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喀什老城旅游区马路对面,有一处名为高台民居的喀什古城,它是喀什展现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风俗风情的一大著名景观。但远远望去,高台民居已经显得苍老而破败,断井颓垣般的墙壁让我充满好奇。</h3> <h3> 高台民居两面环水,通过一座铁制吊桥连接喀什中西亚国际大巴扎。</h3> <h3> 2016年初涛哥来过此地,足足呆了2天,认为是最具维族魅力、并且无商业气息的原生态喀什古城,极力推荐我去看看。绕了民居半圈,居然已经人去楼空,两个出入口也已经封闭。</h3> <h3> 高台民居是一处建于高40多米(所以除了两个出入口,是爬不上去的)、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而现在已是废墟一片,可惜啊。</h3> <h3> 高台民居也是维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以及维族美化环境、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这里曾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h3> <h3> 这个维族老妇蹲守在高台下面,想象着她久久不愿离去,也许她是最后的守护者了。</h3> <h3> 我们转到第二个出入口瞧瞧。</h3> <h3> 墙上的告示显示,高台民居在2016年7月封闭的,理由是“升级改造”。涛哥说难怪当时来时居民说马上要搬迁了。</h3> <h3> 我们不死心,千方百计寻找能进去的通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那个封闭的门让人弄了个缝,我们正好钻了进去,成为今天唯一的“入侵者”,好幸运啊!😁</h3> <h3> 站在废弃的房顶上,脚下感觉软绵绵的,好害怕😨。</h3> <h3> 拍了几张照片,马上撤!</h3> <h3> 遥望喀什市区,对比之下,别样的风景。</h3> <h3> 断墙残壁中还能寻找到许多古老的痕迹和元素,后悔没有带走那个瓷牌。</h3> <h3> 高台民居的维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挤挤挨挨,据说最高的有7层,住过7代人。<br></h3> <h3> 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后建的砖房。</h3> <h3> 高台小巷除了民居奇观外,还有很多土陶作坊,历史悠久。据说最兴旺的时期,有近百家土陶作坊。现在看到的都是残存的痕迹,看,我们好像是在考古哎😣。</h3> <h3> 涛哥说,这张照片可以命名为“帕拉丁神灯”,发给朋友后,都在询问他在哪拍的?哈哈😄!</h3> <h3> 这里曾是旅游景点,几处民居进去参观还收门票呢。</h3> <h3> 残留物品似乎正在诉说着那时的生活场景。</h3> <h3> 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我们走来走去,差点迷路。</h3> <h3> 民居的门各有特色。</h3> <h3> 这个场景,让我和涛哥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难后的凄凉景象。</h3> <h3> 有的房屋建造装饰得艳丽华贵。</h3> <h3> 我们真的不理解,告示上的“升级改造”是啥意思?是拆迁,还是改造?如果是拆迁,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是升级改造,那公共设施可以由政府统一改造,但那一个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居能由政府统一改造吗?</h3> <h3> 这户民居的门帘布还在,有点心酸。</h3> <h3> 这个馕坑有点意思,涛哥说这里烤出来的馕肯定好吃。</h3> <h3> 天空中的鸟🐤也不愿离开吧!</h3> <h3> 有的小巷里,两边看看都是土坯房,但进了各家院门,里面却是别有洞天。</h3> <h3> 院子里有的种着葡萄、无花果、花草盆栽,没人浇水了,却还在顽强地生长着。</h3> <h3> 涛哥说,2016年来此时,这些走廊里都聚集着老人小孩,喝茶、聊天、玩耍的场景特别温馨,现在……。</h3> <h3> 这家的廊顶太美了。</h3> <h3> 这户还很现代呢,估计建筑时间不长。</h3> <h3> 转了两个小时,拍了很多照片,口渴得难受,出来后居然找到唯一的一个小摊点。看来,这个老人不求多少生意,也算是高台民居最后的看护者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