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不争辩,也是一种休养

汝南

<h3> (一)</h3><h3><br></h3><h3>人,与生俱来的“求胜心理”使很多人总是遇事喜欢争辩,大事小事都要争个对错高低。</h3><h3>常人都应有基本的大是大非上的是非观,这诚然没错,这恐怕也是很多人喜欢争辩的理由之一,但他们忽略了小事更需要包容的道理。何况生活中真正的所谓“大事”其实不多,有时候还很难区分,多数人争辩的其实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事碎事。</h3><h3><br></h3><h3>一对很恩爱的“小恋人”因为经常为一些芝麻小事(譬如那一款手机性能好,那一个城市更适宜居住等等)而争辩,继而争执,后来演变成争吵,恋情骤然变得很糟糕;</h3><h3>两个曾经可以“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不知何时因为何事有了第一次争辩,竟然“一辩不可收”,犹如辩上了瘾,传染了情绪,经常争得脸红耳赤,争到不欢而散,慢慢主动联系少了,最后“分道扬镳”了;</h3><h3>朋友相聚时,甲总是说乙不买车喜欢乘公交或“打的”是“另类”,无端把自己的生活理念强加于人,说的次数多了,乙非常反感,相互之间便有了隔阂,影响了两个人之间的情绪和友谊。</h3><h3><br></h3><h3>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身边,让我叹息,使我疑惑。</h3><h3>为这样的“芝麻小事”争辩,多数人肯定以为非常不值,但很多人又总是重蹈他人覆辙。</h3><h3>生活中有些道理的确需要经过辩论而“愈辩愈明”,但有些事情有些观点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辩论本无必要,争辩更不应该,因此而伤了和气伤害了感情更加让人遗憾。</h3><h3>生活中有些不良情绪是会传染的,譬如夫妻之间的争执,朋友之间的争辩,有了一次争论就很容易传染到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成为一种不良的“惯性”,直接影响到彼此的感情和友谊。</h3><h3><br></h3><h3> 【二】</h3><h3>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h3><h3><br></h3><h3>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h3><h3>因为生活中有些无谓的争论里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消耗感情,还不如让事实或结果说话,虽然这需要定力需要时间。</h3><h3><br></h3><h3>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不争辩,才是一个人更高境界的修养。面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日常小事,一些不该争辩的生活琐事,学会克制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做无谓的争辩;对某些没必要争辩的人理性地处理与这些人的关系,有理有节又有度,这样做不仅仅是包容了别人也是保护了自己。</h3><h3><br></h3><h3> 【三】</h3><h3>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不争辩,并不是极端地不做必要的思想、观点上的交流和有限度的理性的辩论。只是说不要做那种无谓的,有害而无益的争辩。</h3><h3>01</h3><h3>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辩只是浪费时间</h3><h3>一日,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前扫落叶,突然来了一个人,问他说:“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h3><h3>孔子的学生点头称是。那人又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也很博学。我且问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h3><h3>孔子的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四季。”那人却摇头说:“不,一年只有三季。”结果,两个人为着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辩了半天。</h3><h3>这时,孔子过来了。那人也问孔子:“一年有几季?”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说得对,一年有三季。”于是,那人便满意地扬长而去。</h3><h3>孔子的学生很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谎称三季呢?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个人通体的绿色吗?他是蚱蜢变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没经历过冬季。你和他争辩四季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吗?”</h3><h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三季人”,他们的认知与你不是一个层次,如果一味地去争输赢,不仅说服不了他,还消耗了自己。</h3><h3>02</h3><h3>与与已无关的人争辩是浪费心情</h3><h3>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横加干涉,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品头论足:</h3><h3>“都快三十岁了还没找对象,肯定是‘眼高手低’要求太高了,女人都是越老越贬值;”</h3><h3>“女孩子读那么高的学历干什么,书读得越多,越嫁不出去!”</h3><h3>“男人那么有钱,还要离婚,不是第三者插足就是她有外遇了。”……</h3><h3>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鱼,又怎知鱼之苦?既然你都不知道,又凭什么可以对别人的事品头论足?</h3><h3>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你多聪明都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事;无论你多努力,多优秀,你也不可能、也不必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你不是“救世主”,你也不必幻想成为所有人的朋友和“知己”。</h3><h3>03</h3><h3>和最亲近的人争辩是浪费感情</h3><h3>俗话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在家人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所有的争辩都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时候你就算是占了上风,可却让对方寒了心。</h3><h3>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做人原则、生活习惯,去哪里找处处和你完全一致的人呢?纵然是最亲近的家人之间也一样。若是想争辩,生活处处可以争辩。大到买房是要重地段还是重价格,孩子是生男孩好还是女孩好;小到出门一小会儿要不要关空调,挤牙膏是要从前面挤还是后面挤……每一场争辩,都可能会影响感情甚至毁了一段感情。</h3><h3>其实,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三观相合,也不是性格相同,只不过是懂得让步善于包容罢了。家人之间的让步其实就是亲情,夫妻之间的包容其实就是爱情,是一种别样的幸福。</h3><h3><br></h3><h3> 【四】</h3><h3>生活中和有些人要少争辩,慎争辩;而和有的人要避免“争辩”,不做无谓的争辩。</h3><h3><br></h3><h3>一个有理智懂进退有休养的人,一般不会和这“三种人”争辩。</h3><h3>一是自以为是的人</h3><h3>自以为是的人,就是习惯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面对一件事情产生分歧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极度顽固的一面,听不见任何意见,也不愿采取任何更好的解决方式。</h3><h3>这种性格的人总是很自负的,这种自负的结果是妄自尊大,看不见人性的迥异,听不进不同的观点。和这样的人争辩,你再好的见解,都会被他当成空气,甚至还会予以蔑视嘲讽。和这种人争辩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如选择“不争辩”,或者主动远离。</h3><h3>二是嫉妒心强的人</h3><h3>嫉妒心强的人,比自以为是的人更难以坦诚交流和相处。他们会见不得别人好,他们可以睁眼说瞎话。明知道你是对的,也要违背内心去加以否定,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只为了达到贬低你的目的。</h3><h3>和这种人争辩,无法对你有任何思想上的提升,只会坏了你的心情。</h3><h3>三是缺乏情绪管理的人</h3><h3>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人,遇事无法保持冷静的思维与头脑。和这样的人争辩,他们很容易“对人不对事”,总是将两人争论的重心转移到对你的语言伤害甚至是人身攻击上。因为一个人情绪失控时是不理智,不冷静的,当然他说的话,强调的观点就不可能客观。这样的争论,只会耗费你的精力,影响你对生活的热情。</h3><h3><br></h3><h3> 【五】</h3><h3>学会不争辩,是一个人为人处事中很重要的修养,实质就是尊重别人与你的不一样。就是要你懂得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正确的道理,要善于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就是要你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包容”。就是要你遇事冷静沉稳处事理性有度,知进退有肚量善交往,使你成为一个“正直而理性”的人。</h3><h3>不争辩,不多说,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休养,一种高境界的修养。</h3><h3>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看自己的风景,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人格独立,同时真心理解他人的不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