小巷属于很普遍的现象,现在几乎绝迹,居然在现代化的法国看到老上海的影子。我还看见一家商铺出售各种老式熨斗,不是电熨斗、喷气熨斗,而是烙铁熨斗,必须把它搁在煤炉上加热才能用,尼斯的多元化文化可见一斑。</h3><h3> 尼斯的命运总是先受古希腊和古罗马交替统治,后又与意大利和法国牵连。尼斯城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很快就成为古罗马利古里亚大区海岸最繁忙的贸易码头之一。7世纪尼斯加入意大利热那亚联盟。</h3><h3> 1600年尼斯落入法国贵族手中,之后尼斯再度被萨伏依公爵占有,再后来又被法国夺回,1,000年来尼斯不停更换主人。一直到1861年意大利统一,撒丁国王伯爵为了在对奥地利帝国的战争中争取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支持,牺牲了民族利益,把萨伏伊和尼斯两个领地划给了法国,尼斯成为法国的领地,直到今天 。</h3><h3> 滨海大道有好几公里长,汇集了众多饭店、购物中心和海滩区。在公共海滩区,人们可以自由出入。尼斯有许多盛大节日,狂欢节是最具吸引力的。每年2月举行,为期几个星期,活动非常多元化,包括街头表演、烛光晚会、花车游行、化装舞会等。</h3><h3> 尼斯被人们称为:“世界富豪聚集的中心。” 海边豪华别墅比比皆是,网上说中国一些既得利益者“官二代”在尼斯购有别墅,这完全有可能。昂贵商店和艺术气息的交织,使尼斯形成富丽堂皇与典雅优美的独特美。尼斯城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城和港口,很有意大利特色,餐厅、夜总会和美术馆映衬着古朴的老城墙。第二部分是19世纪所建造的城中区,也就是在英格兰散步道后面的区域。第三个部分则是可眺望城市北方的区域,此为罗马人和维多利亚女王的最爱。</h3><h3> 尼斯的老城与意大利藕断丝连,仍具有意大利式的生活气息和情调,高大的房屋和狭窄的街道是颜色艳丽的意大利风格。街上的教堂则大多是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所谓巴洛克建筑风格就是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追求新奇,建筑形象标新立异。在地理上,尼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着几千米长的海岸线。群山的阻拦,使尼斯免受寒冷的北风侵凌,冬暖夏凉是尼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临地中海的地形又造成了尼斯一年四季阳光充沛,天气晴朗。</h3><h3> 尼斯老城区中心的小吃店里有南方风味的尼斯名产——“索卡”,这是一种以豆粉、橄榄油搓成的烧烤大薄饼,我看到街上卖索卡的老妇人总是神采奕奕地招呼来往游客,并与顾客闲话家常,亲切随和。</h3><h3> 人们还可以在街上的小吃店里品尝当地颇受欢迎的CONFISERIE,是一种以糖腌渍去皮的橙子、柠檬、桃子等点心,还有“Pan-bagnat”,是洋葱、熟鸡蛋、吞拿鱼、橄榄等夹成的法国式三文治。</h3><h3> 游人也可以就喝杯按古法酿制的饮料,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地人始终坚持传统的饮食习惯了。</h3><h3> 尼斯的沙拉非常有名,它是采用时令蔬菜如番茄、洋葱、黄瓜、蚕豆等,再加上黑橄榄、白煮蛋、大蒜,鱼类,再撒上橄榄油和香菜,鲜脆爽口。尼斯特有的焖菜也是一道很好吃的传统名菜,是用橄榄油焖烧茄子、番茄、洋葱、朝鲜蓟等。朝鲜蓟也称法国百合,草本植物,原产地就是地中海沿岸,原来是尼斯本地种植。</h3><h3> 我们在一家亚裔餐馆用午餐,其中点了一道菜就是橄榄油焖朝鲜蓟,也点了尼斯色拉,味道不错。我还看到餐馆门口墙角有点着香和一份水果供奉一尊小佛像,保佑老板一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h3><h3> 午餐后我们在风景名胜盎格鲁街即地中海海滨散步,看见海边沙滩上有无数露天浴场,布满蓝色靠椅和蓝白色遮阳伞,肤色黝黑的白人在碧蓝的海水中嬉戏,享受日光浴。尼斯的海滩很特别,都是由鹅卵石和沙铺成的,踩上去有些扎脚,却别有一番趣味。海滩上热恋的情侣沉浸在欢乐和阳光中,大大提升了尼斯海滩的浪漫指数。</h3><h3> 从尼斯出发沿着地中海边行驶,天使湾美景尽收眼底。天使湾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最美丽海湾之一,可与美国旧金山海湾、马达加斯加海湾媲美。天使湾是尼斯地中海沿岸的一个海湾,是法国蔚蓝海岸上最绚烂的一段。尼斯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海湾的大圆弧像用圆规画的一般完美,两边的尖端遥遥相对,就像是两只伸出拥抱大海的手,或者更像天使身上的两扇羽翼,这就是取名天使湾的缘由。</h3><h3> 天使湾的海水幽蓝,呈现分明的颜色变化,从近处浪花的白色、浅蓝、天蓝、蔚蓝、湛蓝、紫蓝,一直过渡到海中心的深蓝,变化得十分果断。那海水蓝得像蓝宝石似的,让人惊叹大自然竟会有如此杰作。这里的蓝色海岸是世界最主要的游艇停泊地,全世界超过90%的超级游艇至少会在这里停泊一次,天使湾的港湾内桅杆林立、千樯鳞次,星星点点般的白色游艇,就像一个一个快活的小天使。</h3><h3> 我们沿着尼斯地中海边驶向摩纳哥的途中,看到一块石碑,下车一看原来是摩纳哥王妃格蕾丝于1982年在地中海边出车祸后立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格蕾丝左侧面头像,头像下面有1929—1982字样,立碑时间是1983年。</h3><h3> 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1929年出生于费城,美国好莱坞演员。1949年,格蕾丝毕业于美国戏剧艺术学院。</h3><h3> 1952年她作为女主角出演了《正午》,之后她接连主演了英国著名导演、《39级台阶》和《蝴蝶梦》的导演希区柯克的3部作品:惊悚片《电话谋杀案》、悬疑片《后窗》以及间谍片《捉贼记》。1955年她凭借在《乡下姑娘》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56年格蕾丝·凯利与雷尼埃三世结婚,成为摩纳哥王妃,她为摩纳哥与法国两国危机和解作出了贡献,为人们所敬佩。电影《摩纳哥王妃》就是讲这个故事。1982年格蕾丝因车祸去世,仅53岁。</h3><h3> 王妃格蕾丝遭遇车祸而丧命,居然又一次印证摩纳哥王室流传了几百年的一个可怕的诅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h3><h3> 1297年格里马尔迪家族夺取了摩纳哥城堡,开始了该家族对摩纳哥长达700年的统治,直至今天。700年来,格里马尔迪家族一直笼罩在一个恶毒的诅咒之下——“所有家庭成员的婚姻都不会长久”。 传言毕竟是传言,雷尼埃亲王似乎要亲手埋葬这个不幸的说法,1956年他与美国好莱坞女明星格雷丝结婚,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平安无事,并且生下了两个公主和一个王子。正在摩纳哥人为雷尼埃亲王的幸福生活高兴万分之时,天有不测风云,灾难还是降临到了格里马尔迪家族,雷尼埃亲王的婚姻仅仅26年后发生了致命车祸。</h3><h3> 离开法国尼斯后驱车2个小时路程,下午4点钟到达摩纳哥王国的蒙特卡洛。</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九节</b></h1><h1><b>如果没有男性继承王位就并入法国</b></h1><h1><b>——摩纳哥印象之一</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4日,星期二,多云。下午。</h3><h3> 上午在法国尼斯,下午4点到达摩纳哥。</h3><h3>足球,赛车,网球,游艇,王室,赌场,马戏、海景……这些加起来,就是这个国家。摩纳哥公国Monaco是欧洲的一个城邦国家,是欧洲四个公国之一,另外三个公国是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和安道尔。所谓公国,是指王国下面的封建自治国家,公国的元首称作大公或公爵。 她也是世界第二小的国家,36,000人,2平方公里,仅次于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但千万不要小看面积小,她可是一个聚集了顶尖经济、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国家。法国足球甲组联赛、蒙特卡洛拉力赛、F1大奖赛、网球大师赛、国际马戏节、摩纳哥玫瑰舞会、豪华邮轮展等,精彩纷呈的活动赛事几乎全年无休。</h3><h3> 不到2平方公里的摩纳哥分为5个行政区:山崖上的首都摩纳哥城,王宫所在地,也称为老城;赌城蒙特卡洛,市中心;工业区丰维耶;填海而建的海滨区拉尔伏多和山坡上的郊区。</h3><h3> 摩纳哥自古就是一个天然良港,在古代依次被利古里亚人、古罗马人和蛮族侵吞。1297年热那亚人格里马尔迪Grimaldi家族正式在此定居。其后裔由此渐渐成为封建首领和王公贵族,直至今天,家族已统治了摩纳哥700多年。 15世纪摩纳哥公国独立,先后成为西班牙、法国和撒丁岛王国的保护国。</h3><h3> 1949年后摩纳哥改变了原来的面貌。那年格里马尔迪家族的雷尼埃三世登基,他推行投资政策,实施大型工程,大大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并保持了这个具有700年历史的独立王国的富饶和兴旺发达。世人皆知,雷尼埃三世与美国好莱坞美女格蕾丝王妃的爱情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然而,不幸降临,1982年格蕾丝在法国尼斯天使湾车祸而殒命,不过这段国王和美女的王宫轶事,也为摩纳哥增添了浓浓的浪漫情怀。</h3><h3> 摩纳哥的地理位置极佳,它背靠阿尔卑斯山,又与地中海做邻居。中国有四季如春的昆明,世界有四季如春的摩纳哥,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平均16℃,是人类宜居的好地方。在这里,欣赏蓝色的地中海,呼吸新鲜湿润的空气,永远不会是一件奢侈的事情。</h3><h3> 摩纳哥地处法国南部,东面是美丽的地中海岸线,北、西、东三面皆由法国包围,她主要是由旧城蒙特卡洛和周边地区组成。摩纳哥每一平方公里住着18,005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袖珍型国家。摩纳哥经济发达,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三大经济主业是博彩、旅游和金融。</h3><h3> 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摩纳哥的生活水准很高,却不用缴税。她与邻国法国的巴黎、里昂大体相当,而无需缴纳所得税的制度吸引了大量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富裕避税移民。欧洲的富人税在世界上来说是比较高的,这样的高税负使得欧洲人向往摩纳哥。不过想要去往避税圣地摩纳哥的难度系数不是一点点大,她的移民政策非常严格,需要皇室审批,每年能成功通过审批的人属于凤毛麟角,有时一年通过的人只是个位数。</h3><h3> 她的居民中大约五分之一是摩纳哥人,其余为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其他欧洲人,还有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东人。世界上有100多个民族的人居住于此地,摩纳哥因此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公”国。中国公民获准移民摩纳哥的不会超过100人。</h3><h3> 摩纳哥的高GDP不仅仅是通过移民来的富人,还有其有名的博彩业和旅游业。蒙特卡洛是摩纳哥的其中一个行政区,这个都城与美国拉斯维加斯和中国澳门两座都城齐名,可见其博彩业高度发达,使得她从一个穷国变成了一个富国。摩纳哥始终追求无污染的高附加值产业,所以她的自然景观保护出色,自然和人文双双吸引了无数游客。</h3><h3> 高收入和高支出是一对孪生兄弟,摩纳哥的房价是世界上最高的,100万美元在中国上海可以买到60-70平方米的房子,在摩纳哥只能买到15平方米的房子。一些法国人会选择白天在摩纳哥工作,晚上回法国家里。虽然两国毗邻,房价却天壤之别。摩纳哥酒店很少有人民币2,000多的房间,如果回法国尼斯住一晚,1,000多人民币就可以住相当不错的酒店。就是这样一个被上帝留在欧洲的“明珠”,她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财富,她是全球仅有的几个已经消灭贫民的国家。</h3><h3> 根据法摩有关双边条约,法国承诺保护摩纳哥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摩纳哥无军队,只有450名治安警察。我在街头看见警车,随手拍下警车上的警察标志,外形是一个白色绿边的盾牌图案,上部是绿色皇冠,顶上是绿色十字架,中间是POLICE 字样,下部有15个红色小菱形排成圆角盾形,旁边印着PRINCIPAUTE DE MONACO。 这个图案其实就是国徽的中间图案。</h3><h3> 摩纳哥国徽中央是一枚由红、白菱形小块相间而成的盾徽,周围坠有珍珠镶嵌金色十字的勋章绥带。国徽两侧分别站立着一位天主教僧侣,他们是居统治地位的格里马尔迪家族的传统标志。相传这个家族祖先曾经衣藏宝剑装扮成僧侣,夺取了一座城堡。国徽的背景是一顶耀眼华丽的罗马帝国王冠下敞开的红、白色貂皮帐篷,下端的白色饰带上写着格里马尔迪家族箴言:“天助我治”。</h3><h3> 1919年同法国签订条约,其中有一条规定堪称奇葩:摩纳哥一旦国家元首逝世而没有男性后裔,摩纳哥将并入法国。</h3><h3> 摩纳哥首次在1920年参加奥运会赛事,作为三面被法国国土包围的小国,仅有足球受到本国的欢迎。摩纳哥因故缺席了三届奥运会,她总共参加了18届奥运会,从未获得过一枚奥运奖牌。</h3><h3> 摩纳哥蒙特卡洛的街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看上去似乎大多为游客。摩纳哥公国在美丽的地中海之滨,这里既有中世纪风格的街道和皇宫,也有著名的大赌场及其周边的豪华酒店向您尽情展示“美好时代”的悠久传统和奢华,还有热带植物园和海洋博物馆,著名的网球公开赛以及在市中心举行的无与伦比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都令这个袖珍国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h3><h3> 我走进哈根达斯门店,店内布置与上海的差不多,有柜台、橱窗和操作台,还有3个小圆桌和近10把椅子供顾客堂吃,买了一个冰淇淋球3.5欧元,歇一下,边走边吃总是不文明的吧。</h3><h3>蒙特卡洛赌城是世界10大赌城之一,另外9个是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大西洋城、澳洲悉尼赌场、南非太阳城、韩国华克山庄、越南涂山赌场、马来西亚云顶山庄、德国巴登赌场和中国澳门。</h3><h3> 这是世界著名赌场CASINO,已经有100多年历史。CASINO这个词来自18世纪意大利语,指“小房舍”。海外华人调侃地说,早期移民美国的中国广东、福建人,每天晚饭后聚众开赌时高喊“开始喽”,成就了英文单词 CASINO 。赌场由巴黎歌剧院的同一设计师GAMIER设计,建筑和装饰本身比赌场更有欣赏价值,宫殿式建筑,古色古香,气派堂皇,巨大柱石,檀木墙裙,红色地毯,彩绘玻璃,细琢栋梁,油画天花板,大厅里8座波希米亚玻璃制成的蜡烛型吊灯,并有大师专门绘制的油画和制作的雕像。我们花了10欧元进去看看,摩纳哥赌场与中国澳门一样规定只能看,禁止拍照,这与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不同,那里豪华酒店里的赌场可随便拍照和摄像。</h3><h3> 我们先在赌场外面,与许多游客一样靠在花坛栏杆上看土豪、看豪车、看美女。赌场门外停着一辆辆名车,JAGUAR,Porsche,Bentley,有的实在叫不出名字,除了黑色和白色轿车,还有紫罗兰色、蔚蓝色、橘黄色,血红色,五彩缤纷,名车云集,目不暇接,宛若超级车展。忽然游客把目光一起投向大门,我看见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人从赌场出来,似乎是阿拉伯国家的土豪,旁边那几个没胡子的像似保镖,威风凛凛地跨进黑色宾利。</h3><h3> 这里的贵族气息让人望而却步,即使好奇心驱使一些游客付上10欧元进场,也只是参观看看,顶多再扔下20、30欧元,留下几个足迹,带回一份在名城下注的虚荣喜悦而已。</h3><h3> 如果钩沉蒙特卡洛赌场的历史,一定会提到一个百年前的历史人物。赌场旁边矗立着一尊塑像,他就是被称为“蒙特卡洛魔术师”的弗朗索瓦·布兰克先生(1806-1877)。1856年摩纳哥王子查尔斯三世为解决国库资金问题而开办一家赌场。刚开始并不成功,曾几次易地;而恰恰是在摩纳哥历史发生重大变故的1861年,一个被逐出德国汉堡的赌场老板弗朗索瓦·布兰克来到了这里,接手赌场,并在赌场周边设立配套设施,公路、酒店、歌剧院、银行等。之后在当地迅速兴起了一股投资建房热潮,很快就将蒙特卡洛建成了一个豪华、奢侈的时尚区, 20年间增加了近10倍,1890年人口急增至15,000多。世界著名艺术设计师在此设计了一幢又一幢的经典建筑,使得蒙特卡洛成为蕞尔小国的名城,最终成了与拉斯维加斯和澳门齐名的世界级大赌城,更让它的国际知名度凌驾于摩纳哥公国之上。而博彩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摩纳哥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给摩纳哥带来超过5亿美元的纯利润,占摩纳哥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后人为了纪念查尔斯三世这位行事极端、毁誉参半的亲王,将该地区命名为“蒙特卡洛”,意为“查尔斯山”。</h3><h3> 摩纳哥治安良好,警察人数虽只数百,但占全国人口比例已是全球排名前几位。赌场外的三角广场,是摩纳哥最奢侈辉煌的地带,左侧巴黎大酒店,右侧巴黎咖啡馆,前方是价格不菲却门庭若市的名牌服装店。</h3><h3> 蒙特卡洛的巴黎大酒店,是当地最昂贵的酒店,1864年开幕以来迎接过维多利亚女王、国际影星、社会名流,数不胜数。这里酒店的房间号码、早餐盘子、牛奶杯子,以及集邮册,无不成为赌博工具。价格也是贵得离谱,一杯咖啡20欧元,一晚最廉价的房间400多欧元。</h3><h3>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世界展览局就是在这里通过决定“2010年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为了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上海大街小巷到处写着“世界如给中国一次机会,中国将还世界一片异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世博会的主题,让上海骄傲。韩国的丽水、俄罗斯的莫斯科、波兰的弗罗兹瓦夫、墨西哥的格雷塔罗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在强劲的对手面前赢了。</h3><h3> 我们下榻的酒店门前的弯道,是F1摩纳哥站著名的赛车湾,F1赛事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摩纳哥大奖赛。自1929年F1大赛在这里问世以来,风景优美的蒙特卡洛城已经超过60次作为F1大奖赛的赛道。这里平时是街道,等到正式比赛才加上防护墙,成为临时赛道。正因如此,这条赛道80年来几乎没有改动。驾驭马力强大的F1赛车近百次穿越狭窄的街道完成比赛,对车手来说确实是一次充满刺激的挑战,难怪有人将摩纳哥大奖赛称为F1“王冠上的明珠”。</h3><h3> 德国人迈克尔·舒马赫曾经在这里五次获得冠军,不过成绩最好的还是巴西人塞纳,虽然他也是五次夺冠,却是连续获得,或许这是舒马赫所不能做到的。2013年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滑雪时发生事故,头部撞到岩石,严重受创,三年共花掉医疗费用高达1,4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亿元。</h3><h3> 晚上大多游客会回法国住宿,我们按行程表下榻在希尔米塔吉大酒店Hermitage,机会难得,体验一下吧。酒店房间阳台正对蔚蓝的地中海,餐厅璀璨宏伟的拱顶是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埃菲尔设计的,晚餐在酒店面对地中海的包间体验舌尖上的摩纳哥,其实就是法国菜,休息时站在餐厅阳台上,欣赏灯火辉煌的巨大邮轮和地中海夜景,不失为一种享受。</h3><h3> 第二天是游览摩纳哥王宫和老城区,然后前往法国戛纳。</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节</b></h1><h1><b>王室家族为何笼罩在咒语下?</b></h1><h1><b>——摩纳哥印象之二</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5日,星期三,晴。上午。</h3><h3> 在摩纳哥蒙特卡洛Hermitage酒店餐厅享用珍馐早餐。餐厅有两层,金碧辉煌,特别引人瞩目的是金色透亮穹顶,半球造型,上面印刻着一幅世界地图,阳光从经线和纬线交叉成的许多小方块中射入,那可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建筑大师埃菲尔的作品耶。</h3><h3> 早餐非常丰富,三文培根沙丁鱼、烤肉起司酸牛奶,八珍玉食琳琅满目,靓丽环境配上轻柔抒情的背景音乐,乐享其中。</h3><h3> “摩纳哥公国”是一个袖珍国,面积1.9平方公里,仅比世界上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公里大4倍,也就是中国一个“村”的大小。蕞尔小国居然也分成5个“区”(Ward)呢,其中的一个区的名字用了国家名字,英文是Monaco City,即摩纳哥城,王宫就在那里。难道“村”里还有“城市”?其实“摩纳哥城”并不是一个城市,只不过是摩纳哥的一个历史老城区,摩纳哥城很小,面积还不到0.2平方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北京故宫。她孤零零建在海边突起的一块巨岩之上,因此得了个外号,叫“The Rock 石头城”。</h3><h3> 摩纳哥公国英文是Principality of Monaco,其实Principality是指欧洲君主制国家中的“亲王国”。但如果译成“摩纳哥亲王国”,会让人误以为它不是个主权国家,好像它附属于别的国家。有人说卢森堡是欧洲唯一的“大公国”;也有人说,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安道尔也都是“公国”,所以欧洲有四大公国。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准确,因为唯有卢森堡是Grand Duchy大公爵国,其余三个都是Principality亲王国,只不过因为它们都是主权国而不是附属国,所以中文才统一译成了“公国”。</h3><h3> 摩纳哥是个“城国”,国家即首都,首都即国家。但是,这个建在山顶上的石头城——摩纳哥城,是摩纳哥王宫所在地,也是这个国家的发祥地,所以说这里是摩纳哥公国的“都城”也不为过。</h3><h3> 早餐后我们来到山上参观摩纳哥王宫。王宫外表建筑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宏伟气势,而是普通的涂有浅黄色墙壁的三层楼房,规模不大,估计不超过100间房,旁边还保存着几百年前的古城堡。</h3><h3> 王宫卫队身着华丽的服装,冬季为黑色,夏季为白色,头戴白色钢头盔,带着白手套,右手扛着枪,100多年来,这个每小时卫兵换岗仪式每天不变地进行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眼球和相机。</h3><h3> 大公国的君主叫Grand Duke大公爵,亲王国的君主叫Prince亲王,这是大公国与亲王国两类君主制主权国家的最大不同。摩纳哥属于后者,现任亲王是阿尔贝二世,2005年他父亲雷尼埃三世亲王去世后他接的班,直至如今。</h3><h3> 自1297年以来,格里马尔迪家族成为摩纳哥公国的王室已有7个多世纪。淡黄色的摩纳哥王宫建筑,高墙尖塔,庄严肃穆,它在13世纪时还是热那亚人修筑的军事要塞,所以王宫前面广场上陈列着4门铸铁大炮和一大推铁质圆形炮弹。</h3><h3> 当年格蕾丝说过:“在我来之前,我想象王宫是冷冰冰的,不容易让人接近的,可当我到达这里,发现一切都相反。一个正常的家庭,愉快的气氛,王子夫妇和人们的关系是如此的开放和融洽。”</h3><h3> 格蕾丝何许人也?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1929年出生于费城,好莱坞演员。1949年格蕾丝毕业于美国戏剧艺术学院。1950年,格蕾丝出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十四小时》。</h3><h3>1952年她作为女主角出演了《正午》,之后她接连主演了著名导演希区柯克的3部作品:《电话谋杀案》、《后窗》和《捉贼记》。我很喜欢看希区柯克的悬念片《39级台阶》和《蝴蝶梦》。1955年格蕾丝凭借在《乡下姑娘》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成为摩纳哥王妃,她为摩纳哥与法国两国危机和解作出了贡献,电影《摩纳哥王妃》就是讲述这个故事,王妃在结婚6年后还是不习惯王室生活,她希望重返好莱坞,还收到了拍电影邀约。而当时摩纳哥正面临被法国吞并的危险,事业与婚姻的纠葛成为影片的看点。</h3><h3> 格蕾丝是一个及其叛逆的人,开车从来不扣安全带,因为她痛恨所有抑制的东西。格蕾丝和当时的伊朗皇帝还约会过,收了昂贵的珠宝,让格蕾丝的母亲非常气愤,要求她还回去。格蕾丝最轰轰烈烈的一次爱情是和克拉克·盖博,她告诉他, 她看到他的《乱世佳人》电影时候就爱上他了。格蕾丝是在非洲长大的,她的风流,让她和父母疏远了,父母对她差评多多。</h3><h3> 1956年格蕾丝与雷尼埃三世结婚,成为摩纳哥王妃。1982年格蕾丝在法国尼斯车祸遇难,只有53岁。有人说这是一次谋杀,格蕾丝因拒绝与黑手党合作,不想让摩纳哥陷入黑手党的控制。</h3><h3> 我们从法国尼斯驶往摩纳哥的途中,在天使湾看到格蕾丝车祸发生地矗立着一块“摩纳哥王妃”石碑,碑上面刻有格蕾丝左侧头像,头像下面写着1929—1982,这条公路是尼斯到摩纳哥之间的必经之道。</h3><h3> 摩纳哥先后有利古利亚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在摩纳哥居住,后来腓尼基人在此建立城堡。中世纪成为热那亚共和国保护下的市镇。1297年格里马尔迪家族夺取了摩纳哥城堡,开始长达700年的断断续续的统治,今天执政的阿尔贝二世也属于这个家族。</h3><h3> 14世纪摩纳哥成为独立公国,18世纪末摩纳哥并入法国,一直活在法国的阴影里,直至1861年,中国慈禧太后发动北京宫廷政变那一年,也是美国南北战争发生那一年,法国才承认她独立,代价是摩纳哥放弃许多领土的所有权,领土缩小90%,由20平方公里缩小到小于2平方公里。</h3><h3> 1297年以来,格里马尔迪家族成员之间为争夺权利斗得你死我活,而在感情生活方面也都经历过血和泪。700多年来,格里马尔迪家族一直笼罩在一个恶毒的诅咒之下——“所有家庭成员的婚姻都不会长久”。</h3><h3> 关于诅咒从何而来呢?有两个传言:其一是,从1297年开始,格里马尔迪家族统治摩纳哥公国已有7个多世纪,家族是通过不光彩的方式成为摩纳哥公国的王室的,因为这个家族被诅咒。另一个是,摩纳哥公国内有一名巫婆,被格里马尔迪家族成员强奸后施与的诅咒。</h3><h3> 传言毕竟是传言,但人们看到几百年来格里马尔迪家族的确发生了很多不幸。雷尼埃亲王似乎要亲手埋葬这个不幸的说法,1956年他与美国好莱坞女明星格雷丝结婚,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平安无事,并且生下了两个公主和一个王子。摩纳哥人为雷尼埃亲王的幸福生活高兴万分,人们非常欣赏爱戴美丽高贵的王妃。然而,灾难还是降临到了格里马尔迪家族。</h3><h3> 1982年雷尼埃亲王至爱的格雷丝发生车祸身亡,厄运像强盗一样从雷尼埃身边夺走了他一生的幸福。人们疑惑尊贵王妃的坐驾为什么会突然失控,为什么还会跌进悬崖,难过的人们无法解释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于是人们又想起了那个古老的诅咒。最爱的女人离开了,美满的家庭失去了一角,雷尼埃亲王痛苦万分。雷尼埃没有再婚,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公务之中。摩纳哥人感叹,就差那么一点点,亲王就可以粉碎笼罩着格里马尔迪家族的阴影。</h3><h3> 雷尼埃三世亲王的逝世让摩纳哥人唏嘘不已,在与病魔痛苦搏斗10余天后,他终究还是闭上了双眼,辜负了焦急等待喜讯的摩纳哥人民,尽管此前他从不曾辜负他的民众。</h3><h3> 悲痛之后,人们又想起了那个在摩纳哥流传了几百年的诅咒,一个关于雷尼埃亲王格里马尔迪家族的诅咒。而现在雷尼埃亲王逝世了,他和格蕾丝的3名子女在他的弥留之际都守在床边。虽然多年来一直无法和睦相处,此刻他们为了父亲又坐到了一起。但是坐在一起并不代表同心同德,一场风暴正在这个家族中酝酿,雷尼埃亲王的巨额遗产该怎样分配。</h3><h3> 雷尼埃亲王的子女和7名第三代都准备聘请律师,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财富。而王室代言人说:“国王的遗嘱最近才改成保留所有的遗产,这很可能会导致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争我夺的情况终于发生了,那么恰恰又应验了那个著名的“诅咒”。</h3><h3> 这个王室家族的祖上叫弗朗西斯·格里马尔迪,这是一个艺高胆大的神人。1297年格里马尔迪伙同他的堂弟纠集了一伙人,装扮成修道士,怀揣利剑,前往摩纳哥城堡“拜访”。他们在城堡大门口受到热烈欢迎,结果这伙人抽出宝剑杀进城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摩纳哥城堡。这就是王室家族夺取摩纳哥权力的“开幕式”场景。</h3><h3> 摩纳哥的国徽上面有两个身着僧袍、手舞利剑的修道士,那就是格里马尔迪堂兄弟两人。从1297年开始,格里马尔迪家族就开始了对摩纳哥长达700多年的统治,直到今天。</h3><h3> 我看见王宫门前有一座1997年落成的雕塑,以纪念格里马尔迪家族700年统治摩纳哥的光荣历史。这座深棕色雕像比真人大一倍,一个修道士身披深色的连帽道袍,帽子把头部盖住裹紧直到双眼,长长道袍也盖住双脚,造型似乎是一个准备从怀里抽出长剑的武士,底座上刻着1297—1997字样。</h3><h3> 实际上1297年格里马尔迪“修士二人组”拿下摩纳哥城堡之后,也没敢立马就建国称王。因为摩纳哥太小太弱了,不得不在热那亚(意大利)、阿拉贡(西班牙)、法国这些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直到300多年后格里马尔迪家族才宣称自己是第一代“摩纳哥亲王”,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摩纳哥才成为了“摩纳哥亲王国”。</h3><h3> 1918年摩纳哥与法国再度签署堪称奇葩的条约:承诺一旦摩纳哥亲王逝世而身后没有男性继承人,摩纳哥将并入法国。好奇怪呀!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世界上就少了这样一个美丽、奢华、可爱的迷你小国,地球少了一点乐趣,人们也一定会挺怀念她的。</h3><h3> “摩纳哥”这个地名是公元前6世纪,在这里居住的希腊福基斯人给取的,当时他们在这里建了一个祭祀大力神海格力斯的神庙,取名叫Monoikos,意思是“独栋的神殿”,后来这个名字渐渐演化成了Monaco——摩纳哥。</h3><h3> 我们来到洁白大理石建造的“摩纳哥大教堂”,这座罗马复兴风格的宏伟建筑建于18世纪末。这座教堂是摩纳哥王室举行重大典礼之地,也是已故王室成员的安葬之地。欧洲人常常把喜庆的事情和悲伤的事情看作同等重要,并且把红事和白事放在同一地方办理,国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h3><h3> 1956年好莱坞明星格蕾丝与摩纳哥亲王雷尼埃三世的那场轰动全球的奢侈婚礼,就是在摩纳哥大教堂里举办的。1982年可怜的王妃格蕾丝驾车从她的夏季别墅返回摩纳哥途中,在法国尼斯车辆失控坠下悬崖,一代“最美王妃”香消玉陨。直到2005年雷尼埃病逝前没有续弦,亲王专注于治国理政受到百姓尊敬,尽管全国人口不到4万。亲王和格蕾丝王妃都安葬在摩纳哥大教堂祭坛的一侧。婚庆于此,安葬亦于此。</h3><h3> 作为“袖珍小国”的摩纳哥老城里,街道石阶蜿蜒,红顶房舍分列两旁,错落有致,道路狭窄,只能步行,没有高楼,临街店铺,小商品琳琅满目,浓浓中世纪风味。来看看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的食品价格吧,哈根达斯单球3.5欧元,一个夹肉面包3.5-5.5欧元。我选购了一面摩纳哥小国旗留作纪念,猜想大概产自中国义乌吧。</h3><h3> 我觉得旅游不仅仅欣赏风光、体验风俗、品尝美食和采购特产,还应该要知晓彼地历史渊源,比如钩沉摩纳哥的前世今生。参观摩纳哥王宫后于上午10点半驱车前往法国戛纳。</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一节</b></h1><h1><b>《霸王别姬》在这里获得金棕榈奖</b></h1><h1><b>——电影城戛纳</b></h1><h3><br></h3><h3><br></h3><h3> 9月25日,星期三,晴。中午。</h3><h3> 游览了摩纳哥王宫于上午10点半驱车沿着魅力无穷的地中海往法国戛纳,摩纳哥到戛纳距离180KM。</h3><h3> 戛纳Cannes位于尼斯西南约26千米处,戛纳在香港称“康城”,台湾称“坎城”。濒地中海,人口7万。这里海水蔚蓝,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与法国尼斯和摩纳哥蒙特卡洛并称为南欧三大游览中心。戛纳电影节一年一次,它颁发的金棕榈大奖被公认为电影最高荣誉之一。</h3><h3> 非常奇怪,戛纳的开发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居然源自一次流行性传染病。早在公元5世纪,作为小渔村的戛纳就已被地中海一个小岛的修道院僧侣们控制。16世纪戛纳才脱离了僧侣近千年来的掌控。18世纪西班牙和英国都试图占领,但被法国赶走。</h3><h3> 19世纪中期,一位叫布鲁厄姆的英国勋爵,途经法国南部蔚蓝海岸到意大利度假,不巧因霍乱流行而边界封锁,只能滞留于当时还只是一个渔村的戛纳。滞留期间,他惊喜地发现此地景物丰美,于是决定建造自己的别墅。他的这个决定引起欧洲上流社会的广泛好奇,后来法国雨果、西班牙毕加索,就连英国维多利亚女皇都慕名而至,从那时起,戛纳就因为宜人气候而逐渐成为欧洲入冬度假的首选之地。</h3><h3> 来自欧洲及世界各地的上流人士在戛纳相互攀比,并逐渐带动戛纳的发展。滨海村落的发展带动当地工商企业发展,以及有轨电车的兴建。戛纳电车于19世纪末启用,而戛纳车站更早建造,具有150年历史的老车站“老骥伏枥”地继续为人们服务。在19世纪末,戛纳修建完成了一些铁轨铺建,有多条线路,到了20世纪,戛纳已经拥有豪华酒店、现代化的体育中心、汽车、邮局和学校。</h3><h3> 戛纳最引人入胜的是美丽的海滨大道,宽阔整洁,一边是沙滩海湾,一边是雅致的酒店,既有上世纪的老建筑群,也有现代风格的楼宇。街道中间的绿化带繁花盛开,我看到这里也有老人推着童车走在开放式公园里,微信上所谓“西方老人不带第三代”的说法也许说说而已。阳光下生机勃勃的高大粗壮棕榈树,给小城更增添了魅力元素。</h3><h3> 在没有电影节的日子里,戛纳沙滩悠闲安静。戛纳与尼斯一样拥有地中海沙滩,不过风景观赏度略次于尼斯天使湾,湛蓝的海水让人们心旷神怡,海边沙滩上有许多露天浴场,似乎没有看到遮阳伞,好多人在沙滩上铺一块颜色鲜艳的毛巾毯或塑料布,肤色黝黑的白人和黑人就仰躺在毯子上享受日光浴。戛纳的海滩都是由鹅卵石和沙铺成的,我想也许踩上去有些扎脚,却别有一番脚底按摩趣味吧。海浪一波接一波冲上岸,海滩上热恋的情侣沉浸在欢乐和阳光中,戛纳的浪漫指数肯定是地中海海滩最高。</h3><h3> 戛纳最有名的菜肴是布丁摊鸡蛋,由本地的鳕鱼和鸡蛋一起烹调而成的。还有咸干鳕鱼和鱼泥,它是鱼酱加橄榄油和蒜,再加上新鲜的蔬菜制成。烩什锦是将笋瓜、茄子、西红柿、青椒、蒜、葱、橄榄油烧制而成的菜肴。法国人喜欢的红酒焖牛肉也是许多餐馆的常见菜。</h3><h3> 戛纳电影节的主场馆称作“电影节日宫(Palais des Festival)”,是一幢白色大理石盖成的大剧院,正面一半是玻璃幕墙,门前有几十级大理石台阶,看上去具有现代设计感,建筑物前广场上种满高高的、树干粗糙无比的、长着一条一条尖尖长长树叶的棕榈树。</h3><h3>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四大电影节之一,另外三个是奥斯卡、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而上海国际电影节刚刚走出“幼儿期”。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而创办的。每年5月份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的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源于戛纳本地沙滩上随处可见的棕榈树。</h3><h3>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相当于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但是有别于奥斯卡倾向于商业片,戛纳电影节主要针对的是世界各国优秀的艺术片。他设置的奖项有十几个,除了终身成就奖,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应该就是金棕榈奖了。获得一座金棕榈奖杯对导演来说虽然谈不上毕生所求,如果说是梦寐以求一点也不为过。</h3><h3> 至今中国只有有两部电影获得金棕榈奖,中国导演陈凯歌于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凭《霸王别姬》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也是中国首次获得金棕榈奖。与之同时获得金棕榈奖的是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钢琴课》,这也是戛纳历史上罕见的生下“双黄蛋”。</h3><h3> 中国第一部获奖影片《霸王别姬》讲述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与虞姬决别的故事。影片由张国荣、巩俐、张丰毅主演,是汤臣电影公司的老板娘徐枫投资。徐枫何许人也?她原是一位电影演员,曾获两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2017年金马奖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她。当年是她拿着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找到陈凯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徐枫女士就没有《霸王别姬》。</h3><h3> 不过《霸王别姬》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陈凯歌,他生于1952年,福建长乐人,和张艺谋同属第5代导演。陈凯歌拍电影是受其父亲陈怀皑的影响,他父亲拍摄的《虎穴追踪》、《海霞》、《知音》等电影我从小喜欢。</h3><h3> 在拍霸王别姬之前,陈凯歌已经拍过《黄土地》,《大阅兵》,《边走边唱》等影响力比较大的电影。但是《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当年《霸王别姬》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超过了4,800万,当年的电影票4块钱。在北美的票房也达到了500万美金。打破了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这个纪录之前的保持者是就是张艺谋。</h3><h3> 很有趣的是《霸王别姬》的英文名称,并没有依照影片内容翻译,而是根据影片标题翻译,但“霸王”没有合适对应的英文,只翻译了“别姬”这个词的含义,于是出现了《farewell to my concubine》。那时候国内遍地盗版,就把这个从国外盗版回了中国,因为盗版人的文化素养问题,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中国片子,所以最早几个版本直接翻译成了《再见了,我的小老婆》,真是笑死人。</h3><h3> 同时获奖的《钢琴课》讲述了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爱达背叛了丈夫,与邻居贝因通过一架钢琴而结缘,并最终相爱的故事。双片获同一奖项,这在戛纳电影节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h3><h3> 中国第二部获得金棕榈奖的是90后导演邱阳的《小城二月》。邱阳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常州的一则新闻报道,影片开场是一对父母在派出所报警,向民警描述女儿失踪的场景。后来,由于父亲已经对女儿多次出走感到疲惫,母亲便独自继续外出寻找,她先是来到女儿班主任的宿舍请求老师去派出所协助调查,却被粗暴拒绝。随后又到女儿经常光顾的馄饨店碰运气,这时,一群人路过,称在河里发现一具儿童尸体,母亲担心是自己的女儿,急忙前去察看,影片到此戛然而止。不过这是2017年金棕榈最佳短片奖,很多人说它和《霸王别姬》不能相提并论,毕竟是短片。</h3><h3> 我们来到戛纳电影节主会场,“电影节日宫”其实就是一个大剧院,门前有台阶,电影节期间其上铺就红地毯。人们平时在媒体上看到明星在戛纳的红地毯上接受欢呼,场面很大气,场景亦热烈,实则不然。真正的红地毯并不长,大概仅20米左右,再次证明镜头不能达到绝对真实,所谓的长镜头也只是相对的。威尼斯和柏林的电影节我没去过,不知那里的红地毯是否也是如此,我去过好莱坞,那里的台阶非常高,好像有三段,如果铺红地毯一定很长,不过戛纳毕竟是一个小城,再长一些就伸到海里去了。</h3><h3> 戛纳电影节的红地毯上有许多有趣的镜头,比如《黑色党徒》,讲述了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卧底的故事。首映式上,演员克里斯汀脱下一只高跟鞋拿着走在红地毯上,大概穿高跟真的很不舒服。</h3><h3> 还有一位白人女星入围戛纳,宣传期间躲避摄影师的镜头,拒绝配合拍照,激怒了摄影师们,当她走上红地毯时,摄影记者们齐齐把手中的相机放在地上,以表示抗议,成为戛纳红地毯历史特别镜头。</h3><h3> 有一位中国演员,在红地毯上“原地不动,待足六分钟,人家怎么赶就是不走。” 按规定只能走2分钟,她岿然不动,让媒体拍足镜头,后来被称为“定毯神针”。还有一个中国人在红地毯上摔倒,半天不起来,还一再违反“红地毯上不得自拍”的要求,在那里顾影自怜地自拍。</h3><h3> 我在洛杉矶看到过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记载着演员、音乐家、导演、制作人、音乐组合乐队以及虚拟人物的名字,现在已经有超过2,500颗星。还有洛杉矶中国剧院前的广场上有超过500块方砖,上面则有明星的手印、脚印和签名。现在来到戛纳,也要看看星光大道。</h3><h3> 戛纳的这个星光大道,为许多知名导演、演员和其他国际名人在戛纳这片福地留下了他们的手印和签名。不过游人不要对这里的星光大道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旅行者可能随时都会错过这里,这里相比其他的星光大道也许显得“寒酸”了一点,但毕竟作为一种纪念和印记,意义就在于此了吧。</h3><h3> 我们没有错过星光大道,毕竟是到戛纳不可不看的景点之一。它位于“电影节日宫”旁边,可以在这里看到超过300多个明星在人行道上按下的手印,很多电影爱好者和游客慕名会聚此地。戛纳的星光大道和好莱坞的星光大道非常的相像,长长的道路上镶嵌着各地明星的手模,或是明星的介绍,这里也是每年的戛纳电影节,明星走秀的主要场地,是影迷们的必到之地。戛纳的手印数量远比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少许多,我们找到了王家卫的手印,就在的大门口,上面有三个英文字母WKW,这是王家卫粤语拼音的首写字母,再仔细看看中文签字,才知道是王家卫的真迹。他导演的《阿飞正传》、《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我很爱看。</h3><h3> 我还看到美国演员迈克儿·道格拉斯和莎朗·斯通的手印,他们的《本能》获得金棕榈奖,该片讲述警探尼克为调查一宗离奇的冰锥杀人命案,而与有着重大嫌疑的作家凯瑟琳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h3><h3> 我们想找到陈凯歌的手印,结果找不到。不知道他是否留下手印。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要3万美元,不知道戛纳留手印要花多少钱?</h3><h3> 每年戛纳电影节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那里云集着最奢华的曳地礼服和最璀璨的钻石首饰,当然还有私人飞机、豪车、美酒佳肴、超豪华酒店的贵宾服务。只要有人愿意花钱,即便不是明星,也有机会在这个全球电影盛典期间体验这份风光。如果凑够4个人,一共花费 27.5 万英镑,就可以穷奢极欲地在戛纳爽4天,像真正的电影大咖们一样出尽风头。</h3><h3> 其实戛纳外海有两座岛屿值得一玩,只是我们旅行时间有限,行程表中尚未安排。大的是圣玛格丽特岛,小的是圣欧诺拉岛,圣欧诺拉是一位罗马修士的名字,他在四世纪末抵达此处,建立了一座修道院,而圣玛格丽特则是他妹妹的名字,大小两个岛用了兄妹俩的名字。小岛是僧侣修行的地方,而大岛则以囚禁神秘的“铁面人”而闻名,现在是滨海博物馆。</h3><h3> 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铁面人》,讲述1661年圣玛格丽特岛的城堡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举止高雅的年轻人头上不知被谁罩上了一个特制的铁皮面罩,这位“铁面人”被关押了11年后押送到了巴士底狱。在狱中特殊囚犯受到特殊优待,但对原来身份却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703年离世。他的死去,原本神秘的身世似乎更加神秘了,“铁面人”是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吗?天知道。这些有趣的故事并非全部是作家的虚构,而是根据法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悬案改编成的。这个景点留在以后有机会弥补吧。</h3><h3> 游览了戛纳地中海景点已近中午,为赶时间将就吃汉堡,花费37欧元,边吃边赶往马赛。</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二节</b></h1><h1><b>法国国歌《马赛曲》出自马赛吗?</b></h1><h1><b>——上海姐妹城马赛</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5日,星期三,多云。下午。</h3><h3> 上午游览摩纳哥王宫和法国戛纳,简单午餐后驱往马赛,戛纳到马赛180公里,驱车3个小时不到,下午4点赶到历史闻名的法国南部港口城市,也是上海的姐妹城市Marseilles。</h3><h3> 我们乘坐的奔驰旅行车一进入马赛,海港城市的气氛扑面而来,地中海海边停满了各种游艇和游船捕鱼两用船,船体大多为乳白色,桅杆林立,谈蓝色海水波光粼粼,非常清爽,水面上看不到漂浮的垃圾杂物,岸边现代建筑物和老城堡相得益彰,行人熙熙攘攘。</h3><h3> 马赛人口比较混杂,几乎25%为北非血统,大多为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人,街头不时可以看见皮肤深色、似乎是非洲血统的行人。</h3><h3> 我们坐双层观光巴士游览马赛,票价每人13欧元,巴士上游客大多是白人,一路观赏风景,一路拍照,麦克风里有法语和英语介绍,没有中文。</h3><h3> 2,600年前,为数众多的希腊殖民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地中海的各个角落,几乎每个希腊殖民地都是靠海的,而且通常会有座足够高的山可以用来做卫城。希腊人在遥远的高卢(即现在法国)的殖民地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玛撒里亚,即现在的马赛,于公元前600年建立的。</h3><h3> 马赛这个希腊殖民地与罗马结盟寻求保护,保护者许诺在将来被进攻时提供协助,罗马人其实是对这块土地上的新货物和新奴隶有着极大的欲望。公元前60年,古罗马统治者是由恺撒、克拉苏和庞培组成“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即法国)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显。</h3><h3> 公元前48年,恺撒与庞培在著名的法萨卢决战中,恺撒获胜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实际最高统治者,罗马开始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而庞培则败逃埃及,继而被杀。</h3><h3> 而马赛这个王国在罗马帝国奠基人恺撒崛起之前一直设法保持了独立,但由于在内战中站错了队即支持庞培,于公元前49年失去了独立,成为古罗马的属国。</h3><h3> 历史上马赛曾经遭受过一次巨大灾难,死亡超过10万。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瘟疫。</h3><h3> 黑死病也称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地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当时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找到致命传染病的源头在医学上十分重要,黑死病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在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估计中世纪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h3><h3> 黑死病的大暴发与中世纪欧洲大规模残酷屠杀所谓“女巫”有关,因为当时的普遍信仰宗教,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手,所以猫被大量灭杀,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猫在欧洲绝迹。没有猫,老鼠称大王,黑死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老鼠则在这条断裂的生物链中以几何级数增长,为黑死病的暴发创造了必要条件。</h3><h3> 1720年一场巨大灾难降临马赛,鼠疫大爆发。原来一艘商船通过海路经过当时正在爆发鼠瘟疫的塞浦路斯后开往马赛,途中一名土耳其乘客和数名船员相继死去,包括船上的医生。马赛海关拒绝让船舶停泊,但是有权势的商人急需船上的丝绸和棉花,因为他们想把这些货物及时运到一个博览会去销售,因此他们买通海关和港口,取消隔离措施。</h3><h3> 数天后马赛就爆发了瘟疫,许多医院很快病人爆满,引起民众恐慌。人们把病人从家里和城市赶出去,快速深挖一个万人坑,但是很快就填满了,以至在城市周围死尸堆积如山。法国下令隔绝马赛和普罗旺斯其它地区,违抗者处死。在郊区建造了一圈鼠疫墙,墙后有荷枪实弹卫兵。马赛9万人中有5万人丧生,瘟疫向北蔓延到普罗旺斯,又有5万人死亡。</h3><h3> 我们在游览戛纳时候觉得马路太窄,可是到了马赛,就感觉戛纳的路还是宽敞的,因为马赛几乎保持着几百年的原样,马路窄而具有沧桑感,穿插着很多上坡下坡的老道,几乎都是“台夹路”。</h3><h3> 从观光车上看,街道上挤着熙熙攘攘的各种肤色的人们,穿黑袍包头巾的,花衬衫露胸毛的,大胡子扎小辫的,扎耳钉纹身的,让人眼花缭乱。突然听到前方传来鼓乐之声,热闹非凡,车开近了一看,原来是7、8个年轻白人和黑人人在街边演奏乐器,小号、长号、圆号、长笛、短笛、萨克斯齐上阵,还有大鼓、小鼓、定音鼓、架子鼓争奇斗艳。再仔细一看,年轻人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有着不同的肤色,演奏的乐器也大大小小都不成套,显然这不是专业乐队,只是一群爱好铜管乐器的年轻人凑在一起玩音乐。</h3><h3> 在我的地理历史知识存储中,关于马赛的只有两条,一是法国国歌《马赛曲》,二是大仲马小说《基督山恩仇记》中的伊芙堡监狱。</h3><h3> 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马赛曲》出自马赛,其实不然。马赛人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派遣500名志愿兵前往巴黎保卫革命政府。那首《马赛曲》并不出自马赛,它最早是在法国靠近德国边界处的斯特拉斯堡出现的,作曲者是一位工兵上尉,他为国民自卫军创作的进行曲《莱茵军战歌》,用以鼓舞士兵对普奥联军作战的士气。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500名进军巴黎的马赛志愿兵。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以讹传讹,干脆就把它叫做《马赛曲》,而把原歌曲名字给忘记了,后来成为法国国歌。</h3><h3>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兵士,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h3><h3> 值得一提的是马赛香肥皂。无论是马赛人还是法国其他地方的人,都非常向往回归自然,率性,简单,工业化的产品在法国并不被喜爱,人们更喜欢的是贴近自然,所以纯植物、纯天然的产品始终被法国人追捧。马赛最出名的,除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就数马赛皂了。马赛皂是叙利亚古肥皂演变而来,十字军东征让极少沐浴的法国贵族人见识到这种古肥皂的神奇,从而蔚为风尚。经过制皂师对叙利亚古肥皂的精心改良,颜色艳丽,香气引人的马赛皂从此诞生。</h3><h3> 因为马赛皂含有很多珍贵的原材料,如橄榄油、植物精油等,所以一直被视作手工肥皂中的极品而作为贵族御用于整个凡尔赛宫,宫殿的空气里飘逸着马赛皂的天然芳香。温和滋润的马赛皂现在已成为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洁用品,也成为众多法国手信中最受欢迎的一种。</h3><h3> 我们看到马赛许多古城堡、老教堂保存完好,这得益于1950年代进行重建和修复。二战时马赛遭到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轰炸,1942年至1944年,马赛被德军占领。抵抗组织在密密麻麻的老房子中藏匿和行动,德军扫荡毁掉了一大片旧城区。战后东德,西德和意大利政府交出大量赔款,补偿在战争中被杀害、受伤、无家可归的人,以及用于修复古建筑物。</h3><h3> 我们在马赛街上、商场和酒店看到许多皮肤黝黑的非洲裔人,战后马赛成为将近100万移民进入法国的重要入口。1962年流入大量来自新独立的阿尔及利亚的移民,马赛被称为“法国非洲区”。</h3><h3> 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人为何大量移民法国呢?其实,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长达100多年,1962年独立。阿尔及利亚当时人口不多,法国在1848年爆发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大量工人失业。法国有人会算计,说把这些工人留在法国就是火种,不如送到地广人稀的阿尔及利亚,只要去,每个人至少能拿到两公顷的土地。1公顷为1万平方米,1亩是667平方米, 1公顷为15亩,所以每人可以获得30亩地。</h3><h3> 阿尔及利亚本地人地位不如欧洲移民,好工作多数被移民抢光了,法国等欧洲移民在阿尔及利亚是“上等人”。阿尔及利亚人当然不满,要求欧洲移民让利,到嘴的肥肉谁愿意吐出来?针锋相对的斗争,直到引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于1962年从法国独立出来。</h3><h3> 接下来就是“反向移民”,阿尔及利亚人移民法国,入口是马赛对非洲人众所周知。移民中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比如有一个阿尔及利亚移民后代全世界闻名遐迩——齐达内,他是生于马赛的“70后”,父母皆移民。在20世纪末的法国足球世界杯上,齐达内的光头成为那届世界杯上最闪耀的一道风景线,两粒进球为法国队赢得了大力神杯,那一夜成了法国的不眠之夜。</h3><h3> 我们在旧港区一个码头上见到矗立着巨大的如同小型版凯旋门的拱形大门,门上四周有许多精美武士雕塑。站在码头上能够看到不远处地中海的一个小岛,那里就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恩仇记》里的伊芙堡监狱。坐船10分钟就到,可是那天过了时间。</h3><h3> 我从小喜欢看这本书,故事讲述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伊芙堡监狱。狱友法利亚神甫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策划,既报恩又惩仇。</h3><h3> 可惜那天不能如愿坐船,我们只能想象,想象14年在昏暗的监舍内,透过铁窗望见美丽的地中海,唐泰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想象在伊芙堡里寻找唐泰斯的影子,特别是那个让他上演掉包越狱的暗道。</h3><h3> 真实的伊夫堡是一个四周茫茫大海包围的战略要塞,法国国王16世纪修建,用于停泊皇家炮舰,保护马赛港,后来改为国家监狱,囚禁重要政治犯。在长达两个世纪中有3,500人投入监狱,当苦役或被处死。最后一批犯人则是“一次大战”中的德国人。</h3><h3> 有人认为路易14的孪生兄弟“铁面人”也是关在这里,大概因为《铁面人》和《基督山伯爵》是同一个作者大仲马,所以都是伊芙堡监狱,显然错了。“铁面人”关押在戛纳外海上的圣玛格丽特岛上,后来转到巴士底狱。</h3><h3> 我们在观光车上远远望见山顶上有座教堂,这是贾尔德圣母院,是一座华丽雄伟的罗马—拜占庭教堂,修建于19世纪中叶,海拔160多米,在她的钟塔上,有一座10米高的圣母玛利亚镀金雕像。那里是马赛城的制高点,大教堂原址原来是一座古老的小教堂,后来在马赛经济繁荣昌盛时期,重新设计建造了大教堂。圣母大教堂是水手和渔民的保护神,也是马赛最主要的城市地标。其实坐60路公共汽车可以直达圣母院门口,不过太晚恐怕要关门了,留下遗憾下次弥补吧。</h3><h3> 看见街心有个硕大顶棚,而顶棚是一面朝下的巨型镜子。走来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许多小朋友抬头看见自己身影哈哈大笑,一位白白胖胖的带队女老师站在队伍后面,前面一位皮肤有点黑的女老师看上去像非洲裔人,她对着我的镜头张嘴大笑,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h3><h3> 晚上入住马赛五星级索菲特Sofitel酒店,这是旅程中第二次住索菲特全球连锁酒店,上次是行程第一晚入住罗马索菲特酒店。在酒店阳台可以鸟瞰地中海边的马赛旧港,海上停泊着一排排整齐的乳白色游艇,远处呈现着水泥样颜色的老房子错落有致,还有一些城堡和教堂拱顶。晚餐自己点菜,由酒店餐厅送餐到房间,加上携带的方便面就饱了。</h3><h3> 第二天又有两个目的地,梵高割掉自己耳朵的地方阿尔勒和世界第二教皇宫所在地阿维尼翁。</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三节</b></h1><h1><b> 梵高为何割掉自己的耳朵?</b></h1><h1><b> ——名人名城阿尔勒</b></h1><h3><br></h3><h3><br></h3><h3> 9月26日,星期四,多云。上午。</h3><h3> 昨天游览了戛纳和马赛,早上在马赛索菲特酒店Sofitel餐厅用自助早餐,在餐厅窗户边用相机记录晨曦照耀下的悠闲安静的马赛港。一排一排的乳白色游艇整齐地停泊在地中海,有高高桅杆的渔船也停靠在一边,远处旧港的土灰色外墙的老房子,密密麻麻参差不齐地矗立在那里,有拱顶的教堂和尖尖的城堡,似乎在向人们述说古老的故事。</h3><h3> 早餐后驱车72KM到达阿尔勒。罗纳河边的阿尔勒是一个具有近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口5万,地中海风吹拂着她,她就像湛蓝天空下的一颗珍宝,古老而璀璨。公元前60年,古罗马统治者是由恺撒、克拉苏和庞培组成“三头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即法国)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这座城市在古罗马帝国恺撒大帝统治下成为退休军人定居点,被誉为“高卢人的小罗马”。</h3><h3> 中世纪初期的外族入侵造成的破坏与伤亡,阿尔勒城于12世纪获得重生,各种风格的古建筑见证了这一段生气蓬勃、精彩丰富的历史。</h3><h3>17与18世纪在旧城区内建造了无数私人宅邸,坐落于许多2,000年前的古老建筑中,使阿尔勒城更添其沧桑感。我们进入阿尔勒城内的第一感就觉是古老,几乎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的房子,外墙是陈旧的淡黄色,小方格玻璃镶嵌在木框中的窗户,外面还安装百叶木窗,玻璃擦得很明亮,台阶路也打扫得很清爽,有点像老上海外国人租界。</h3><h3> 城市有了河流就会觉得很有生气,罗纳河穿过阿尔勒旧城区。罗纳河又称隆河( Rhône),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800多公里长,流向日内瓦湖,然后流入法国东部,与索恩河汇流。在阿尔勒罗纳河分为大罗纳河与小罗纳河两支流,形成三角洲,并继续向东最终流入地中海。河边的民居斑斑驳驳的墙上覆盖着爬山虎,绿色植物郁郁葱葱,与几百年前的建筑形成强力对比。</h3><h3> 阿尔勒坐拥着历史的馈赠,古城虽然不大,但可观光的景点很多,有7座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小城有7个世界文化遗产非常少见。阿尔勒今日成为“艺术历史古城”,如古罗马遗迹、圣特罗菲姆教堂、以及阿尔勒博物馆等。</h3><h3> 我们首先来到阿尔勒最大的古迹“圆形竞技场”,走近竞技场就会被硕大壮丽的建筑物所震撼,这是一座古罗马时期的两层圆形石头建筑物,长和宽都超过100米,上下两层每层有60个拱门,共120个拱门,几乎每个拱门皆保存完好。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这座竞技场可容纳观众2万多人,当我看到这个圆形的建筑物,就会想起罗马斗兽场,仿佛回到了电影《角斗士》、《庞贝古城》的古罗马恺撒年代,也仿佛闻到了身材魁梧充满野性的奴隶格斗的血腥味。今天,这里每年吸引了几十万游客,观赏残酷性降低不少的斗牛,在法国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能够看到斗牛表演,在夏季这里还有歌剧和音乐会。</h3><h3> 18世纪时荷兰人梵高曾在阿尔勒住了2年不到,许多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其中一幅油画《阿尔勒竞技场》,就是描绘民众在竞技场观看角斗士格斗时的气氛和人们各式各样的动作表现。我在网络上细细欣赏这幅绝世名作,画面上黑压压一片人头涌动,观众群情激昂,场面恢弘,有的人挥舞拳头呼喊,有的人举起双手挥动,局部放大后可以看到有老头,有妇人,也有年轻人,所有人物目光投向竞技场中央舞台,然而竞技场格斗的场面并没有画出来。这幅画现在收藏于俄罗斯博物馆。</h3><h3> 离开竞技场我们去了古罗马剧场,也是2,000年前的一个露天圆形剧场,这座石头建的剧场,在几百年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然依稀可见其当年雄壮的风姿。最引人注目的是仅存的2根近百米高的古罗马立柱,立柱边有工人在搭建舞台,似乎有演出。舞台位于建筑物的正中心,看台则是半圆形的石头台阶,大约有30多排石头座位,估计可以容纳1万人。这样的阶梯状看台如同上海虹口足球场,只不过当时没有塑料座椅,而是坐在石头上面。当年的建筑师设计非常巧妙,没有任何扩音设备,但坐在看台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楚的听到舞台上的声音。舞台经过了一定的改良,搭上了脚手架,挂上了现代的灯光系统,至今仍然发挥作用。剧场现在是阿尔勒节庆的举行地点,特别是仲夏之夜,常会举办露天音乐会,在没有屏障的星空下聆听演奏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h3><h3> 距离古罗马剧场几百米之外,罗纳河畔的古代康斯坦丁浴场,是古罗马大帝时代的公共浴场,建于公元1世纪。看到古老露天浴场,让我想起中国西安杨贵妃“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华清池,当然从体量上讲,华清池只是唐朝“皇家温汤”,形小细巧,而这座古罗马浴场高大雄伟,如一座厚重的大山,尽显奢华与霸气。尽管浴场也只有部分残留石头建筑,但可以一窥古罗马贵族生活的穷奢极侈。</h3><h3> 这个用红砖块搭的古浴场是罗马人洗澡的地方,估计可以容纳500人洗浴。从残存建筑废墟中可以想象,高架水桥引水供应,地板下烧木柴加热采暖。按距离热源的远近,分成不同的房间,最远的冷水游泳池,次之的更衣运动室,大池子、私人小池子。用嵌石铺地,可看到圆拱门残存。红砖块和大理石建的古浴场,好比现代健身房。泡澡是一种社交活动,古罗马人上浴场来,除了洗澡,他们可以在这里商品交易、和解诉讼和获取情报等。</h3><h3> 我们走到了共和国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20多米高的方尖碑,比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上的方尖碑要矮小许多,碑体有些斑驳。方尖碑并不是古罗马或是法国人发明的,而是古埃及的杰作,用于崇拜太阳,除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古埃及曾被罗马人占领,所以方尖碑传到欧洲。在6世纪,荒废的方尖碑倒塌并裂为两半,17世纪在目前的位置重新矗立起来。</h3><h3> 阿尔勒方尖碑的底座是一个喷泉,四周的狮子和人物的雕塑栩栩如生。旁边还有街头艺人在拉小提琴,认真聆听的路人会给些小钱。广场北侧是阿尔勒市政厅和圣特罗菲姆教堂,皆为罗马式建筑,一种以半圆拱形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后来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说明这两座建筑物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阿尔勒有好多罗马式建筑,这与城市曾经是罗马军队的退休军人定居点有关。</h3><h3> 其实阿尔勒小城真正吸引世界游人的却是梵高,他是荷兰人,却大半生在法国,他一生画了600多幅画,活着的时候仅仅卖出一幅画,所以生活贫困潦倒,37岁那年,在巴黎郊外的奥威尔小镇开枪自杀。我们本次游程最后阶段会去参观奥威尔的梵高故居。</h3><h3> 我们在阿尔勒郊外驾车,城里徒步,追寻他的足迹。他创作画的地方,现在大多数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比如梵高吊桥,由于交通不便,游人罕至。吊桥完全不是梵高原画中的明亮黄色,而是黢黑一团,似乎饱经沧桑。</h3><h3> 梵高是否患有精神病,艺术界有各种说法,不过割掉自己的耳朵肯定是事实。1888年梵高邀请画家高更来阿尔勒同住,高更(1848—1903)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和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基督》等。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然割下自己的右耳。</h3><h3> 后来梵高画了一张割掉自己耳朵后的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整个画面好像处一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好像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h3><h3> 我们又来到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以后曾经住过的医院,他在这里画过一张油画《疗养所的庭院》。现存的这座医院大概也是按照油画重建的,目前是梵高旅游中心。那里游人如织,人们纷纷拿出刚买的明信片,用上面的油画对照眼前的庭院,只见那树木、花草、小径,都与100多年前的画面几乎一样。</h3><h3> 我们在弗洛姆广场看到梵高咖啡馆,咖啡馆外面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有梵高的油画《夜间的露天咖啡馆》。仔细看,画中的咖啡馆和今天的咖啡馆真的很像。这幅画是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画面上露天咖啡馆是由桔色、黄色表现的,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桔黄暖色形成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黄色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原作收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画廊,咖啡馆原建筑毁于二战,现在的房子是仿照梵高的油画重建的。当然,店名必须得叫“梵高咖啡馆”,人们到此无不驻足留影,喝上一杯咖啡。</h3><h3> 梵高在阿尔勒逗留的时间仅仅是短暂的一年零三个月,但就是在这短暂的15个月里,却成就了他生命中最具创造力的辉煌时光。阿尔勒有美丽的风光,有艳丽的日照,有大片的向日葵农田,从而激发了梵高的创作灵感,这使他留下了200多幅旷世绝作。他举世闻名的《向日葵》,就创作于此。不过他画了近10多幅《向日葵》,其中最有名的是称为《15朵向日葵》。</h3><h3> 《向日葵》是梵高绘的静物油画,其中有3幅绘有15朵向日葵,另有2幅绘有12朵向日葵。画家1888年在阿尔勒绘画了第一幅15朵的《向日葵》,现在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以及第一幅12朵的《向日葵》,现在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1887年他另外在巴黎绘画了一套四幅的向日葵静物画。</h3><h3> 他画《向日葵》时,精神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满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他给他弟弟的信中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h3><h3> 我们看到阿尔勒在梵高原来作画的位置,都矗立着一座小小的石碑,上面都有临摹的原来画作。我们慢慢浏览了几个地方,就是对梵高阿尔勒画作的一次巡礼,就对他的阿尔勒行迹有了大体的了解。阿尔勒造就了梵高最热情最激昂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梵高给阿尔勒带来了熠熠的光辉和魅力。</h3><h3> 在此遇到好几拨欧美游客,我发现游客主体是老年群体,在罗马、佛罗伦萨等地也是这样,年轻时拼搏挣钱供退休后享用,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有足够的退休金出国旅游。</h3><h3> 途中看到一处阿尔勒的房产中介,四个房间1,200平方英尺,售价32万欧元。1平方英尺约0.0929平方米,1欧元约为7.85元人民币,即111.5平方米售价251.2万元,也就是每平方米22,500元,相当于上海浦东惠南镇和宝山罗店房价。</h3><h3> 我们在阿尔勒一家餐厅用午餐,7人消费89欧元。午餐后向下一个古城——世界文化遗产阿维尼翁教都进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四节</b></h1><h1><b> 教皇为何要从梵蒂冈迁到这里呢?</b></h1><h1><b> ——第二教都阿维尼翁</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6日,星期四,晴。下午。</h3><h3> 在阿尔勒一家西餐厅用完午餐后又出发了,今天有两个目的地,离开第一个目的地阿尔勒向第二个目的地阿维尼翁进发。</h3><h3> 每一个天主教徒都知道他们的教都是在梵蒂冈,也许未必知道在法国南部罗纳河畔还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维尼翁Avignon,如果从发音上翻译为“阿维让”更能体现出法语的鼻腔韵味。</h3><h3> 教皇都存在近70年,先后7个教皇生活在那里。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纪末,由于罗马政教之间的激烈斗争,直接威胁到教皇的安全。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4世纪初教皇克雷芒五世决定从罗马迁居到阿维尼翁。</h3><h3> 人们从陆路往来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要经过阿维尼翁,所以阿维尼翁也是法国南部东西方向交通线上的一个重镇。由于地处枢纽,从古罗马时代起阿维尼翁就是一处繁华之地。1840年人们在阿维尼翁城里发掘出一枚古币,上面铸有6个字母:AOUNIO(阿乌尼奥),这是阿维尼翁的前身。据专家考证,这种货币是公元前120年由马萨里亚(古代马赛)发行的。换句话说,在我国西汉时期,阿维尼翁就已经存在了。</h3><h3> 我查询一下,阿维尼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更远的公元前500年,相当于我国东周时期,其最初的居民是克尔特—利古里亚人,利古里亚人大概是最早生活于亚平宁半岛的为现代人所知的古代民族。利古里亚语主要通过经典著作中的少量词汇注释而为后世所知,这个古代民族丧葬形式是火葬,于公元前 3 世纪被古罗马人征服并同化。</h3><h3> 按克尔特人解释,阿维尼翁意为大风城,按利古里亚人解释,阿维尼翁意为河神城。两种说法各有根据,因为阿维尼翁建在山上,所以风大。又因为它守在罗纳河边,所以有河神,两种说法正好概括了这座城市的自然特征。</h3><h3> 阿维尼翁引人注目的景物不少,城墙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奔驰旅行车开到古城,就被这里古老的城墙所打动,原来是一座有历史故事的小城。这里的城墙很完整,一圈城墙总长近5,000米,把阿维尼翁老城区团团围住。欧洲古城拥有城墙的不少,但保存如此完整,修建细节如此周到的城墙却不多见。城墙由大块方石砌成,坚固而厚重。城垛、城塔和城门都完好无缺。城墙建于14世纪,墙上雨水冲刷的痕迹凸显,高低厚薄不同,透露出历史的斑驳。城墙并不高,象征意义大于实战价值,而且对城墙保护得道,中央火车站建在城门外几十米处,方便游客进城。老城墙开设了几个城门出入车辆,不过遗憾的是,可能为了方便游客,看到竟在城墙上人为新开了几个仅可供人行走的小门洞,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城墙的整体性。</h3><h3> 我们在酒店放好行李就去参观教皇宫。教皇宫广场是一大片用鹅卵石铺就的,广场前方教皇宫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古朴神秘的城堡,大约高20多米,米黄色的墙壁上面留着斑斑驳驳,城堡最高层上面有一个一个方形枪剑垛口,排列成锯齿状,就像中国长城上面的垛口一样,看上去很坚固,易守难攻。城堡有两个高高尖顶,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显示了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h3><h3> 我们是从意大利来到法国的,知道世界上只有罗马梵蒂冈有教皇,教皇怎么会跑到法国偏僻小城呢?原来与一段罗马宗教历史有关。</h3><h3> 历史上教权和皇权几度发生权力纷争,比如著名的“卡诺莎之辱”:罗马皇帝亨利因与教皇冲突被开除了教籍,1077年亨利前往意大利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在冰天雪地里站了三天三夜,教皇才给予亨利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此后,“卡诺莎之辱” 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h3><h3> “卡诺莎之辱”后200年,教皇和法国国王为税收和财权战火重燃,教皇被国王在意大利抓捕,羞愤而死。1309年,接任的法国籍教皇克莱芒五世为躲避乱世,将教廷暂迁到了阿维尼翁,本来想暂时避一下,结果存在了69年。</h3><h3> 1309年至1377年这近70年的时间里,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为了显示教皇的神圣和威严,教皇宫建在高高岩石山上,带有8座塔楼,内部似一座迷宫,大殿小厅相连,廊道迂回曲折。</h3><h3>教皇宫分新宫和旧宫,新宫最大的厅堂是克雷芒六世礼拜堂,如标准游泳馆规模,象征教皇在阿维尼翁的权威。大礼拜堂正门是一个高大的拱门,里面还有两个小一点的拱门,我看到拱门上面的浮雕有被严重损坏的痕迹,原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遭到革命者的毁坏,如同中国不堪回首10年时期对文化的破坏。</h3><h3> 旧宫朴实无华,一层是红衣主教会议厅,二楼是宴会厅。附设的圣约翰礼拜堂,圣约翰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迎接耶稣并施洗的人。四周的墙面上画满了圣约翰一生的壁画, 全部出自14世纪意大利名画家之手。大礼拜堂墙上的浮雕《耶稣受难》保存完好,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圣母悲伤的跪在地上,可以看出中世纪教会的风格严肃古板。</h3><h3> 当年的主教官邸变成博物馆,以历代教皇私人收藏的祭坛画为主,收藏主题非常明确,都是描写圣经上的故事。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教皇宫收集的佳作中,最负盛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所画的圣母与圣婴图,画家笔下优雅纤细的圣母怀抱活泼健康的小耶稣,无论是姿态表情和眼神都表现得非常传神。一般画家的画法,圣母通常都是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小耶稣则一贯庄重如小皇帝,母子之间并无特别关联性。擅长刻画人物心态的波提切利,藉由精心设计的构图,巧妙地让画中人物有情感的互动和交流。</h3><h3> 在教皇宫看到一座建于17世纪的教皇铸币厂,现在是音乐学院。建筑物顶上有2只老鹰雕像,还有天使围绕教皇的圆形教徽,中间是和平鸽,两边是狮子,下面是沉甸甸的果实。</h3><h3> 从教皇宫出来后我在想,当年教皇克雷芒六世一定不会想到600年后,阿维尼翁成为世界著名文化旅游胜地。教皇是以低廉的价格,即8万弗罗林(一种古代佛罗伦萨金币),从普罗旺斯的女领主手里买下来的。虽然后来第8任教皇将教廷重新迁回罗马,但阿维尼翁仍属教皇的领地,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将其收回。</h3><h3> 让我想不到的是,中国有“断桥”,法国也有断桥。中国杭州西湖的“断桥”其实不是真的,是“假断桥”,是意念中的断桥。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原来西湖“断桥“是人的“错觉”,而阿维尼翁却有真的断桥——圣贝内泽桥。</h3><h3> 我们买了教皇宫和断桥的联票,每人12.5欧。桥的入口处有出租解说器,有中文的,要想了解历史,租一个解说器是十分必要的。这座桥兴建于 12世纪后期,原来的长度约 900 米,因经常遭受洪水而倒塌,不得不多次重建。17世纪时的大洪水,导致桥的大部分被冲毁,幸存的桥拱也陆续倒塌或被拆除,22 座桥基只有 4 座保存下来。站在断桥上举目四望,更能体会古城的沧桑,断桥也成了阿维尼翁的一处胜景。</h3><h3> 断桥也有神奇的故事,贝内泽是个牧童,那年日食见到天文异象,彷若神谕,要他在罗纳河上建桥,天使会替他放羊。于是他开工,起初人们以为他是疯子,教会和政府也不投资,贝内泽徒手举起巨石投向河里说道:“这就是桥的基石”。接下来18个奇迹相继发生:瞎子重见光明,聋子重获听力,驼背能伸直了等等。当地的富商感动了,捐钱资助,贝内泽倾其毕生心力,用了10多年才建成这座桥梁。贝内泽去世后,被安葬于桥上第2及第3个桥拱之间的礼拜堂内。后来大桥被洪水侵袭,他的棺木也被冲走,多方找寻到后开棺发现遗体竟未腐烂,最终被重新安葬在另一个教堂里,现今桥上的教堂已是面目全非。</h3><h3> 圣贝内泽桥对于外国人来说也许陌生,但是法国人却大多熟知,那是因为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阿维尼翁的桥上跳舞》有功,这是一首妈妈在枕头边唱给小朋友听的儿歌。这首歌之所以几百年不衰,因为歌词记载了人们的友谊,以及人们对古桥的留恋。</h3><h3> 我们沿着大街一直走到老城的中心地带钟楼广场,法国有个作家赞美阿维尼翁是“欢乐的钟声之城”。因为7个教皇在这里住了70年,建了不少教堂,教堂多,钟楼就多。市政厅后面耸立着15世纪的哥特式钟楼,每当敲钟时,钟楼里面的玩具小人都会跑出来。许多游客一边啜饮着香醇的咖啡,一边欣赏着钟楼里的小矮人,这也是钟楼广场名称的由来。广场一边是华丽的建筑,有咖啡馆、餐馆等,另一边是市政厅和歌剧院。市政厅上面插有蓝色的欧盟盟旗、蓝白红三色的法国国旗和白色的阿维尼翁市旗,两边的立柱上刻有“自由、平等、博爱”,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口号。</h3><h3> 与市政厅同在一边的是矗立着三个拱门的阿维尼翁歌剧院,拱门两侧立有两尊石雕坐像,左边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他的代表作是《伪君子》和《吝啬鬼》,右边翘着腿的是写《茶花女》的法国小说家小仲马,这两位让法国人引以为豪。</h3><h3> 离歌剧院不远处是个大教堂,外观为哥特式立面,有巨大的拱门,立面上有许多精美雕刻,最大特点是令人惊叹的尖顶钟楼,以及雕刻的核桃木大门。钟楼建于15世纪,方形底座,塔尖下半部为八角菱型,上部成八角锥形。精细华丽的雕刻胡桃木门极为著名,是由一位富商捐助的,有3人高,右门雕刻着宗教圣人,左门是向圣母报喜的天使。</h3><h3> 城里街道不宽,有两排绿树相夹。漫步其间,不时可以听到路旁饭馆和咖啡馆里传出的杯盘相碰声,使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祥和的生活气息。城里的房子都是3、4层楼的老建筑,有些外墙上的窗户,走近一看是假的,是画上去的,这有什么说法呢?原来,从前阿维尼翁城里收税是按家里是否有钢琴、开了几扇窗户来计算的,有的人家为了少纳税,建房子时就少开几扇窗,房子建好后在外面画上假窗。1995年阿维尼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老城里只有15,000居民,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政府对老房维修提供财政补贴。</h3><h3>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与阿维尼翁有着创作上的渊源。画家于20世纪初画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画面是5个棕黄色少女,有坐有站,摆出各种姿势。最大看点是,画家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几何图形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现在这幅世界名画并不是收藏在西班牙,更不是在法国,而是在美国纽约大都会。</h3><h3> 下午5点多钟,在街上正好看见一所中学学生放学了,一群白人少男少女,高鼻子,蓝眼睛,长得很帅,人群中也有皮肤黝黑的学生,他们没有穿统一服装,也不知道有没有校服,学生们一路谈笑从我们身边走过。商店里出售的NIKE鞋标价79-99欧元不等。还看到街头人体艺术造型,皮肤涂上色彩,摆好动作姿势,一动不动,真不容易,但前面地上讨赏钱的小罐里的钱似乎不多。</h3><h3> 晚餐在阿维尼翁教皇宫前的餐厅品尝当地特色菜肴,也是拍摄教皇宫夜景的好辰光。晚上入住阿维尼翁Kyriad酒店,每间75欧。</h3><h3> 第二天游程是上午到石头城勾尔德古镇,下午到法国风情小镇索尔格。</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五节</b></h1><h1><b> 小山村用石头造房子的历史可以上溯千年</b></h1><h1><b> ——石头村勾禾德</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7日,星期五,多云。上午。</h3><h3> 在阿维尼翁Kyriad酒店享用美味自助早餐。早餐后往里昂出发,阿维尼翁距离里昂260公,一路上顺道去体验一下两个小山村。</h3><h3>上午10点钟途径普罗旺斯一个美丽的山城叫勾禾德GORDES。勾禾德的原意是“高悬的村庄”,之前我看过一张照片,在一座石头山上,盖满了用片状的石灰石砌的房屋,山下有深深的河沟。据说,这座村庄曾评为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英国著名作家彼得·梅尔在普罗旺斯乡间住了几年,写过一本书《普罗旺斯的一年》,这本书又被拍成一部同名的法国电影。他们都是以勾禾德及附乡村为创作背景的。</h3><h3> 蓝灰色奔驶中巴开近勾禾德的时候,我透过车窗抓拍到二张山村的远景,果然山村是建造在悬崖之上。</h3><h3> 来普罗旺斯旅行的游客,都会选择到这个中世纪小村观光,一睹小村古老沧桑的风采。9月底正是旅游旺季,小村聚集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不同的语言混合交织在一起,演奏着杂乱无章的交响。当地人已经适应了这种喧闹的气氛,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情绪,在气定神闲的店主或坦然安详的老人身上,可以看出小村居民平和的心态与缓慢的生活节奏。游客好像也受到了熏染,慢慢散步,仔细欣赏,尽情地欣赏周围优美的景色。</h3><h3> 这座称为“勾禾德古堡”气派的角塔成为整座建筑乃至整个山镇的象征。古堡约高30米,左右两边是凸出来的半圆形堡垒,就像立体国际象棋的两个车,外墙石头已经发黄,墙壁上面有许多方形和长方形的枪眼,颇具沧桑感。</h3><h3> 现在古堡已经被部分改建成为艺术馆,其中5个房间专门陈列着曾经在小镇居住过的一位著名艺术大师,“欧普艺术”创始人维克多·瓦萨雷利的画作、雕塑、木雕等多件作品,瓦萨雷利也特别为艺术馆创作了一件作品,今天也自然成为艺术馆的标志性符号。除此以外,勾禾德还吸引了另外一位艺术家、立体派重要画家安德列·洛特,他也曾在1939—1948年间在此居住。</h3><h3> 何为“欧普艺术”呢?原来欧普艺术(Op Art)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觉上的光学,即视觉效应。欧普艺术是精心计算的视觉的艺术,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颤动效果,达到视觉上的亢奋。匈牙利人维克多·瓦萨雷里是“欧普艺术之父”。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眼睛的反应”(The Responsive Eye)展览会,展出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不会存在的“不可能图形”,“会动”的幻觉图片等,让观看者产生强烈的错觉,眼睛受到欺骗。</h3><h3> 现实中“欧普艺术”还运用于建筑,比如,北京央视CCTV新大楼,“侧面S正面O” 的奇特造型,就像一座浓缩的迷你城市。再比如,贝聿铭在巴黎为卢浮宫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让人产生视觉错觉。</h3><h3> 勾禾德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公元11世纪罗马人率先占领此地,最先筑城用以屯兵。中世纪时期勾禾德城堡又在几次宗教战争中发挥了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古镇风貌,是从十六世纪就保留下来的,那是围绕着城堡而建的房舍,年复一年,层层叠叠,直至山下,从而形成一座美丽的山镇。</h3><h3> 奔驰车沿着山间公路曲折前进,发现路边零零散散的石头房屋,以及片状石头砌成的护坡墙,可见片状石灰石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用当地产的石头建屋的历史可以上溯几千年,二车道的山间公路一直通到村里。</h3><h3> 勾禾德依山头而建,下面则是一马平川的田野,据说它是琼瑶新版的《又见一帘幽梦》男女主角在普罗旺斯地区浪漫的地方之一。从外到内小镇勾禾德给人的印象就是石头建筑,围墙,民居,药房、铺子、教堂,几乎都是石头堆砌而成。其街道全由一块块石板铺成,大部分房屋几乎都是16世纪完整保存下来的,如今依旧坚固如初。</h3><h3> 山村的石头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山村内部道路都是人行的石头路,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别有风味。</h3><h3> 绕着小巷子来到那片建筑,高低错落的房屋建筑组成了闻名于世的小镇风光。四处转悠时发现这村子艺术气息还是蛮浓的,随便一个街角就有绘画工作室,露天市场也有卖画的摊位,旁边的博物馆更是有不间断的艺术作品展。据说这里居住了很多名人,可小镇却依旧保持着它平凡质朴的风貌。我家小朋友坐在石头房子门口的台阶上,张着笑脸,大人给她拍照留下纪念。</h3><h3> 石板房多为二至三层的楼房。石块墙中开启着窗户,窗前安装窗板。窗板开启时,露出带有木框的玻璃。而玻璃窗前,不是摆放着一盆鲜花,便是一尊类似雕塑的小饰物,为自己,也为他人增添一丝生活的情趣。或是一幅广告,一幅绘画摆放在窗前,表明这间石屋作为艺术展室的功能。或摆放在门前,紧邻门框的墙上还挂有一束鲜花。</h3><h3> 想不到一本书让普罗旺斯出名,也让勾禾德出名。这位英国作家叫彼得·梅尔,1987年移居法国普罗旺斯,难抑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写下《普罗旺斯的一年》,随意之举却成就经典,在全球掀起一股追求质感生活的风尚。此后笔耕不辍,2002年获“法国荣誉骑士”。</h3><h3> 《普罗旺斯的一年》雅致而幽默,记录了梅尔隐居乡野第一年的闲情逸趣和悠然自在,传递出一种豁然安宁的生活。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600万册,“普罗旺斯”由此成为闲适生活的代名词。下面一段文字来自《普罗旺斯的一年》。</h3><h3> “普罗旺斯总是和色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年中足足有300天的日照,将地中海的湛蓝、阳光的赤金、薰衣草的蓝紫,糅成一幅浓得要滴出油彩来的油画。每一条巷子都是名副其实的花径,漫步其中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惬意。家家户户都喜欢把花摆到家门口,在这些鲜花的装点下,坑洼的青石板,斑驳的石墙,将石头屋舍演绎得妙趣横生。从诞生之日起,她就矜持地保守着她的秘密。我要把她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渐渐揭开。夏季来临,世界好像穿上了紫色的外套,香味扑鼻的薰衣草在风中摇曳。贪恋阳光的人,总是寻觅片刻温柔。那午后弥漫着酒香的农场,停靠在海岸边小憩的游艇,少女耳际别着的一抹紫色,无论是尼斯、戛纳、阿维尼翁、勾禾德、索尔格……,任何人都不可能到此而不动容。”</h3><h3> 石板路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两侧皆是石块构筑的楼房,房顶设瓦,粉红色,应是法国建筑的特征。石头房在法国是常见的古民居建筑形式,尤其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由于是就地取材,将破碎后的页岩堆砌成墙,而不用泥灰,这在当时应是最为便利建筑方式,在当地法语中有“Bories”的称谓,指的可能就是这种石屋。</h3><h3> 汽车继续前行,当停至有一个人物雕塑的广场时,我们已来到勾禾德小镇的山顶。雕塑是为纪念一战的胜利而设立的,一个手扶长枪的士兵,将枪托支撑在敌军的钢盔上,基座雕刻着“1914-1918”字样。石碑上只有法文,只能连蒙带猜地推测了一下,应该是纪念“一战”的,所以猜想会不会是这小镇上的某个孩子去参战牺牲了,居民们一起树了这个雕像来纪念他,又或者是这个人在战争时期拯救和保护了这个小镇。看到想到这些,心里不禁泛起几分苦涩,是啊,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也仍是逃不过战火的侵袭,又有哪里、有谁是能幸免的呢?雕像右侧是一座军事城堡,名为勾禾德。看来,小镇勾禾德名称由来便出于此。</h3><h3> 我们走进勾禾德山坡上一家酒店喝咖啡,石头盖的房子有两层,酒店大堂的石头落地窗做成拱形,宽大明亮,石头制作的楼梯擦得非常干净,深色藤条椅子,配以小圆台上白色玉兰花,非常温馨。查了一下手机,原来还是五星级,我们在酒店石头阳台上,边喝咖啡边欣赏石头城,消费56欧。</h3><h3> 面包车驶出石头村,一条公路旁边有一个观景台,能够看到山城全景,我们下车再次欣赏了石头村美景,然后驱车出发往同属于普罗旺斯大区的索尔格古镇。</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六节</b></h1><h1><b> 有两百多家古董店的风情小镇</b></h1><h1><b> ——旧货市场索尔格</b></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7日,星期五,晴。中午。</h3><h3> 阿维尼翁到里昂有260KM,途中上午游览石头城勾禾德,下午来到法国风情小镇索尔格Sorgue。索格尔镇属于普罗旺斯大区,建于13世纪,建城者是胡格诺教徒斯蒂尔。因为法国宗教迫害,胡格诺教徒远渡重洋,来到南非避难。1802年胡格诺教徒们得到承认回到这里,带来了葡萄种子、酿酒技术、以及不同的建筑和生活方式,给这个古老的小镇涂上了浓郁美酒飘香和文化风雅。</h3><h3> 到了城市的小小河道边,看见招贴画上的大水车,拖着厚厚的青苔,耳边就传来哗哗的流水声,也看见更多的古董摊贩。索尔格河绕着索尔格小镇,欢快的流水声哗哗作响,配上高高的悬铃树形成的林荫大道,让人怡然自得。</h3><h3>小镇坐落在山谷里,非常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远近闻名的美酒佳酿,白色教堂,博物馆,酒吧,客栈,超市,画廊,工艺品店,艺术氛围浓厚。街巷间有喷泉、雕塑,树木葱翠,花草清香,家家户户种植着各种花卉花篮,颜色雅致,自然芬芳。</h3><h3> 小镇一旁的索尔格河清澈见底,河底的水草随着那水流优美地扭曲着身姿。河边有不少餐馆酒吧,还有在运转的水车轮,才是游客眼中的亮点呢。我看到一些老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读书看报,还有一些人悠闲地坐在河边阅读,这是人们心中所谓的低调奢华吗?</h3><h3> 普罗旺斯是一个省,也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大区,首府是马赛,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如尼斯、戛纳、阿维尼翁、勾禾德、索尔格……。1987年移居法国普罗旺斯的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写下一本游记《普罗旺斯的一年》,抒发作家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之情,想不到成为一本世界抢手书。不妨引用他的描述吧,作家的许多体验,出现在我们的游览中。</h3><h3> “这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一顿晚餐。准确地说,应该是好几顿,深刻地留在记忆里: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就餐时间之长,我们之前都从未领教过。这顿大餐以自制披萨开始。不是一份,而是足足三份,上面铺满了凤尾鱼、蘑菇和奶酪,每人都得各吃上一块。吃到最后,大家还纷纷从餐桌中间足有两英尺长的大面包上撕下一片,将盘子里的残渣抹了个干净。紧接着,野味上桌了。兔肉、野猪肉和野鸡肉馅饼,搭配装得满满的、点缀着水果酱的猪肉砂锅,外加一盘沾着胡椒粒的香肠片和一盘蘸着新鲜番茄酱吃的小洋葱。盘子再次一扫而光。鸭肉又隆重出场:切成长条,呈扇形摆满盘子,一层层浸满酱汁——这道新式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蘸着浓厚香醇的肉汁,再配上野蘑菇,鸭胸肉和鸭腿也都进了我们的肚子。又来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烘盘上了桌——女主人的拿手菜烧兔肉,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我们不由暗暗叫苦,试探着请求尝一点点,得到的回应却只是委婉一笑。那就只好再次上阵了,结果接连吃掉了用橄榄油和蒜香面包拌的蔬菜沙拉,圆鼓鼓的羊奶酪面包,还有主人家女儿亲手做的杏仁奶油蛋糕。整个晚上,我们简直是在为英格兰的荣誉而战。”</h3><h3> “山谷在一月的寒冷中就已经变得沉寂落寞。眼下,冰雪覆盖更增添了一份额外的肃静,整个地区仿佛与世隔绝。阴郁美丽的卢贝隆山似乎为我们所独有,只是在雪地上有时可以发现偶然经过的松鼠和 野兔的足印。除我们之外,再没有人类的痕迹。”</h3><h3> “樱桃开始红了,葡萄藤也覆盖上了喜人的嫩绿色新叶,不再是冬天的枯朽模样。远山青苍柔婉,如一条翠绿色的腰带,悬挂在天边。轮子在地面摩擦出有规律的声响,载着我们从一丛丛迷迭香、熏衣草或百里香的气味中飘过。”</h3><h3>“地面在酷暑下开始出现龟裂,草木也放弃了继续生长的尝试。漫漫长日,往往只听见屋外的蝉鸣和花间蜜蜂的低吟,此外便是泳池,攀上吊床,或读一本轻松读物的下午。此刻,连时光的流动,似乎都是轻缓慵懒的。”</h3><h3> “九月初的天气,在很多方面给人以春天的感觉。白天干燥而炎热,夜晚则清凉怡人。与八月的沉闷潮湿相比,空气显得格外的清新。山谷的居民也甩去夏日的困顿,开始着手打理一年间最主要的事业。每天早晨,我们都能够在各处的葡萄园看到果农们沿着整齐排列的葡萄藤查看漫山遍野饱满多汁的葡萄。”</h3><h3> “主厨老太太终于从厨房走了出来,她那被炉火熏得红通通的脸上挂着微笑,看上去只有60岁。夫妇俩幸福地站在一起,他则把一只手搭在她的肩头上。她开始兴奋地谈论起屋里的古董家具,说那可是她的嫁妆,老先生则不时从旁打趣。一对夫妇到了老的时候依然相爱,他们一定也争吵过,但是日子就是在小吵闹中慢慢度过了,直到彼此都这么老的那一天,他们也依旧愿意站在对方身边、听对方说话,专注而幸福。没错,这一刻,时间的流逝真的没那么可怕,时间不受到崇拜,瞬间倒有了独特的意味。”</h3><h3> “咖啡上桌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几瓶外形古怪的本地自制餐后酒。如果不是肚子早已撑满,我的心不知会沉到哪儿去。不过,盛情难却,我必须尝尝这按照11世纪阿尔卑斯山区的僧侣配方特制的调和酒。主人倒酒时,我听其要求闭上眼睛。再一睁眼,面前就摆了一杯粘稠的黄色液体。我绝望地扫视餐桌一圈,众人眼里都满含期待。看来没有机会将酒倒给桌下的小狗们喝了,更无法若无其事地让酒顺着裤腿流进鞋子。我只好一手撑桌,一手端起酒杯,向肚腹守护神祈祷一句,闭上眼睛一仰脖。”</h3><h3> 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英国作家梅尔就是这样开始在普罗旺斯寻觅安宁。日享暖阳,夜听虫吟,品赏美食美酒,结交农人匠工,适应乡俚乡俗。四季流转中,山居生活舒缓光阴,涤荡浮躁,沉淀快乐,他几成园中一棵无所欲求心满意足的蔬菜。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自在和喜悦,引领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h3><h3> 这个曾以皮革制造,纺织品和谷物榨油加工闻名的小镇,现在以周末的古董市集闻名。这里既有直接设在大街两侧的露天跳蚤市场,也有优雅古董商所经营的考究古董店,无论是谁都能在这里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由于拥有7个“大型古董市集”以及200多家古董商店,索尔格小镇如今仍然被视作是欧洲的古董交易中心。</h3><h3>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法国白人后裔,零星看见两个黑人和混血儿,在摆地摊儿兜售一些非洲符号的小工艺品,比较廉价的那种。在午餐的洋人农家乐西餐店里我看到也有古董收藏。午餐品尝牛肉披萨、蔬菜色拉、意面和蘑菇汤,消费143欧。</h3><h3> 午餐后稍作休息,准备往北向里昂进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七节</b></h1><h1><b>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为世界添了一门新艺术叫电影</b></h1><h1><b> ——发明家之城里昂</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7日,星期五,晴。下午。</h3><h3> 我们午餐是在索尔格古镇精致的小餐馆品尝法国餐,下午2点出发,5点到里昂。里昂Lyon位于法国东南部,历史悠久,在罗马时代就相当繁荣,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h3><h3> 里昂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在索恩河右岸,罗纳河和索恩河从城中流过,两条河上架有20多座桥梁。老城区与古老的宗教历史颇有渊源,比如“圣让首席大教堂”已有近千年历史。我看到立交桥上有一个大大钢结构花球似曾相识,原来中国上海虹桥路上也有一个,不知道是我们学她,还是她学我们?</h3><h3> 建于12世纪的圣让首席大教堂位于索恩河畔,建造化时长达300年。这座教堂并不算特别宏伟,但资格很老,地位也很高,兼具罗马式的拱券结构和哥特式的尖顶风格,令人回味。因为里昂大主教享有首席大主教的地位,因而教堂便冠以“首席大教堂”的名称。</h3><h3> 教皇约翰22世加冕典礼是在此举行的,约翰是一个有才能的管理者,他理顺了教皇财政体制。公元1600年,法国国王亨利4世与玛利亚皇后又在此举办了盛大的婚典,开始了波旁王朝。亨利4世在16世纪由顽固天主教分子挑起的“胡格诺宗教战争”中以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利用敌方矛盾,成为这场内战中笑到最后的人。</h3><h3> 里昂有21个博物馆,以美术博物馆、纺织博物馆(里昂曾为全欧洲最重要的丝绸产地)和装饰艺术博物馆最为著名,因此也有“文化城”之称。传说里昂(Lyon)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叫“罗纳”的男人和与一个叫“索恩”的女人合而为一生出的孩子。2500多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早已让里昂度过了青涩孩童期,现在里昂是蜚声全球的“发明家之城”、“文化之城”、“丝绸之城”。</h3><h3> 里昂的城市中心是那个巨型的白莱果广场(place bellecour),它是一度被称为皇家广场,一座高大的路易14的威武骑马雕像是广场上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唯一的点缀。白莱果广场同一般中心广场的最大区别是,它的地面全部是由红土铺成,这一特征虽没有使它美丽无比,但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喜欢它的人将之称为一个“巨大的网球场”。广场的红色基调却同里昂旧城建筑的红屋顶极为和谐。白莱果广场曾是19世纪中期里昂纺织工人暴动的重要舞台。广场周围尽是19世纪初建造的四层楼房,花店、礼品店、咖啡座、餐馆林立,是市民的最佳休憩场所。广场东南面坐落着装饰艺术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相当精彩。白菜果广场堪称里昂心脏,继续往北便是丝织业中心克鲁瓦鲁斯。</h3><h3> 里昂与中国的渊源是从“丝绸之路”开始的。丝绸是纺织品里的“贵族”,优裕而从容,不需要涂脂抹粉,一出生就耀眼一方,是中国古代文明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里昂是“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丝绸技术传入欧洲后在里昂迅速发展。被誉为“男人河”的罗讷河与被称为“女人河”的索恩河在这里交汇,使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成为商贾之都。</h3><h3> 我们看到里昂老城区有一些两条街道相通的狭长走道,使得一大片民居相连相通,为何如此呢?原来这种别具一格的城市设计却与一物有关,即丝绸,可以保护在城中进行运输的丝织品免受风吹雨淋。</h3><h3> 里昂市政府把老建筑辟为丝绸博物馆,这里有路易16王后用过的布帘,它是用100多种色彩的丝线细织成的,还有拿破仑皇后所用的壁布,高雅精美具有皇族的气息。同时也收藏了法国大革命前民众的服饰,从鞋子、帽子到衣服,皆证明人类对于丝织品的爱好,是不分贵族和平民的。馆内还有一些历史人物,反映1831年1834年里昂纺织工人两次武装起义。</h3><h3> 织布机是中国人发明的,但自动织布机是18世纪法国人发明的,他就是约瑟夫·玛丽·雅卡尔(1752-1834)。他发明了控制装置由硬打孔卡和吊钩组成,每个孔的位置对应一根经线,根据打孔或不打孔决定提或不提起经线,并交织一次。简单的重复性设计可由单张卡片完成,复杂纹样需要多张卡片,纹样由混排一套卡片而织成。使用打孔卡指示、控制一套装置成为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理念。这种自动织布机让织布工人担心失业,雅卡尔差一点被人杀害,他的很多织布机也遭到毁坏。</h3><h3> 路易14是重商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积蓄了许多贵金属。在他的统治期内法国参加了4次大的战争,他发布了“黑法”,允许在法国所有殖民地贩卖奴隶。他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7和18世纪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俄罗斯上层贵族说法语的比说俄语的多。但法国负债沉重,人民生活穷困潦倒。1680年他建造了凡尔赛宫,成本相当于全年税收一半。</h3><h3> 路易14是名副其实的近亲结婚,并亲上套亲,他亲姑姑嫁给了他亲舅舅,而他娶了舅舅和姑姑的女儿作王后,生有3男3女,其中3个当年夭折,另外2个分别活了3岁和5岁,只有长子王储活到50岁。王储的儿子只活了30岁,所以当伟大的太阳王陨落时,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只有5岁的重孙子路易15。</h3><h3> 高跟鞋是谁发明的?不要以为高跟鞋是女人的专利,发明高跟鞋却是个男人,就是路易14。他是矮子,154厘米,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和身高不匹配,他命制鞋工匠给他鞋跟处垫上厚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第一双高跟鞋。</h3><h3> 路易14是路易13长子,4岁继位,母亲摄政,20岁执政,在位72年,是唯一有准确历史记录以来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完全掌握君权也有54年。然而,这位君王洗澡却没有超过7次,所以凡尔赛宫里寝宫是没有浴室和厕所的,皇帝撒尿撒在壁炉里,让我忍俊不禁,我的凡尔赛游记博文会介绍。</h3><h3> 路易14和康熙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是文治武功威名赫赫。路易14曾向康熙派出使节。法国皇帝带来了浑天器等30箱科学仪器,献上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疟疾,帮助康熙就中俄东北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他们参与绘制中国史上首份现代化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康熙对科学的痴迷,到了御医要劝诫影响健康的地步。路易14痴迷演戏,干脆就自己上阵,先后出演21部芭蕾舞剧、歌剧。不过,这两个皇帝从未谋面,两国遥远交通阻挡使然也。</h3><h3> 我们一行走过索恩河来到里昂老城,这条旧街区保存着许多15到17世纪的古色苍然的旧宅居,橙红色调鲜艳醒目。沿着狭窄的街巷信步走去,几百年前的建筑物和带有凝重的空气混合起来,令人感受到浓厚的古老气氛,仿佛置身于中世纪。许多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古典式的建筑物彼此相连,使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久远的历史。</h3><h3> 里昂从来就是一座文化城市,从1450至1550百年间,富有的银行家们来到这里,给城市带来了繁华和活跃的气氛。在欧洲除了威尼斯,里昂是拥有印刷工人最多的城市,在这里印出了第一本法语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人文主义者拉伯雷,他大学毕业后成为医生,他的《巨人传》就是在里昂离他工作的医院不远的住所完成的。这是一部讽刺小说,讲述两个巨人国王的神奇故事,比如,巨人一泡尿变成了7法里长的洪水,淹死了无数人。 作者鞭挞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痛斥天主教毒害儿童的教育。</h3><h3> 里昂素有“发明家之城”的美誉,历史上出过许多发明家、科学家。除了前面提到的自动纺织机明家雅卡尔外,还有出生在里昂附近一个造纸业家庭的蒙哥尔费兄弟,他们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热空气气球。1783年,他们表演世界第一的“浮空器”,轰动了法国。他们在凡尔赛广场,当着路易16和3万多观众的面,成功地用汽球把活的羊、鸭、和鸡送上了天空。不久,热气球载人升空,飘行25分钟,平安降落在距起飞地10公里的地方。弟兄俩作为人类航空事业的先驱而载入史册。</h3><h3> 几乎与两兄弟同时,另一位里昂人茹弗鲁瓦潜心于轮船研究。1783年,他驾驶着180吨的自造“火船”逆水上行索恩河,首次使用了推进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船。20多年后,美国富尔顿才发明了蒸汽客轮。</h3><h3> 物理学家安培也是里昂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12岁已掌握了高等数学知识。他在电磁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不少重要原理,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还发明了电流计。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人们把电流的单位定名为安培,这是每一个中学生都知道的。里昂人对这位物理学家倍感自豪,特意把雨果大街上的一个广场命名为安培广场,还竖起了他的铜像。</h3><h3>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1870年,卢米埃尔兄弟随父母从贝桑松迁到里昂,长大后便在其父开设的小工场制造照相用的干底板,就这样兄弟俩开始了他们的事业,孜孜不倦的发明创造,终于为我们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影。1895年他们在里昂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片《卢米埃尔的工厂大门》,此后《婴儿早餐》、《水浇园丁》等影片相继问世。同年他们在巴黎首次公映了这些影片,从此,电影成为观众的朋友,进入了亿万人们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的里昂故居辟为纪念馆,这条街也被命名为“第一部电影街”。</h3><h3> 里昂还是缝纫机发明家蒂莫尼耶的故乡,1829年他发明的缝纫机是世界上最早成批制造的缝纫机,怕被砸掉饭碗的手缝工人多次冲击蒂莫尼耶的家,捣毁缝纫机,但他并不屈服,继续改进。缝纫机已走进千家万户,被誉为“继犁之后造福人类的工具”。为了表彰蒂莫尼耶的功绩,人们在里昂为他建立了纪念碑。</h3><h3> 里昂有那么多发明家,以上为何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呢?一个原因是,颁发第一个诺贝尔奖是1901年,那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而获奖,里昂的发明家比较早;另一个原因是,诺贝尔奖非常注重原创性。</h3><h3> 里昂的名菜种类繁多,有著名的里昂干红肠,是搭配炒洋葱的内脏肠。值得一尝的还有Deuil,一种在鸡的皮与肉之间夹上蘑菇,再加入高汤炖煮而成的食物。风味的Quenelles,将鱼肉丸抹上酱烧烤。里昂的乳酪世界闻名,种类多达100种以上,口感截然不同,除了直接切片来吃,还可将融化的奶酪加入酒混合,奶酪加酒我第一次听说,我不敢品尝这种奇葩流质状态食物,据说还是补充体力的上品呢。</h3><h3> 里昂与中国的渊源的另一件历史大事是“留法勤工俭学”。1900年里昂是唯一教授中文的欧洲城市,1921年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人在海外办的第一所大学。 20世纪初,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1920-1923年间中国8个省的1,600多名青年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如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王若飞、邓小平、周恩来等,后来他们大多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家栋梁。</h3><h3> 今晚下榻里昂索菲特Sofitel酒店,这次旅程共住过三次五星级索菲特酒店,第一次是罗马索菲特,第二次是马赛索菲特。今天正好里昂Sofitel有优惠活动,房间内原来另外收费项目全部免单,如果汁、洋酒等。晚餐选在酒店8楼餐厅品尝法国大餐,有奶油鸡肉蘑菇汤、沙朗牛排、熏鹅肝和奶酪菠萝派,7人费用411欧元。</h3><h3>晚餐后回房休息,第二天目的地有两个:安娜西和霞慕尼。</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八节</b></h1><h1><b> “我的心灵是安娜西的流水荡涤至净”</b></h1><h1><b> ——动画片之城安娜西</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8日,星期六,晴。下午。</h3><h3> 在里昂索菲特酒店享用早餐,在一面宽大玻璃窗墙边坐下,边品尝精致丰富的食物,边欣赏里昂罗纳河晨景。</h3><h3> 然后驱车110KM到安娜西古镇。如果说中国有周庄,意大利有威尼斯,法国的“水城”大概是安娜西莫属吧。安娜西(ANNECY)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的阳台”,位于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的上萨瓦省,距瑞士日内瓦35公里,中国桂林阳朔镇是安娜西姐妹城。</h3><h3> 这个小镇被称为“法国的威尼斯”,众所周知,威尼斯的灵魂是水。而安娜西小镇的灵魂,也可以说是水。小镇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水,叫“安娜西湖”。这汪湖水的水源,因为背靠阿尔卑斯山,所以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湖水通透见底,站在湖边,感觉整个人不管是从身体,还是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与净化。</h3><h3> 小镇也被称为“法国最美小镇”,但凡去过安娜西小镇的游客,无一不对她的美好与纯洁给出高度点赞。在安娜西能看到雄伟壮阔的阿尔卑斯山脉,能看到高山上的皑皑白雪,能看到纯洁清澈的安娜西湖,能够看到层层叠叠的美丽的小房子,能看到繁花绿叶,能看到悠然自得的人们,一切都像是图画中的美好场景,令人神往和流连忘返。</h3><h3> 除了自然景观,这里还有非常独特的“动画文化”,她是动画爱好者的天堂。安娜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创立于1960年,由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组织的“国际动画电影节”,迁移到法国东南部城市安娜西创立而成。安娜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是动画界公认的最高标杆,有“动画奥斯卡”和“动画戛纳”之称,吸引了法国乃至全球“动画大咖”的到来。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安娜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已经成为又一张靓丽的名片,一直散发勃勃生机。</h3><h3> 最近举行的第43届安娜西国际电影节,中国推出《大禹治水》、《武圣关公》、《杨门女将》等,全球有8部影片入围,包括中国的《白蛇:缘起》,最终法国的《我失去了身体》获得“水晶”大奖。中国推送的皆为古代传统题材动画影片,尽管中国人老幼皆知,但并没有得到世界追捧。看看得到大奖的法国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只被切断的手从巴黎的一间解剖实验室中逃脱了,它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必须重新回到它原来的主人身体上。在这次令人毛骨悚然的穿越城市的冒险旅程中,断手与鸽子、老鼠和狗等诸多阻碍进行斗争,都是为了回到原来身体的主人——一个送披萨为生的男孩。断手在这个过程中,回忆起了它原来身体主人的人生经历,包括爱情故事。我认为这部82分钟的动画影片构思脑洞大开,甚至有点诡异,如果到中国放映,肯定会受到小朋友喜爱的。</h3><h3> 网上说,在安娜西,你会觉得时光似乎都慢下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的舒适和美好,干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可以漫步在老城区,感受那些久负盛名的景点;也可以骑辆自行车,游览路边美景;也可以乘船,沿着湖岸线观光;更可以找个悠闲的地方,坐在那里晒晒太阳或者喝杯咖啡。一切事物,都是有温度的。我看确实是这样。</h3><h3> 在小镇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既有法国风味,比如法国古堡,又有瑞士风情,比如彩色小房子,这种独特的现象其实是有历史由来的。安娜西与瑞士日内瓦相距很近,最早瑞士的日内瓦城是个“城市共和国”,城墙就是边境,它存在于在法国和瑞士联邦之间,名叫“日内瓦共和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日内瓦共和国以“日内瓦共和国与州”的名义加入瑞士联邦,安娜西还是属于日内瓦共和国管辖。随着加尔文教派的发展,安娜西成为了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日内瓦主教也迁移到了安娜西。法国大革命期间,安娜西被法国占领。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安娜西还给日内瓦王国,并入瑞士。1860年法国人出钱,再从瑞士人手中买下了安娜西。</h3><h3> 有人说,旅行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是哪里,而在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以及一起看风景的人和看风景的心。我们感受着强烈的色彩冲击,蓝天白云,绿草,彤红的枫叶,9月底的色彩如此美好地进入视线。安娜西小城依山傍水,北靠阿尔卑斯山,南面安娜西湖。阿尔卑斯山融雪形成的湖泊、穿城而过的运河、青黛色的远山,以及近处的绿树繁花,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的美景。</h3><h3> 安娜西也是令人回味的,因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2年”。卢梭在《忏悔录》写道:“我的心灵是安娜西的流水荡涤至净,正好忏悔。”卢梭在《忏悔录》中描写了他在安娜西度过的人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光,是在这里邂逅并爱上了美丽的华伦夫人。</h3><h3> 每一处旅游胜地都有一个迷人的爱情故事,安娜西也不例外。这座古韵十足的小城,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卢梭和华伦夫人的一段佳话,18世纪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得到了华伦夫人的至爱,他“享受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和纯洁完美的爱情。” 其实《忏悔录》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笔墨居然是在写卢梭的风流韵事,但是现存的许多中文《忏悔录》缩写版,将这些分量不轻的风流事鄙视掉。卢梭是左一个华伦夫人,右一个德·菲尔松小姐,上一个朗拜尔西埃小姐,下一个拉尔纳热夫人。其中大他12岁的华伦夫人对卢梭的物质和感情上的支持,让卢梭感慨道,他是为爱华伦夫人而生的。</h3><h3> 卢梭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在他10岁的时离他而去,被送去当学徒的他因为忍受不了师傅的暴打,逃出来流浪。悲惨少年卢梭一见到华伦夫人,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而那时的他还是个16岁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比卢梭大12岁的华伦夫人已是一位贵妇人。可他们刚认识不久就同居生活,开始了这段“忘年恋”。华伦夫人既是卢梭的情人,也像卢梭的母亲。她赏识卢梭才华过人,送他去学校上学,卢梭因为不喜欢学校的环境自己跑回来,华伦夫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又送他去学习音乐,这些都是当时上层社会人士所学习的东西。在描述首次见到华伦夫人的地方时,卢梭写道:“我还记得那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不少泪水,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幸福的地方围起来?为什么不让全球的人来朝拜它?”1982年为了纪念卢梭和华伦夫人相遇200周年,人们在卢梭描述的地方为他塑像。</h3><h3> 对于华伦夫人和卢梭的爱情,很多人指责说华伦夫人是在“包养”卢梭,就好比是贵妇人包养了一个穷书生一样,但华伦夫人对卢梭却是真正的爱情。她是真正欣赏卢梭的才华,所以才倾力资助卢梭,让他学有所成。但崇尚自由的卢梭在晚年却离开了华伦夫人,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华伦夫人仍然一直深爱着卢梭,老去的卢梭也说,自己一生最愧疚的人就是华伦夫人。</h3><h3> 这个依山伴水的小镇,是由一条碧绿的运河贯穿起来,其实最初这条运河是用于运输,后来反而阴差阳错成为了安娜西的标志,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这条河而慕名而来,从此安娜西被“拔高”称为“法国的威尼斯”。现在小镇因为优质的生活质量和山水美景闻名于世。</h3><h3> 安娜西湖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被誉为全欧洲最纯净的湖泊。如翡翠般碧蓝耀眼,面积有几十平方公里,像一面明镜镶嵌在翠绿的群山之中。湖水主要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融化,绵延20公里。阿尔卑斯山的维利埃峰、狼牙峰、转盘峰和摩尔人峰,像一个个巨人俯瞰着湖泊,守护着城镇。安娜西湖与莱蒙湖(在瑞士称日内瓦湖)正好南北相望,自然形成的“两湖一谷”的美景。</h3><h3> 今天晴空万里时,只见青山如黛、湖面如镜、上下天光、水石相映。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娜西的旅游业自然发达。但在这里看不到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如摩天轮、影视乐园,也见不到任何“假古董”,有的只是传统建筑与天然美景的自然融合。</h3><h3> 安娜西的老城主要街道都在河道两侧,许多楼房建于15世纪,至今保存完好。古老的石板路仍是中世纪的模样,大部份是步行街,见不到汽车。沿河小街皆是露天咖啡馆、纪念品商店、旅店和餐馆,而楼房的拱廊前和过河的桥头上种满鲜花。</h3><h3> 安娜西的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比起巴黎的繁华和罗马的喧闹,这才是我想看到的真正的欧洲风情。漫步在安娜西老城中,有种难以言喻的舒心与快活。安娜西的古典与美丽无处不在地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历史与魅力。</h3><h3>我们午餐是在一家具有当地特色的小餐馆品尝麦饼,是牛肉和香肠做馅的馅饼,每个9欧。</h3><h3> 安娜西老城中最有名的要数中皇岛,岛上有一座石头建筑,名叫利勒宫。它始建于12世纪,是安娜西总督的官邸,后来成为法院,大革命时期作为监狱使用,现在是博物馆。所以说,是国王还是囚徒,真的跟住在哪里没有关系,得看心情。建筑物形状像一艘停在河边的船,是安娜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三角船形的皇宫坐落在河中小岛上,是全欧洲上镜率最高的建筑之一,Google或者百度上有关安娜西的图片都是这个。这座建筑物用作监狱真是得天独厚,潮湿阴暗,囚犯无处可逃。旧监狱向公众开放,包括岛上的宫殿和一座古老的水中堡垒。现在这里鲜花、流水、彩色房屋,绝美的搭配,自然美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h3><h3> 沿着老城的街道往上走,就能到达安娜西城堡。安娜西城堡是14世纪建造的,其中最古老的是“王妃塔”,建于12世纪。城门右边的方塔是入口,从前为了防御敌人的入侵,不设置大门,而仅仅在塔的上方开了一个小窗,来访者只能爬梯子,从窗户进去。安娜西城堡现今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建在小山丘上。登上安娜西城堡的宽阔平台,可以一览安娜西全城的美景。</h3><h3> 安娜西的美是具有“烟火气”的,狭窄的小巷就是一个大集市,狭长而略显拥挤但井然有序,小巷两侧陈列着丰富的商品,这里的食品是绝对不会含有什么苏丹红、三聚氰胺之类的。望着这些干净、放心、让人垂涎欲滴的水果哪有不掏腰包的道理,这就是真实的法国。</h3><h3> 结束安娜西的行程,下午赶往法国接近瑞士边境的霞慕尼古城。</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1><b> 第十九节</b></h1><h1><b>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此举行</b></h1><h1><b> ——依云水小镇霞慕尼</b></h1><h3><br></h3><h3><br></h3><h3><br></h3><h3> 9月28日,星期六,多云。下午。</h3><h3> 我们离开安娜西朝法瑞边境进发,当看到阿尔卑斯雪山就知道离开目的地不远了,下午4点终于到达法国和瑞士边境古城霞慕尼Chamonix。</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