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先贤流芳: 新昌自古地灵人杰,书画名家人才辈出,受王羲之、支遁、沈约、顾恺之等寓贤影响,隋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影响,新昌书画艺术活动复兴繁荣,而今更盛。</h3><h3>王羲之(303——361)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晚年隐居剡中,于东晋永和十一年(335)辞官誓墓,携子徙居剡东罕岭金庭桐柏山,在南明鼓山炼丹修道,与许洵、支遁等十八高僧、十八名士游遍剡地山水。南朝孙约、隋尚杲、唐裴通、唐路应等文献对王羲之晚年入剡均有记载,因而王羲之作“寓贤”载入新昌历代县志,以志纪念。中外书法界公认的《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书法的精典,据学者考证,此帖是王羲之永和十一年(335)誓官入剡后书写的尺牍墨迹,其创作地真是剡中无疑,。</h3><h3>《丧乱帖》:</h3> <h3>还有一批墨宝也被认定为王羲之晚年在剡所书的尺牍,如《十七帖》、《初月帖》、《害切帖》、《鹘等帖》、《二孙女帖》、《姨母帖》。</h3><h3>《衰老帖》:</h3> <h3>《追寻伤悼帖》:</h3> <h3>《得示帖》:</h3> <h3>一笔鹅。新昌沃洲山真君殿一笔鹅。相传,王羲之与支遁为友,从王罕岭到沃洲山看望支遁,相谈甚欢,见剡溪中游着一群白鹅,更为欢欣,拿过扫帚,在沙滩上一挥而就,支遁忙叫手下细心摹印下来,拓刻在碑上。</h3> <h3>绍兴兰亭有一方鹅池碑,为“父子”碑,上方的“鹅”字为王羲之所书,下方的“池”为儿子王献之所书。</h3> <h3>武汉黄鹤楼也有一方据传是王羲之真迹的一笔鹅牌,可惜碑已断为两截。</h3> <h3>天台国清寺一笔鹅牌,相传王羲之跟随灵墟山中的白云先生学书,每日观察水中嬉戏的白鹅。一日王羲之见一白鹅振翅越飞,笔随心动,大书一笔“鹅”字。该“鹅”,每笔均见鹅头,如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白鹅,在水中嬉戏。</h3><h3>王羲之众多珍贵墨迹与剡地有缘,应是剡东文史研究的又一大发现。</h3> <h3>2008年11月,文博界传来惊人消息,王羲之夫人《郗璇墓志》横空出世,为绍兴学者张笑荣先生发现并收藏。这一重大发现,将以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解开有关王羲之的重重历史迷雾,推动对王羲之的学术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郗璇墓志》青石质,长68·5厘米、宽56厘米、厚8·8厘米,志文:“晋前右将军会稽内史王府君夫人高平乡都乡囗平里郗氏之墓识 ,前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讳羲之囗逸少年五十六……。”碑文计28行,354字。笔者有幸,于2013年6月在张笑荣先生处见过此碑真容。</h3> <h3>沈约(441——513)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宫,官至宰相,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南宋隆昌,建武年间(494——497)朝廷腐败,内乱迭起,沈约被迫辞朝,遂追踪王羲之遗迹,来剡东王罕岭金庭观修道,并撰有《桐柏山金庭馆碑记》。据《嘉泰会稽志》注:此碑为“沈约造,儿圭之正书。永元三年三月,石已亡,系地云在嵊县东七十二里本馆内。据记称,永泰中定居桐柏岭(即今新昌王罕岭原天台之西桐柏)因地名建馆曰“金庭馆”,命置道士十人,而已为之首。”对此,南宋嘉定《剡录》和新昌乡邦文献均有相关记载,因而可以说,沈约也是剡东即今新昌历史上著名的“寓贤”。沈约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沈约“作草字迹工,下笔超绝。”可惜其传书迹仅有《今年帖》极为珍贵。</h3> <h3>智果(生卒年不详)会稽剡(今新嵊)人。在剡东出家为僧,后居永欣寺,师从智永。智果擅长书法,隶、行、草皆工,銘石尤为瘦健。隋炀帝杨广早年以晋王为扬州总管,受其书法,号令写书。唐代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列为能品。智果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其书论《心成颂》。《心成颂》是最早具体分析书法结构的文章,对字的结构分析,筒明扼要而又能抓住要领。智果传世唯一墨迹为其所书《评书帖》(拓本),收于北宋《淳化阁帖》,系录梁武帝《古今书人仇录评》与传本文字略有不同。</h3> <h3>徐浩(703——782)越州剡县(今新昌嵊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拜中书舍人,诏令诰册,皆出其手。善正书、八分、真、行诸体。著有《书谱》、《古迹记》。史料记载,徐浩出身书法世家,其祖父徐师道,父徐峤之都擅长书法。徐浩在其《古迹记》中记载祖父徐师道:“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宋《宣和书谱》评之:“师道已精于水,峤之复以善书称,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杰然为一家法。自师道到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徐浩之子徐王寿,亦因家风所薰,又授家法成第四代传人。可谓书法世家,四代传人。徐峤之、徐浩、徐王寿皆有书迹传世。</h3> <h3>石公弼(1065——1115)卒葬剡西乌榆山,《宋书》有传。北宋名臣。著名藏书家、鉴藏家、书法家。石氏一门,儒风昌盛,代有贤达,并精书法。据《凤墅帖》,有石昼问《晚远帖》和石宗照《朝行帖》手迹,皆凤毛麟角,极为珍稀。</h3> <h3>张浚(1097——1164)四川汉州绵竹人。南宋抗金大臣。张浚为新昌源溪张氏第一世(始祖)为新昌寓贤,生二子:张栻、张杓。张杓为新昌源溪张氏第一世,子孙隆兴,世居元岙一带。据《源溪张氏宗谱》记载,张浚曾作《南岩寺记》流传于今。《谈笑措置帖》是张浚唯一流传于世的珍贵墨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此帖是写给岳飞的书札。切望岳飞“谈笑措置、招抚剿除、惬当事会、早日班师。”字里行间,透出浩然正气。</h3> <h3>胡铨(1102——1180)庐陵(今吉安)人,祖籍新昌,胡卜梅溪胡氏世祖胡璟第十世孙。南宋建炎进士。胡铨题《谱谍》书法是新近在海南发现的唯一存世墨迹,非常珍贵。其为行书,骨力劲节,笔势千钧,字里行间透出浩然正气。</h3> <h3>石邦哲 南宋初年新昌人,生卒年不详。高宗绍兴初为大理评事,尚书石公弼从侄。石邦哲有家学渊薮,嗜书博雅,尤精鉴赏,筑博古堂,藏书逾二万卷,所收碑帖也甚多,为越地闻名天下藏书家和碑帖鉴赏家。南宋初年,私刻丛帖之风浸盛,最为著名的当属新昌石邦哲摹刻于绍兴元年(1131)的《越州石氏帖》,此帖原刻石已佚,后多有翻刻。据考,存世的《越州石氏帖》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h3> <h3>张即之(1186——1263)安微和县人。宋代书法家。宋淳佑间(1241——1252)张即之往来新昌居住,被聘为平壶(今平湖)陈氏义塾教席,为陈氏书“义塾”、“义庄”,并《慈教庵碑记》,为吕秉南书“芳在庵”、“竹山庄”大字,与书院山长潘孚书“留耕桂山”四大字。也曾居大佛寺,书“石城”二大字,皆清劲奇古,为世所重。可惜其手迹墨宝皆无流传。张即之在新昌大佛寺期间,书写过大量佛教经卷。张即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水墨纸本,藏辽宁省博物馆。书作方劲古拙,严谨果敢,生动精熟,为传世墨宝。</h3> <h3>王梦龙(生卒年不详)新昌澄潭人。南宋三年进士,大理寺丞,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封会稽县开国伯。宋史有传。明成化《新昌县志》有《宋宝章阁直学士赠会稽县国伯龟谭先生王公之像赞》、《学士龟潭先生王公传》等记载。王梦龙《会稽开国》、《会稽开国王府之记》铜印,两印现藏于嵊州文物管理部门。两铜质印章皆为篆体朱文印,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篆刻艺术价值。</h3> <h3>梁贞(1311——1380)浙江新昌人。举元乡试,授太平路教授。洪武元年(1368)以本宫兼国子祭洒。明洪武三年以老乞归,高启有诗送行,筑墅鳌峰之下,日与里中宿儒吕不用、杨温如辈相唱和。今《鳌峰梁氏宗谱》中尚辑存其《归田诗》数首。梁贞撰《文吉公赞》见新昌彩烟杨氏祖光像。赞曰:“公生名宗,懿德在躬。车仁蹈义,一其初终。语言侃侃,曲直惟公。雅好山水,明月清风。赈济乏匮,慷慨从容。有子克矣,庆泽所钟。天书烟烟,以荷宠封。”款署:“国子祭洒梁贞谨撰。”梁贞行书(传)端庄中见灵动,沉稳中显伸展,从容不迫,格调高雅,有儒家风范。</h3> <h3>何鑑(1442——1522)浙江新昌人。正德二年(1507)任南京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转兵部尚书,明史有传。著有《五山奏疏》、《五山吟稿》等。何鑑因父母亡故,两次返籍,倡议或奏请筑长堤、修通衢、赈饥民、除徭民等十件实亊,县人立词颂其“十德”,并辑其生平事迹及诗作成书,名《五山乡评录》。何鑑《泰山岱庙诗碑》拓片,现存新昌博物馆,诗碑刻有《登天门》《登绝顶》诗二首,款署:“弘治戊午(1498)菊月望日,钦差巡抚山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新昌何鑑书。”其书为楷书,守正挺秀、笔力劲健、神完气足。</h3> <h3>何鑑书迹存世稀罕,最近还发现彩烟杨氏祖先《恭惠公赞》传为何鑑所书,款署:“兵部尚书柱国太子太保国邑五山何鑑撰。”其书为行书,稳健潇洒、英气逼人。</h3> <h3>潘晟(1517——1589)浙江新昌人。丰仪玉立、颖异绝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协修《大明会典》,后任国子祭洒,隆庆四年(1570)任礼部尚书。晟平易近人,居家遇灾荒,辄开私仓施粥以济饥民,捐田百亩充县学基金,供生员膳宿及科考,被奉为乡贤。潘晟善书法,山阴徐谓推为东南独步,惜其书迹几无传世。今见新昌彩烟杨氏祖先仲才公像,其赞传为潘晟所书,可略见其书风。其款署:“赐进士翰林院国史馆篡修太子太傅大学士眷生潘晟撰。”观其书迹,洒脱劲健、刚柔并济、气度不凡。</h3> <h3>潘舙(生卒年不详)浙江新昌人。据民国癸丑重修《天姥潘氏宗谱·多吉公传》“四世祖讳舙,字多吉。公生元季,饩于序,贡于乡,天历年间征为杭州府学錄。大明革运,旧与刘青田(伯温)交,荐为微、池、饶、淦州教谕。通五经、两典江西文衡,所隽皆名彥。”传中还指出,潘舙传承家学,醇行博学,载在邑乘,以儒学名世。泮舙题赵孟頫《饮马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2006年曾在湖州博物馆展出。潘舙题诗在元明诸家题赵孟頫《饮马图》长卷中,诗左欹“天姥山人潘舙”,其书行楷,挥洒自如,笔力劲健,骨格清高。</h3> <h3>泮西凤(1736——1795)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清代竹刻家、篆刻家。王虚舟弟子,工书法,精于竹刻,名重于时。曾选佳竹摹刻《十七帖》,精妙绝伦,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亦治印,有古风,刀法圆润浑厚,名盛于时。传世作品有《刻临恽寿平梅花竹笔筒》(藏上海博物馆)、《浅刻銘文竹根笔筒》(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文房用品。潘西凤之子潘封,能传家学,亦善制竹、印。其作品风格高雅,刻工精湛,与清代晚期祟尚的风格十分相符。</h3> <h3>涂鸿占(生卒年不详)奉新人。清道光间著名书法家。据《民国新昌县志》等地方文选记载,涂鸿占与新昌大佛寺方丈友善,流寓新昌,与当地名僧、书画家有交游酬答,留下宝贵书迹,列新昌寓贤。其主要有《刘勰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已毁),《方丈》匾(现悬挂于大佛寺方丈室)、“南无阿弥陀佛”(大佛寺石壁摩崖)、《南明书院碑记》(现藏新昌文物馆碑廊)和少量传世对联,立轴书迹等。涂鸿占行书五言诗,立轴,纸本水墨。题诗:“与世不相入,膝琴聊尽欢。风光归笑傲,云物寄游观。言语审无倦,心怀良独安。东皋清有趣,植杖日盤桓。”款署:质斋鸿占。钤印:涂鸿占印(朱)百丈山人(白)。此作由新昌藏家珍藏。据考,涂鸿占五言诗为苏轼和陶渊明《归去来诗》六首之三,表达古代文人与世无争、琴书自误的出世心境。涂鸿占书作清雅娴静,笔力劲健,结体严整,透出一种文人书法特有的雍容气度。</h3> <h3>吕爚(1637——1711)浙江新昌城关镇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历官吏科、兵科给亊中。以气节自负,好抵掌论列国事,因弹刻山西巡抚贪赃枉法,几被免职。归里后与闻性道编篡《东峁志略》。吕爚擅长书画,颇受推祟。因岁月沧桑,书画贵存凤毛麟角。据《新昌文物志》记栽,博物馆藏两幅行书卷,一为行书长卷,内容为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诗。</h3> <h3>一为行书立轴,内容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秋夜丘员外》诗。</h3> <h3>另尚存“东峁独秀”大字木匾一方。县档案馆记载,保存有吕爚《自序》文献。</h3> <h3>吕爚还为《东峁志略》作序。有石印手迹列于志前。</h3> <h3>吕爚还为位于大市聚的香林寺和位于西效的白龙潭等寺庙作过碑记,碑石尚存。在沙溪上徐一庙内有“谷我士女”木匾一方。</h3> <h3>最近还发现吕爚的《松下高士图》在一书画拍卖专场现身,为吕爚当今唯一存世画作,可一窥吕爚画风。</h3> <h3>在嵊州发现吕爚“半闲”朱漆大字木匾一方,表达了吕爚“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文人情趣,十分珍贵。</h3> <h3>兴慈(1881——1950)俗姓陈,新昌桂溪乡西坑人。14岁从父出家入天台方广寺为僧。1932年接任天台山华顶寺住持。抗战爆发后任上海佛教同仁会会长。弘法40余年,在佛教界以“道儒第一”著称。著有《二课合解》、《金刚经易知疏》等。被尊为“天台宗第四十二世祖”。兴慈法师擅长书法,诸体备精,东南各大名刹皆有题刻。2012年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上,惊现一幅兴慈法师的精品力作“心空境寂”篆书横披,1945年6月书于沪之法藏寺。整幅书作,布局谨严,行笔散淡,格调清稚,幻化出法师超尘脱俗的心境。</h3> <h3>陈恭藻(1865——1930)浙江新昌人。顺天法政学堂毕业,工书法,尤擅山水画,所作擘窠大字,为人珍爱,各宗祠匾额,多出其手。印有《赘道人画册》送达美国费城展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陈恭藻书画作品存世已十分稀罕。新昌博物馆收藏有隶书对联,文为“家藏瑶草香延客,人与梅花淡结邻”,款为“水心兄雅属,伯绅陈恭藻”。行书长卷一幅,文为《桃花源记》,题款为“屠雍困敦(即戊子、清光绪七四年,1888)龙华会日书于祇园庵未月轩”,钤有“恭藻”、“南明山人”等印。</h3><h3>文为《桃花源记》:</h3> <h3>《梅花》横披,款识:梅花庵侍郎,已末七月,赘道人寿。</h3> <h3>新昌收藏家有陈恭藻草书录孙过庭书谱册页一幅,款为“伯绅”,钤“恭藻”白文印:</h3> <h3>民国新昌县志有陈恭藻绘新昌八景图:</h3> <h3>陈恭藻先生另有题额,见大佛寺原智者大师纪念塔,摩崖石刻:“智者大师法塔”,款署:“陈恭藻书”。</h3><h3>插图:仙琳雅客拍摄于大佛寺。</h3> <h3>另见嵊州张斌先生收藏锡庆堂匾,也为陈恭藻所书。</h3><h3>插图:仙琳雅客拍摄于嵊州文创园《锡庆堂》馆。</h3> <h3>张载阳(1874——1945)浙江新昌人。及长,仪容修伟,膂力过人,早年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为光复会会员,1922年10月至1924年十月任浙江省省长兼浙军第二师师长,1923年授陆军上将军衔。张载阳卸任后,住杭州“暄庐”寓所,谢绝视亊,研读道径、精研书法,炉火纯青。书法作品被收编《近代名贤墨迹大观》、《名人楹联墨迹大观》等。杭州西湖、灵隐、天竺、岳坟、九溪和绍兴、新昌、嵊州等地名胜古迹均有其题额等。张载阳行书朕、纸本。纵64厘米、横35厘米。此书联用笔粗壮有力、厚重古朴、结构端庄大方,颇有颜真卿书法之三味。现藏于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张载阳书法,取法晋唐,直溯商周,以质为研,以势为法,兼取碑帖,治于一炉,字如其人,襟怀超逸,为识者所敬服。</h3> <h3>俞玉庵(1871——1950)新昌城中人,沃洲六逸书画会员之一。擅长钟鼎文书法、金石、国画,画墨竹飘然有动势,雪竹尤佳。俞玉庵花鸟屏有两堂,八条。幅长142厘米,宽39厘米,一堂钤有“玉庵”、“味竹居士”等印,另一堂有题款,其文为“明初大人雅属,即请正之,时在癸亥腊月”,钤有“玉庵长寿”、“俞氏绘亊”、“玉庵”、“新昌玉庵”等印。画中一堂题款有“癸亥”词,证明作于公元1923年。现藏于新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h3> <h3>盛畹香(生卒年不详)大约是清末民初,号天姥山人。新昌“沃洲六逸书画会”成员。善画山水,其作品曾参加美国费城博览会获金奖。盛畹香扇面,正面为溪山高士图,题诗:绕屋树扶疏,清幽趣有余。往来江渚上,一世喜溪居。款识:天姥山人画。钤印:天姥山人(白)。画面笔墨精到,古朴氤氲,清淡素雅,表现出剡溪村墟葱茏苍茫的意境。</h3> <h3>扇面背面为行书七律《春风》,款识:庚辰夏六月,植三先生雅正,畹香。钤印:畹香(朱)。书作行笔劲健,结体秀巧,气韵贯通,堪称精品。此扇面现由新昌藏家珍藏。</h3> <h3>赵式庐(生卒年不详)大约为清末民初,新昌回山植林人。擅长画兰蕙。赵式庐《兰花》册页四幅,新昌藏家收藏,所作兰蕙构图新奇,墨润色滋,清新谈雅,营造出馨香自远的意境。</h3> <h3>俞知鉴新昌县岭外乡五都人。俞知鉴行书对,纸本,左手反书。幅长159厘米、宽36厘米。款署“俞知鉴”、“天姥知鉴印”、“醉白”。现藏于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h3> <h3>吕衷益(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新昌城内人。为沃洲六逸书画会成员,抗日战争时期贫病去世,无子女。吕衷益蟹屏,水墨画。幅长144厘米、宽39厘米。四屏条中群蟹横行于芦苇中,有数十只形态各异,颇有动感。有“沃洲六逸撝道人”题款,钤有“撝堂吕氏印”、“沃洲吕氏衷益”等印。现藏于新昌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h3> <h3>张与福(1896——1964)新昌拔茅人。知心中学毕业,后到杭州体育专门学校深造,成为当时新昌体坛三杰之一。曾参加同盟会,到春晖中学任教,与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等名师共事。张到富阳中学任教,与郁达夫交情甚好。也曾在嵊县剡山小学、嵊县中学、新昌中学、河南开封中学任教。张与福一生酷爱读书、藏书、著书。撰书有诗集《剑余稿》,有史事咏怀、状物言志、应和唱酬、怀乡思情、故园风物、胜迹旅程等篇章,是宝贵的文史资料,地方文献,也是研究张与福书法的重要遗迹。原件保存在县档案馆。其小楷工稳清秀,笔精墨妙,韵味隽永。</h3> <h3>唐伯痴(1901——1986)新昌沙溪真诏村人。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在奉化中学、新昌县知新中学、沙溪中学任教。喜琴棋书画,尤擅国画,工山水。唐伯痴国画山水《吾凭吾素画溪山》,横幅,设色纸本。款识:时代精神追不得,吾凭吾素画溪山。新昌政协委员留念。一九八五年一月甏窗叟伯痴写。钤印:唐儒之印(白)、伯痴(朱)、闭门造车(朱)三方。画面构图气势开阔,千岩万壑,重峦叠嶂,笔墨滋润,粗旷老辣,雄浑苍茫,意境深远。</h3> <h3>《溪山新霁》斗方,设色纸本,款识:溪山新霁,甲子初秋,伯痴写。钤印:伯痴(朱)、闭门造车(朱)甏窗叟(白)三方。为新昌藏家收藏,笔墨雄浑,别具韵味。</h3> <h3>梁柏台(1899——1935)新昌县查林人。中共早期优秀党员、中国红色司法的缔造者。粱伯台参加革命后,在其知心中学、省立师范学校期间大量作文、日记、信札等等稿,由家人珍藏在查林,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交由县党史办公室和县档案馆收藏,并被列为“浙江档案文献遗产”。梁伯台墨迹手稿分别有小楷和行书书写,显示出较深的功力。其小楷自晋唐小楷出,率真自然,清秀雅致别有风韵。</h3> <h3>其行书有颜真卿祭稿韵味,沉着矫健,顿挫纵横,奔放遒劲,变化呼应,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h3> <h3>沈忠喜(1926——2006)嵊州人。曾任教于新昌教师进修学校,退休后在大佛寺精研佛教等。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及研究,作品曾入选全国省市书法展览,论文多次入选浙江省书法理论研讨会获奖,作品发表于《书法研究》、《书法》等杂志,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昌县书法家协会顾问。沈忠喜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溯汉魏诸碑和晋唐小楷,取法乎上,诸体皆备,自成风貌。尤其是行草书,参以章草笔意,圆转如篆、点捺如隶、牵丝萦带,落笔浓重,雄健古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h3> <p>孙正和(1935——1990)上海人。师从马公愚、钱君匋、施南池学金石书画,后求学于郭绍虞、邓散木、白蕉、陆维剑、沙孟海诸先生。长期任教于新昌中学。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昌县书法协会首任主席。其号“木蕉堂”,以尊邓散木、白蕉、马公愚为师之意。孙正和书法,传统功力深厚,篆隶真草皆精,尤以竹简行书出入君匋先生,之汉简隶书而能自立门户,风格俊雅,挺秀豪放,别具章法,为书坛新葩。</p> <h3>孙正和治印,专攻楷行草隶入印,风格独特,在印坛别树一帜。著名学者施蛰存在《题孙正和行草印谱》赋七绝以赞:“二王书已入唐碑,玉检泥封未有施。喜见孙家疏凿手,雕虫新艺建红旗”,评价极高。笔者曾随孙正和先生习书,获益良多,终身难忘。</h3> <h3>袁铁珊(1937——?)浙江新昌人。中学高级教师,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理亊,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粉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擅长水彩、水粉,风景、人物、花卉兼长。先后有一百多幅美术作品发表或获奖。去世后有纪念画集出版。袁铁珊水彩画《雨中花》,由笔者珍藏。此作水色交融,华滋润泽,淋漓尽致,明快亮丽,饱含意韵。</h3> <h3>👨🏻🌾👨🏻🌾👨🏻🌾👨🏻🌾👨🏻🌾👨🏻🌾👨🏻🌾👨🏻🌾👨🏻🌾👨🏻🌾👨🏻🌾👨🏻🌾👨🏻🌾👨🏻🌾👨🏻🌾👨🏻🌾👨🏻🌾👨🏻🌾👨🏻🌾👨🏻🌾👨🏻🌾👨🏻🌾👨🏻🌾👨🏻🌾👨🏻🌾👨🏻🌾👨🏻🌾👨🏻🌾👨🏻🌾👨🏻🌾👨🏻🌾👨🏻🌾👨🏻🌾👨🏻🌾</h3> <h3>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昌人,我对新昌的山水人文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烙印”和情感。我工作之余,对文博、书画、摄影、赏石等颇爱好,对历代书画名家与新昌的翰墨因缘,亦略知一二。时逢千禧之年,我尚在新昌报社任上时,就有一个夙愿,即要编撰一部历代名家翰墨因缘录。时过近十五个年头,我时时留意海内外各种书画图录,不失时机地观摩各类美术展览,随时札记所见所知所闻,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调到新昌政协工作近八年来,政协主席王学洪、罗国安先后给予关心支持,使我在做好秘书长工作之余,有机会从事新昌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工作,为编写出版这部拙著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今天虽还留有某些遗憾,但积十余年之功,终可告成了。</h3><h3> 编罢书稿,真有如释重负之感!</h3><h3> 愿《天姥怀古·历代名家翰墨因缘录》能为天姥山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奉献绵薄之力!</h3><h3> 徐跃龙</h3><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