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美东(二)——藤盟名校

华华

<h3>哈佛大学深度考察游览—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自由之路</h3> <h3>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h3><h3>&nbsp;&nbsp;&nbsp; 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没有高墙,“校园”和周围的服务设施、居民住宅几乎分不清界线。几百年的象征性校门不但没有校名牌匾,而且正上方还雕刻着一个白色的猪头。关于猪头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如时时提醒哈佛学子不要恃才傲物,要像猪一样谦虚、低调等。</h3> <h3>  此外,哈佛大学的主校门叫约翰逊门(Johnston Gate),建于1889年,是哈佛最早的校门,由哈佛1855级的毕业生Samuel Johnston捐赠出一万美元为母校兴建,所以大门以他的名字命名。作为殖民地复兴时期哈佛建筑的典范,这扇门的建筑风格也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佛的建筑标准。这个校门平时总是关闭的,只是每年毕业学生毕业典礼后,毕业学生都从这个校门走出去,所以又说此校门是“只出不进”的校门。</h3><h3>&nbsp;&nbsp; &nbsp; 提前预约了哈佛学生导游,期待这位热情开朗的历史系学生导游,用哈佛的历史和个人经历,为大家带来有趣又有启发意义的母校故事。从史密斯校园中心(Smith Campus Center)出发,我们正式开始参观游览。</h3> <h3>  穿过Harvard Yard,首先来到著名的哈佛纪念堂(Memorial Hall)。纪念堂于1878年建成,分为四部分:十字涌道、桑德斯音乐厅、学生会和安能堡厅(Annenberg Hall)。十字甬道是为了纪念在内战中为联军作战阵亡的136名哈佛毕业生。</h3> <h3>  哈佛大学校园内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数不胜数,我们前往哈里•韦德纳图书馆是其中最大的图书馆,馆内藏书量超过350万册,书架长度超过80公里,大部分都是由韦德纳夫人捐赠。初次到哈佛大学的人一定想不到这所图书馆与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有关。1907年哈里•韦德纳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出生于富商家庭,是一名颇有名气的藏书家。在1912年搭乘“泰坦尼克号”游轮时不幸遇难。为纪念儿子,他的母亲向儿子热爱的母校哈佛大学捐款200万美元修建了这座图书馆,并将哈里生前珍藏的3500册稀世图书捐献给该图书馆。据说当年哈里曾有机会坐上救生船逃生,但他发现一本珍爱的名人手稿落在了船舱,嗜书如命的他非要返回取书,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可惜的是,韦德纳图书馆目前只对哈佛学生和学生友人开放,如果想要一睹哈佛图书馆真容,可以去旁边的霍顿图书馆一探究竟。霍顿图书馆也是哈佛校园内唯一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h3> <h3>  哈佛广场(Harvard Yard)最有名的就是约翰•哈佛的雕像,每一个来到哈佛的游客都要摸一摸这个传说中的金左脚。据说摸过左脚的游客们都会交上好运,哪怕自己不能来哈佛上学,子孙后代也一定可以来哈佛上学。这个雕像也被称为“Statue of the Three Lies”(三个谎言的雕像)。因为这个雕像的基座上铭刻的三行文字都是谎言:John Harvard(这个雕像并非按照约翰•哈佛本人制作,而是雕塑家请的一位学生来担任模特);Founder(约翰•哈佛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他只是哈佛大学的一名资助者);1638(哈佛大学成立于1936年,而不是1638年)。是哈佛大学弄错了吗?不是,哈佛大学只是借此警醒学生和世人:不要迷信权威!<br></h3> <h3>  古老的红砖房,郁郁葱葱的庭院,校园给人以庄重、宁静、和谐的感觉。走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迎面走来的学生有的塞着耳机听音乐,有的抱着几本书和同伴闲聊,我们还在科学中心聆听了哈佛学生一小时演讲……学生们的文艺气质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或许应该换个说法,是哈佛大学的底蕴成就了这个地方的气质,就如同一个人的气质,在成长环境中,一点一滴被熏陶,一点一点渗透到人的灵魂之中。</h3> <h3>  哈佛大学共培养了8位总统,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58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1)、1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1)、14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4)。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之一。</h3><h3>&nbsp;&nbsp;&nbsp; 哈佛大学校徽为传统盾形,寓意坚守、捍卫;底色为哈佛标准色“绯红”。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与下面一本书共同构成校训中的“VERITAS”,“VERITAS”在拉丁文中即“真理”。</h3> <h3>&nbsp;&nbsp; 波士顿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城,麻省理工学院是这些大学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世界理工学院之最”,尤其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一。下午,我们走进麻省理工学院,这所创立于1861年的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综合实力稳居世界前列,还研发高科技武器,并且拥有美国最高机密的林肯实验室、领先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汇集世界各类顶尖科技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在管理界赫赫有名,培养了许多全球顶尖首席执行官。虽然MIT不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但基于其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MIT也常被纳入常春藤编外成员(Ivy Plus)。</h3> <h3>  现在的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已经实现了交叉选课,即双方全日制学生均可在本院系同意的情况下选修对方学校的课程。此举大大提升了两校间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交流。麻省理工学院的吉祥物是河狸 (Tim the Beaver),校徽中央是讲台,标明1861为建校年,人物为麻省理工的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麻省理工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 (拉丁语),Mind and Hand (英语),即手脑并用,创造世界之意。</h3> <h3>  驱车前往古城纽黑文,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常春藤三巨头”之一的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一样,是座大学城,城市和校园没有明确的界限。</h3><h3>&nbsp;&nbsp;&nbsp; 与哈佛、麻省理工颇具现代感不同,耶鲁的校园更具古典气息。从外观来看,创建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的确很大气、很神圣,到处是哥特式建筑,到处是风景,让人不禁被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深深感染。绿树成荫,青草茵茵,古旧的建筑外墙,似乎在诉说着耶鲁的过去,又将继续见证着耶鲁的未来。而耶鲁建筑的内部很多原材料是实木和石头,一如耶鲁的风格,静谧自然,纯朴归真。耶鲁校园的260座建筑物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曾被一名建筑评论师誉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校园”。</h3> <h3>  哈克尼斯塔楼(Harkness Tower),它是耶鲁大学的标志性建筑,1921年建设完成。街对面的大门上刻有耶鲁大学的座右铭:“为了上帝,为了国家,为了耶鲁”。</h3><h3>&nbsp;&nbsp;&nbsp; 斯特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位于高街120号,处于现今耶鲁大学中心地带,可以入内参观。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1100万册,坐落于22座建筑物中,其中就包括以捐助人名字命名的斯特林纪念图书馆。它于1931年建成,其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建筑,有15层楼,收藏有4百万册图书。外表看上去像是一座大教堂,据说设计的初衷的确是表达图书馆神圣如同教堂。现在它是人文领域一所最重要的专供学者和专家做研究的图书馆。&nbsp;</h3> <h3>  图书馆右前方有耶鲁女生纪念碑,又因形同桌子又叫女生桌。硕大的桌面上有一行呈螺旋状排列的数字队列,像一条长长的小河旋转着流入桌心的一个盛满了水的圆洞……这个纪念性的雕塑是以设计了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而蜚声全球的华裔女建筑师Maya Lin在庆祝耶鲁大学男女合校25周年的时候献给母校的。原来,在1969年之前的耶鲁和其他的常春藤盟校都不招收女生,这段历史有两百年之久,成为了一种传统。以智慧和勇气著称的金曼•布鲁斯特校长,他提出了1969年开始招收女生的议案,这个议案在校务会上得到了全体教授一致通过。在耶鲁这一举措的“倒逼”下,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也在1969年开始招收女生。因此,金曼•布鲁斯特成了美国青年的偶像。</h3> <h3>  耶鲁大学著名的百纳科古籍善本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amp; Manu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Connecticut, USA),设计师是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是第10届普利策建筑奖的获得者。方格状的大理石幕墙每块都呈现出自然花纹,其透光性很好地保护了里面的稀有书籍刊物,而馆内的中文图书不少通过扫描,“共享”给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遗憾的是,目前正在施工,未能入内参观。<br></h3> <h3>  耶鲁最重要的管理特色是“教授治校”,这一特色对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建校初期,经过3代校长的努力,耶鲁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在当时的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318年来,耶鲁大学共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1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亿万富翁……</h3><h3>&nbsp;&nbsp;&nbsp; 耶鲁的吉祥物是斗牛犬 (Bulldogs),校徽的主体设计是一本翻开的书, 由一块盾牌图案作背景,在书本和缎带上分别用希伯来文和拉丁文书写着校训“光明与真理”。</h3> <h3>  波士顿(Boston)作为美国的历史文化中心,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风口浪尖,“波士顿倾茶事件”和“独立战争第一枪”都与这座城市有关,而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走向自由的这段历史就被“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所镌刻。</h3> <h3>  “自由之路”是一条由红砖铺成的道路,起点始于美国最古老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全长2.5英里,将波士顿全部16处历史文化遗迹像珍珠项链一般的串联起来。漫步于“自由之路”,我们能看到金顶的马萨诸塞议会大厦(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古旧的国王礼拜堂(King&amp;apos;s Chapel)和以美食闻名的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等十六个著名景点。</h3> <h3>  法尼尔厅(Faneuil Hall),是一幢庄严的三层红砖楼,原由彼得•法尼尔兴建,最初作为市场。在独立战争爆发前,波士顿市民常常利用这一地点集会,讨论独立与自由等问题,因而被誉为“自由的摇篮”。现在,市民们仍习惯利用二楼大厅举行各种集会。一楼为市场,三楼则是波士顿炮兵团本部所属的博物馆。</h3> <h3>  法尼尔厅旁边是大名鼎鼎的昆西市场。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市场建筑,位于美国波士顿市中心法尼尔厅附近。它建于1824-26年,以领导市场建设,不征税、不欠债的市长约西亚•昆西命名。昆西市场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最大的市场建筑之一。昆西市场号称波士顿的小吃一条街,门口常年有各式街头艺术表演,今天看到了踢踏舞表演,演出氛围非常棒。</h3> <h3>  如果再往前走,会路过保罗•列维尔故居(Paul Revere House)保罗•列维尔是美国籍银匠、早期实业家,也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名爱国者。不起眼的灰色木楼是波士顿城中留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680年,也是波士顿现存最后一所17世纪结构的房子。当过银匠、雕刻师、印刷工的爱国者保罗•列维尔1770年到1800年住在这里。</h3> <h3>  沿红砖路走,列维尔大道的中间就竖立着英姿飒爽的列维尔骑马报信雕像,老北教堂在其身后作为背景映衬着。</h3> <h3>  自由之路的最后一站是邦克山纪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高67米的花岗岩纪念碑竖立于1827年至1843年间,是美国最早的纪念碑之一,主要是为了纪念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时第一次与英军交战中不幸阵亡的爱国战士。1775年6月,独立战争开始两个月后,在波士顿郊外爆发了著名的邦克山战役。其实,邦克山纪念碑并不在邦克山,而是在品种山Breed'sHill,那里才是名不副实的邦克山战役大部分战斗确切的发生地点。</h3> <h3>  波士顿自由之路的终点红砖指路线标志(The Freedom Trail)在纪念碑后的小博物馆门前终止。阳光倾泻而下,刀光剑影仿佛已经融入城市的建筑,而脚下的指路线,似乎又响起了古老的喧嚣。波士顿以自由之路这种形式将历史与旅游如此完美地结合,走过的每一步,是厚重的历史,是永远的纪念。历史真是个神奇的圆圈,在过去与现实之间,构建了一个看得见的可能。&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