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中山黄埔两岸情,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台湾丘智贤朋友带来的“青年军204师师歌”的曲谱,作词正是先父覃异之,时任青年军204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 循着曲谱的线索,又找到了最初登载于1946年204师编印的《教战集》。于是千方百计竟然找到了父亲为此所做之序。首次初看,即心潮彭拜。于是彻夜未眠,摘录于手机备忘录中,由于字迹模糊,还请对抗战史颇有研究的康浩小朋友(台儿庄抗战将领康法如之孙)予以了校正。虽然文字已过去了七十多年,时代进步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但今时今日,文中风骨仍可激励吾辈,爱国奋发之情仍可感染后人。</p> <h3> 教战集序</h3><h3> 卅三年十月,领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翌年春,青年远征军正式成立。余奉长二零四师,自审任务綦重,兢兢业业,未敢一日稍懈。十八阅月以来,赖我 领袖之英明领导,全师上下之戮力同心,用克有成,得免辱命,是诚不仅为本师之荣,抑亦我国家民族之幸也!</h3><h3> 领袖尝以青年非从军无以造成其人生伟大之志业,濯雪其国家积弱之耻辱,获得其抗战最后之胜利,昭示我人,语至恳切。此次诸同志闻风兴起,踊跃从戎,其决心効死之诚,殊令人可泣可歌,可仰可佩,而入伍之后,柳营习战,帐前试马,其紧张热烈,有声有色之生活,亦我人终生而不能忘者。余信诸同志必能于一番锻炼中,深味从军之意义,取得生命之真实价值。 </h3><h3> 当兹退伍,本师政治部编印「教战集」,以为纪念,记述翔实,良可以窥见平日训练之一斑。于此,余愿不厌重複为诸同志言:诸同志乃国家之生力军,前以抗战胜利,致令出炉宝刀,未得及锋而试,而兹建国伊始,百端待兴,责任之重,实千百倍于往昔,允宜秉「自强不息」之义,善始于前,更须善继其后。则异日展此一篇,必能鼓舞热情,益知淬励也。若以此而犹得启发来者之思,同谋奋发,为尤幸矣!</h3><h3> 集成付梓,索序于余,爱示拳拳如右,并以自策。</h3><h3> 覃异之卅五年五月于万县</h3> <p> 终于明白了我也有执着的能力,看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收获!</p><p> 这执着来源于,“父英我未见,我生父已老”。</p> <p> 由于诸多原因,父亲也没有给我过多讲述过他的戎马生涯。父亲于我眼里,就是慈祥普通的长者。我甚至因为“嫌弃”他总被说成是我爷爷,而不愿意他去幼儿园接我,也不愿意他参加学校的家长会。</p> <p> 当收到字迹模糊的《教战集》复印本,里边很多是青年军学生兵写的相关入伍,作训,修路,阅兵,军中生活等文字。也有军队干部写的相关文章。不夸张的说,我费尽眼力,辨认模糊的字句,仿佛想从当年这些年轻人笔下的文字中“拼命”捞出一个“年轻的父亲”,一个“英武的将军”。而这位军人是我不熟悉的陌生人,我要努力走近年轻的父亲!</p> <h3> 《拖泥带水大团圆》</h3><h3> 全师官兵大检阅巡礼--张之杰</h3><h3>…………覃师长的精神格外矍铄,他骑在马上,就像一位中古的骑士,英武勇敢,他的魄力真大,我们怕的同时,我们更敬爱他。</h3><h3> 那边的音乐队开始奏起雄壮的旋律,覃师长在前,十数匹马紧跟在后,检阅式于是开始了。高亢的声音喊了起来:立正-敬礼!</h3><h3> 覃师长次第到了各个单位的面前,他的大眼睛瞪着看,好像猎人搜索野兽一样。“那边的一个,帽子没有戴好!”他高声地叫着,他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从来没有马虎过,此起彼落,永无止时。</h3><h3> 大检阅完毕,跟着便开始举行本师全体官兵第一次纪念周。</h3><h3> 行礼如仪后,覃师长即时致辞。他说:“今天大家冒雨来参加大检阅,精神很好,我们军人就要不怕吃苦,能够耐劳,我们难道因为下雨就不打仗吗?这简直是大笑话,下雨苦,不算真苦。十分的苦,是在前方打仗,几天不吃饭,几天不睡觉,自己仍得继续作战的时候。我们因为房舍的关系,距离太远大家很难聚在一起,今天的大团圆,是很不容易的,是本师全体见面的第一次。这一次聚会的意义,比任何都要来的深刻,这一个壮观的场合,也比任何都要来的热烈。”下面,覃师长介绍给我们许多长官,大家都肃然聆听着,接着他又报告了师部的组织,各部门的职责,以及各兵种的性能等,都非常详尽。最后他又强调我们必须建立二0四师的三大作风,第一个是独立作风,!也就是独立性。上前线打仗,没有长官指挥时能打,长官牺牲时还能打,就到了一兵一卒的最后关头,仍要打,我们要锻炼成一个士兵,就是一个坚固的战斗体。第二是开创作风!我们对于各种武器,不但要会应用,而且要有发明,要会进一步地创造,有了创造的精神,才能有精益求精,以底于成。第三个是强韧作风!强韧性在军队中被称为脉络和神经,不怕挫折、不怕阻挠是强韧,不屈服不投降是强韧,有毅力有决心也是强韧,强韧是条拉不断的带子,有了它可以将阵地缚的更紧更紧……。”</h3><h3><br></h3> <h3> 《万县新象》</h3><h3> -张白水</h3><h3>……我也曾好几次的访问二零四师师长覃异之中将,他的气宇冲和,朴质沉毅,而虚怀若谷,他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人,所以他对于这一师的一切要求应是进步的,合理的,他的谈峰甚健,学识丰富,他洞悉世界的大势,理解生存的大道,他知道怎样去发挥学兵的斗志去为祖国的生存自由独立而奋斗,去为世界和平人类最高理想而奋斗。他认为这次青年军运动,是一个转移社会风气的运动,是培植国家新力量的运动,所以他的作风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他常与干部学兵举行各种座谈会及个别谈话,有时更亲自领导干部与学兵的教练与演习,他的训练三大特色:是人格的感化,道德的陶冶及精神的教育等。……</h3> <h3> 父亲年轻时的形象,陌生而鲜活起来</h3> <p class="ql-block"> 《甘为小诸葛乎》-田季</p><p class="ql-block"> 对于覃异之将军,是不能以一般的中国将领,尤其是中国军人的尺度来衡量的。老于官场的人会觉得他不够“派头”,而年青的伙子却欢迎他,因为他一向就站在年青人的一边。</p><p class="ql-block"> 嵌在他那半紫的脸上的一对黑宝石,最动人,从那里,你可以看见他的智慧,热情和严肃。身材长长的,步态很轻快,说的多,都能自成一套,他很自信他每一次讲话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他最能了解“师长”这个职务,他最懂得组织。把握住大的原则,将事物交给他的僚属,因此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和士兵见面。他不断接到士兵陈述意见的信,而一封一封的予以答复,不满意,再答复,甚至叫来面谈。就这样,他克服了许多训练上的困难和缺点。</p><p class="ql-block"> 谈起哲学来,刘炳黎先生(204师政治部主任)和崔建勋先生都是他的同道,有机会就谈,吃饭时也不例外。政治,他自己说没有“野心”却很感兴趣,所以,他没有把军中政工当做赘瘤,而视为“好朋友”。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挂在他的嘴上:“我们什么都不分,全是一体”。</p><p class="ql-block"> 他爱自己驾汽车,也会跳舞,只是步伐有点像开正步走。有时写点旧诗:“奔流曲折破空来,幽谷鸣雷亦壮哉,难得元戎頻眷顾,青山何幸拥轩台。”(覃诗《赏瀑》)</p><p class="ql-block"> 气魄充沛,军人本色。而</p><p class="ql-block">“江流澈夜鸣,但觉孤舟静,忽闻叹息声,方知村舍近”(覃诗《夜泊武陵》)也有空灵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随后又找到了《活跃的青年军》</p> <h3> 记者沙浪的几天随访,更清晰地还原了父亲的形象。</h3> <h3>………车子继续开到611团团部,黄团长首先跳出车来,覃师长走到了一个卫兵的面前,正在持枪的卫兵,脸上飞扑上严峻的红晕,覃师长把枪接过来,纠正了这个卫兵持枪的错误,记者不止一次看见他如此纠正卫兵。一两分钟的时间把这个错误就改过来了,这种“机会教育”差不多每个卫兵都得到了。</h3><h3>………覃异之将军在第三回的纪念周上说:“这是第三代革命青年的大集合,是国家最后的本钱,过去一般人都忽略了士兵的“士”字,即使是现在的许多号召从军的文章也不见有人把“士”字提出来,覃师长对这件事很报惋惜,他接着说,士的精神表现了中华魂,历史上的中国士大夫敢于反抗封建帝王,为正气而誓死不屈,因此,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决定性的弹性作用,也就是凭着“士”的精神。他又补了一个注解,他说:士的精神领导一切,士是有内容有灵魂的,我们要复兴国家,必须先恢复浩然之气,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国魂。</h3><h3> 锻炼杀敌本领,抱定牺牲决心,这是新军204师唯一的标语,覃师长说:“只要我们把这两点都做到,我们就是世界上的第一等陆军”。</h3><h3> 针对前些时间青年军的纪律问题,覃师长很幽默地问他的部队说:一般人以为报名从了军,就一变而为青年至上,试问我们对国家贡献了些什么?现在我们对国家既无贡献,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知识青年在此,一切回避”,这现象实在是一种耻辱,“知识青年在此,日本人回避”,这样才值得骄傲,才是真光荣。</h3><h3>………覃异之将军是一位英明果敢而有卓越天才的进步的将领,我们相信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做了再说的作风在开始影响他的部署,最近,他鉴于菜蔬供应的诸多问题,而手令所部发起“三不买”运动:一不买猪肉,二不买蔬菜,三不买香油。</h3><h3> 此项运动的另一个名字是所谓“部队经济政策”,关于第一项,是发动营舍附近的老百姓养猪,由部队各单位以农贷的办法付款给农民,养大后供给部队宰杀,部队给以优厚的酬劳。第二项是:组织特约农夫,尽量开辟田园种植蔬菜,派农科的从军学生经常前往指导改种方法,除亦以农贷的办法贷款给农民外,部队供给粪便肥料,以最大的方便安定农民的生活,使他们无形中成为部队的附属,等于部队供养他们。其三,在师部开设榨房,所用香油,菜油等按所需量配给各单位。前此三项已开始有效实行,今后不但不能刺激物价,至少也减少了部队的菜蔬供应的流弊了。</h3><h3> “干部决定一切。”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但覃异之师长则说“办法解决一切”。他的做了再说的作风就在这个原则下出现了,他对这个问题也摇过头,我曾亲眼看见要求太多而很少实行的一个连长被调了差,覃师长对这些学生兵极为关怀,垂询日常生活尤其详细,士兵所提出来的问题诸方面不厌其烦的一一解答,不让一点小问题在士兵们的心里搁浅,他常当人面说:“他们太可爱了!”这句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语。他带兵二十年从未有这次感到最大的兴趣与快乐。……</h3><h3> 驱车归途,覃异之师长以“动则生,静则死”一语自勉,意思是,他必须不断巡回视察他的部队,他说:“我不是师部里的师长。”此语虽然幽默轻易,却洞切的道出了今天一些带兵将领的弊端了。</h3> <p class="ql-block">战场上的父亲,给当时年轻的记者沙浪留下了深深的印象。80年代,他特意到家里看望父亲。相谈甚欢!哥哥为他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沙浪本名詹沙浪。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 有心就会有缘,我又收集到当时报名从军,分配到204师的西北工学院的37名学生的分配名单。</p> <h3> 当时的最高统帅-蔣委员长视察了204师,学生兵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激动的心情</h3> <h3> 去年也找到了收藏在台湾国史馆的电报纸及謄印稿。</h3> <p class="ql-block">有心也会有得,2022年,又是因为疫情封控,在家里翻看旧信,居然找到几封当年青年军的学兵在和父亲分别40年之后写给父亲的来信。能够找到父亲,也是缘于1984年6月,为了纪念黄埔军校成立六十周年,黄埔同学会举行了很多活动,海内外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p><p class="ql-block">如今,距离这些来信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时的学兵可能早已和父亲天堂聚首。但是,字里行间的情谊和问候依然温暖,抄录在此,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年轻时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第一封:来自台湾原205师615团迫炮连上等兵袁曾(这也是当年跟随爸爸的整编205师一起到台湾凤山的小同乡,爸爸后来被蒋校长电调赴东北,任第八兵团副司令兼52军军长,后未再返回台湾)</p><p class="ql-block">老师长:</p><p class="ql-block">您好!83年我回到九渡,听韩俊仁妻子说,俊仁去北京时,您曾问起当年的几个九渡人是否有信寄回,现在开放了,可以回来探亲。俊仁回答说,81年袁增曾回来过。往后黄族澎、覃琦也回来两次。谢谢您对我们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四十多年,一万七千多个甜酸苦辣的日子,从我们身边溜走。当时的青少年,如今垂垂老矣。每年清明节,大多数宜山同乡都在嘉义聚会,新遭遇和旧梦涌上心头。探亲归来感慨良多,要比贺知章的诗,更加悲惨凄凉。</p><p class="ql-block"> 仆仆风尘返家乡,人事凋零几断肠,</p><p class="ql-block"> 昔日亲朋皆老大,须眉鬓发白如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满怀思绪感难伸,隔海相思望眼频,</p><p class="ql-block"> 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p><p class="ql-block">宜山同乡能诗者不少,如黄族澎、罗俊文、韦琦、韦承璋等,都令我佩服,惜散居各地,诗稿不易收集,仅将黄族澎 以及同住龙潭乡三林村游老先生部分诗寄给您,作茶语饭后消遣,您的二公子,请代致意想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敬颂</p><p class="ql-block"> 金安</p><p class="ql-block"> 袁增敬上</p><p class="ql-block"> 84/9/7</p> <p class="ql-block">第二封:原国民党青年军204师军乐队助教朱宁伯的来信:</p><p class="ql-block">覃异之先生:</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老师长,自一九四五年在四川万县,您调离204师以后至今已四十个年头了。记得50年代初,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看到您在香港宣布起义,回到北京后,我就想去看望老师长,但由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我没那样的勇气去看望您。从此在心中永远留下了这未了之愿望。只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失,等待实际的成熟。</p><p class="ql-block"> 现在形势不同了,共产党纠正了“左”的政策,我想我们这些人,过去国民党军队的军人,大概可以自由来往了吧!为此,我想请您在您允许的情况下,我愿意了结这卅多年来的愿望——去看望您一次。如获允许,请您用电话告诉我您的地址。</p><p class="ql-block"> 此致</p><p class="ql-block"> 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国民党青年军204师军乐队助教</p><p class="ql-block"> 现人民音乐出版社二编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朱泊宁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第三封:王永禄的来信:</p><p class="ql-block">覃老:久违了,身体健康,精神舒畅吧?</p><p class="ql-block"> 当你阅读此信之时,一定会感到突然和新奇的。难怪,距今50年。您是我们的师长,我是搜索连的一名学兵。当年,在万县师司令部大院里,您和副师长吴啸亚、参谋长唐肇模,我们天天见面,但是我们只会认识你们,你们自然不会认识我,全师一万多名学兵,您怎会一一相识!</p><p class="ql-block"> 於当时,我们这支部队,是一支新军,官兵之间,情感相当融洽,决心一致——打倒日寇,争取胜利。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国。因此,在那段相处的历程中,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变迁,50年时间,未能重见,你回归大陆,我是在报纸上获悉的。后来,我曾几次路过北京,很想去探望一下,但因故未能如愿。甚感遗憾。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师长今年已87岁了,可谓高寿也!值得祝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县,当时投笔从戎在204师入伍的,就有100多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月的旋转,当年的“小鬼”,如今全都鬓发染霜了,均已退出岗位在安度晚年,每当相遇时,还不断谈起当年在万县的情景,唱起“站立太白高峰,俯览长江万里”……雄伟的抗日歌声,自然对覃老也在话资之内了。俱往矣…!</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在家阅读一些书刊,以增添生活中的乐趣,对《军事史林》一书,非常爱读,該刊为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主办,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涉及中外军事史记,为国防体制,军事体制,武器装备,部队建设,战略战术,军事思想,军事工业,军事人物等等。</p><p class="ql-block"> 阅而激发起我文兴大发,回忆当年我们青年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创建的一支新军,当时,军委一个号召,就有十多万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军营,轰轰烈烈,声势震天,实为史册所罕见,从部队的建设,实地训练,人物思想,民主作风……堪为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我认为应该在我国的军事史册上有所记载。最近,我准备将青年远征军的始末,撰成文章,投于《军事史林》编辑部,希望老师长鼎力相助,提供素材:1,将201—209师,八位师长的姓名及各师当时的驻地,具体说明;2,将多了解的组建筹备等情况说明。总之你所了解的情况 尽量劳神告知为盼,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加真实性和可读性。我想,师长是可以支持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在这里代表很多你的旧部向你致敬了,综观大局,台湾回归祖国,已为势所必然,只是早晚时间的问题。望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多做贡献吧!</p><p class="ql-block"> 余言不叙,盼复,切切!</p><p class="ql-block"> 健康长寿,阖家安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永录敬礼</p><p class="ql-block"> 95.4.3</p><p class="ql-block">(95年,父亲身体已经日渐衰退,9月17日辞世,想必没有完成学兵的嘱托)</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7日,随着马英九先生的大陆省亲之旅。香港林际平大哥发来了文章《马鹤凌与青年军》,从中才得知原来马鹤凌先生的军旅生涯就是在204师,驻防万县。没想到我们的父辈竟然有着袍泽之情。文章中特别珍贵的是,竟然发现了两帧父亲在204师时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得知这几张照片出自台湾出版的《青年军史》,于是求助台湾小朋友杨保罗,竟然真帮我搞到了,很高兴,找爹的行动中,又添了一块拼图中,感谢保罗!</p> <p class="ql-block">书中又发现了1946年蒋校长在庐山接见青年军高级将领合影中父亲。</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令我想起,丘智贤先生曾经提供的一张1946年报纸,刊登了蒋校长接见青年军的报道。但是地点不对,难道还有另外一次庐山会议,待考中。</p> <p class="ql-block">仔细阅读如下:</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35年4月12日星期五第二版 中央日报</p><p class="ql-block">主席在筑检阅青年军</p><p class="ql-block">(中央社贵阳11日电)蒋委员长莅筑,今为第三日,上午至麦家桥检阅青年军第205师,下午游修文东北郊之阳明洞,精神愉快胜常。委员长于晨9时离行辕,杨主席、周主委、蒋特派员、及青年军军长刘安祺、钟彬、副军长覃异之,205师师长胡素,与其他高级军官随行,十时开始检阅。委员长及陪阅官,分乘吉普车5輛,缓缓行过各部队之前,细加检阅,历一刻钟许,返司令台。委员长训话后,分批召见该师高级干部,并与全体官兵及来宾合摄一影,复与团长以上人员,分别摄影,12时半会餐,菜饭均一律,委员长先餐毕,嘱各人在原座继续进膳,缓步巡行,在席间不时垂询,和蔼慈祥,全体官兵至为感动。蒋委员长回至司令台后,又作一次讲话,勉励官兵注意生活行动,从食衣住行的整饬作起,养成革命的人格,,为建国之干部。1时半,前往阳明洞,途径野战医院时,因内有病兵,即下车巡视,逐一抚慰,详询疾苦,历时40分钟之久。抵阳明洞已3时1刻,阳明洞为400余年前王阳明先生放逐至黔之读书处,有巨松2颗,夹道而立,传系阳明先生手植,委员长特别珍视,在洞口及阳明先生祠前照相多幅,返城已5时许。晚7时杨主席举行晚会,招待看平剧。</p><p class="ql-block">训示要点:实行三民主义 完成国民革命</p><p class="ql-block">(中央社贵阳11日电)今晨蒋委员长阅兵后之训词。首谓:各位青年学弟,自去年响应本委员长之号召,集中于国民革命军旗帜之下,接受现代的军训以来,迄今1年又4月,此1年又4月之中,本委员长对各省青年子弟,时刻不忘,故于还都之前,特来贵阳检阅,趁此机会,告诉各位今后的责任及努力方向。继謂青年远征军的责任,在实行三民主义,完成国民革命,建设我中国为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现代化国家。本委员长今日来到贵州,即要将这个重大的责任,交付于各位青年的肩上,今后革命的成败,国家的存亡,三民主义能否实行,全视我青年子弟能否亲爱精诚,团结一致,服从命令,严守纪律以为断。本委员长时刻自勉,决不愧为各位的统帅与父兄,同时亦望我全体官兵,认清自己的责任重大,立定志愿,抱定决心,同生死,共患难,人人自勉,为革命的无名英雄,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己任,同心一德,努力奋斗,来完成我们国家的建设,如此才对得起我们的国父,,亦才不辜负我们从军报国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关于204师,冥冥之中还有机缘。今年年初,老兵回家公益项目发起人孙春龙老师告诉我,据志愿者反映:在浙江临海有一位百岁老人金贤华,是204师的老兵:</p><p class="ql-block">出生年月:1922年8月,</p><p class="ql-block">原属部队番号及军衔职务:204师611团3营9连连附。</p><p class="ql-block">他自述的师、团长官的姓名完全正确,还记得覃师长的一些趣事。还说覃师长是他的救命恩人,想见见覃师长的后人。于是在临海志愿者贺琴、杜幼君,台州志愿者林伟强老师的安排下,我于4月10日拜访了金贤华叔叔。历经3年疫情,老人家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p> <p class="ql-block">我请近80岁的姐姐唱了《青年军204师歌》。</p> <p class="ql-block">听着80多年前的旋律,思绪是否回到“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光阴流转、世事变迁。还能够见到被爸爸当年称作“小鬼”的204师的学兵,真是幸运之至,渊源深厚。想来青年军205师也应该还有寿高福厚的老兵在海峡对岸,我也盼望着能有机缘去拜见他们</p> <p class="ql-block"> 认识年轻的父亲,认识青年军,史料还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