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的长沙之行

雨后

<p>&nbsp;&nbsp;&nbsp;&nbsp;老父亲和长沙有着深深的情结。早年我的祖父曾在长沙定居,后来我从部队转业定居长沙。长沙有他无尽的怀念,也有他无穷的牵挂。这里曾有过他儿时的梦想,青春的足迹,奋斗的苦涩和不尽的情思。无论是满目沧桑的旧景,还是日新月异的新颜,星城的一切皆让他牵肠挂肚。这些年间,我们曾多次劝他来长沙小住些时日,他总是瞻前顾后的,一直鼓不起勇气。96岁高龄的老人此次终于下定决心,再次故地重游以了多年夙愿。</p> <p>&nbsp;&nbsp;&nbsp;&nbsp;湘雅路北边的大王家巷23号,是祖父当年居住的地方。我现居地离那不过300米,老父亲的首先要去的自然就是那里。老人家谢绝了拐杖,着意要“慢慢走就是”。穿过车水马龙的湘雅路,老人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在“大王家巷”的路牌下驻足良久。昔日的景象几乎都没有了,似有一点点隐隐的失落。他对我说:长沙解放前,我们家有条驳船在湘江跑运输,全家基本就靠这条船营生。祖父在解放初驾船送货到武汉,恰逢公私合营,从而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职工,并在武汉安顿下来,我的大表哥颜猛进就出生在那里。1960年水利工作百废待兴,祖父便回到湖南水利厅工作,定居城北的大王家巷23号,颜伟伟(我的表弟)当年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望着大王家巷附近宽敞的马路,望着附近新建的文昌阁地铁站,岁月的巨变让他感慨万千……</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9年袓父袓母在武汉留影。</h3> <p>&nbsp;&nbsp;&nbsp;&nbsp;&nbsp;大王家巷附近的铁佛东街、二马路等,曾一度繁华,现名存实在的只有文昌阁了。文昌阁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一年修复,是长沙400年历史文脉的渊源,是长沙四大文昌庙唯一遗存。老人家怀着复杂的心情,从地铁一号线文昌阁站入口,开始了第一次长沙地下游。从五一广场站转二号线到火车南站,再转磁悬浮列车到黄花机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让他兴奋,尽管转车途中路程很长,却一直坚持着没有休息,且一路兴致盎然。</p> <p>&nbsp;&nbsp;&nbsp;&nbsp;橘子洲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这里。父亲青年时期曾多次行船路过此处,但因忙于生计从未细看过。此次登洲环游时他告诉我,解放前周家新屋有许多人曾在长沙谋生,他们天天望着橘子洲而从没上岛玩过。周家祠堂的王玉湘那时也在长沙做事,日本鬼子进攻长沙时,在橘子洲江面上逃生,差点命丧江心。当年江中逃生的人密密麻麻,乘船的坐竹排的逃生者均是不得已而为之。据说敌人的飞机在天上追着向江中扫射或丢炸弹,江面上四处炸起几丈高的水柱,鲜血染红了整个河流。幸而玉公公年轻力盛,侥幸逃过了一场大刼。父亲感情汹涌地告诉我,我们本来还有一个叔叔,他名字叫周柏林,非常聪明也非常英俊,17岁时去了衡阳一家酱园学徒。在衡阳抗战的兵荒中,我的叔叔失踪了,如一片落叶消逝于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事让我的祖母几十年间以泪洗面,每当黄昏总要走出屋来,上垄下垄的望几遍,竭嘶底里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企图喊回她熟悉的身影。叔叔的失踪让全家人心痛,几十年间大家都盼望有奇迹出现,可是至今仍如石沉大海。国恨家仇让父亲伤感不已,那天他默默地在洲头站了很久,回望今天满城的繁华景象,意味深长地感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都是先烈用命换来的!可如今好多人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p> <p>&nbsp;&nbsp;&nbsp;&nbsp;那天比较闷热,我陪老父亲从沿湘江风光带走到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在江边的一块指示牌下,老人家望着滚滚北去的江水沉思了好久。他说顺流而下几十公里,就是安乡的三汊河。那里有曾有一个叫晏泰和的药号。他17岁那年春节后不久,随我的祖父送货去了那里。老板叫晏兵衫,也是湘潭县人,见他诚实可靠,又读过几年私塾,便着意要收他为学徒。他在那里做了近三年,主要是辨识中草药,用毛笔抄写药单。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一个药剂师,却练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让其受用一生。1944年日本鬼子打到湘北,兵祸直逼安乡,晏老板决定仓惶回撤。那时父亲掌管着药号全部现金,逃难之前他将所有银元淸点,悉数交给了东家,担着一担值钱点药材登船返乡。小船往南开出不久,敌人的船便追了上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弃船逃生。那是一次艰难的逃亡。他挑着那担药材下船不久,在荒乱的人群中与少东家失去了联系。于是只好随逃难的人群南迁,辗转湘阴、益阳、宁乡、长沙等地。途中没吃没喝,走的都是比较偏僻的泥泞小道。日夜兼程第三天到达湘潭时,已是满身尘土和汗臭,累得饿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祖母曾同我讲过此事说,“他真的好蠢,就不晓得随便拿点药材,跟人家兑点吃的?”兵荒马乱的年代药材是很值钱的,也很好出手。父亲说那是人家的东西,不能随便动的,饿死也不能动。祖母听后哭笑不得,大骂了一声“哈宝”。此事姑妈生前也和我说过,她说得有点生气:“你看他就是各样蠢,真的蠢到了底。”这次父亲同我旧事重提,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为人处事要有原则,做到问心无愧”。他希望这个家风能代代相传。</p> <p>&nbsp;&nbsp;&nbsp;&nbsp;那天我特意早点出发,领着父亲去看新建的湖南第一高楼——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让他感受一下长沙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哪知到目的地后才知道我们去早了,还要整一个时辰才会开门。父亲喜欢看老街,于是我们就去了对面的登隆街和黄兴路步行街。穿过登隆街,我们来到颇有那个年代特色的老省粮食厅,老人家欣然记起那年头吃不饱饭的一些往事,我便顺着话题要带着他去黄兴路尝试一下小吃。他却连连摇头说,才吃过早饭,没有必要浪费。父亲生活上非常节俭,尤其是饮食方面,生的冷的不吃,从不暴饮暴食,也很少吃零食。我想他那摇手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节约每一个铜板”。他多次对我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每次出门买菜他都要嘱咐,“买点小菜就行,鱼肉吃多了不舒服。养身要学会自己调整,平时还是五谷杂粮好,既经济又实惠。”这样,我们在食物飘香街上逛了半天,只喝了几口自带的开水。好在九龙仓现代气息让他非常惬意,似乎是饱享了一顿精神大餐。</p> <p>&nbsp;&nbsp;&nbsp;&nbsp;父亲喜欢读书和散步,这是他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白天气温高时他就在家里面看书,尤喜读一些历史人文书籍,就那样静静的坐着读。晚饭后如果老天下雨,便一个人绕着客厅散步,天气睛朗就要到外面溜达溜达。他喜爱去江边散步,看看江上的船,任徐徐清风吹拂,他就感觉舒服。他对湘江有太多的记忆,他说他细伢子时坐船顺江而下,一路风光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坐在风帆广场歇息时,他能对一些往日的景点和故事慢慢道来,如数家珍。他说,从湘潭昭山下来,有兴马洲、牛头洲、橘子洲、傅家洲、月亮岛等,大大小小沙渚连绵,串成长岛,垂柳依依,白帆点点,时浮时没,极富灵动之感。他说毛主席在词中写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那种意境,他都有过亲历体验,那真的让人心旷神怡。坐在风帆广场的石阶上,他同我讲过许多往事,说老敏(我大姐)十岁时,一个人买张船票从易俗河直扺长沙,上码头后一路问着找到大王家巷。那时候人十分纯朴,对路人十分热心。现在科技发展了,一部手机就可以指路。那次他忽然突发奇想:要是还要照过去那样问路,还会有那么顺利么?</p> <p>&nbsp;&nbsp;&nbsp;&nbsp;&nbsp;太平街是父亲小时候去过的一条老街,他对当年的青石板路印象尤深。这是长沙古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条老街,近年整治后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也给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注入生机。老人家对新整出来的一些古迹兴致不大,但在贾谊故居却停留了很久。老人家对长沙王太傅非常尊敬,对其读书人身份更是欣赏有加。他尤其喜欢贾太傅“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的态度,以及他提出的"以民为本"、"亲民如子"、"富民利民"等民生思想。他认为,这些思想对现如今的社会建设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天他十分高兴地站在太平街的牌楼下,着意要将“天下太平”四个大字摄到他的面前。那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期望。</p> <p>&nbsp;&nbsp;&nbsp;&nbsp;火宫殿是长沙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老字号餐饮场所,特别是风味小吃享誉三湘。父亲一辈子不信神,对吃的要求也很低,他生怕我破费,只在外面走了一下就出来了。他说过去家里很穷,大半日子以红薯充饥。我们兄弟姐妹六个,要不是搭邦有祖父的退休金和粮食接济,日子不晓得怎么过得来呢。他说几十年间苦日子过惯了,但苦日子有苦日子的好处,让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不能忘了过去,勤俭持家的好传统还要发扬,那是一件不能弄丢了的传家之宝。</p> <p>&nbsp;&nbsp;&nbsp;&nbsp;父亲好多年没去过天心阁了,这次登上城墙还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的“星野”之说,“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长沙人视为吉祥的风水宝地,多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旧时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老人家是楹联和诗词爱好者,曾读过也写过一些。譬如他写的《九十舒怀》,就得到过众多人的赞美。登阁之前,他就对“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和“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等绝妙佳联默颂如流。为此他还执意要登上顶楼,凭栏远眺体验一番“四面云山皆入眼”的景象。令他欣慰的是,周围多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其新的视觉效果让他感觉到了此次登阁的新收获。</p> <p>&nbsp;&nbsp;&nbsp;&nbsp;白果园是长沙近代的一处历史遗迹,老人家好像以前从未涉足。街口正中央是“八大公沟”,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遗迹,也就他理解的“屋檐坑”。东墙竖立着一面大型仿铜浮雕文化墙,上面雕着与白果园紧密相关的两大历史事件图案。 一是毛主席当年印刷湘江评论的旧圵,一是湖南和平解放纪念馆。民国时期,白果园公馆汇集,是长沙的“富人区”。21号是湖南省国民政府主席程潜的私宅。亦是他会见湖南省工委军事策反小组组长余志宏的地方。31号是孙中山保镖民国奇人杜心武的故居。青砖地面,老漆木板楼梯,天井与回廊精巧聚气。33号是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这幢为民国实业家张克恭(1879-1935)所建的印刷厂,现在是普通民宅。据说,《湘江评论》在这里只印刷了五期即被当局查封。父亲喜欢驻足这些旧址,在这里他既可以听到历史的声音,也可以听到自己走路的声音。</p> <p>&nbsp;&nbsp;&nbsp;&nbsp;化龙池源于一个舍身取义的神话,说的是一对年轻的铁匠夫妇,为保一方平安舍身取义斗孽龙故事。父亲从不信神信鬼,但他非常看重这种情义。或许是缘于此,他才在那小铁匠铺前站了好久。他对我说,当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遭到危难之时,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这种人就是英雄。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还有你们自卫反击战的许多英雄、烈士,这些都是民族的脊梁,都是应该值得敬重和纪念的。化龙池南接大古道巷。街上旧有古道观“洗药庵”。传说隋唐间大医药学家、号称“药王”的孙思邈隐居长沙时,曾在这里洗药。后人为纪念他建起了“洗药庵”。遗憾的是洗药庵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现已无遗迹。若是留下来了的话,想必这学过三年药剂的老人家,定会是饶有兴致的。</p> <p>&nbsp;&nbsp;&nbsp;&nbsp;辛弃疾当年在长沙创建飞虎军,建营盘于此,故名营盘街。辛弃疾既是南宋抗金名将,又是著名词人,老父亲对他的词作十分喜爱。即能脱口而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 <p>&nbsp;&nbsp;&nbsp;&nbsp;赐闲湖传说有二。一是关公战长沙的故事。关羽同黄忠交战,或许是英雄相惜各自留了一手,均放对方一马。在一旁观战的长沙太守韩玄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认定黄忠已与关羽勾结,于是要斩杀黄忠。大将魏延挺身而出将黄忠救出,并在湖边追杀了早与自己结怨的韩玄。此一说为“剌韩湖”。二是说湖广督学颜鲸由于得罪权贵一路遭贬,最后不得不赋闲在此。老人家不喜欢纠结于野史,但对关、黄的品质和胸怀十分敬重,他不赞成两败具伤,而推崇“和为贵”、“义为高”。他常说“仁义值千金,钱财如粪土。”教育我们对对待利和义时,一定要以义为首,不惜弃利取义,这种时候往往吃亏是福。他十分珍视亲友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社会之间的友好和谐。 孩童时就经常教育我们,要以仁义思想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一事当前先检讨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做全面分析。小时候父亲对我们管教极严,兄弟姐妹中不管是谁犯了错,他都要将所有小孩召集起来,一个个在堂前跪成一排,然后赐一顿“楠竹笋炒肉(用竹枝抽打)”。那时候大姐已经高中毕业,也不能例外于家法,也得和大家一起乖乖跪着。几十年后姊妹们回顾起那一幕,竟然没有半点羞涩,也没有丝毫委屈,都饶有兴致地当作幸福的谈资。姐妹们常将那当成有味的喜剧,把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谁的跪姿非常漂亮,谁在其中有小动作等等,相互间取笑得开怀不已。途中我同父亲又谈及此事,老人家嘿嘿一笑道:“看来还是长了记性的呀!”父亲对我说,周姓祖先都十分重视家教,也曾人才辈出,如周恩来、周树人(鲁迅)等都是家族的典范,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也要光大前辈精神,堂堂正正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树人如树木,要从小抓起,培养正直崇善的好习惯。为此他对年幼时的我们严格有加,也算是尽他的一份责任。周家族普排辈曾有一首诗:“文章开景运,方正赞升平,作善承先志,传家自显荣。”这充分表达了前人对后人的希望,警示后人要作善承先传家显荣。他还告诉我,按诗中字排辈,祖父为正字辈,他是赞字辈,我们这代为升字辈,已此类推……他希望后人都能记住这家训,并努力践行和担当。</p> <p>&nbsp;&nbsp;&nbsp;&nbsp;船山学社旧址在中山东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以研究发扬王船山的思想。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在此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所大学是中共成立后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从1921年8月创办到1923年被查封,学员共达200多人,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老人十分崇拜王船山济世救民的思想体系,也非常敬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尤其是自修大学内设特别班、补习班,把那些缺衣少食的平民,被人看不起的‘睁眼瞎’、‘光脚板’的泥腿子收进船山学社圣堂,让他们识字、读书,教他们明事理,改弊习的做法,父亲大为感动其“求适于用”的办学理念,他认为“这才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得民心者终得天下”。</p> <p>&nbsp;&nbsp;&nbsp;&nbsp;岳麓后山的梅溪湖,是新近崛起的生态示范新区。那天我和父亲去的是湖西面的城市岛,这是一个观景平台,主体为纯钢结构建筑,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螺旋钢结构建筑。相互环绕的两条螺旋上升环道,象征着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道很长且有一定坡度,我耽心老人家会累着,哪知他越走越精神,很快就登上顶端观景台。举目四望湖光潋滟,一栋栋新楼相映生辉。美丽宜人的风景,竟然也有让人忘却疲劳的功效。</p> <p>&nbsp;&nbsp;&nbsp;&nbsp;&nbsp;“七一”前夕,公司退休支部的同志通知我,支部将组织去杨开慧故居参观学习,问我能否成行。我说我老父亲来了。热心的老卢说那就一起去吧。于是,此行就多了一个年龄最高的老者(比公司寿星曹爹大六个月)。大家对老人非常关照,无论是乘车、参观,还是照相、就餐,皆处处提供方便。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县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距长沙约70余公里。那天天气很热,一路乘车劳顿,我担心老人家受不了,便处处谨小慎微的护着。哪知他就是不服老,一直坚持要自己走,一切亲力亲为。其精神气概得到同志们一路鼓励和赞扬。他也就以一路乐呵呵的微笑,回报着不断伸过来的一排排大拇指。</p><p>在返程的车上,老人家一路余兴未消,翻阅着在板仓的留影,对烈士“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情怀感慨不已,也对其家教渊源敬佩由衷。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大门口的这幅对联写得真好,并反复默念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两个同庚老人今年都是96岁,父亲比曹爹大了六个月。</h3> <p>&nbsp;&nbsp;&nbsp;&nbsp;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楷模。几十年来,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严于律己卑以自牧的生活态度,朴实勤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率先垂范严谨治家的高度责任,诚以待人包容大度的宽阔胸怀,崇尚知识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均在潜移默化中对儿女们的人生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深得左邻右舍的敬重。记得爷爷晩年患老年痴呆,刚刚吃完饭就说饿了,大骂父亲不孝。父亲总是小心地陪着不是,哄小孩似的哄着他到高兴。那段时间我在部队,后来邻居们告诉我,父亲待爷爷不仅细心周到、每日好饭好菜伺候 ,接屎接尿不说还不时挨骂。他就是这样忍辱负重,直到给爷爷送终归山。我的母亲八十岁时中风,臥床十年生活不能自理,也一直是父亲精心照顾。母亲很坚强,虽然行动不便,但吃饭从不让人喂。有时候自己吃不好,总会要对父亲发点脾气,他总是毫不在乎,照样做饭洗衣、接屎接尿、按摩擦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任劳任怨直到母亲九十二岁寿终正寝。受父亲的影响,一家人空前团结,平时和谐相处相互理解,关键时刻更能感受到可贵的的友爱和温馨。记得那天送母亲归山回家,大哥召集一家人在坪里开了个小会,提议将办丧事后余下的四万多块钱,全部用于周越留学费用。当即父亲及姐妹们一致表示赞同。我当时毫无思想准备,从内心感觉受之有愧。在六姊妹中我的经济条件最好,只是儿子留学费用超过预期,手头一时窘迫而已。年近九十的姑父听到此议,同我交谈问及细节时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是长辈中有名的铁汉,饱经世态炎凉,文革中被造反派打折腰都没流过泪,竟然如此动情。那刻我只觉得情重如山,一股热流涌上心头让人无法自已。父亲那天也很激动,他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后人这样团结,这样相互体贴和衷共济,他感到十分欣慰。他对大家说,谁有困难都应该帮助,他那里还有点平常的积累,哪个有急事随时说就是。一家人就是要这样互相帮衬,家和万事兴,没有度不过的沟坎。那天我十分感动,感动得无法以语言表达。我默默地又去了母亲的坟前,虔诚地叩了几个头,同老人家说了会话,求得心情的暂时平静。</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0年我从部队探亲回来时拍摄的全家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89年夏天,爸爸妈妈在长沙晓园公园。</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慈祥的母亲90岁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俭朴一生,这是他94岁时自己缝补衣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93岁那天看望我的叔祖父时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老年平时依然坚持看书学习。</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老父亲92岁抒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的饮食总是喜欢自己亲自动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93岁生日和他的堂弟及表弟们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爸爸和姑爹姑妈在葛州坝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老父亲和他的儿女们。</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越赴澳洲留学前和爷爷奶奶合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9年5月18日,在我儿子的婚礼上所留下的全家福。</h3> <p>&nbsp;&nbsp;&nbsp;&nbsp;父亲此次长沙之行,是我近年来单独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单独交流最多的一次。虽然匆匆忙忙,平平淡淡,却是我此生最幸福的时光之一。老人家一生务农,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如老黄牛一般任劳任怨。在生产队时期集体劳动中,从不偷懒耍滑,人人都乐意与之为伍;分田到户以后,依然精耕细作,还不时腾出手来乐于助人。96载漫长的辛勤劳作,虽然他的许多骨节都已变形,腰背变得如一弓犁弯,但却依然满身骨气;虽然眼睛变得混浊无神,内心却如一张明镜,依然能洞明一切事物;虽然一身朴实无华,卑微如荒野的一棵小草,在我的心中依然是那样的高贵和顽强。平日的生活起居顽强的坚持自理,从不愿给儿女们增添任何负担,时时处处体现着一个长者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我从中再次得到很多教益,体会到更多生活智慧。他穷其一生没有给后代留下更多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美丽的家园,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h3> <p>平凡可爱的父亲,是我永远的幸福、骄傲与自豪。他江河般的恩情,是儿孙们生命中永久的温馨。他犁弯般的身影,是儿孙们永远奋发的标杆!他的人格力量,是激励晚辈们永远前行的动力!</p>