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代表的日子

傅晓方~曦正

&nbsp; &nbsp; &nbsp; &nbsp;1971年春天,我所在的131野战医院奉命组织军宣队,赴武汉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所谓三支两军就是支工、支农、支左,军训、军管。军宣队共十人,都是党员,由医院的高万明副院长带队,队员有机关的参谋、助理员,有所领导和医生,我是唯一的战士,和内科医生裴秀英组成军宣队的“半边天”。<br>&nbsp; &nbsp; &nbsp; &nbsp;三月,我们离开医院所在地湖北省光化县来到武汉市,进入总后710工厂,对外名称为中原机械厂,大约两千人的规模。和它的名称完全不同,这是生产电台的工厂,专供越南援越抗美。那时正值“文化革命”期间,很多工厂因武斗停产。军宣队的任务是保证工厂生产秩序稳定,确保援越军事物资不受影响。进驻710厂的军宣队,除我们之外,还有武汉军区后勤部机关和所属单位及空军部队,共几十位官兵,对外统称“军代表”。我们被分配在试造车间,那时以连队为单位,称为试造连,就是研发的产品,先由这里做出样品。这个连队多数是工人,也有一些工程师、技术员,都是文革前老大学生或中专生。也许认为我们是来监督他们的,刚到车间时,人们有些冷淡和抵触,我还能从有的人的眼神中感受到一种不屑:你个黄毛丫头还来管我们? <p>&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领导们早已预料到的问题,所以要求我们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去解决,多深入车间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打成一片。于是,我们白天“泡”在车间,和他们谈心,逐个熟悉他们的姓名、工种、工龄等情况。脸熟了,能叫上名字,距离就拉近了。有的老师傅还会津津乐道地给我们介绍车床、铣床这些在他们眼里的宝贝,我们偶尔也会当当下手递个工具。武汉的夏天非常炎热,车间里的高温有时会造成工人中暑,裴医生这些医务人员会立即帮助治疗处理。工厂每天供应酸梅汤防暑降温,装满酸梅汤和冰块的大铁桶一百多斤,我们军宣队的小伙子主动去帮忙搬运,给工人分发。下班后,我们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那些日子,武汉三镇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一位女工家离工厂很远,每天四点起床,背着孩子转几道公交车和坐轮渡赶来上班,冬天有时来早了工厂托儿所和车间都没开门,无处落脚孩子也冻病了。我们向厂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建议腾出专门的房间解决这类女工的困难,后来得到落实。慢慢地我们和工人、技术人员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主动找我们谈心和反映问题的也多起来。</p><p>&nbsp; &nbsp; &nbsp; &nbsp;组织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和理论是军宣队的重要任务。为了作好工厂的学习辅导,上级要求军宣队“先学一步学好一步”。有一次武汉市三支两军办公室领导来参加我们的理论学习会,队领导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我想我是新兵,还是听老同志讲,磨到最后直到队长点名才作了发言,当时我紧张得冒了一头汗,没想到上级领导当场鼓励我:“这个小同志讲得不错!”<br></p> <p>&nbsp; &nbsp; &nbsp; &nbsp;过了一段时间,队长给我下达了一项任务,要我给试造连讲课,结合毛主席如何读书讲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想到试造连有200多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我怎么行呢?我急得快哭了,连说我不行!不行!说得队长也火了,吼了一声:年青人不锻炼永远都不行!这句话把我镇住了!&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备好这堂课,全队同志帮我找资料。同宿舍的裴医生不仅包容我通宵达旦的长明灯,她还是我的第一位听众,我讲她听,随时提出建议。熬了几晚赶出讲稿,得到领导的认可。记得那天临上台时队长还叮嘱我别紧张沉住气,我走上台下面一阵骚动,看到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心跳得很快。我照稿子念了一段开场白,下面慢慢安静下来,我的心也开始平静。我时而照本宣科,时而放下稿子讲故事,看到台下专注的听众们,我倍受安慰,一个小时的课不知不觉顺利完成了。课后,大家围上来有鼓励的也有提问,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位上海藉的工程师问我“圈点满纸”是哪本书学的?其实我是从一位上级领导的报告中学来的,我只是现学现卖。裴医生回忆起这场近50年前的讲课,她还记得有位老师傅说,你们解放军真能干,这么小年纪懂得这么多。&nbsp; &nbsp;&nbsp;</p> &nbsp; &nbsp; &nbsp;&nbsp;<br> <p>&nbsp; &nbsp; &nbsp; &nbsp;还有一段经历难以忘怀。1971年,为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五周年,武汉市组织万人渡江活动。当时在女军人中选拔担任女红卫兵方阵的指导员,我光荣入选。这是一支104人的红卫兵队伍,虽然我和她们年龄差不多大,但却要像家长一样与带队老师负责管理工作。这些女生都是各校选出的游泳尖子,相比起来,个个都是我的教练。为了不拖大部队后腿,我每天早起晚睡,给自己加码训练。在陆上训练,在太阳地里练体能是件很苦的事,我身体力行,为她们作出表率,因此一百多人无一打退堂鼓。&nbsp; &nbsp;&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次试渡,我们从武昌一个渡口下水,游到长江大桥桥墩附近,遇到一个强大旋涡,队伍怎么也过不去,一个方阵被冲得七零八落,我这个带队的指导员也被冲到后面。第一次试渡失败了,我感到有些沮丧,队员不少哭鼻子的,我也压力很大,怕完不成任务。我和带队的老师一边安慰大家一边总结失败的原因。<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又试渡了第二次第三次,按照规定的路线用技巧冲过漩涡区。1971年7月16日,我们方阵与万人渡江队伍到达汉口终点,江面上胜利者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遍武汉三镇。<br>&nbsp; &nbsp; &nbsp; &nbsp;渡江任务结束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孩们除了牙齿是白的, 皮肤晒掉了几层皮幽黑幽黑的,个个成了黑塔金刚。</p><p><br></p> &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年春天,我们完成了军宣队的任务即将班师回营。试造连的工人师傅和技术员们对我们依依不舍,专门组织了一次游园欢送会。一位七级铣车师傅还做了十个有机玻璃的针灸盒送给我们,看到精巧的外型,细致的针槽,大家赞美师傅精湛的手艺,也为他的心意感动。<br>&nbsp; &nbsp; &nbsp; &nbsp;回想当军代表的日子,特别难忘我的队长把我镇住的那声吼:年青人不锻炼永远都不行!后来它成为激励我不断努力前行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