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魂》作者:lu_chenx

三块红

&nbsp; &nbsp; &nbsp; &nbsp; 在赴朝之前,我就知道,长津湖烈士墓是我们必去,也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可是长津湖战役却是我最不忍和最没有勇气面对的一段残酷。6月8日下午,我们的汽车在去往长津湖烈士墓的山路上盘旋,路两旁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景色异常秀美。可这一切丝毫不能舒缓我心头的纠结与沉重。我注视着车窗外的山川秀水,曾经的战火与硝烟早已被时间冲刷的不留一丝痕迹,但我还是努力想象着当年这里是怎样一幅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炮火连天的景象。<br>&nbsp; &nbsp; &nbsp; &nbsp; 汽车驶上一座山坡,向下望去,一泓湖水呈现在眼前。长津湖在群山的怀抱中静谧而安详,仿佛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在山坡的最高处,一座座志愿军烈士墓伫立在那里,俯视着长津湖,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所经历的一切…… 今天的长津湖(2010年6月)<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津湖烈士陵园(2010年6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津湖烈士墓(2010年6月)</h3> &nbsp; &nbsp; &nbsp; &nbsp;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场战役。1950年,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正在进行休整,秣马厉兵积极准备渡海进攻台湾。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攻台计划被暂时搁置。同年11月,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的解放军最精锐部队——第九兵团共15万人,被紧急调往朝鲜长津湖地区。部分战士是在沈阳车站换乘列车时才领到了按南方标准缝制的棉衣,而有近2/3的战士根本没有领到棉衣。他们当中的大部人还没有棉鞋和棉帽,只能戴着大沿帽上阵。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战士们不仅没有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经验和思想准备,甚至很多人之前都没有见过雪。他们刚进入战区,就遭到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袭击。大雪纷飞,积雪达40厘米厚,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度,成为朝鲜50年不遇的最寒冷的冬天。身着单衣薄衫的战士们不得不头裹毛巾,身披毛毯,穿上一切能御寒的东西,向着预定集结地开进,第一天便冻伤了700多人。他们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之志,在饥寒交迫中与美军装备齐全的王牌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共3万多人,展开了一场日后双方都不堪回首.不愿提起的大血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军陆战一师进军长津湖</h3> &nbsp; &nbsp; &nbsp; &nbsp; 据朝鲜长津郡委员长张亨峰介绍说,美军被志愿军包围在了长津湖上,长津湖的冰面成了美军战斗机起降的机场。<br>&nbsp; &nbsp; &nbsp; &nbsp; 中美双方的士兵从战场最北端的柳潭里经下碣偶里到新兴里60多公里崎岖不平的公路两侧,以不顾一切的决心,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死打硬拼了整整14个昼夜。白天美军为了打开通道,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凶狠的冲锋突围,志愿军则在公路两侧的高地上层层设防.顽强阻击。夜幕降临,在照明弹发出的清白色光亮里,成群的志愿军战士冲入敌人炽热的火网,把子弹,手榴弹雨点般的投入敌人的防御圈。再一个白天,美军又携带着更多的伤员重复着前一天的进攻,仅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前进。与美军的卡宾枪、冲锋枪相比,志愿军战士们能用的武器只有步枪、刺刀和手榴弹,而手榴弹竟然成了这支部队的“重武器”。由于天气严寒,战士们的手往往和枪冻在了一起,一撕一层血淋淋的皮粘在了枪上,有时枪被冻住根本拉不开枪栓。由于没有棉鞋,有些战士就把美军丢弃的降落伞撕成布条裹在脚上。除了寒冷还有饥饿,部队经常两天,甚至9天吃不上一顿热饭,一天能抓上一点炒面来吃就是幸运。当时毛主席强调,要爱护朝鲜老百姓的一草一木。没有食物战士们就拿毛毯、毛巾,甚至药品,和当地的朝鲜老百姓换大米和蔬菜。当地朝鲜老乡也把自己仅有的土豆支援志愿军。&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可是土豆送到战场就都成了冰疙瘩,战士们只好把土豆夹在腋下,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多少志愿军战士吃完最后一个土豆,穿着单薄的军衣最后一次冲上决死的战场,一去不回。他们表现出的勇气,令美军肃然起敬。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愿军在战斗间歇啃食冻土豆</h3> &nbsp; &nbsp; &nbsp; &nbsp; 我永远无法忘怀长津湖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幕。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二团五连奉命在敌人撤逃途中设伏。战斗打响了,可已冻饿10多天的他们却没有人站起来冲锋,原来他们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们带着大盖帽,拿毛巾捂着耳朵,穿着胶鞋和南方的薄棉衣,展开战斗队形。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雪坑里面手执武器,怒目注视着前方,枪朝向那条敌人撤逃的惟一公路。整整一个连的一百多名志愿军,全部化作了一座座晶莹的冰雕,被冻死在阵地上。后续赶到的增援部队目睹此景个个痛哭失声!转身红着眼疯狂地冲向战场。<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一场意志和勇气的拼杀。长津湖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伤亡48000多人的代价扭转了战局。而美军也损失了13000多人。双方因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均在60%以上。<br>&nbsp; &nbsp; &nbsp; &nbsp; 时任第九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将军多年后回忆起这场战役时说“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战争结束后,在鸭绿江边即将归国的宋时轮将军停下脚步,面向长津湖方向脱下军帽,向长眠在那里的他认识和不认识的战友、那些有名和无名的忠勇烈士,深深地鞠躬90度。当他抬起头来戴上军帽向他们庄重地致以军礼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早已泪流满面。<br>&nbsp; &nbsp; &nbsp; &nbsp; 虽然毛泽东曾多次发电,对宋时轮和第九兵团予以高度赞扬。可这位戎马倥偬,战功卓著的将军却终生为此自责、内疚。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六十年的岁月已然流逝,六十年前的那场硝烟也早已散去。我们站在烈士墓前祭奠他们的英灵,想象着他们在那样一个冬天里抗击敌人的飞机、大炮。抵御严寒与饥饿,用身体里的最后一滴血谱写了人类最惨烈的悲壮!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见证了他们那如流星般短暂而耀眼的生命,他们青春的花朵刚刚绽放,人生的乐章便戛然而止。他们的忠骨永远留在了这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这座陵园里共安葬着9867名志愿军烈士,其中留有姓名的1953名,有195名烈士的名字被刻在了墓碑上。我走到一座烈士墓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斑驳的墓碑上一个个冰冷而鲜红的名字,仿佛是他们那冻僵的躯体和不再流动的血液。我多想让他们冰冷的身躯感受到我指尖上的一点点温热和暖意。我抚摸着,任凭泪水在脸上尽情流淌。我知道,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背负着亲人至死的期盼和等待!离开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如果你们的身体已经融入朝鲜的三千里江山,你们殷红的血液已经绽放成一朵朵金达莱花开在朝鲜美丽的土地上,那么,请你们的灵魂跟我们一起回家吧! &nbsp; &nbsp; &nbsp; &nbsp; 我知道很多烈士的亲人至今不知道他们被埋葬在哪里?我们在平壤就曾遇到过一位来朝鲜寻找父亲的儿子。于是,我用相机拍下了部分烈士的名字。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等待和希望是人类最大的智慧”,我多么希望我的这篇拙文和照片能被他们的亲人看到,给他们一生的等待带来一丝的希望和讯息,尽管这想法不切实际甚或非常渺茫,但是,这是我惟一能为烈士们做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