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言:</h3><h3> 健康扶贫,任重而道远;绝不仅限于户户走到。</h3>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桑 树 垭。</p> <p class="ql-block"> 那最远的、山的山腰,座落着一个小山村。现在的居民比最初少了许多;这几年,搬走了一半,留下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搬走的村民分两类。</p><p class="ql-block"> 一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被政府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了。另一类是在外就业小有成就择城而居的。</p><p class="ql-block"> 留的村民也分两类。</p><p class="ql-block"> 一类是身有疾患无力在外打工,守着那片山林,方便耕作的贫困户。另一类是在外创业,事业有成,衣锦还乡翻盖别墅,圆梦乡愁的。</p> <h3> 走过这条窄的单行道,便进入了村落,十余户人家稀稀疏疏镶嵌在山坳林间。精准扶贫“户户走到”,这个村我们要走访五个人家。</h3> <h3> (一) 爱美的精神病患</h3> <h3> 涂天亮(化名)家妻子患精神病,见人就问要衣服,初见根本看不出有病,能热情的招呼客人,穿着干净整洁,但坐久了,她会一遍又一遍的向你索要衣服,说的最多的就是“老俵,把你这个衣服给我穿。老表下次再来可记住给我带衣服哦”。再看她洗的干净的头发却打个赤脚满地乱跑,把所有的衣服都藏进坛坛罐罐的行为,便意识到她的不正常了。其实,这也折射出她潜意识里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 涂天亮忠厚老实,勤劳肯干,门前晒场上晒的是艾草的叶子,这是做艾灸条的材料,干叶1.2到1.5元一斤,有贩子上门收购,涂每天外出做工时都安排妻女上山采摘,猪圈里那头大猪,他必须出工前喂好,晚上回家再煮一锅猪食,以备第二天喂食。做工的活时有时无,那头猪到年底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加上艾叶,低保,也算是多种经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女儿因病休学在家,如果妻子病情加重涂天亮势必失去打工和在家养猪的机会了。</h3> <h3><br></h3><h3> 门前那个破旧的水池和坏了龙头的水管,日夜不停地流淌的是山上取之不尽的山泉,水池旁边那口被弃之门外的酒坛,身上刻满了“福”“寿”团字,静静地斜躺在瓦砾草丛中,像一场无言的对白,诉说着对幸福的渴求与期盼……</h3> <h3> (二)山林阻挡的肺心病</h3> <h3> 张满堂(化名)家,要从村道的尽头再顺着羊肠小道、爬行2000多米六七十度的山坡、穿过一片花柳树林才能到达。三间黑砖瓦房背靠着高高的山头座落在一块不大的平地上,老张和老伴都是74岁,儿子一家分家分户后已搬出山多年。</h3> <h3> 房后种庄稼门前栽果蔬,水、也是山上流下来的,不用下山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就是这个季节野猪频繁下山糟蹋庄稼,夜里吃饱了就在后阳沟里咬架,让人闹心”。老张老伴这样说。</h3> <h3> 老张是老肺心病患者,昨天才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尽管一说话就咳喘不止,但还是吃力的把我院给他申请的慢病药和病历拿出来让我们看。老人家反应他愿意接受现在自付百分之二十的慢病报销政策,但本人每月亲自到医院就诊领药的要求,他没能力实现。这山路对这样一个肺心病老人来说完全是一种摧残。我们承诺老人,医院的慢病管理专职医生每月上门复诊送药,解决这个困难。</h3> <h3> 葡萄还没有长熟,老张老伴执意摘了许多,用门外水管的长流水冲洗干净让我们吃,每人发一罐王老吉硬是不容拒绝地塞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喝;有感于老人的盛情,又心疼那王老吉从山下背上来的不易,我们只好拿了葡萄感激地吃着,嘴里称赞着“葡萄好甜”,心里却体味着这长在山上的葡萄地地道道的酸……</h3> <h3> (三)希望之绳</h3> <h3> 拐过这个湾儿,便是刘青山的家。</h3> <h3> 老刘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他和老伴两人生活。老伴小他一岁,今年68岁,因土地就在房后,耕种和收割特别方便,老两口拒绝搬到远离土地的山下集中安置区,守着两间老旧的砖木屋架房屋和有山泉流淌的两亩耕地,还有十几棵挂满果子的杏梅。</h3> <h3> 到刘青山家里时,老刘原本是躺在床上的,老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技术好人勤快,乡里乡亲的做家具,农具盖房子都少不了他帮忙。半年前,不幸患脑出血住院,虽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h3> <h3> 但老刘没有屈服,没有灰心,他让老伴在床头的房梁上栓了一根草绳垂到床边,这倔强的老头每天用有知觉的右手拉住绳子,艰难地牵拉锻炼,几个月下来,竟能抓住梁上的这根绳独自坐起并下床,然后扶着床上的双拐从卧室移动的堂屋的轮椅上了!</h3> <h3> 我见证了这个偏瘫老人借那根绳子从床上坐起到站立行走的全部过程,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临床经历的医生来说,由衷地感到敬佩!老人靠着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生活态度,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我以健康扶贫者的身份站在老人的床前,目睹着床头上那只小小的白炽灯泡,光束虽微却照亮了那个昏暗的老屋和屋梁上静静垂下的那根草绳,我想,我和我的行业应该就是政府与百姓间的那根草绳吧,这根草绳牵着的是百姓生活的希望!</h3> <h3> (四)用心感知光明的白内障之家</h3> <h3> 70岁的李明阳(化名)一家三口,老伴三十年前做了白内障手术,现在双眼仅有光感,儿子年近四十未婚,十三年前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视力比母亲稍好一点,能看见房前山坡上的牛。</h3> <h3> 家里很乱,三间房屋的隔墙,是用别人家买冰箱的包装箱纸板隔开的,分成三个空间。家里的一口棺材里装满了麦子(农村棺材平日里都是用来装粮食),棺材外也是袋装的包谷,小麦等谷物。粉碎机,电锯,手锯,镰刀,砍刀,板车,犁耙绳索等农具一应俱全。看得出这个家很勤劳。</h3> <h3> 李明阳家给我最明显的感觉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一家有两个不可逆转的白内障患者,但一家三口言谈举止中却处处折射出希望之光,改变了我心中贫困户那种无奈,惆怅,甚至抱怨的印象。儿子腰间插一把镰刀从山上放牛回来,和这一家三口的闲聊就这样开始了。</h3><h3> 问:“我们是城关卫生院的,来你家看看有啥需要我们帮助的没?同时把健康扶贫政策给你们说说”。老伴:“我都半瞎几十年了,当年还是个姓白的医生给做的手术呢,现在老了,再做手术也治不好了,不给国家找麻烦了,我儿子不知道能不能治?”。儿子:“上次你们医院已经介绍我去十堰检查了,专家说做了没有明显效果,那俺做手术就没啥意义了,白花国家的钱,俺现在能看见对面山上的牛就行,你看我们今年养的十几头牛都是俺放的呢”。问:“你咋有河南口音”?儿子嘿嘿笑着说:“俺以前在河南打了几年工,人家嫌我眼神儿不好,才回来养牛的,这比打工强多了!”。问:“你们家能养十几头牛?”。李明阳爽朗的哈哈笑着,自豪的说“吃点苦,我们养的挺好的,农村人不怕苦,累了,睡一夜,一早起来力气又来了。”“就这几年我上年纪了,不中用了,得了个疝气的病,越来越大,现在坐着,肠子都漏下来一大堆,上山干活根本就使不上劲了。”问:“咋不去做个手术就好了啊?”。老李哈哈笑笑说:“找了几个医院,都说我这洞太大,要补一块布,我年龄大了,没必要花这个钱,看来这人老了,零件都不行了,不中用了。”老李的话让我这个“985”政策执行者沉默了许久、许久……“李师傅,我是城关卫生院的院长,你到我院去,我安排给你检查一下,要没别的病我们给你做手术吧,做好了你就又能像以前一样干活了,还能多养几头牛呢”。老李惊讶的问“真的?你们能做?我就是这肠子一动都掉进卵包子里一大堆,啥都干不了,做了掉不下来了我就能干活了!”说吧哈哈大笑了起来……</h3> <h3> 后记</h3><h3> </h3> <h3> 前往武汉开会的火车上,从桑树垭家医团队获悉,涂光明的疯媳妇病情稳定,张满堂的慢病药有村医按月及时送达,刘青山已能扶拐走出门外,且村支部已组织拆除了他家的危房,正在原地重建安全保障房,李明阳的疝我院已免费做了补片修复手术。</h3><h3> 心情欣慰,翻开手机里的照片,前段时间健康扶贫,户户走访的情景又展现在眼前,忍不住回放了部分片段,意在探讨、交流,集思广益、克难攻坚、实现整体脱贫总目标。</h3> <h3> 思考</h3> <h3> 贫困,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取决于奋斗,伟人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能力。那种懒、等、要、靠的人其实是精神和思想的不健康。我走进他们当中的都是身有罹患的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贫困。他们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这些是贫困的主流,是健康扶贫的重任之所在。</h3><h3> 纵然健康管理对疾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但我们仍然不能决定罹患和健康哪一个是明天的主宾,所以,健康扶贫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