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告别青海,虽然因为身体原因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那些飘然而过的风景、那些人、那些事,仍然如同遥远的花儿,充盈在我生命的后花园…</h3> <h3>于现荣老师</h3><h3>于老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任职北京富群环境研究院项目总监前,曾在浙江省环保厅工作,为了追随内心的声音,辞掉别人羡慕的工作,放弃高校的聘请,投身环境教育工作。身体力行、真心实意为社区发展和环境教育做了很多工作。是国家生态环境部聘请的10名“特邀观察员”之一。</h3> <h3> 认识于老师是在5月参加环保部宣教中心的培训学习时,她是宣教中心请来给我们上课的专家,讲课的题目是《三江源参与式生态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建设》,,和别的专家不同,通篇没什么理论,然而课的内容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简单介绍她工作的单位理念外,就是她在藏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案例分享,PPT也做得和她的语言一样质朴、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打动我的是她虽然略显拘谨但却平和的神态,和她结束讲课时说的一句话“教育是有意义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一下子有了想和她说话的冲动。<br></h3><h3>再后来,宣教中心安排了去天津102中学考察学习活动,参观过程中,一转身,竟然和于老师站在一起!在展厅,她仔细向展位老师了解情况,用心的学习态度再一次打动了我。回程车上我们坐在一起,匆匆简单的交流后让我喜爱之外更是油然而生一份敬意。</h3><h3>她向我介绍藏区人民的淳朴,她发来藏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故事,她问我“老师,您愿意在方便的时候为藏区的孩子和老师们做个分享吗”“老师,您去过高原吗?不知道您的身体是否可以承受高反?”——我当然愿意,她对藏区诚挚的热爱已经感染了我,我喜欢她、尊敬她,想要和她一样去做点儿事情,当然愿意克服困难,踏上三江源那片神奇的土地,更何况我也间接地受惠于三江源啊——长江也同样滋养着我的家乡。好奇和直觉使我义无反顾。</h3> <h3> 《家住三江源》是三江源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用书,于老师是主要编写者。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因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而得名,被称为“中华水塔”。</h3><h3> 第一次捧读于老师送我的这本书时,便被书名打动了。“三江源——我的家”,娓娓道来的语言不光让我仿佛看到绿绿的牧场,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起伏的山坡,清亮的小河,水晶一样的冰峰,成群的牛羊,顶着树枝一样犄角走来走去的马鹿,从这个洞跳到另外一个洞的鼠兔,浩浩荡荡迁徙的藏羚羊……,更让我感受到共同写就这本书的人们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的感情!他们不光自己深爱着这片土地,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孩子们,他们期望孩子们明白: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和谁在一起,我怎样生活,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们考虑的是要把一颗怎样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中~</h3> <h3>谢佐教授是青海著名藏学家,也是《家住三江源》书名题写者。于老师带我们拜访谢教授,年已78岁的教授思路敏捷,侃侃而谈,间或吟唱一曲深沉悠扬的藏曲,让我们感受到他深厚的藏学造诣和对青海的热爱。</h3> <h3>教授为《家住三江源》题写的《三江源之歌》。</h3> <h3>感谢教授的题字勉励“人生有三宝,健康 道德 学识”</h3> <h3>徐阳,加拿大籍华人,中学在北京四中就读,本科毕业于美国,即将入职亚马逊。一个非常阳光的大男孩。热心公益,这已是他第二次助力曲麻莱。</h3> <h3>善良热情的男孩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也由衷地喜欢他,愿意关心和奉献的年轻人多好啊!</h3> <h3>原来优秀的孩子身后有同样优秀的母亲——身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妈妈和儿子一起来到三江源。明亮的笑容,是因为明媚的阳光,更是激情与梦想散发的光彩。母子俩单纯、热情、低调、平和,一言一行中所显现出来的宽厚的爱心、担当的勇气、清洁的精神、悲悯的情怀让我油然而生敬意~</h3> <h3>一个人最闪亮的部分一定不会在最外层,而是藏在生命深处———和徐阳一起整理捐赠图书的女子名叫钱蕾,名校毕业,放弃众人羡慕的杭州市公务员工作,在家乡千岛湖开设独具特色的民宿,热爱自然,热心公益。话语不多,娴雅安静,然而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一股洒脱干练。简短的交流,得知她为了想要的生活一直在努力,羡慕她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能力,拥有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期待未来有一天,入住她的“拾得?水石间”民宿,居于水石间,拾得一闲心~</h3> <h3>可爱的娇娇和儒雅的李成虎老师是于老师的富群同事,负责团队后勤及分项目工作,面对他们,你感受到的是平静的勇气、宽广的琐碎、温润的光芒。他们都有很好的学历,原本都可以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共同的爱想法走进富群,他们相互信任和支持。</h3> <h3>文徳卓玛,玉树职业学院的老师,又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她的家温馨整洁。合影于她养植的花前。</h3> <h3>于老师带我们去拜访她,她不光是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也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先生是玉树博物馆长,工作繁忙,家务事指望不上。我们登门拜访的时候,她请我们原谅要一边准备第二天的早餐一边和于老师讨论工作。包饺子的动作娴熟麻利。很想和她多交流,然而高反导致的头痛胸闷,让我没有精神。“我知道我的学生不是大家认为的好学生,很多学生成绩不好,但是我想尽力帮他们,反正我觉得我的学生好”~</h3> <h3>代清它生,一个善良的藏族男孩。看到行走艰难的我,主动送我找到诊所,直到我挂上水后才离开。</h3><h3>因为高反,于老师让我留在玉树调整好一些再随文徳老师一起去曲麻莱,害怕不能按时抵达目的地,我强撑起床,想去找医生看一下。可是因为难受,行走艰难,路上行人稀少,是放学路上的代清它生帮助了我…后来,孩子上学路上又特地来看我只是我睡着了不知道!想起于老师之前就说过藏族人很淳朴,果然是啊!亲爱的孩子,感谢你,希望有一天你到我的家乡来~</h3> <h3> 诊所里,藏族医生告诉我说,到曲麻莱要翻越一座高山(似为巴颜喀拉山,我记不清了)他们当地人都有反应,我的身体状况肯定不适于前往,会有生命危险的。“你得多住些日子,把身体调整好才可以再去尝试”~几瓶水输下去后仍然没有起色,心里万般不甘,想到如果硬撑着去,万一再有新情况不光不能做好事,反而会给团队带来麻烦,终于决定撤回西宁。回到宾馆,林老师留下的氧气输完了,还是头痛欲裂,呕吐不止,昏昏沉又去药店吸氧,又买了一袋回来。在网上买了回西宁的机票,一夜半睡半醒,清晨想到临行前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书签没能交到巴干寄小的孩子们手中,原想通过传递友情的方式让孩子们的生命相互映照,难道就这样空留遗憾?!不行,不能让孩子们失望。坐起来,撕下笔记本一页纸,边吸氧边写下给巴干寄小孩子们的一封信。折叠好,放在书签盒里。<br></h3> <h3>感谢于老师将孩子们的心意转交巴干寄小五年级的老师~</h3> <h3>索南江才,一个让我感动泪湿的藏族兄弟。</h3><h3>打的去玉树机场的路上,一个虽身穿汉服但明显是藏族人的青年招手要求搭车,坐在司机旁边。因为路途遥远,闲谈中,得知我是来参加公益活动并很内疚遗憾的时候,转过身对我说“感谢您!您千万不要内疚后悔,您有这份心就足够了 老天在看着呢。”他的大眼睛满含真诚,让我忍不住泪湿。“您不去是对的,您的身体状况的确不适合去,我去过曲麻莱,我都有反应,何况您第一次来。有这份心就够了,老天爷在看着。不要难过,以后会有机会的,您回去好好调养身体,抵抗力增强以后,再有机会,提前过来多适应一段时间,还是可能实现您的愿望的”~到机场了,“我请客”直接不由分说付了车费。然后提着我的行李过安检,用藏语和同是藏族人的机场工作人员交谈后,给我取了位于紧急出口的票(空间比其他位置大一些),让我坐下,离开一会儿后递给我一袋食品和饮料“这是我们这儿的特产芫根,您吃点,抗缺氧很好的”…</h3> <h3>我们恰好同一班飞机。抵达西宁后,他要我不要乘坐机场大巴,和他一起乘坐出租车,路上,我请他签字留念。因为不顺路,为了送我,他让司机师傅在路口放下他,并再次对司机说“大哥,人家是来帮咱的,您一定要给老师安全送到啊”——亲爱的藏族兄弟索南先生,感谢您的关照!这份诚挚的友情永存在我心中!</h3> <h3>回到西宁,头痛便神奇地好了,于老师问我可否录制视频留播放给老师们看,我心里本就内疚给团队工作带来的被动,所以很乐意配合工作,只是房间光线太暗,网络断断续续连不上,去找大堂请求帮助,大堂电话后帮我打开经理的办公室,简单的录制、上传直弄到夜里一两点。很抱歉因为技术能力问题,说话的同时不会展示PPT。于老师过后发来了老师们观看视频的图片,感谢于老师和听课老师们的包容,但愿以后有机会再交流。</h3> <h3>在一个夏夜爬上山巅</h3><h3>看成群的星星朝我涌来。</h3><h3>队友发来的照片令人神往。</h3><h3>曲麻莱的星空灿烂深邃</h3><h3>我虽然没能身临其境,但这个夏日的记忆将翠绿一生~</h3> <h3>亲爱的孩子,老师虽然没能亲手转交你们的心意 但老师多么希望你们心中这颗善良热情的种子能够永恒…和那些遥远的花儿一样,在生命深处散发出暗香,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