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人脉<br>我曾在网络上写过一篇文章,今天还是再分享给各位朋友:“人脉就是钱脉”,是当今最大的谎言。<br>很多时候,真正使我们劳累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无效的社交”。<br> 下面这个场景也许算个代表:你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三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br> 仔细想一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被这种“无效社交”占用了。<br> 真正的优秀,是看你能吸引多少人、影响多少人。你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优秀的人也没有用。现在每个人都是很现实的,都只想认识一个对自己有用的人,想想你在成功人士面前自我介绍时那种没底气的样子,别人不会把你放心上的。<br> 而这种社交只能让你越来越没底气,越来越不自信,变得浮躁、焦虑。<br> 因此: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努力的提升下自己。<br> 我们正在从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求人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内求就是将自己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将你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br> 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内涵。<br> 有时候,我们为了拓展所谓的人脉关系,在台面上忍气吞声、一味的的去讨好和顺应,这样下来的结果是,把最好的脾气给了别人,把最坏的情绪给了家人和父母。<br> 得罪别人,会让自己失去利益,所以我们不敢;而得罪亲人,他们却不会伤害你,那么成本却近乎于零,所以我们恣意妄为。<br> 你的家人最懂你生活上的艰辛,所以才去忍你、让你,纵了你的蛮不讲理和骄横跋扈。人生有无数种失败,这是最悲情最苍凉的一种。<br> 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现实,谈感情太假了,不如直接谈利益。既然每个人都是奔着目的而来,为何不能打开天窗说亮话?直奔主题,合则来,不合则去。<br> 况且,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成功、聪明的人都会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进可攻,退可守,可收可发、可隐可现。<br> 因为人性有这样一个弱点:当你在别人面前敞开一切,他就会觉得你一览无余,然后就会拿捏你。因为你的一切,已袒露在那里。<br> 这的确是一种大忌。皇帝身边的宠臣很多,结果要么是被皇帝砍头,要么被别人砍头;领导身边的红人经常换,要么是给领导背黑锅,要么得罪一群同事;那些称兄道弟的朋友很多,一旦涉及到利益关系就大打出手;深爱的恋人很多,大部分都各自奔天涯。<br> 世上所有的美感,其实是一种陌生感和遥远感。一览无余只会徒生厌倦。所以人间最美的距离,就在将够着却又还没够着的地方。<br> 所以,不需要刻意的社交。凡是存在的距离,都是合理的,我们不需要刻意走近或走开,只需做好自己,该走近的早晚都会走近。<br> 未来最珍贵的东西是时间,切勿随便耽误别人的时间,也切勿随便浪费自己的时间。有点闲暇的时间,就不要去应酬了:多年不见忽然联系,肯定是用到你了才想起你;事先没有预约,忽然请你吃饭,说明你只是某一个饭局的凑数的人。没有任何人值得你去应酬!<br> 有点时间多读读书,多陪陪家人,使自己身心愉悦,生活丰富多彩。修身养性,岂不快哉?<br> 把那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你喜欢的事或者人上,将该做的、擅长做的事做到极致,你的世界会精彩很多!</b></h1><h3></h3> <h1><b>自由<br>大家都说要自由,其实我们自身的自由不是被外在的牢笼所封闭、而是被自己内心的虚荣、贪念、以及自我膨胀的骄慢所束缚。<br>如果你从来只是活在别人的眼里,随波逐流,为了虚名和别人的口舌而终日忙忙碌碌,患得患失,这样下去只会不断给自己增添烦恼和迷茫。<br>外在的声音从未停止,在喧嚣的世间,你的人生到底该何去何从?<br>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虚荣心,都想得到适当地满足,这本是人之常情。<br>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大手大脚地花钱,“打肿脸充胖子”。那么,这样的虚荣无疑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br>从身边看到,有父母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自己从不乱花钱,甚至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为的只是供儿子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但是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却玩起了攀比,买高档手机,名牌服装,与女朋友约会时更是“豪爽大方“。可一到没钱的时候就跟家里要,丝毫不顾及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以及父母工作的艰辛。<br>像这样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不惜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把父母当成提款机。到头来,不仅没给自己挣回面子,反而受到了人们的谴责。<br>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br>虚荣心就像一只炮仗,在它点燃的时候,可以“嘭”的一声给人巨大的刺激和快感,但是在爆炸过后,就马上烟消云散了。所以,多少人一边抱怨生活的艰辛,一边又为着虚荣心的满足而费尽心思。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成了虚荣的奴隶,为它疲于奔命、为它耗散家财。<br>意大利诗人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会被别人的话所影响。有人说你很好、很漂亮、你会非常开心;可一旦说你不好,不漂亮,你可能就开始烦恼生气了。<br>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书生,老是吹嘘家里有钱。小偷听说书生很有钱,就潜进他家偷窃。书生听到小偷翻箱倒柜的声音,也不敢声张。小偷开始还是轻手轻脚地翻,但是翻来翻去,也没找到一样值钱的东西。小偷气急败坏地咒骂道:“真晦气,居然比我还穷!”说完,就大摇大摆地往外走去。<br>书生听见了,就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追上小偷,塞给他说:“大哥,您来得不巧,我刚把钱都借出去了。这些钱送给您,请您到了外面,给我留点面子,千万不要到处说我穷啊!”<br>其实,不管说这个书生穷,还是说他富,对他自己的经济状况都没有丝毫的影响。但是,就为了小偷那么一句随口的评价,书生不惜主动献出钱财,上演了这么一出滑稽的闹剧。<br>古训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内心强大的人,从来不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被别人的评价牵着鼻子走。<br>如果一个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时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而感到担忧,那么,他永远只会活着别人的闲言碎语中而不得自在。<br>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抛开外在无谓的喧扰,不管他人是非言语,只求自己心安自在。唯有如此,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br>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br>有些人的幸福是取得事业的成功,有些人的幸福是和亲人的陪伴,有些人的幸福是环游天下……<br>幸福的答案不在于别人说什么,而在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因为你无法完全把别人的幸福复制在自己身上。<br>《庄子》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庄子正在涡水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来聘请庄子到楚国做官,两位大夫说道:“我们的大王听说了先生的贤名,想要把国事拜托给先生处理。希望先生出山,上为君王分忧,下为黎民谋福。”<br>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br>“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两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尊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两位大夫答:“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两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br>荣华富贵,当官发财,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然而豪放不羁的庄子却不喜欢那样拘束的生活,他知道别人所羡慕的权势地位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所以果断地拒绝,依旧选择洒脱自在的逍遥日子。<br>人生在世,我们免不了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但是,不管环境如何,都不要迷失了自己。<br>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坚定内心的信念,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一直活在别人的眼里,只会一味地盲从和迎合,在虚荣的捉弄下折腾自己的身心。<br>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早已把眼光收了回来,遵从内心的想法,看淡外在的得失。如此而活,就算再辛苦,也可以很快乐!</b></h1><h3></h3> <h1><b>适时<br>人生不过百年,眨眼便过。有的人到了人生的终点,才发现自己一辈子随波逐流地过完了一生,对蹉跎了的往事后悔万分。<br>人这一生,少年要珍惜时间,中年要努力工作,老年享清福,善时善终。<br>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匆匆如流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有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br>北宋时期,曾经有个名躁一时的神童方仲永,他5岁时便能提笔写诗,诗作可观可读。当地的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认为方仲永前途无量,时时有人拿着钱财来求他作诗写对,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就经常带着方仲永到别人家中拜访。<br>于是本是求学问道的大好年华,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等到方仲永长大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诗作已经平平。到了更大一点,他完全变得泯然众人,只好拿起锄头,耕农为生。<br>少年时期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正如陶渊明所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br>人生于世,如果不是前进,就必将倒退。中年努力工作,是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唯有奋力拼搏,才有奇迹出现。。曾国藩说:“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 ,必有所成。”<br>司马迁写《史记》,身受宫刑,人残志不残,历时13年心血浇灌而成;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效法神农,三修三改,付出27年日月春秋;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到红海,23年路途风雨兼程。有志者,事竟成,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br>中年造福是要比拼意志,谁能咬紧牙关,谁就能走得更远。<br>正如韩愈所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荀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br>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善良是灵魂燃烧过的舍利,如火熄而碳犹暖,花谢而风仍香。<br>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br>古时候有一个樵夫独自住在深山中。一天,樵夫见月色很美,就趁着月色到林中散步。不料,他回来时,发觉自己的茅舍遭了小偷。<br>樵夫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在他这儿不可能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br>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离开时,在门口遇到了樵夫。樵夫说:“你走这么远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夜凉了,你穿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外衣披在小偷身上,还给了他一些钱财。小偷低着头走了。<br>十年后,樵夫垂垂老矣,已无力再伐木,他孤家寡人,年老体衰,渐渐不能照料自己。<br>这时,一个年轻人找到了他,照顾他的起居直到他去世。<br>原来这个年轻人是当年的小偷的儿子,他父亲用樵夫给的钱财做了生意发了财,直到去世时一直遗憾没有报答樵夫。<br>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福分不是不来,终会有到的时候。</b></h1><h3></h3> <h1><h1><b>干净<br>保持房间干净不仅仅是讲究卫生,也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br>由小家及大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窗明几净;反之,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定有肮脏的角落。于是,摸索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br>这话听来也许会让人产生怀疑,人生跟房间有什么关系呢?看了以下几点,或许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br>1、干净的房间,能影响你的人生态度。<br>我记得曾经有两位学生。<br>学生一:小A是个满满负能量的人,各种抱怨,感情上不顺,一年换两份工作。<br>到了她家才发现,她的房间就像一个垃圾场。衣服从床上蔓延过地面,到沙发上再堆到书桌上,各种存放发霉的水果,开了瓶没喝完的饮料罐到处都是。厨房里油腻腻的碗筷,卫生间里各种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儿。<br>学生二:小B生活节凑非常忙碌,各种社团活动、饭局已经约到下周。<br>然而,她的状态始终是呈上升趋势,无论工作还是感情,她总是面带微笑,各种好运气包围的样子。到了她的家里发现,她的房间里永远都是一尘不染。她上美术课的作品,贴出一面五彩缤纷独一无二的图画墙,布偶由大到小整齐摆放在床头,化妆台化妆品,护肤品、指甲油、眼影、口红、香水都分门别类放在小盒子里。<br>阳台上几盆小花小草,餐桌上放着一瓶鲜花,整个房间里飘着淡淡的清香,没有一个卫生死角。<br>两种不同的人,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脏乱差的环境像一个向下的螺旋,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糟糕,而相反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像一个向上的螺旋,会令人越来越美好。<br>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你最近感觉懒散,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那就是你该清扫自己的房间了。正如舛田光洋在《扫除力》这本书中提到的那样: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自己的房间。如果你的房间脏乱不堪的话,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好运”、“梦想”都会溜走。<br>房间里保持整洁和井然有序,是心理状态的外在折射。保持干净的不是生活方式,是你的生活态度。<br>2、干净的房间让人更幸运。<br>宋朝洪迈曾经在《夷坚志》里提出:“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br>干净的房间可以让人扫除疲劳和不安,让心态更平和安静,好情绪同时又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br>我曾经到一个日本朋友家去做客,这位朋友家虽然空间非常小,但是干干净净。房间里的绿植盆景郁郁葱葱,家里的家具没有几件,也并不昂贵,但是每一件东西都洁净、妥帖、舒适。我被邀请到窗前落座,眼前是房间里飘着茶香,耳边放着轻音乐,街道上的喧嚣被隔绝开来,在这样一个干净且充满诗意的环境中,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br>他们一家人非常和睦,生活惬意,各自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学业,也是心平气和。“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体,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这才叫做家。”<br>干净的家,让彼此情感更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让人更专注于事业和学业,让男人、女人、孩子都全力出去打拼,然后都愿意回到这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家里休憩。“环境影响人的命运”改变空间的同时,也是改变人生的开始。让人幸运的不是干净的房间,而是干净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房间干净与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br>3、干净是一种修养<br>日本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不再有感恩之心的话,人就会傲慢起来,就会变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容忍周围人的缺点,或者变的看不起别人。用手打扫厕所,可以打消人的骄傲之心。”<br>还记得那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吗?东汉末年名臣陈蕃,祖上是河东太守,他自幼志向高远且勤奋好学。陈蕃十五岁的时候,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院子里,庭院里杂草丛生,房间里杂乱无章。有一天,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看到他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就问:小伙子,你怎么不打扫一下迎接客人呢?<br>陈蕃不屑一顾地认为:大丈夫应该把扫除天下祸患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这样的事呢?<br>薛勤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也正是从打扫房间开始,逐渐磨掉傲气,成为一代名臣。<br>由此,打扫的不是房间,磨砺的是一个人的性子,磨掉的是浮躁和傲气。在一本书《袁创团队》中读过一段非常好的话: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干大事,无非就是干小事,把每一件小事干好了,大事自然就干成了。 大事是小事的集合,只要你方向正确,每天付出时间去干,就一定能干出来, 日日不断之功,今日事今日毕,明天事,明天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br>保持房间干净是一种修行,打扫房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扫除力”,扫除的不仅是灰尘,还有种种杂念。“断舍离”舍弃的不仅是垃圾,还有繁多的欲望;“整理”整顿的不仅是物品,还是思想和生活。</b></h1><h3></h3></h1><h3></h3> <h1><b>一二<br>在很年轻的时候,一位最好的朋友买来纸、笔和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他挂在新居的客厅里。这使我觉得有些为难,因为那时我自知字写得不够好看,何况那时也只二十多岁,自己太年轻也不够份量。<br>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荣幸,我都不怕,你还怕什么?”<br>于是,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4个大字“常想一二”。朋友问:“这是什么意思?”<br>我说:“意思是说我太年轻就给别人提字,会不会太狂妄了,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两项我的好,就会原谅我了。”<br>看到我开玩笑的态度,朋友便说:“说正经的,到底是什么意思?”<br>“俗语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我们的生命里,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人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如果我们想要体验快乐人生,就要常想着那一两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压倒。”<br>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br>一年之后,他来拜访我,又来向我求字,他说:“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给写几个字吧!”<br>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作为横批,中间随手画了一幅写意的梅花。<br>没想到过了几个年,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我离婚消息披露社会,引起了许多离奇的传说,我深受流言的困扰。有一天,朋友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里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吧: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br>接到朋友的电话,我很受感动,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br>在雪中都不送炭的朋友不是真朋友,当然更不用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不过,一个人到了40岁之后,大概都在生活中练就了宠辱不惊的本事,所以也就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成熟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揣摩出了生命中积极、快乐和向上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常想一二”的思想。<br>“常想一二”的思想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是在濒临窒息时来一次深长的呼吸。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如果我们把几十年的不如意事综合起来,一定会让我们寸步难行。<br>生活和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只能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br>通过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学会了面对苦境的方法。我总是想:从前,面对万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寻乐,眼下的少许苦难自然能够逆来顺受了。<br>从小我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并且从中慢慢归纳出了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够保持向上的思考方式,能够“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了苦难,苦难便化成了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为绽放幸福和成功的花朵做好准备。<br>让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和勇气。<br>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b></h1><h3></h3> <h1><b>唯我<br>晨起,读读老庄之学,还是很有体会的。庄子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意思是,世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喜欢别人顺应自己,而厌恶和自己不同的人,从而排斥异己,这是因为人有一个自我意识和唯我心态。<br>在人世中,当一个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任何行为都有他的理由,哪怕是伤害了别人,也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连一句表示歉意的话都没有。<br>曾有一个笑话:一个主人对新来的女佣说:“如果你不介意,以后我就叫你阿芳,这是我以前女佣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女佣回答说:“我很喜欢这个习惯,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牛二先生,因为这是我以前主人的名字。”<br>这个笑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一个人不应该一直“装睡”,对别人的意愿也要作出相应的理解与回应。<br>庄子还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雪,是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迂腐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见识的束缚。生活中,我们都有“劝人”的经历。谁没有几个朋友和亲近的人呢,看到朋友亲人做得不对或者误入歧途,提醒一下、规劝几句本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做为亲朋好友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过,“劝人”有时更像做生意,不仅是你愿意卖,更要别人愿意买。<br>他本要往东走,你偏劝他往西去,被劝者当然感觉不爽,不听或者听不进去的情况自然很正常。如果一个劲地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自己觉得费神费力、心都操碎,可是对方就是不听,弄得自己一肚子委屈,而别人一脸的厌烦,这就没必要了。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br>同样,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大脑打了死结的,顽固到骨子里的人。庄子讲了一个“尧让天下”的故事。尧帝要把天下让给隐士许由来治理,许由说:鹪鹩在森林筑巢,不过占据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肚皮,天下对我有什么用呢?“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说,厨师即使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成语“越俎代庖”就是这么来的。<br>在人际关系中,“越俎代庖”的心态要不得。无论在亲人、朋友还是同事之间,各自对另一方的关心、爱护和帮助都应该是有度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以自己的善意和真诚,来作为违背和剥夺对方的真实意愿的理由,不能强迫对方更改主张,也不能强迫他醒悟,而是应该等待他醒悟。<br>关心却不越位,爱护而不做主,凡事尽心尽力即可,万万不能强人所难。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去越俎代庖,这才是善。<br>庄子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就是说不要用人的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要用人力去改变天命。一切顺其自然,顺天应地,顺应大道。<br>在自然规律、社会环境面前,人也要少些“越俎代庖”的心态和“人定胜天”的狂妄,采用顺应而不是压制的措施。<br>清代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发生在新疆的一件事。<br>新疆人喜欢吃牛肉,家家养牛,而新疆的驻军只养战马,同时军垦,一到春耕的时候,驻军就会向当地百姓借牛来耕地,并给予报酬随着地开垦得多了,牛就应付不过来。为了怕耽误春耕,有一个谋士就给驻疆大臣出了个主意:新疆牛少,主要是因为牛都被当地人吃掉了,如果禁止宰牛,那么就有牛来耕地了。驻疆大臣听信了这个主意,便下令禁止宰牛。可是禁令颁布以后,新疆的牛不仅没有大增,反而锐减。其实原因很简单,既然不允许宰牛了,那新疆人养牛干什么?于是大家都不养牛了,地就没有牛来耕了。</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