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葛班长的大米饭</b> </h1><p> </p><p><br></p><p> 炊事班我也呆过,差不多有三个月,在炊事班我们真是偿遍酸甜苦辣,记得那是在锦西,我们来到老连队紧仅两个多月,作为对女兵的锻练性轮训,第一批到炊事班改造思想的就去报到了,我是八月末第二批的。</p><p><br></p><p>那时炊事班长姓葛,比我们早当一年的兵,才比我们早一年,嗬!就当班长了,提的挺快的,我们想,照这样每年提一级,十几年那不就可以提到正师级别了!</p><p> </p><p>班长就是班长,是我军首长中最小的正职。别看官儿不大,可掌管着全连一百多张嘴的,苦辣酸甜,每天吃什么可都由他调剂,归他说了算那?权利真不小,特务头子大,可他的嘴也得在他的管辖之下。</p><p><br></p><p>我记得那时基本上每天三顿高粱米饭,副食,土豆炖茄子,要么就是茄子炒辣椒。</p><p><br></p><p>部队细粮太少,在锦西一年半多的时间我们也仅是在过年和拉练时吃过几顿大米饭以外,平时每周或半个月能吃上一顿少量大米多加高粱米的二米饭,白面馒头,每周能吃几次。</p><p><br></p><p>病号也吃不到什么,一碗面条里面加一个鸡蛋,有的老兵因常年吃高粱米饭,把胃都吃坏了,大家管这叫高粱破胃。</p><p><br></p><p>我们虽然到特务连没多久,但是整天吃高粱米也感到很烦,但是红红的高粱,那大大的米粒,却把我们养得红光满面,白白胖胖的,我入伍时的体重刚过一百,到特务连半年多的时间,我的体重猛增了二十几斤,你能说吃高粱米不好吗?我还真应该感谢老葛作得那软硬适度看着鲜艳吃着香甜的高粱米饭。</p><p><br></p><p>其实别看我现在说感谢辽西的高粱米!那时我可真讨厌每日三餐的高粱米饭 。</p><p><br></p><p>记得那是我们到食堂才几天,快做中午饭时,老葛从库房提出一大盆的高粮米,我们几个接受锻炼的女兵走过去准备淘米,看着高粱米都情不自禁的说,顿顿高粱米,什么时间能给我们换个样。</p><p><br></p><p>葛班长抬头看着我们不冷不热的说:”想换成什么样?” </p><p><br></p><p>我们几个看着班长那不冷不热的脸,想说又不敢说:有一位大胆女兵,说了一声”:换成白色的”。</p><p><br></p><p>葛班长说:”哦!?想吃大米饭了”!</p><p><br></p><p>我们几个吃惊的看着,说换成白色的那个女兵她姓高。再看看班长,还是没敢吱声,女兵高很大胆笑着对班长说,是想吃大米饭了!因为自从我们来到特务连,我们还没吃过大米饭那! </p><p><br></p><p>班长没笑,不动声色的拿起水瓢走了。</p><p><br></p><p>我们看班长走了,又看看爱笑的高,心里想,哦呦! 你可真胆大!敢说这样的话。</p><p><br></p><p>但是高却不然,还继续笑着对我们说:咱们胜利了!今天中午咱们就吃大米饭了。</p><p> </p><p>我们几个正不明白的纳闷儿时,班长端来满满一水瓢白白的大米,放到一个小盆里对爱笑的女兵高说:你来做大米饭吧。我们傻傻地看着发生的一切,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我们一边把掏好的高粱米下锅,一边莫名其妙地看着高站在饭锅前的动作,(高是第一批到炊事班的,为了传帮带,她在炊事班呆了六个月,后来我们才知道里面的奥妙)。</p><p> </p><p><br></p><p>不一会,煮高粱米的饭锅开了,高熟练的拿起象铁锹一样的大锅铲,在锅里翻了几下,又用水瓢在高粱米饭靠边的地方捶了一个坑,之后把那瓢洗好的大米倒在小坑里,之后就不动锅了,静静的看着饭锅咕嘟咕嘟的开了一会之后,高拿起勺子蒯起一点高粱米饭送到嘴里尝尝,然后大声对烧火的同志喊,小火了!喊完之后,她盖上锅盖儿,一切忙得停当,她抬起头看看我们几个,也笑着对我们傻楞着看的几个说,一会儿就好。</p><p> </p><p><br></p><p>我们几个你看我我看你的琢磨着,又等了十几分钟,高又对烧火的喊了一声,关火。</p><p> </p><p><br></p><p>开始烧菜了,高又指挥伙房二号锅烧大火。高往大锅里倒了约有半斤的油,油热了把两大盆的小辣椒和茄子一起下锅。她挥舞着大铁铲,不停的翻着菜锅,那一刻,我们看着她略胖的身材可做饭的动作却很灵活,而且她做的饭菜都好吃。所以一般的情况下,班长都指定高炒菜。</p><p> </p><p><br></p><p>终于,饭做好了,我们围在饭锅前,看着高先把大米饭乘在小盆里。那天,我们吃到了,到特务连半年多时间的第一顿大米饭,但不是白色,有一点点淡淡的粉色,还有一点点的高粱米的味道.其实那顿饭我们吃着并不香,吃的也不舒服,因为班长一直没到食堂吃午饭,后来,我们再也没提改善伙食的要求,但是,我们学到了一锅作两种米饭的技术,这个技术是我永生都不会忘记的,是那种难忘的内疚和不安.还拌着过意不去。</p><p> </p><p>不过,也没啥!作为炊事员,多吃多喝,那是常有的事,可我只此一次呦!老班长,你可给我做证呀!</p> <h1> <b>老哥(老葛)</b></h1><p> </p><p>先向老哥深深鞠一躬!在虔诚的说一声,对不起了!手下措辞不档,让你老兵老哥受委屈了!呵呵! </p><p><br></p><p>另外,司务长和上士我对他们印象太少了,早就把他俩忘到脑后了,呵呵。</p><p><br></p><p>上士和司务长,你俩看见别生气,谁让你俩那年架子大,我们平时很少看见你们,现在这里说你们一句坏话.你能怎地?你如看见了,就是找我算账的话,可我现在也不怕你们了.呵呵!开句玩笑,是为调节气氛,缓和干群关系。</p><p> </p><p>但是朝夕相处的老哥我还是不会忘得。</p><p><br></p><p>话还得说回来.其实那时候全中国生活水平都不高,细粮都少,部队能吃饱是人民养育着我们。想想那时种田的农民,多数可连一日三餐都吃不上,两餐还有一顿稀饭。 其实我还听说那时,施工连队工作那么辛苦,有的连粮食还不够吃,经常是寅吃卯粮,更何谈改善伙食。</p><p><br></p><p>所以,那时候我们天天盼着吃好的那真是难为老哥你,和司务长,上士同志。</p><p><br></p><p>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其中就有:每年到六七月时,部队都下发红头文件,年年告诫声明,”不准啃青”,原因是怕浪费粮食。</p><p><br></p><p><br></p><p>那么,我们都深深体会到的是,现在和三十年前的过去可大不一样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那是天翻地复的变化,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得好,而现在啃青随便,而且已是减肥的时髦小吃。</p><p><br></p><p>再说现在部队的伙食标准,和过去我们在部队时的0.45元的伙食没发比,现在全国人民都可以天天吃细粮,已经把吃粗粮当作有益健康的营养搭配。 说到这里,我记得,前段时间,一位铁道兵战友在给我回帖时曾说过,那时,伙食费里的0.45元还包括做饭用的柴火和燃煤,就这样,所以生活水平普遍都不高</p><p><br></p><p>老哥:此一时彼一时喽,众口难调哇!炊事班长可不好当啊! </p><p> </p> <h1> <b>偷桃记 </b></h1><p><br></p><p>锦西某部队院校内,航,海,铁三军大汇集。咱连有位男兵说得好:天上有空军护航,地上有海军保驾,铁老九进了保险箱......。特别是到放电影的时候,大礼堂里三军赛歌,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颇为壮观。 </p><p><br></p><p>那时,总机班的机房在一栋楼的第一层,机房有一个门,有一个窗。门对着楼道,窗后是友邻部队用铁丝网围着的一大片桃园.由于分线盒装在桃园里,所以我们时不时的要从窗户跳到桃园查线。 </p><p> </p><p>桃园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枝条抽芽了,一片嫩绿。开花儿了,一片粉红。结桃了,一片果实。当然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果实。 </p><p> </p><p>奇怪的是,别的桃树都是果实累累,而临近我们窗户的几棵桃树就是不结桃,要不就是稀稀拉拉挂几个小毛桃摆样子,难怪有一天,女兵小Z正在分线盒接线,友邻部队的一个小头目走过来,绕着分线盒的电线杆转了三圈突然问了一句:“桃子好吃不好吃?”小Z很是反感地说:“什么好吃不好吃,我们又没吃你们的桃,不知道!” </p><p><br></p><p>苍天作证,我们是真的没摘过他们的桃(偷字不好听,以下称摘),冤,实在是冤! </p><p> </p><p>这天是阴天,晚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我和小E下班没有走,因为修理所的手电忘到总机班了。我拿起了手电,小E心领神会,我们跳过窗户准备摘桃。由于怕被友邻部队看桃的兵发现,我们没敢打手电。我们摸索着找桃。突然一个声音大喊:“谁在偷桃呢,站住!” 我们大吃一惊,我本能地打开手电向声音的方向照去,见一个看桃的男兵在树上站岗,手里拿着一个啃了大半的桃。真得感谢修理所的手电,贼亮,照得那个兵睁不开眼睛,我们趁机逃跑,这时那个兵又喊:“别跑啦,方向不对,门儿在那边。”我们赶紧又返回来向桃园的门冲去! </p><p> </p><p>第二天,友邻部队给我们班送了一大盆鲜凌凌的大桃,班里战友们名正言顺而又光明磊落地吃着桃,小E也兴高彩烈地吃着,可我却吃不下去,因为我得写检查。小E年纪小,我年长一些,是我领着她干的,责任在我,我是又上纲又上线的在班务会上做了检查。 </p><p> </p><p>事情过去了,可我时不时地在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我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友邻部队的桃算不算“群众的一针一线”呢?况且,我们确实没摘到一个桃,确实没有呀,战友们!!! </p><p>(兵姐)</p> <h1> <b>风沙曲</b></h1><p><br></p><p>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臣服四海后,在《大风歌》中所发出的踌躇满志之言。可惜刘邦当年仅仅到了黄河两岸,如果他到过内蒙古高原,领略过这里的风沙,可能就要将诗词改为“大风起兮沙飞扬”了。 </p><p> </p><p>那时我们还没有听到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大风起时,遮天避日的黄沙犹如咆哮的黄龙呼啸而来,大地上的一切都在它的肆虐下颤抖。记得在通辽遇到过一次能见度不足十米的风沙天,迎风行走需要弯着腰,使足了力气才能一点点的前行。迎面扑来的不仅仅是沙子,还有颗粒小的石子,打在脸上疼极了,《西游记》中描写的飞沙走石,不过是在此景的基础上略为夸张点。要是顺风的话,不用费力就能小跑起来。其实不想小跑也不行。 </p><p> </p><p>遇到这种天气,最倒霉的是架线排了。越是恶劣的天气,通信线路越是容易出故障,大风中行走都困难,而他们还要爬线杆、查故障。每次查线回来,灰头土脸的不说,光是每人身上带回来的沙子就能有几两。 </p><p> </p><p>风沙天里吃饭也要和平日里不同,不能细嚼慢咽,要狼吞虎咽,尽快吃完,不然就要多吃进许多沙子。没经历过那种风沙天的人可能不信,以为我是在耸人听闻。我告诉你一件真实的经历吧:我们在赤峰站前的小楼在当时应该属于条件不错的了,双层的玻璃窗,即保温又密封。七八年春季的一个晚上,一夜狂风怒号,窗户一夜“啪啪”作响,早晨起来后,在室内的窗台上,所有正常的窗缝下都有一个小小的沙包。那沙子细的不能再细了。 </p><p> </p><p>几年前听到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如果是单独的谈风或是谈沙,都可以让人有美的想象,把风和沙结合在一起赞美,真不知道词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一兵)</p> <h1> <b>作 诗</b> </h1><p><br></p><p>在赤峰的时候,因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连队每个班的宿舍里,墙上都有一个学习园地。上面挂满了战士们的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学习心得、活的思想、大批判文章、决心书、检查、杂文、文学作品、诗歌……等等。最多的作品是诗歌。我们班的诗歌换得勤,同志们太有才了,争先恐后发表诗。我回忆起了自已发表在班里学习园地的一首诗,当然,拿现在的标准看,应叫顺口溜,可当时叫诗,那是自已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写出的,确实写出了我的战斗豪情,是我的心里话。今天,我把这首诗写了出来,看它在忆海里是个什么壳儿。 </p><p> </p><p>题目: <b>守机战士心向党</b> </p><p><br></p><p>守机战士心向党,谁说守机很平常? </p><p>党的阳光照机房,小小塞绳有份量。</p><p>红灯亮,耳机响,塞线里面连路线, </p><p>我为革命接转忙,条条银线连八方。</p><p>条条银线连八方,平凡岗位是课堂, </p><p>战士心中更宽广,服务之中有立场。</p><p>能观四海风云动,有限里面求无限, </p><p>能闻五州风雷响,雷锋精神放光芒。</p><p>批林批孔当闯将,守机战士心向党, </p><p>上机如同上战场,党的阳光照机房。</p><p>五尺塞线做刀枪,红灯亮,耳机响, </p><p>直刺林孔复辟狂,我为革命接转忙。 </p><p> </p><p>说实在的,自从参与了忆海拾贝活动,我就有了一种回到了连队的感觉,好像战友们就在身边。一群穿着绿军装的兵们在出操、训练、吃饭、值班、学习、开班务会、开全连大会、点名、讲评、自由活动、看节目、看电影、唱歌、打打闹剧……团结紧张而又严肃活泼。 </p><p> </p><p>战友们在忆海拾贝里充分抒发感想,回忆军营岁月,出现了那么多好贴子,好故事,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这说明特务连的兵,是好兵,是优秀的兵。这说明忆海拾贝是成功的,是健康的,是朝气蓬勃的。 </p><p> </p><p>多么希望看到特务连的新老干战在这里来个大集合呀。 (兵姐)</p><p> </p><p><br></p><p><br></p><p> 战友评论也留在这里:</p><p> 先谢谢70楼一兵战友热情洋溢的话语,让我心里热呼呼的。</p><p> 92楼战友写的小诗《守机战士心向党》是那个时代的我们都会写几首的战斗小诗。但这首小诗细细看来内容铿锵有力,流畅、通顺、押韵,不失为一首优秀战斗小诗,如登军报或兵报也毫不逊色.不过我觉最后一段不重复就挺好。</p><p> 谢谢兵姐的诗,这诗虽不飘逸,也不浪漫,但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最美的诗,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别样的青春、别样的浪漫。这恐怕不是现今的年青人能读得懂的。 </p><p> 谢谢各位战友的作品。真诚地希望战友们和我同写忆海拾贝的愿望,在这里我再一次恭请各位战友都来做楼主。这里是我们大家的家园。 </p><p> 当我们把岁月的痕迹留在自己的脸上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思念凝固在了那个岁月。回忆过去或许就是在拨动我们那早已逝去的青春琴弦。来吧,战友们,把你的回忆、把你的思念留在这里吧。</p> <p><br></p><h1> <b>师长发火</b></h1><p><br></p><p>连队在锦西时,一天,总机台上格外忙,女兵小J双手持着塞线上下不停地操作。忽然,一个粗大的嗓门儿要电话,小J一听是某位师长,急忙将电话接通。过了一会儿,师长的电话指示灯急促地闪烁,小J忙搬过键,只觉一个炸雷在耳边响起:”我的电话怎么断啦,你搞什么鬼,混蛋!王八蛋,总机班是王八蛋!”啪!电话放下了。</p><p><br></p><p>小J这时头脑大蒙:难道线路出故障啦?电话怎么断了呢?师长怎么骂人呢?这边还没搞清楚,外边院子里一片嘈杂声,班里几个没值班的女兵跑出去一看,哟,师长正指着大胡子连长的鼻子大发脾气:”你这连长是怎么当的,真是个王八蛋,带了一群什么兵,我撤了你!” </p><p><br></p><p>一头雾水的连长始终保持着笔直的军人姿势,挺胸抬头,目不斜视,一动不动,任凭师长骂个惊天动地,围观的干部战士都不敢吭声,一个个傻了一样。</p><p> </p><p>师长发完脾气走了,我们总机班的女兵心里可打起鼓来,不知连长如何算这笔账。小J更是委屈的眼泪汪汪,我们回到宿舍(那时宿舍又当会议室,又当活动室),大家都老老实实坐好,静静地等着挨批。</p><p> </p><p>连长一脸严肃地走进来了,背着手走来走去。室内气氛更加紧张起来,大家低着头,大气儿也不敢出,空气都要凝住了。连长一点响动,我们都要吓一跳,突然,连长卟哧笑了起来,紧接着又指着我们开始哈哈大笑,大家一愣,也跟着笑开了,笑呀笑,笑得前仰后合的,笑到后来收不住了,一个个捂着肚子直哎哟。 </p><p> </p><p>有人说:”王八蛋连长带了群王八蛋兵,当心撤了你,哈哈哈!”这件事过后,连长组织大家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安慰了大家和女兵小J。</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四个第一</b></p><p><br></p><p>是在锦西,那时天天读雷打不动。我们总机班是个大组,连长有时也参加我们组的学习,这天学习的内容是林副统帅的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 </p><p><br></p><p>我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因为这四个第一我们从当兵就开始讨论,从海城讨论到锦西,从冬天讨论到夏天,但从来就没有讨论清楚过,女兵甲发言了:四个第一都重要,不太清楚谁应在前谁应在后。女兵乙说:四个第一都应放在第一,因为都是第一。 </p><p><br></p><p>女兵丙接着说了;四个第一并排那不乱了吗?都是第一,就都不是第一了。 </p><p><br></p><p>这时连长开始发话:四个第一就像四节火车,要连接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如果成为一个整体,不就好理解了吗。 我们大家一琢磨,是呀,连接成一个整体不就好了吗?可拿什么来连接呀? </p><p><br></p><p> 这时女兵丁恍然大悟,火车是用挂钩连起来的!四个第一应有个挂钩连接,对,挂钩! 大家顿时兴奋不已,我们终于有收获了。可不久,大家又静下来了,这挂钩在理论上是个什么东西呢?挂钩.…挂钩..…挂……学习就这样带着些许疑惑结束了。当然,战斗正未有穷期,讨论还远未结束,我们就这样一直讨论到林副统帅从天上掉了下来。</p><p><br></p><p>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我现在也没弄清楚四个第一的关系,嗨,只好去温都日尔汗问林副统帅了。</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高梁面发糕</b></p><p><br></p><p> 海城,89209部队31小队驻地。一群女兵正嘻嘻哈哈在菜地里摘豆角。 </p><p><br></p><p>这群女兵(包括我)是连队炊事班的,因为她们在家的时候只吃饭不做饭,所以到部队必须会吃饭还要学会做饭。女兵们做饭的热情绝对高涨,只是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做出的馒头——酸的,米饭——夹生的,炒菜——咸淡总是不相宜,菜汤——稠的时候可当炒菜,稀的时候可以浇花儿。但是,问题归问题,绝没有影响大家做饭的积极性。</p><p><br></p><p>为了给特务们一个惊喜,我们想起了做高梁面发糕!大家七手八脚把面揉好,发好,放上碱,又揉好,直到蒸上笼屉,才松了一口气。</p><p><br></p><p>发糕呀发糕,我们想像得如蛋糕一般好吃。就这么想着想着,时间到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揭开了屉盖儿,只觉一股说不上来的味儿扑鼻而来,再一看,发糕在屉布上黑呼呼,稀溜溜,摊成一片,不成形状,用刀切不成,用手拿不起来,一吃直咧嘴。</p><p><br></p><p>完了,完了,这可怎么交待?全连一百多个兵要吃饭呢。大家一筹莫展,焦急万分,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嘹亮的吃饭歌由远而近,大胡子连长带着整齐划一的队伍立正稍息要吃饭了。我们全都躲藏在操作间里不敢出来。</p><p><br></p><p> 连长莫名其妙地进来,一闻一看,明白了。连长狠狠瞪了我们几秒钟,一转身出去了。只听连长的大嗓门冲着队列喊:“今天我们开展个活动,叫忆苦思甜,吃忆苦饭,要不忘旧社会的苦,牢记新社会的甜,要吃出对党的热爱,吃出阶级感情来,开饭!”</p><p><br></p><p>连长第一个拿勺子盛起了发糕,兵们个个咧着嘴,伸着脖子强咽下去。一些人边吃边嘟囊:“谁家的发糕是用勺子盛着吃,让我们吃,我看猪都不吃!”“是呀,天天忆苦饭,影响战斗力!”我们听的无地自容,愧疚难当。</p><p><br></p><p>就这样,发糕下去的不到三分之一,我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不过,女兵就是女兵,难过的快高兴的更快,不久,炊事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当然,大胡子连长的应变和机智也成了我们的笑谈。</p> <p><br></p><p> <b style="font-size: 20px;">致老葛班长 </b></p><p><br></p><p>1972年我已满15岁了,随师部特务连转战到赤峰。连队推出新举措,各个专业的战士轮流到炊事班当炊事员。炊事班也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成了炊事员培训基地。虽然炊事员每几个月一轮换,可有一个人却是常任,那就是炊事班主持工作的葛方才班长。现在回想起对老葛的印象,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恨”,另一个是“怕”。</p><p><br></p><p>先说说“恨”。72年底,我有幸当了3个月的炊事员。和我一拨的好像还有少军、小褚、肖岩、马丽。那个时代部队主要吃高粱米和大米混合的二米饭。当然是大米好吃,高梁难咽。我们女兵想了个招,大米下锅时故意留一坨不和高粱米掺和。这样,饭出锅时就有一坨纯净的大米饭供自己享用。这个秘密很快就被老葛发现了。后来,我们每一次大米下锅后,他都要再用锅铲搅拌一下,我们再也吃不上纯净的大米饭了。因此,我们恨死老葛了。 </p><p><br></p><p>再说说“怕”。虽然我们很恨老葛,但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因为在我们女兵心目中,老葛很神秘,是个“半仙”、“幽灵”。好像我们心里那点坏主意,他一眼就能看穿。有时,我们看看四下无人,就开始说老葛的坏话。可话刚说完,一回头发现老葛就站在我们身后。这样的情景居然发生过好几次。我们说他那些坏话全让他知道了。因此我们都感到他身上有股仙气,什么事他都能知道,生怕他报复我们。 </p><p><br></p><p>还要告诉老葛一个秘密:我们女兵在炊事班时,经常偷熟肉吃,还蘸着酱油吃,好吃极了,一次吃一大碗。有一次马丽吃多了,伤了胃脾,两天没吃饭。</p><p><br></p><p> 还有几件趣事。一次大胡子连长到炊事班问:今天谁做的米饭?我说是我做的。连长说找个扁担绳子跟我抬石头去。我说为什么?连长说米饭里石头太多了,把我牙咯坏了。 </p><p><br></p><p>还有一次我把白菜炒咸了,连长要罚我吃一大碗白菜,我磨磨蹭蹭也没吃。</p><p><br></p><p>一次师里副参谋长带队检查卫生,我烧了一大锅开水,弄得满屋子蒸汽。检查组象进了澡塘子,啥也看不见。 </p><p><br></p><p>记得连里有个兵被分到炊事班,可他不愿干炊事员,又不敢找领导说。就把做饭穿的围裙弄得又黑又脏,每次端饭盆时还故意把脏围裙贴在米饭上,弄得全连战士都很恶心,一致要求把他调出炊事班。结果他如愿以偿,离开了炊事班。老葛还记得这个战士叫什么吗?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这些都是35年前的事了,现在想想还很亲切。是啊,我们把青春花季都献给了铁道兵,献给了祖国。</p> <h3>后排左1,曹琴,2,戴英华,3,李小梅,4,唐莉,5,罗丹,6,王昕光,中排,</h3><h3>二排左1,邵闽,2,国淑丽,3,颜苏梅,4,李卫莉,5,张淑兰。</h3><h3>前排左1,林萍,2,杨敏,3,李丽,4,熊景荣,5,方宝珍,6,肖立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