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籍老家~盘龙沟。位于贵州省正安县瑞溪镇(水车埧)石阡村。瑞溪,在民国时期,也称水溪。</p><p class="ql-block"> 一条麻湾洞流出的溪河,从瑞溪街沿下,不息流淌。从街口有一排石柱跳蹬横踏河对岸。沿着尖山子往北石板路步行,约半小时到老家(盘龙沟)。一路之上,小溪涓涓细流,水车驱动碾房石磨吱吱、叽嗄…碎谷声,伴随着蝉蛙在田野清脆禧鸣。夏风掠过,田园稻谷清香。回老家的路上,格外爽悦…</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盘龙沟,稻田熙攘,土坡荒凉。农耕为主,粮食是自种自给,经济收入靠背运下苦力。是一屯文化落后、贫穷的仡佬族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老宅的对面有一座白岩山,一条曲肠小道通往桴焉埧。</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青少年,就生活在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30年2月一家贫穷的农民家庭。据父亲讲家史,祖父,是一个勤劳的厚道农民,1942年出征抗日前钱,亡于何时何地,沓无音讯。祖母,张氏,是一个善良持家的农村妇女。家庭再贫穷,祖父母省吃俭用,也送父亲上了一间私塾学堂。民国时期,家庭吃不饱饭,父亲去桴焉垻帮一家地主做长工。1948年间,父亲已经长成彪悍的壮汉子,国民党乡村保甲长多次带人抓壮丁,由于父亲个头大,力气壮,反將抓他的乡丁打翻倒地,均未抓成。新中国成立,1950年初,父亲主动报名参军,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正安县公安部队。解放初期剿过匪,镇压过匪首。父亲做事踏实,吃苦耐劳。当了8年班长提拨了少尉排长。哪个年代,兵老提干难,证明父亲是一个很有耐性人。</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期间,父亲多次参加贵州省公安部队的军事业务培训。曾在正安公安支队,遵义金鼎山支队管理监狱,后调到乌江支队守大桥。由于裁军减员,父亲于1964年转业。转业时,本是安置在遵义八七厂当车间主任。由于家人们都在正安,选择了回老家。回正安后,先到小雅区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调任到风仪区新华公社当书记。 后调中国人民银行凤仪办事处任指导员。在计划经济年代,食物匮乏,调父亲到凤仪食品站任主任,选择杜绝。后来调父亲去凤仪税务所任所长,决定去任职。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去税务部门。说是抓背篓的,得罪人。现在来看,父亲特有个性和眼光人。</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这张照片是父亲在遵义金鼎山支队时,妈妈带着我去探望父亲。当时,去金鼎山是一条狭窄的乡村马路,是妈妈抱着我坐的马车。一路上风景绣丽,看到农民在马路边的小溪里用竹篮捕鱼。妈妈还在农民手里买些小魚,到了营地是油炸吃的,特别香。</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1962年在乌江大桥江边照的。当时的乌江大桥是遵义通往贵阳的咽喉,公路是石子路面,大桥是钢筋水泥柱矗立江底,铁制的人字形铁架桥。当时,中央首长邓小平,罗瑞卿等人,从贵阳到遵义都要在大桥营地停留休息。为确保大桥安全,桥两头都有士兵守卫,营地后山上有一个大型碉堡。在生活紧张年代,粮食肉类是部队自耕自养。记忆中,吃的白米饭,每餐有炒羊肉和鱼。妈妈每年都要带我去乌江,避开了饥荒。在乌江,我认识一位正安老乡叔叔,特别喜欢我。他就是后来的程姨爹。</p> <p class="ql-block"> 盘龙沟,至今也不富裕。过去的盘龙沟,山恶水穷,文化落后,从沟里走出来的人不多。老家再穷,是家族的根。我印象中,大约在1962年春,父亲回家探亲,还穿着55式军装带有一支五四式手枪,与妈妈一起背着我回老家(盘龙沟)。我们是从县城青扛坡走的小路,翻山越岭。途经山仑坳下坡,到了水溪(瑞溪)街上。过瑞溪河,要从河中间跳蹬串过,河水激流咆哮,有点惧怕。沿着往石阡小河沟行走半小时,就到盘龙沟老家了。老家老宅是我幺叔幺妈居住。老宅是仡佬建筑,从正门进屋二米处,是木板矮层左右两间房间,房间门下各搭有小木梯。堂房有简易木棹椅和堆积的材火,灶台。记得,晚上我饿了,要幺妈给我煮鸡蛋,可能是生活困难的原因,还不大情愿。是“吝啬"吧。第二天,我们到祖母坟墓上祭祀后,返回了正安县城。</p> <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特别念老家(盘龙沟)。每年的清明节领着全家人去盘龙沟,祭祀祖母的坟墓。</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回盘龙沟祭祖时,我问了父亲一个问题,老家为何现在都还贫穷,文化落后,村民们厚道朴实。父亲回我的话是“不要小看盘龙沟。听前辈人说,在清朝末期村里办酒席,端茶盘的人有戴顶子的。不知道是啥子原因,民国就穷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清明节,父亲都要回盘龙沟,老家的叔伯亲戚们,非常敬重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辈,父亲生下四个子女。我是长子,出生1958年正月间,生长在正安县城。现在,退休后迁居生活在成都。</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了。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到家,婆婆对我说“你有弟弟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为何高兴,是我去石笋峰庙寺拜了7年的拜佛,才求来的弟弟。最高兴的是婆婆,又给家族添了个儿娃,家里添喜增丁,婆婆忙得不亦乐乎。我第一眼看到二弟时,就屙一枇绿色粑粑,胖乎乎的。父亲给二弟取字叫强,意味着长大有出息。记忆中,大约在二弟10岁左右时,他与同学谢小辉去山上挖红薯吃,不小心把手划破口,感染发烧,病得不轻。当时正安县医院医术低下,诊断得了败血症。父母还已为无可救了,死马当成活马医。于是坐上谭姑爷开的解放牌卡车,前往贵阳就医,因程姨爹是军医,就在二孃里打青梅素了消炎,病很快就好了。至此,感谢救命之恩。由于二孃家没有儿子,将二弟抱养给二孃家。后来,对二弟像亲生儿子一样,在贵阳受到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1982年二弟应征入伍到云南曲靖空军部队。后在贵阳吕庄机场参加军校考前培训,以优异成绩考上信阳空军军校。入校后,才知道是自愿兵。于是,自己打着背包回到正安。我家祖辈以来,郑强是第一个上军校,给家族光宗耀祖了,就拜托任姨爹送二弟回信阳军校。到了军校后,说是档案都退回原部队了,作退伍处理。退伍后,计划安排到遵义八七厂。二弟坚持要回正安。正巧,税务局在招聘干部,由于扎实的文化基础,考上了税务干部。至此,在税务岗位上,工作到至今。由于二弟勤奋好学,对工作执着被提拨县局副局长,局长。(二兄弟现在遵义市国家税务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妹妹,红姗,排行老三,现在贵阳开N个贵州特产食品连锁商店。幺兄弟,红刚。于1986年应征入伍,曾在云南守备一师八里河东山守防。现居住在正安县城与老母亲居住生活在一起。由于老三,老四出生于文革时期,取名字都代红字。</p> <p class="ql-block"> 1975夏我高中毕业,下乡到凤仪区洋磴公社知青。知青生活把我锻炼成能吃苦的男儿汉。1978年春,从洋矴公社应征入伍到云南三十一师炮兵团服役。1979年2月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12月退伍回乡在正安县食品公司。1985年元月调到县五交化公司任副经理(主持工作),次年任经理,(党支部书记,县商业局党总支委员)1987年调正安县保险公司。于2001年公示到道真县人保财险公司任经理。因本人性格原因,任职公示失败。次年,调人保财险遵义市分公司。于2014年8月办理内退手续,从遵义迁居成都。</p><p class="ql-block"> 2001年是我仕途失败的一年,也是我家族(个人家庭)走向光明大路的开始。就在同年儿子从应届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2005年夏军校毕业分配到成都13集团军炮兵旅。转业时幸运安排在成都市行政单位工作。现拟任正处级干部。儿子从2001年一路走来,在仕途和家庭婚姻上,总感觉有先祖的灵气在庇护。常言道:“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夫妻俩比翼双飞。儿媳在成都某区政法单位任负责人。孙女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优异。业余爱好广泛。</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退休后,生活丰富多彩。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音乐和唱歌🎤我吹笛子她拉琴。音乐伴随我们慢慢变老…</p><p class="ql-block"> 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每到儿子们休假时,带全家人去外出旅游。孙女开学后,时间属于我们老俩口安排,每年三次跟旅游社外出旅游,一路记录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人文。平时,参加乐队合奏,骑车去绿道锻炼,兴趣来时撰写诗歌、散文。前些年,常在社区写书法。暮年在蓉城过着恬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事隔两参年,春节或清明节要回贵州正安老家盘龙沟一趟,到祖坟墓上祭祀!烧旺香🔥火,庇护后裔,祈祷家族子孙健康平安!仕途亨通!一代强一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